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汲取力量 | 新学期,加油!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1999天
前一段时间,赖建平老师写了一篇阅读马拉松的招募文——《亲爱的老师,寒假一起跑一场阅读马拉松吧!》。
此文触痛了很多因各种忙碌不能坚持读书的老师们,很多新书友被吸引进来,希望借此机会能够逼自己一把,跟随大家一起读书。而我们的马拉松阅读队伍越来越壮大,谷里阅读群汇集了一批真正爱阅读的老师们。他们重新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从《天蓝色的彼岸》中感悟生命,从《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开学了,继续阅读吧!新学期,加油!
【分享人】赵燕
【推荐书名】《给教师的建议》
【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
【推荐理由】
面对班里的学困生,总想着给他们加大训练量,希望在多次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有时候,看到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在翻看课外书时,我会问:“你作业写完了吗?”这样的做法有些不明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似乎没有勇气让动作慢的孩子放下未完成的作业,而把时间和精力多投入到浩瀚的书海中去。学校里只有那些动作快的、学习成绩靠前的同学,他们在完成任务以后,会主动地拿出课外书看,还有较多的孩子没有养成随时随地看书的习惯。至于回家后看至少半小时的课外书,如果家长负责一些,会和孩子进行亲子共读,如果家长不负责,孩子就少了许多阅读的时间。
【分享人】晓婷
【推荐书名】《给教师的建议》
【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
【推荐理由】
这几章,有的是反复阅读了,想从中找到可以帮助我解决学困生的难题。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想法,都在设想下学期该如何开展教学。
尤其是第11章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书中提到:“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牢固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读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在办公室里,同教一个班的其他科任老师,向我(班主任)吐槽班上其中某几个学生的话语:“怎么这么笨呢,昨天刚教的,你看,今天的作业全部做错!”或者是说:“唉,我教不会了,教了一次又一次,还是做错!”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我要么安慰,要么沉默,但我更想做的,是反驳他那负面的观点,给他推荐各种教育学的书籍。奈何,我不善于与他人辩驳。谁都知道,孩子的脑力劳动不一样,所以不能奢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听一遍都懂得就理解,甚至牢固掌握了。
对学习最“差”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是知识不够巩固,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而不能满满当当地讲了整节课,对于学困生来说,能够当堂弄懂新知识,在一节课中运用脑力劳动,学会思考,那在课后的作业就不容易出错了。
【分享人】李向蕊
【推荐书名】《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
【作者】干国祥
【推荐理由】
这一课,我想起一句话:你就是语文。
一个真正有思想的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会独立,而不是只依附于教参。
对于《长相思》这一首相当有名的词,我开始非常向往王崧舟老师的教法,他让学生想象“山一程,水一程”,让每一个想象的学生站立,形成一条蜿蜒的征途。我曾经模仿过这一环节,却不得要领。今日阅读了干老师的《长相思》,突然想到,可以用地图代替,真实的地图,真实的行军记录,更能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漫漫征途的遥远。
朗读是学习诗词的必要手段,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不是通顺、流畅、有感情,而是“贴切”,“贴切”这个词用得真好啊!只有在反复朗读,细细揣摩之后,才能做到“贴切”,在干老师的示范和引领下,学生读出了沧桑,读出了辽阔,读出了忧伤,读出了一个诗人。
在以往对这首诗的解读中,落脚点都是“身”“心”分离,思念家乡。而干老师又拓展了纳兰性德的另外两首词,“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把这首词的意境又往深处挖掘了一番。词人晚上睡不着,不是因为“乡心”,而是因为难觅“精神的家园”。对精神家园的追求,是人一辈子的事。
【分享人】汤庆平
【推荐书名】《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
【作者】干国祥
【推荐理由】
《枫桥夜泊》前半节课实际上的是《做一片美的叶子》,这部分相当成功,因为它和孩子当前的生命、理解力差不多吻合。后半部分上的比较困难,当老师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地沉静下来(内在的沉静,而不是表面纪律的约束),这就意味着诗歌和孩子的生命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不顺利的课堂可以引起我们对课堂进行反思性研究,这种收益会比成功的课更大。
朗读《做一片美的叶子》。要指导好学生的课文朗读,老师得先学会朗读。干老师的朗读课文指导方法具体,有实效性。哪怕是借班上课,干老师也能在40分钟内指导学生朗读有很大的进步。他告诉孩子:读得低不是说读得有气无力,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越是低越要有力气,因为明年春天它还要冒芽呢!可平常孩子们的朗读的确是有气无力,甚至拖拉,没有一点感情,老师也没有一点方法指导,包括自己的范读也不见很感人!
