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共读】如何构建诗意的共读生活——从《毛毛》共读谈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我在小学教语文 Author 李竹平
语文课程生活中的整本书共读,对于学生而言,既是诗意的,也是理性的。诗意指的是共读内容契合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倾向和心理诉求,阅读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学生独立自主的闲适性阅读没有明显不同,都能带来安全、轻松、积极的体验。
理性指的是共读的过程和目标都带有设计感,都被纳入了课程意义上的监控、评价中,需要在知识获得、能力提升、策略和方法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目标维度收获一定的成长。诗意与理性共存共生,是共读的要求,也是共读的基本特征。如何做到让共读既拥有诗意,又不失理性,既让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落实了课程目标呢?我们以《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的共读为例,进行探讨。
一、导读:在激趣中隐含阅读策略
儿童阅读,首先不是任务驱动,而是兴趣驱动。无论是低中年级还是高年级的整本书共读,兴趣都应该是开启一段真实阅读旅程的基础。持续的、“有我”状态的阅读,仅仅有兴趣还不够,还需要有合适的阅读策略来“保驾护航”。兴趣激发和阅读策略提供是导读课的任务。整本书共读的导读课要在教师深入研读共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文本本身的特点入手,达到激趣和隐含阅读策略的目的,而非在文本之外苦下功夫。
米切尔·恩德的《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书名很特别,副标题很长,“不可思议”一词很有诱惑力。即使教师不做什么,仅仅将这样一个书名呈现在学生面前,也会激发多数学生初步的阅读兴趣。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爱读故事的,或者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就能有持续的阅读愿望和动力。导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这本书更多值得一读的特质,最好同时能衍生出与具体特质紧密相关的阅读策略来。
《小飞侠彼得·潘》的开篇值得在导读课上做文章,《绿野仙踪》的第一章可以在导读课上一起讨论,《五年级意见多》可以通过第一章先来认识几个主要人物,《毛毛》的导读课应该做什么呢?
《毛毛》的目录,是值得研读的。先来摘录前三章的目录标题——
第一章 一座大城市和一个小姑娘
第二章 一种不平常的优点和一次很一般的争吵
第三章 一场假的风暴和一场真的雷雨
很快就会发现,每章的标题都有共同之处,“和”字连接的两种事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面的章节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学生很快就发现,大多数的标题都是这种形式——除了第十二章和第十九章。发现标题的秘密,尤其是这些对比造成的戏剧效果,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但这还不够,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发现标题特点的同时,很自然地将阅读策略引出来。
师:标题中的两个事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对我们接下来的阅读有什么启示吗?
生:我们可以在阅读时从故事中找到这两个事物,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要在阅读时关注这两种事物的联系。
师:从标题入手,在阅读中发现对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可能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的对话,就将一种具体的阅读策略隐含其中了,学生在阅读每一章故事时,就有了共读关注的着力点。
二、通读:在闲适中渗透读书任务
虽然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很清楚,共读整本书总是会有一些具体的读书任务需要完成的,但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会觉得老师布置的任务有压迫感。这种压迫感,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心理负担,破坏阅读的积极性和流畅性。如何解决保持纯粹而闲适的阅读心态与完成具体阅读任务之间的矛盾呢?那就是在学生自由阅读的过程中,不着痕迹地将具体读书任务渗透进去。
