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后,没了校外培训。家长做什么、怎么做?(附操作指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
先给文件画个重点:
◎工作目标: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两个目的:缓解教育焦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个具体措施:管控作业;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双减”政策的严肃性在近期的执行力度上可见一斑。
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
家长的担忧聚焦于几个问题:
1.取消校外培训,会不会造成阶层固化?
2.市场需求仍在,会不会造成“私教”盛行?
3.在中考和高考的现实下,“双减”会不会造成孩子“放羊”?
4.“双减”后,什么样的孩子会脱颖而出?
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针对学科教育,要把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轻家庭负担(经济上的负担和精神上的压力)。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
“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里还是像考场。受市场宣传的影响,家长们大都别无选择又极其负责的将孩子送进培训班或在家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
当校外辅导被政策性叫停,家长们失去了方向。
停下来,分析一下政策,找到家长可以尝试的角度。
孩子时间增多了,做什么?
文件第二项第5条规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三项第9条规定:“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根据这两条可以推断:孩子的作业和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都会有所调整,那么回家后的自由时间肯定增多,取消校外培训会进一步增加空余时间。
怎样把时间还给孩子呢?家长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哪些学习习惯很重要?
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学习习惯 | 培养途径 | 反馈方式 |
预习的 习惯 | 勾画文本,在书上做适当标记 | 翻看书本、笔记本 |
写下自己的理解和质疑 | 询问孩子预习中解决的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 | |
记录自己的难点(有疑问)所在 | ||
复习的 习惯 | 把知识分类:已经理解的、能够记住的、可以运用的和存在问难的; | 笔记中的二次痕迹 |
绘制思维导图的知识建构 | ||
订正的 习惯 | 及时订正、换笔订正、规范订正 | 能够清晰的讲解出解题思路 |
分析错因、整理知识考点、错题再做 | 寻找同类题、变化题做 | |
变式的 习惯 | 针对理科,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或 熟题生考,变换条件考,综合运用 | 鼓励孩子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在交流中促进知识的加工 |
积累的 习惯 | 针对文科,有专门的积累本(素材、词汇、典型),常翻看+勤使用 | 做孩子的搭档,抽背或创造语境让孩子运用到生活中 |
为什么我没有把听课的习惯列在其中?因为那是老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交流中会重点关注并引导学生养成的。所以老师的事情交给老师做。但预习、复习、订正、变式、积累需要的是相对集中、安静且固定的长时间段,晚上或周末的时间更合适。
哪些基础习惯很重要?
我也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基础习惯 | 为什么重要 | 怎么培养 |
阅读的 习惯 | 阅读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 阅读量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力; 中高考命题趋势强化阅读要求 | 亲子共读+讨论分析 |
低年级可以角色扮演 | ||
绘制阅读图谱、生成阅读报告 | ||
运动的 习惯 | 运动促进记忆力和专注力的提高; 运动产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和学习有关; 运动对身心和谐发展的影响 | 结合学校体育课安排,确保孩子每天运动半小时 |
单人运动关注心率 | ||
双人及多人运动重视合作能力 | ||
劳动的 习惯 | 劳动技能与生活能力正相关; 劳动品质对人的发展; 价值观、责任感、独立能力的培养 | 整理自己的房间(空间秩序感) |
卫生的打扫、工具的使用、器具的维修(手-脑-思维的发展) | ||
及时肯定劳动成果(责任感) | ||
参与家庭生活 的习惯 | 公民意识的培养,人存在于集体中; 思维与表达,逻辑性、关联度; 学会甄别与选择 | 邀请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的决策(如购买什么--说出理由--对比不同类型的产品)发表自己的意见 |
兴趣爱好 的习惯 | 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积极健康; 扬长补短,建立自信,自我调节; 意志力、受挫力、坚持力的养成 | 鼓励孩子参与文体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长期学习 |
不强迫或总让孩子在亲友面前表演节目 |
基础习惯对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没了校外辅导,怎么办?
文件第四项第14条规定:“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家长对这条规定会本能的出现紧张。没了辅导,考试怎么办?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
2.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
3.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
再看文件第五项第18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命题趋势和招生指标分配。
先看命题。防止偏题、怪题、超标题,那什么题最重要?当然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题。这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课堂--作业--考试--评价。
再看招生。文件强调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其本质是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趋势。
针对这一变化,家长可以怎么办呢?
我还是想给家长们列一个对照表。
家长做什么 | 具体怎么做 | 为什么要这么做 |
相信教师的专业精神 | 按照老师的要求(特别是家长会上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做,关键在于落实,并且有正向的反馈 | 学校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专业性,我们的专业能力、态度和精神都是值得家长信任的。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偏激的以少数违纪分子代表全体教师。 |
熟悉孩子不同阶段的情况,与老师保持适度的个别交流,因材施教 | ||
不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或学校 | 家校合育的前提是彼此信任。 | |
分析孩子的学习风格 | 主动了解多元智能理论 | 孩子的学习风格其实是他认知方式的体现。从孩子的“坏习惯”入手,往往能发现孩子潜意识里习惯的体验和学习方式。家长要主动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跟其互动。 |
观察并分析孩子的风格倾向: 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动觉学习、 触觉学习、小组学习、独自学习 | ||
从孩子的“坏习惯”入手 | ||
有意识的主动强化孩子的风格 | ||
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 | 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和孩子的特点,建议与本班老师沟通。 | 家长与任课老师沟通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学习。 |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 创设问题,鼓励孩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家里电器坏了,制定旅游攻略等) | 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孩子的求知欲。提前学习、超纲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深度思维,反而造成畏难情绪。 |
家里购买适当学具(含实验器具) | ||
经常向孩子“请教”,与孩子一起讨论题目或分析问题 | 文件的改革正是强调了知识的运用性。与孩子一起讨论、多倾听,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 | |
用可视化的方法(如评价表、折线图等)记录孩子的积极变化 | ||
培养孩子的自律行为 | 引导孩子制定适切的目标 | 自律已经成为公认的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重要因素。没有了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孩子的自律性更为重要。 |
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 | ||
奖惩并行,及时表扬、定期反思 | ||
契约精神,约定亲子的行为 | ||
针对孩子的薄弱补偿 | 与孩子做好每一次的成绩分析,找到得失原因,制定调整策略 | 我们都认可课后个别辅导的重要性,但这不意味着给孩子加课就有用。哪个科学科有问题,哪个章节有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概念不清还是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建立起来,是一定要捋清楚的。 |
针对自己薄弱的内容(学科/章节)做具体的补偿性学习 | ||
鼓励孩子找老师过错题,加强一对一指导 | ||
用好辅导书、线上资源 | “针对性”是课后补偿的核心要素! | |
私人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 | ||
坚持底线要求,保护孩子自尊心 |
把这张表格的内容想透、悟透、做透,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一定不会差。
此外,家长还应对户籍所在区域的公办学校有所关注和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教育均衡化、区域化的发展,学校间也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我们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家长改变,孩子改变。
“双减”政策后,家长角色回归。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又何尝不是一次对家长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