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点评 | 文言启蒙的必由之路——《守株待兔》课堂实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崧舟 Author 崧舟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054天
执教:台州市路桥区路桥街道实验小学 乔任
点评:杭州师范大学 王崧舟
【教材分析】
《守株待兔》出自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共安排了四篇寓言,并链接快乐读书吧,推荐“寓言故事”的整本书阅读。梳理统编教材,我们发现二上第五单元、二下第五单元都编排了寓言故事,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学习有一定基础,知道寓言“小故事”蕴含着生活的大道理。
《守株待兔》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这是教材中继三上《司马光》后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学习这种文体处于起步阶段。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凸显寓言故事“劝诫明理”的作用,也要关注特殊文体文言文的学习特点。
【教学目标】
核心目标:理解“耕者”被笑的原因,初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沉溺于盲目幻想,不要想着不劳而获。
条件目标:
认识并理解“耕、释、冀”等生字,学写“耕”等字。
尝试自主停顿,把文言文读通顺,引导趣读,力争诵读成诵;
借助注释和插图,读懂课文大致内容,体会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实录】
忆寓言,揭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第二单元的学习,篇章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读——(PPT出示)
生: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师:提到寓言,我们就想到:小故事——
生:大道理。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一则中国古代寓言《守株待兔》,读——
生:守株待兔。
师: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守就是守候;待双人旁,就是等待。株是木字旁的,它指的是——
生:树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提前预习,看了注释。
师:哦,注释里面有,告诉我们它就是——(出示课文注释)
生:木桩。
师:看注释,是学习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板贴:看注释)守株待兔”字面上的意思就是——
生:守在木桩旁等待兔子。
读文言,晓大意
(一)明确要求,初读感知
师:让我们打开书本16页,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来看学习要求,读——
生:读准字音,练读两遍。
师:开始吧!
(生练读)
师:好,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
师:字字正确,读文言文能做到这一点很不错,掌声送给他。
(二)“耕”与“耒”组合教学
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宋国的谁呀?一起说。
生:耕者(农民)。
师(出示词卡“耕者”):你来读。
生:耕者。
师:后鼻音读到位,再来,一起来——
生:耕者。
师:(出示“耕”)单独一个字。
生:耕。
师:耕,就是在田间劳作。(出示耕作图和耕的古字)最早的“耕”是这样的,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耕的左边是一个生字,它读——
生:耒。
师:注释里是这样解释的,读——
生: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师:耒这种农具现在已经几乎见不到了。你能借助插图找到它吗?你来。
生:就是耕者身边的那个东西。
师(ppt出示):就是这个,对吗?也找到的请举手。借助插图,我们还知道了耒的样子,看插图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板贴:看插图)耕作离不开农具,耒到了耕字里发生了变化——
生:耒字的最后一笔捺变成了点。
师:伸出手,让我们把耕请进田字格。右边的井,注意横的穿插。勤劳的耕者,总能把田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出示插图)看,这位就是——
生:耕者。
师:怎样的人称为耕者?
生:就是耕田的人。
师:耕种为生的人就是耕者。写作的人就是——
生:作者。
师:编辑文字的人就是——
生:编者。
师:做学问的人,就可以称为——
生:学者。
(三)讲读故事,关注停顿
师:这位耕者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宋人/有耕者。继续——
生:田中有株。
师:你有意识停顿了。
生: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师:你的文言语感不错,这句话让我联想到了《司马光》中的这句,读——
生:足跌没水中。
师:两个动词之间稍作停顿,就像这样。(PPT出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生: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师:下一句有难度,我们借助作业本里的题目选择一下。
生: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我选第一种。
师:没错,释就是——
生:放下。
师:释其耒就是放下——
生:放下手中的农具。
师:这是一个动作,应该连在一起读。读——
生: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师:继续。
生:我选第二种。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师:同意的一起读。
生: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师:孩子们,不到40个字,只有5句话,就把《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说清楚了,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四)同桌合作,知晓大意
师:孩子们,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读好了停顿,文言文读起来就更有节奏。停顿符号消失了,还会读的请举手。那读着读着,读明白故事的大意了吗?老师把注释请到了屏幕上。(师生合作读:师读字,生读注释)
接下来是同桌合作时间。同桌一个人读,读好停顿。另一个人说,说清故事,可以借助注释和插图。你读一句,我说一句,轮流着来,明白了吗?开始吧。
(学生合作)
师:谁来?请你们这组。
生1:宋人/有耕者。
生2:宋国有一名耕者。
师:耕者就是——
生2;农夫。
生1:田中/有株。
生2:田里有一个木桩。
生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生2:兔子跑得很快,撞到了前面的木桩。颈部受了伤,失血过多死去了。
生1: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生2:于是放下了农具,去守住那个木桩。希望再有一只兔子撞到木桩。
生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生2:从此再也没有兔子撞上木桩,反而笑那个宋国人。
师:大家都在笑谁?