渗透具体读书任务要运用具体方法。一是教师大方地提供课堂时间,和学生一起浸润在静静的读书时光和氛围中,用陪伴来做“榜样”。“榜样”就是为了渗透具体的读书任务。例如,教师阅读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习惯和方法的渗透;读完某一章,或者读到需要关注的内容情节时,教师故意自言自语,提出质疑,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以《毛毛》为例,在读完第一部分时,教师这样自言自语:“奇怪,书名是‘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为什么故事讲到第五章了,还没有时间窃贼的影子出现呢?”这是对故事结构安排策略的发现和探讨,如果直接将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和寻找答案,学生就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失去阅读的乐趣。这种不经意的探究任务渗透,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不仅不会被破坏,还有可能更加高涨。
第二种方法是和学生达成“平等协议”,让学生主动带着任务读书。一般来讲,班上会有一些学生经常会在上课前问老师:“老师,这节课我们干什么啊?”接下来的对话可以这样进行下去——
教师原本就是要让学生继续阅读共读书的,利用这样的小契机,看似把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达到的效果却是教师“预设”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完成具体读书任务的同时,始终能保持享受阅读的心态,使阅读充满诗意,充满乐趣——读书的乐趣和思考的乐趣。
三、梳理:在回味中聚焦重点话题
整本书共读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过程管理和监控,以有效落实具体的课程目标。在学生读完整本书后,如何一起回味故事内容情节,提出共同关心的话题,并梳理出重点话题,聚焦这些话题,做进一步的阅读探究,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的。
从整体阅读感受入手,和学生一起回味故事情节内容,往往是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聚焦重点话题的有效策略。为了使共读过程始终氤氲着阅读的诗意,让学生对话题保有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就要将提出话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学习主体角度来说,也只有学生自己关心的话题,才是真实的话题。为了避免“主体性神话”,教师需要担负起帮助学生梳理话题,共同选择和确定重点话题的责任。下面是《毛毛》重点话题梳理的课堂对话片段——
师:当我们用心阅读一本书,与书中的人物、文字倾心对话的时候,总会在心中产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有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自己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有的问题可能合上书本,还萦绕心头,希望能有人一起探讨。现在,我们就来晒出自己读完《毛毛》后,特别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
师: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同位交流一下自己提出的问题,一起判断一下哪些问题不用再提出来思考讨论了,哪些问题值得提出来一起探讨。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晒出仍然萦绕心头的疑问吧。
生:有一个问题我还没有想明白,书中写到的城市里的人们,原本就是热爱工作的,为什么还会被灰先生骗去时间呢?
师:的确,弗西先生是热爱工作的,老贝波也是热爱工作的,尼诺同样热爱工作,为什么还会被灰先生骗去时间?你们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吗?有没有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生:没有思考过,需要再想想。
师:好,我们将这个问题记下来。接着提问。
生:大家为什么都愿意与毛毛做朋友?
生:我觉得是因为毛毛善于倾听,她用倾听帮助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大家都愿意与她做朋友。
生:我也觉得主要是因为毛毛善于倾听,故事的第一章、第二章写得很清楚。
师: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再讨论。
生:柔弱的毛毛为什么能够战胜强大的灰先生呢?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梳理清楚。
生:因为她有很多朋友帮助啊。
生:哪些朋友?
生:吉吉、老贝波、尼诺,还有乌龟卡西欧佩亚,时间
师:吉吉、老贝波、尼诺在毛毛与灰先生战斗时,帮助她了吗?
生:没有。
师:仅仅有侯拉先生和卡西欧佩亚的帮助,毛毛就能展示灰先生吗?