复习《向着明亮那方》。干老师的语文课堂很注重朗读指导,这是语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更能体现诵读指导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的三步:清爽、味道、神韵。第一步是读得清爽。什么叫清清爽爽?就是字要读的准,节奏要读的准。这一步的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第二步是读出味道。开始有难度了。第三步就是要读出这首诗的神韵。这一点包括很多语文老师都很难做到。面对几乎所有孩子都无法理解古诗的基本感情色彩的情况,干老师采取了教师泛读的策略,听老师读,听老师读出了什么味道。可见要引导好学生的朗读读出味道,首先得老师能读出诗歌的味道。
诗歌教学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读出味道,读出诗的神韵,对一般语文老师来说,难度挺大的。正如干老师所说:我们的生活要快乐,但是只是知道快乐的话,很多另外的东西就品尝不到了。我们也要学会忧愁,学会品尝忧伤。
【分享人】飘雪
【推荐书名】《天蓝色的彼岸》
【作者】[英]亚历克斯•希勒 译者 吕良忠
【推荐理由】
挂钩、教室、杰利,阅读这部分内容,我有几次鼻子发酸,泪眼朦胧,有为哈里难过的,也有感动的。第一次想流泪是读到挂钩和长椅被占了,觉得所有人都背叛了他。第二次是哈里在教室里看大家一如既往的上课学习新的知识,自己的座位被占了,暗恋自己的女生似乎也并没有很伤心……
心里的背叛失望越感来越重,当他转身的时候看到一面墙,墙上满满的全是关于思念哈里的,前后的冲击巨大,感动的想流泪。第三次是看到老师评价皮特的文章,评价哈里,浓浓的思念与不舍,让哈里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奇妙,有这么多的人惦念自己。第四次是看到杰利的信,他们之间的误会,都误以为是对方不喜欢自己,憨憨的杰利也有敏感细腻的情感反而让哈里有些内疚。第五次是看到大家为他种了一棵树,哈里凝视着属于自己的那棵树,我想他内心已经放下了对校园里的一切,他用心对待过,就像阳光,努力发光发热过,即使短暂,但是那份温暖是永远值得纪念与铭记的。
【分享人】袁瑞洁
【推荐书名】《天蓝色的彼岸》
【作者】[英]亚历克斯•希勒 译者 吕良忠
【推荐理由】
《天蓝色的彼岸》第74到101页。这一章节一定是要重点给孩子们推荐的。丢弃心中以伤害自己为代价让别人后悔的想法。亲者痛是一定,而生活仍在继续,生者的生活仍在继续,每个人只不过是彼此的路过。转学的离开会不开心一阵,会怀念一阵,而彼此都在,还有重聚首再欢笑的时刻。即使是关系不好的同学,多年再见,彼此也有美好的回忆,也有欢笑。只要在,任何都有可能。死去,亲者的痛无法用言语表达。亲人之外的朋友也行,敌人也罢,痛也会有,时间流逝,慢慢就消淡了。爱我者,无论我是什么样子,这份爱都在;不爱我者,无论你怎样,与他何关。孩子,好好感受爱,接受爱,给予爱吧。世界很大,历史很长,我们只是路过。这里只要有一份爱的存在就是我们的大幸。活着,好好地活着,你值得。
【分享人】 陈玉蓉
【推荐书名】《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推荐理由】
经常说一个班主任会带两个班,一个学生班,二个家长班。而一个班级要想各方面工作开展得顺顺利利,有声有色,就一定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那作为一名班主任就涉及到与每一位家长的沟通。
此书分七个章节,一共60条策略。每一个策略都特别适合我们一线班主任的。对于我们班主任工作大有裨益。
阅读此书后,是我办公桌上的必备书籍之一,一旦工作中有涉及到与家长的沟通的难题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利用此书的小策略来解决。
【分享人】 吕海媚
【推荐书名】《我们的汉字》
【作者】任溶溶
【推荐理由】
教一二年级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小朋友提问“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 ,为什么不那么写”,在一些小朋友眼里,汉字难学、难记、难写,关于汉字的知识更是难懂。其实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故事,关于汉字的起源、造字法以及发展演变也是非常有趣的。
此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用生动易懂加点幽默的语言来介绍汉字的发展及演变,其中穿插着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们更加容易理解。晚上失眠的时候,不经意拿起这本书,一看一发不可收拾,越看越有趣,硬生生看完了,失眠变成通宵。
【分享人】 郝香茹
【推荐书目】《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者】吴非
【推荐理由】
这是吴非老师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他说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
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
本书共分为五辑,分别是“课堂,与未来有关”、“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照亮课堂的光”、“常识、常理、常情”、“这些,和课堂有关”。
