查看原文
其他

提前到来的青春期的萌动,你读懂了吗?

祖庆说 2021-10-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木易工作坊 Author 杨蓉

以下文章来源于木易工作坊,作者杨蓉


1

“学完了《金字塔夕照》(抒情散文)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非连续性文本),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面对这个开放式的问题,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要来表现一番。


我将黑板一分为二,准备记录下他们精彩的思考:


“我更喜欢第二篇文章,因为它的知识性更强,拓展了很多有关金字塔的知识。”


“我喜欢第一篇文章,它的语言表达更含蓄,重在抒发作者对金字塔的赞美。”
……


为了节省时间,让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参与表达,我一边用粉笔快速地记录着,一边说:“***,帮我请另一位同学。”


只听见身后刷刷刷地举手声,每次开启“传话筒”模式,他们就会表现得极其活跃,期待着被点名,那感觉似乎比被老师请到,还要幸福。


孩子们一边记笔记,一边举手等待着被同学叫起。我也快速写下关键词,以帮助那些动作慢,速记困难的人。


一个、两个、三个……连续几个都是女孩的声音,话语权都被女生给抢占了。这或许也是“转话筒”形式的一个弊病,它会集中在某一个圈子里。


“我比较喜欢……”终于有一位男同学被请了起来,正在我暗暗高兴话筒被传出圈子的时候,耳边传来了一阵“哦——”的起哄声,声音不算大,但足以听清其中的言外之意。


我转过头,只见被请的男孩有些脸红,而请人的女孩也马上低头做笔记。


我并未做声,转身继续写,孩子们也继续请,有那么三四个男生发言后,话筒再次被转交给了女生。


就在最后一个男生点女生名字的那一刻,耳边再次传来一阵“哦——”,这一次声音大了一些,其中还夹有“懂了”“原来是这样”等自认为看透世间一切烟云的恍然大悟。


几个孩子互相递着眼神,几个孩子抿嘴笑着,而我也只是匆匆扫视一番后,继续听着他们的交流。


话语权再次转到了女生手中,两三个之后,我回应到:“孩子们的思考真的让我很佩服,通过你们的表达,两种文体的特点逐步清晰。我们的交流需要暂停了。”


刚说完,就传来了男生的阵阵抱怨:“什么嘛,一点都不公平,她们女生就知道请女生,我们都没有机会。”


“这种情况,是你们自找的呀!”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引来了一阵沉默,有马上低头,故作忙碌的;有立刻收敛表情,快速坐好的;有一脸茫然,不明所以的。


“***,你来说说,我为什么这样说?”我把身边的一位女生请了起来。


“因为,我们请到异性同学的时候,***就带头起哄。”她低头小声地回应我。


“据我观察,好像不止这一位同学,我注意到大概有十个以上同学都参与其中。女生请到男生时,你们故意起哄;男生请到女生,你们也故意起哄。是你们自己破坏了这个开放、自由的交流环境,让人家觉得尴尬、不好意思,谁还敢请你们呢?”


整个教室沉寂了,一个个若有所思。语文课堂继续进行,“传话筒”的方式又因其它问题再次开启,男生、女生,女生、男生……起哄声消失了,“懂了”消失了,别有深意的笑也消失了!


课后,回忆起这一幕,涌上心头的是一丝甜蜜,不是因为自己成功地化解了课堂“危机”,而是因为他们的青春萌动。
 
2

开学不久就有家长向我反馈,孩子们似乎有耍朋友的迹象,在一些孩子的微信朋友圈里出现了蛛丝马迹,喜欢讨论谁喜欢谁,说是谁和谁更加般配。
 
最近也有家长再次提到此事,据说问题比较严重,孩子们私下讨论的厉害。


家长们晚间在校门外接孩子时,也在相互议论此事,总说孩子们回到家就会提到,班级里谁又喜欢谁了,搞得大家都非常担心,深感班级风气出现了问题。
 
是呀,才小学五年级,这么小,不认真关注自己的学习,整天想着谁喜欢谁,这是不是也太早熟呢?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科普一下吧!