生:我觉得不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师:我们把这个问题也记下来。
……
问题或者话题来自于学生心中的疑问,但是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对话交流,有些问题很快就有了大家认可的答案,有些问题还需要学生再去思考探究。教师陪伴学生梳理出重点话题后,还需要一起探讨运用哪些读书方法或策略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何呈现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一个从诗意阅读走向理性探究的过程。
四、对话:在联结中展开阅读反思
整本书共读,联结策略是发现故事意义的重要阅读策略。正如一个学生在读完《毛毛》后撰写的书评中所说的:“这样一个写法独特、内容生动的故事已经是极好的了,但在这基础上要是能够给人们送去一些思考和智慧,那就是再好不过了。”这里的思考和智慧,不仅仅是如何读懂故事本身的思考和智慧,而是能够将书中的故事和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等,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结,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自我成长等方面的思考,获得具体的启迪。
无论是阅读方法的习得,还是故事结构和语言特点的欣赏,或者故事主题思想对读者的启迪,都属于共读与学生生活建立的联结。完成这种联结的关键行动方式是反思(更准确的应称作反刍)。学生的反思,只有在轻松、安全,或者说诗意的环境氛围中才能积极展开。诗意环境氛围的营造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反思任务精心选择。
《毛毛》讲述的是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故事,讨论的主题是怎样才是真正珍惜时间和生命。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却用童话的方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启迪读者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诗意。所以,展开话题交流时,将课堂搬到教室外面,搬到明媚的阳光下,就营造出了积极开放的对话氛围。学生能够说出“灰先生就是人们自身”,“我的爸爸就是被灰先生控制的人”,“读过《毛毛》后就有可能不会成为灰先生”这样的感悟,既是认真阅读思考的结果,也离不开对话环境创造的轻松、安全的心理氛围,尤其是学生联想到了身边的人,联想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还有一种联结的方式是在共读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创造,例如让学生自己将故事或故事片段改编成剧本,排演戏剧。这种多维度的实践,能使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对语言的内化和角色的体验等得到进一步升华,让阅读反思成为自觉。
总之,如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母语教育要“为儿童全生活着想”,“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整本书共读,诗意之中蕴含理性,正是“发展儿童心灵”的需要。
共读叙事
1.《毛毛》——一部德国童书
德国最优秀的幻想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生命价值的故事。
德国的童书作家,除了米切尔·恩德,我说不出第二个。我们知道,德国是一个盛产哲学家的国度,我们随口说出的哲学家名字,十之八九都是德国的,例如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尼采、雅斯贝尔斯、费尔巴哈、伽达默尔……哲学是讲究思辨,讲究严谨的,童书往往是浪漫的、感性的、天马行空的。或许,哲学思维已经融入德国人基因,所以写童书的很少吧;又或者,就是写出童书来,不适合其他国家民族读者的胃口,所以我们读到的不多。后来读到一些评论德语文学的文章,说德国文学都偏哲学味儿,不好玩。想想也是,我想不起来自己读过哪些德国作家的作品,除了歌德和得过诺贝尔奖的黑塞、耶利内克。当然,最好读的还是米切尔·恩德,因为他的童书,几乎完全看不出德语文学的影子,不仅没有大段大段的议论,而且情节引人入胜。思想深刻自不必说,关键是他的作品部部都情节精彩,语言流畅,想象力丰富,例如《毛毛》,例如《讲不完的故事》。
《毛毛》的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么说,重要是要表达:《毛毛》的共读,是我精心选择的。
向日葵班孩子最初接触《毛毛》,是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我重新购买了一套米切尔·恩德的作品,带到了教室里。孩子们当时最感兴趣的是《一百条裙子》《夏洛的网》等篇幅不太长,语言和故事都很具有童心童趣的作品。无论是《毛毛》还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在他们看来都有些大部头了。即使《毛毛》这个书名让几个孩子跃跃欲试,但打开来读不多久就放下了。我曾试图通过读故事的形式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似乎没有成功。事实告诉我,向日葵班的孩子们当时还没到阅读《毛毛》的年龄阶段。一本书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孩子们的阅读生活,往往是有一定的逻辑需要遵循的。首先,阅读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从故事的主题来考量,怎样看待时间的意义和价值,并不适合三年级儿童的认知需要,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帮助他们来探究这样的问题。其次,作品的结构和语言,也不是三年级儿童所能领会和把握的,他们需要阅读经验的积累和言语思维能力的提升作为基础,才能在阅读中自主发现《毛毛》结构和语言的秘密。
五年级的孩子正处在前青春期,他们开始努力寻找独属于自己的世界认知图式,却又很容易简单地固执于从某一个自我认定的片面来做出判断,建构观点。《毛毛》恰恰希望引导读者从不同事物、认知、观念的对比中,于不同的角度,联结生活体验,来认识时间和生命的意义。同时,对比也是《毛毛》故事结构(尤其是每一章内部)和语言的秘密所在。
因此,这时候共读《毛毛》,是正当其时的。
2.在春光中,我们聊聊《毛毛》
在经历了阅读单引领的两周自主阅读之后,聊书的时机渐渐成熟了。
这天上午,春光明媚,小操场上,树儿已经换上了绿装,玉兰正盛开着。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样的春日,聊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毛毛》,一定是别有一番兴味的。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的兴奋和迫不及待,溢于言表。带上书,带上最后一张学习单——这张学习单上,是他们自己提出的、大家认为值得认真探讨的话题——我们迈着欢快的步伐,来到了小操场上。
阳光暖洋洋的。我们席地而坐,亲亲热热地靠在一起。
“米切尔·恩德被称为德国最优秀的幻想文学作家,是有道理的。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毛毛》这本书的封腰上写了什么?”