生2:笑宋国的耕者。
师:读得不错,说得也很清楚。刚才我听同学说的时候提到了:兔子跑得很快。跑,对应文中的——
生:走。
师:“走”在文言文中,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了,它指的是——
生:走。
师:你看古时候的走字,像不像一个人摆开双臂,迈开大步子,正在——
生:跑。
师:兔走触株,再读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兔子跑得很快,可是它撞到了前面的木桩。
师:兔子跑得很快,如果让你来形容兔子的速度。你会用——
生:离弦之箭。
生:健步如飞。
师(出示图片):瞧,就是这样,对吗?看着这个画面好像听到了——
生:砰!
师:是的,这里的“触”,可不是轻轻地碰触,而是重重地——
生:撞!
师:那你想怎么来读“兔走触株”呢?
生:兔走触株
师:能跑得快一点,能撞得再重一点吗?
生:兔走触株
师:像他一样,读——
生:兔走触株
师:当读到“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时,你又仿佛看到农夫在干什么?
生:我看到了那个农夫,因为得到了兔子,于是把农具放了下来,坐在草坪上,等着下一只兔子撞到树桩上。
生:我看到了那个耕者放下了手中的农具,然后坐下来守着那个木桩,希望还有兔子撞到这个木桩上。
师:他就是这样等着,一边等还一边想。他想——
生:他在想,如果还有下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
生:下一只兔子什么时候来啊?
师(出示图片):看看他可能还在想——
生:如果再来一只,我就把它放锅里煮着吃。
生:如果再来一只的话,我就把它做成烤全兔。
生:如果下一只兔子来了,我一定要等他没撞到树桩的时候,就把它给转抓住,放到圈养栏里圈养,这样的话我就有更多的兔肉了。
生:不知道下一只兔子抓伤树桩是什么时候啊。
生:如果可以到集市上去卖,我就有一点钱去买别的东西了。
师:你们看,你们看,想得可真美啊。这种种美好的愿望,文章用一个字就把它概括了,就是——
生:冀。
师:农夫在那里守着等兔子,他等到了吗?等了一天,等到吗?又等了一天,等到没?就这样等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始终没离开树桩,这就是——
生:“守”。
(五)画外音提示,趣读课文
师:孩子们,经过刚才的一番梳理啊,我们不仅读好了停顿,而且把故事大意也读明白了。看着大家学得这么有精神,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
(师示范读,学生掌声。)
师:谢谢大家,带着理解,你也想像乔老是这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吗?送给大家两个朗读小秘诀:第一,声断气连;第二,脑海中出现画外音,提示自己下一句的语气。哪位同学愿意和乔老师合作?请你,我来给你提示画外音。
生:守株待兔
师: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生: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师:哎呀呀,千载难逢的奇事来了!
生: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师:这个农夫竟然这么干!
生: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
师:看哪,出洋相,闹笑话了吧!
生: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师:好有感觉呀,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生带着理解趣读)
研笑因,明道理
师:这个“笑”字吸引了我们,这里的笑,是怎样的笑?