 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的特点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女孩子九岁至十一岁左右,男孩子十岁到十二岁左右(大约小学四、五年级至初中一年级),是性别意识觉醒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确认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女孩子十一岁至十三岁左右,男孩子十二岁到十四岁左右(初中一年级)。此时,男女生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女孩子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男孩子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初中二年级至高一)。这时,男孩女孩的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内心开始萌发初恋的“幼芽”,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喜爱的对象,会给与特别的注意和关心,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而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大约进入高二以后):钟情,就是很专一的倾慕、爱恋某个异性。此时,往往出现“痴情男女”,一旦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一旦受挫,会意志消沉。

    (以上资料引用自网络)

此时,身处“朦胧期”的他们,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几乎看不到男孩和女孩混搭的情况。


他们会自然的分成同性别组,除非最后落单的人没有组合,才在老师的撮合下极不情愿的组成了一个异性别组。


即使在下课的时候,你看到的也一定是男孩和男孩玩,女孩和女孩玩。
 
但是随着身心的发育,性别意识的觉醒,他们对异性朦朦胧胧的感觉已经开始了。


私下里,会评论,会比较,甚至会流露出对谁有好感;公开场合,却是相反,会回避,会羞涩,甚至会故意躲开。


可是,一旦被代入到某种磁场中,或是被一个局外人无意间戳中了那个点,内心的好奇、情愫自发点燃,也就出现了故事中的那一幕。
 
前段时间,跟孩子们聊到古代人对年龄的别称,其中有一个词叫“及笄”,源自《礼记·内侧》:“(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


古代女子十五,即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这也刚好与上文提到的第三阶段相对应。
 
可是,身处今时今日,十五岁的女孩正是读书时,谁家会许她出嫁呢?


然而此时,男孩女孩的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异性相吸的本能是不可避免的,也不会因为禁止而消失。老师、家长的围追堵截只会换来表面的宁静和看似的天真。
 
所以,从内心来讲,我为家长们感到高兴。


如果您的孩子乐意与您分享青春萌动的故事,说明您为他建立起来的家庭沟通环境是安全的,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平等的,更是充满信任的。
 
3

当然,青春的故事有快乐、有美好,亦有迷茫、有困惑。我们也不能只充当听众,总还是要做点什么?
 
静下心来,倾听真实想法。当孩子主动跟您聊及班级中男女之间的“配对”“喜欢”话题时,您可以主动询问孩子的看法和想法,并用足够的耐心倾听孩子把话说完,了解他的真实感受,避免道德评判和直接的说教。
 
客观表达,借机引导悦纳。帅气、漂亮、成绩好、喜欢运动、阳光、温柔、有个性、负责任……任何一个特点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喜欢对方的理由,也可能成为被别人“配对”的原因。


你们可以聊一聊她会喜欢怎样的男孩(女孩),猜想对方又会喜欢怎样的女孩(男孩),讨论如何成为一个被别人喜欢的人。
 
放下权威,传授交际技能。如何判断自己的情感?如何正确地表达喜欢?如何智慧地拒绝喜欢?如何拿捏好交往的尺度?如何保护好自己,不被伤害?……教科书上可没有这些知识。


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去不断练习和总结,而我们总以“过来人”自居,冠以“爱”的名义,去阻止、劝说、控制。


显然,这是不妥当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经历去代替孩子的经历,也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孩子的感受。


帮助他分析利弊,预设未来的N种可能,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给予他最大的信任与支持才是的正确的。
 
关注界限,建立尊重意识。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两个界限,一是交往的界限,用正确、友善的方式与他人相处,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用开玩笑或简单粗暴的方式将对方陷入窘境。二是身体的界限,孩子需要知道跨越界限后将出现哪些情况,承担怎样的责任,拥有做出预判和决定的能力,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
 
情窦初开,心生情愫,本是自然天成,何来“早恋”一说?别把孩子的“无知”当做“天真”,也莫把孩子的“喜欢”当做“洪水猛兽”。正确引导,教子有方,变“早恋”为“早练”! 

—END—

来源 | 木易工作坊

编辑 | 夏荷   审核 | 卓雅● 同样的培训,为什么有人进步飞速,有人原地踏步? “我是怎么考第一的”,一位尖子生的演讲,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张祖庆:我的地摊生涯|原创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