吴非老师说: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儿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不同的远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
【分享人】姚青
【推荐书名】《钝感力》
【作者】渡边淳一
【推荐理由】
本书专治“玻璃心”、“疑心病”、“心思敏感”的读者。世界上本无“钝感力”这个词,因为渡边淳一,世界上多了一个叫“钝感力”的词。所谓的“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
相对于激进、敏感、强硬等而言,拥有钝感的人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立足。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告诫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钝感力”(迟钝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钝感”与“敏感”意思相对,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分享人】周梦依
【推荐书名】《以书为友》
【作者】(日)永江朗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很小的书,真正的“口袋书”。
这是一本很朴素的书,没什么艰深的道理和拗口的词句。作者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坐着和你谈谈读书的那些事儿:从十四岁开始,书是怎样帮助她度过闭塞的青春期;又是如何在成长的路途里,持续不断地给予她力量和期盼。“以书为友”,不是说说而已,是一次次的相遇、结识、走近以及长远的陪伴。
关于读书时的挑选、摘录、思考、感受……她也以自己的读书为轴,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易读、好用。对于有诸如“没有时间读书”和“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困惑的读者而言,这本书会是一个很不错的引路;而对于那些读书已是生活的一部分的读者,也会在其间获得许多共鸣,和她一起,用新的眼光看待阅读对于自己生命的意义。
除了与书有关的事,作者在表达中所流露出的谦逊自知的心境,更是难得。 最后一页的标题是——不要小瞧不读书的人。
“不要把读书这件事看得太高。不能因为读了书,就四处逞威风。要知道,世上还有很多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
望向书,走进书,同时也始终敬重那些比书更重要的人与事。
【分享人】 孙磊英
【推荐书目】《在远远的的背后带领》
【作 者】 安心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为更好地养育孩子提供了一种思路。
本书的作者安心从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等6个角度,深入剖析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精髓,并通过日常的小故事,来展示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模式。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教孩子不去伤害,也教孩子不被伤害,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就是孩子未来与世界的沟通方式。她的文字闪耀着强大的洞察力与缜密的逻辑推理,用彪悍温暖的方式揭示爱的真相,直戳人心。
这本书读起来,给我一种很平和的感觉,很多故事,娓娓道来,像是邻家的大姐姐谈话一样轻松自在。为我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提供了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分享人】陆东妃
【推荐书名】《云中记》
【作者】阿来
【推荐理由】
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阿来执笔而写。是自然灾难、自然法则的记录。云中村,一个藏族村庄。在汶川地震中受重创。人们对灾难的重建是科学和理性的:整村搬迁,安置在城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远离云中村。而文学的职责是安抚亡灵。
阿巴,一个祭师。地震前,他有许多身份:村里的发电员、祭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虽然他至死也不能将这个名称说全)。地震后,他一个人牵着两匹马到荒村的各个角落安抚亡灵,回忆那些人生前的点滴。阿巴一个人的足迹,回顾了整个村子的历史。而最后阿巴和这个古老美丽的村子在一个夜晚悄无声息滑入江中。
书中对山神、树木的敬畏、对亡灵的安抚、阿巴一个人在云中村喃喃自语坚守了六个多月,很孤独的身影,很丰盈的精神世界。一个人对一件事坚持到纯粹,就是一种信仰,就值得用文字去传递。
你我普通,整日柴米油盐,甚至鸡飞狗跳,但文字中一个人静寂的祭奠,会使生命无比崇高伟大!