“与《格林童话》齐名,荣获德国青少年图书奖等12项国际大奖。译作达39种语言,是一部能同时感动孩子和大人的经典之作。”
“你们被感动了吗?”
“嗯,我被毛毛感动了。一个娇弱的小女孩,为了朋友,为了人类,那么勇敢地战胜了强大的灰先生。”
“是呀,娇弱的毛毛竟然打败了灰先生。这是为什么呢?佳睿提出了这个问题,你们有自己的答案了吗?”
“老师,我觉得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善于倾听,她用倾听赢得了朋友,帮助了朋友,也用倾听让一个灰先生惊慌失措,不知不觉说出了他们的秘密。这是在第七章写到的。二是她有朋友的帮助,侯拉先生告诉了她时间的秘密,乌龟卡西欧佩亚帮助她一次次躲过了灰先生的追踪。三是她善良,又勇敢,她为了拯救被灰先生蛊惑的朋友们,拯救人类,克服了恐惧,拥有了坚定的信念,最终打败了灰先生。”这是兆翰的回答。他将学习单忘家里了,却记得自己的答案。只有用心阅读,认真思考之后,才能这样从容不迫、有条有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兆翰回答之后,又有几个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佳怡说:“娇弱的毛毛之所以能打败灰先生,一是因为她知道什么是珍惜时间,什么是浪费时间,她因此有了想要战胜灰先生的决心和希望;二是她有一颗勇敢无畏而又坚定执着的心,面对灰先生她不是恐惧的;三是有侯拉先生和乌龟卡西欧佩亚的帮助,最终把灰先生打败。”
有的孩子有两个理由,有的三个,有的是四个,但都抓住了重点:善良、勇气、信念,还有朋友的帮助。正是这些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让毛毛这个娇弱的小女孩最终打败了灰先生,解放了被灰先生骗去的时间花,帮助人们重新找回时间对于生命的意义。
我注意到,虽然席地而坐,孩子们却比在教室里要安静、专注得多,平时注意力极其不集中的孩子,今天也在倾听。这是因为故事中的毛毛有不同寻常的倾听本领,还是因为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呢?或许,这两个原因都是。
话题很自然地指向了时间。城市里的人们原本都是“热爱工作”的,为什么还会被灰先生骗去时间呢?这个问题是子茜提出来的。
“我们可以用弗西先生做例子。当灰先生找弗西先生之前,就弄清了弗西先生的生活情况,见面时,又将他的所有信息都整理了一遍,将弗西先生所有被‘浪费’的时间做了精确计算,让弗西先生认为自己的确是在浪费时间。我认为,城市里的人们热爱工作,却没有关注时间的价值,才会被灰先生骗去时间。”诺函平时在教室里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春日的阳光下,她说得有理有据。
子茜提出了这个问题,也用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学习单上写下了一大段答案:“我觉得城市里的人们热爱工作,但还是被灰先生骗去时间,原因是人们都追逐有钱的生活。人们看到那些被骗过的人越来越有钱,生活更富裕了,感觉自己很没面子,就开始不喜欢自己以前的工作状态,灰先生这时找他们,很容易让他们受骗。比如尼诺,原来很爱自己的工作,曾被灰先生骗过一次,是毛毛让他明白了不应该像灰先生说的那样工作,他还为自己做的事道过谦。可是,一段时间后,受骗的人越来越多,尼诺的店旁盖起了很多新房子,那些房子的主人都很有钱。尼诺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好,所以他后来就心甘情愿被灰先生骗去了时间。”
那么,灰先生到底在哪里呢?为什么人们发现不了灰先生的阴谋?胡钰告诉大家:“灰先生的话,人们都觉得很有道理,他们愿意被灰先生控制;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自己已经成了灰先生。”孩子们不停地点头。这是了不起的发现,灰先生其实就是每个不愿意“浪费”时间的人自身。聊着聊着,孩子们发现,自己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灰先生,甚至,自己的爸爸妈妈就是灰先生——他们忙忙碌碌,却不快乐;他们拼命工作,却忘了为什么工作。