【分享人】陈玉蓉
【推荐书名】《像教育家那样去追求》
【作者】王维审
【推荐理由】
此书题记中写到: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师用一辈子来积淀、更新、发展自己,并因自己的发展而影响学生的过程。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更像一个纤夫,拼命拖拽学生艰难地航行,苦闷、艰辛甚至是伤痕累累。而我们其实可以做一个牧者,给学生一片充裕的寻找空间,维护着他们的基本秩序,时不时地提醒着,鞭策着,引领着他们,坚定地走过每一片荒凉的沙滩、葱茏的绿地。师者,牧者,其实都是在放牧生命。只不过,师者在放牧生命的同时,还需要放牧思想。
作为教师,唯有真诚地皈依自己的职业,让自己匍匐在地上,用心去感受教育的真谛,聆听教育拔节的声音,才能把自己从无尽的愤懑、满腹的牢骚中解脱出来,才能寻求到心灵力量的支撑,心平气和地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感受到职业的幸福。虽然书名是《像教育家那样去追求》,但并不是让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家。只是希望向好的方向发展,成为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鲜活的教育知识,生动的教育实践,丰富的教育经验,朴素的教育主张,斐然的教育成果,自觉的教育情怀。而教师的样子应该有这么三大特征:一是良好的素质,二是足够的能力,三是独特的气质。
【推荐书名】《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推荐人】温柳云(笔名:果茉)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厚薄适中的书。法国《读书》杂志1998年第1期的一篇介绍说:“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是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前段时间迷上了余华,看完了他的《活着》,立刻又入手了《许三观卖血记》。书中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语,没有绚烂的情节,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中国家庭忍受贫穷、饥荒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这听起来似乎很严峻,或者很糟糕,但余华令人惊悚而滑稽的风格使小说避免了感伤主义的情调……小说看似普通,文字甚至有点幼稚,却又让人难以拒绝,令读者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在我看来,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凡人。但却不是普通的凡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本书的许三观,数次因不同的原因卖血,像他这样一个俗世中人,纲常伦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却最终背离了这个常理。一个小人物的善良、热心、狡猾、盲目乐观、自我满足等种性格体现在他的身上,许三观有着浓厚的喜剧色彩。
书中描写的场景一度令我开怀大笑,扫除一日的烦恼。笑过之余,又禁在想:余华怎么可以把悲惨的小人物写得这么喜人。不管卖血是为了什么,归根究底,还是为了爱和尊严。
【推荐书名】《班主任工作漫谈》
【作者】魏书生
【推荐人】张瞳(笔名:姝颖)
【推荐理由】
之前看过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读这本书时,再一次被魏老师对教育的激情与热爱所感染。在魏书生老师笔下,当班主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魏老师心胸开阔,精力充沛,业务能力很强……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时时刻刻影响着他学生。最重要的是,魏老师做事雷厉风行、十分高效。因此,他带的班级能实现管理自动化。另外,魏老师还提出了高效学习法,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效率感和自学能力。
魏老师说:“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班主任们,希望我们都能像魏老师一样,在忙碌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找到自己价值感与幸福感。