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珍惜时间呢?听洋认为,真正的珍惜时间,是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不能没有目的地忙来忙去,不能只会工作,而不知道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佳怡说:“珍惜时间需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做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的事情。比如弗西先生,以前经常在工作之余,去看望达丽娅小姐,照顾自己的母亲,还养了一只鹦鹉。这是真正地珍惜时间。但灰先生一来,弗西就什么也不在乎了,只知道工作。这不是真正的珍惜时间。”也有孩子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再简单地理解时间的价值,而是明白了时间就是生命,让生命变得有意义才是真正的珍惜时间。生命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上,还有友情、亲情、爱情,还有读书,还有休闲……
在阳光下,我们畅所欲言,时间和生命这样宏大的命题,因为共读一本书,变得亲切而实在,仿佛可触可摸。那一朵朵盛开的鲜花,不就是一朵朵绚烂的时间之花吗?
3.反思或结语
在共读《毛毛》之前,我给孩子们布置过一篇有内容要求的生活故事写作,主题是“我与光阴的故事”。当时,绝大多数孩子都选择了写自己浪费时间的故事。这是我预料之中的。毕竟,孩子们在生活中接受过的时间教育,都是“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千叮咛万嘱咐,他们都已经习惯了被批评“浪费时间”,似乎一谈起时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负罪感才是正常的。没有人引导他们用心感受过时间之花的绚烂——《毛毛》中的时间花,每一个小时花开花谢,每一朵都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正如生命应有的样子,每一刻有每一刻的精彩。如果,所有的时间花都是一模一样的,生命也就单调乏味了。
共读完了《毛毛》,再请孩子们写一写“我与光阴的故事”,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说,他们会选择不同的故事写下来。
同样,在聊这些话题之前,孩子们就动笔写了读后感,聊过之后,他们说又有了新的想法,对怎样才算珍惜时间,又有了新的认识,读后感需要修改修改。
聊完这几个话题后,我们还一起读了书后面的一篇评论,发现真的有很多人被这本书吸引,尤其是大人;也发现,还有更多米切尔·恩德的作品值得去阅读,去欣赏;还发现,现实中人们能否真的找回失落的时间,很值得怀疑,要走的路,似乎还很远……
共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共读的这本书自身,还在于经由这本书,打开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崭新的世界,吸引孩子们走更远的路,遇上更多的风景。
《岛上书店》中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我希望,当有一天孩子们回忆起小学时读过的书,会说:我们共读过《毛毛》!
—END—
来源 | 我在小学教语文
编辑 | 谷雨 审核 | 卓雅
步骤 成为谷里会员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
邀请好友——图文邀请卡——
生成自己的专属海报——长按图片保存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
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
进入公众号主页——
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
点击“设为星标”
(或在右下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