【分享人】苏盛
【推荐书名】《美在此处》
【推荐理由】
记得赖老师说过,推荐的书,一定得是自己看过的,于是趁此次分享的机会,打开了珍藏一月有余的《美在此处》。
美,就在此书:封面上,晕染着淡淡的水墨画,美;目录里,排列着整齐有序的标题,美;文字间,描绘着一节节带着墨韵的语言课、语文课、文化课,清新、雅致、隽永,有回味无穷的美。
读《美在此处》,仿佛跟随王崧舟老师作研课与观课之旅。细读文本内容,发现文本秘妙的过程,可谓如琢如磨,如切如磋;随机选择每一册第17篇课文,只关注两个语文意识点的实验,发现不同文本、不同文体的美妙,体悟美在形式中,美在意识里;把握教材的文辞语境、文体语境、文化语境时,领会“树木”与“森林”的相依相存;落实语用实践,做到文字和情感中走一个来回,领悟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定位,那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让语文课有语文味,体现“独当之任”与“独当之刃”。
【分享人】赖小英
【推荐书名】《语文寻意》
【作者】李竹平
【推荐理由】
认识李老师是因为好友推荐,关注了老师的公众号。后又读了《我在小学教语文》,觉得好厉害。而《语文寻意》中,李老师用散文般的笔触探文学解读之奥妙,他根据文本最终发挥价值的不同,和我们分享了三种不同方式的解读,分别是指向一节课或文本本身学习的解读,指向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以及指向教室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李老师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练好文本解读这一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运用素面相对、还原、比较等策略皆能助力。他还从文本解读出发,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全书分四辑,第一辑,讲方法,后三辑,亮案例,探课程实践与价值。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引路。
【分享人】王书花
【推荐书名】《看见》
【作者】柴静
【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读小说,我们希望情节跌宕起伏;看新闻,我们更希望了解背后的真相。柴静作为一名记者,她做新闻力求看见真相。为了了解真相,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走进非典病房;她回到山西,为弄清经济发展为环境和百姓的身体带来的创伤;她亲历汶川受灾现场,感受灾后人们自救的坚强与艰辛,;北京奥运,她将目光聚焦到失败者身上,去找寻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药家鑫、卢安克、被家暴的女性、服毒自杀的几个小学生……柴静不仅关心事件,更关心新闻中的人。
【分享人】朱贞玲
【推荐书名】《大地的阶梯》
【作者】阿来
【推荐理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作家张晓风及其丈夫到四川阿坝州旅游,沿途拍摄了当地导游的解说视频。阿来看到后,为导游对历史似是而非的歪曲而恼怒,决定讲述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得出的“部分真相”,以期对故土的山水和人民有所贡献。
阿坝州,藏语里称之为“嘉绒”,位于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之间,作者称这片土地为通往雪域高原的阶梯。阿来生于斯长于斯,成年后离开,人近中年,又以文化漫游者的身份回到这里,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试图去寻觅湮灭在萋萋荒草中的历史,思考未来该何去何从。这本书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一、自豪。嘉绒地区有险峻巍峨的夹金山,有风急浪高的大渡河,有连缀成片的鸢尾花,有荒凉雄浑的河谷台地,还有出征风格浓烈的锅庄舞。清朝乾隆年间,这里爆发过长达十数年的金川战役,对政府而言是平叛,对当地民众来说,是守卫家园,是顽强不屈。
二、担忧。嘉绒曾经有很多原始森林,古树林立,泉水甘甜,芳草鲜美。建国初期,出于建设的需要,人们提着锯子走进山林,一株株大树呻吟着倒下,一段段树干被装进大卡车运往各地,泉眼被淤堵,极端天气频发,泥石流开始肆虐。生态环境变得恶劣荒芜,百姓也不复从前的善良淳朴,穷山恶水出刁民,也许是求生存的艰难挣扎。
三、化解。藏区在读者的心中,是遥远而神秘的。阿来写这本书则是为了揭开藏区的神秘面纱,讲述嘉绒部族的集体记忆,呈现藏区百姓真实粗砺的生活印迹。不浮于表浅,也不故作高深;不沉溺于虚无,也不滥情于自然。
非常喜欢阿来的文字,朴实又充满灵性。随着他的叙述,马乐康、若尔盖、金川、松潘……这一个个地名,仿佛再一次亲身游历。
【分享人】吴梦婷
【推荐书名】《意象·意境·意韵 : 小学古诗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主编】闫海霞
【推荐理由】
本书收录了一线语文教师对古诗文研究的优秀教学设计和论文。
陈琳教授带领老师们抓住古诗文中的“意象”,走进文化大家的精神世界,通过个人解读、小组研讨、集体汇报的形式对古诗中的“意象”进行深入研究。文本解读提升了老师们对古诗词的意蕴、文化格局和作者精神境界的认识。
古诗教学,方法为本,归结起来有几个方法非常重要。
诵读古诗。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做到读准音,不丢字加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抓住“诗象”,在融情想像中悟情。
诗重视想像,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分享人】胡婷婷
【推荐书名】《给孩子上阅读课》
【作者】王文丽
【推荐理由】
王老师认为,一个好的阅读者通常是好作品滋养出来的,而儿童应该是用好书喂大的。她用一个个鲜活的课例讲授儿童阅读教学的要领,翻开这本书,关于儿童阅读,你能获益良多。
开始使用统编教材之后,阅读课越来越受重视,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展。我常常在思考,怎么样让孩子们对阅读产生真正的兴趣,而不是每天把阅读当作任务来完成。通过王老师这本书中大量阅读课的案例,让我更加认识到老师的阅读引领对于孩子来说不可或缺。阅读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所以我们应该教会他们如何使用,一起打开阅读世界的大门。
【分享人】郭秀芳
【推荐书名】《给小学语文教师的101条新建议》
【作者】费洁
【推荐理由】
费老师以一名语文教学实践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向我们诠释了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和实践思考。从老师专业提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阅读、学习名师、教学研究、教学技巧、好课标准、教学质量九个方面,叙述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养、方法、能力。
费老师的每条建议不是简单地介绍事例,也不是枯燥的理论阐述。每一条建议都结合教学实践,真实可操作性强,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如朗读,老师就给出了“顿音法” 、“强音法”、“拖音法”三种方法,还有怎么读的具体方法,学起来很容易。
【分享人】刘艳艳
【推荐书名】《我的教育故事》
【作者】于永正
【推荐理由】
本书是于永正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半年,根据回忆撰写的30篇教育故事,他老人家把自己的教育经验,讲给更多的老师们听。
本书将这30篇文章,以及先生患病期间陆续在媒体上发表的20余篇文章结集成册,希望这本凝聚着他一生教育智慧的字字句句,能够给教育教学之路上的同行者以光亮。
当我读到于老师的女儿于然给这本书写的后记——让生命在文字里延续时,我泪眼模糊着看不清字了。于老师病得那么严重,最后的5篇教育故事,简直是画在本子上的,就是在病情这么严重的时候,还念叨着:“如果上苍能再给我两个月的时间,我多写几篇教育故事,多好!”
于老师的生命长在语文教育里,也必将在语文教育里延续。
于老师像一团火,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学生,也照亮了自己。一名教师,尽个人所能,帮助学生克服精神困苦,用自己的教学,用自己对学生的关怀,消除社会的不公以及人间的不幸。于老师真像一团一直在燃烧的火,在学生面前,有热,也有光。
感恩遇见,让我们都做一名有热又有光的老师,去温暖身边更多的人。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