生:嘲笑。
生:嘲讽的那种。
生:讽刺。
师:是的,这里的笑是嘲笑,是讥笑,是讽刺。文中的耕者不仅被当时的宋国人笑,更被全天下人笑到了如今。到底在笑耕者什么呢?我们来聚焦文中的这句话,这是描写耕者举动的关键句子,读——
生: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
师:笑耕者什么呢?接下来听清任务,先请四人小组合作,找一找这句话里的关键字,锁定一个字。说一说锁定这个字的理由,理由很重要哦。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期待各组特色的发现,好吗?现在开始吧。
(生讨论学习)
师:商量好了,请组长把关键的字写在卡片上。请组长举起关键字。请支持“守”的起立,有好几组孩子啊。组长起立,组员可以补充。为什么选择“守”?
(一)守:侥幸心理
生:因为守的话,他要在这等兔子,不去要去耕田了。
师:笑就笑他这个“守”,这个守有什么可笑的呢?
生:因为他不去耕田,就知道守兔。这个兔子也不可能再来了。
师:你说到关键的地方了。谁有补充吗?
生:因为笑就是笑这个守,他这个农民的举动。他想要兔子再撞到树桩上,可这已经是不可能了,因为好事不可能从天而降。
师:哦,他兔子撞到树上几乎已经不太可能了。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师:这样的事我们就称为小概率事件。你看他成天不干活,等着小概率事件发生,你觉得他抱有什么样的心理?
生:侥幸心理。(生贴磁卡:守 侥幸心理)
(二)冀:盲目幻想
师:可笑的地方还有,请选择“冀”的组长起立,说说理由。
生:冀,就是那个希望。希望,跟那个思维差不多,我觉得他们应该是笑这个宋人的思维不好。
师:笑他的这种想法对不对?他在想什么?我们刚才说了一大堆。又是饱餐一顿,又是要拿去养起来,还要拿去卖钱的,对不对?这个想法能实现吗?
生:不可能!
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是这位耕者沉溺于这种美好的幻想之中,能不能正常判断了?
生:不能。
师:这种幻想让他盲目地等着兔子。
生:我也觉得这个耕者,就是思维能力有点不好。(贴磁卡:冀 盲目幻想)
(三)释:不劳而获
师:我还看到一组,答案非常特别。你选择的是——
生:释
师:为什么?
生:因为释就是放下的意思。他放下农具,却要去守株,他本来就要去耕田的,但他却去守株,所以说我感觉他很可笑。他不干自己的正事。
师:我听到这个释,就是放下。他放下了自己的农具,其实他还放弃了什么?
生:耕田。
生:粮食。
生:放弃了耕田,就放弃了之前的努力。
师:他是一位耕者啊,一天前,他在——
生:耕田。
师:一个月前,他也在——
生:耕田。
生:一个年前,他还在——
生:耕田。
师:本来可以靠着自己的辛勤劳作来获得丰衣足食的生活。他放下了农具,就放弃了自己什么样的品质?
生:辛勤劳动的品质。
师:他放弃了辛勤劳作,去期待什么?
生:期待兔子再次撞到木桩,期待天上掉馅饼。
师:像这样不劳动就希望得到收获,我们可以说他期待——
生:不劳而获。(贴磁卡:释 不劳而获)
师(回顾板书):孩子们,原来宋国人乃至现在的天下人,都在笑这位耕者存有——(侥幸心理),沉溺(盲目幻想),想着(不劳而获),那么吸取他的教训,你觉得我们该怎么面对生活?
生:应该要一步一步地走,不要抄近路。
师:我听出来了。你想说,做人得踏实。
生:我觉得做人得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半途而废,要努力拼搏。
师:我听出来了,要努力拼搏。
生:我觉得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勤奋努力。只有肯付出才能有收获,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
师:我听到了,要勤奋。(板贴:勤劳 踏实 努力)
劝他人,诫己身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篇故事出自哪吗?第一条注释就告诉我们了。
生:《韩非子 五蠹》
师:是的,出自《韩非子 五蠹》,从春秋时期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寓言的魅力却经久不衰,你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生活中总有人重蹈着曾经的错误……瞧,当今耕者来了!你来介绍——
(一)典型事例,劝一劝
生:邻居陈阿姨自从买了一次彩票中了五千元后,不再上班,天天待在家里买彩票,就盼着中大奖……
师:你们能劝劝这位陈阿姨吗?也许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能够帮助你。我现在就是这位陈阿姨了。谁来?
生:我觉得你就像守株待兔里的耕者一样,你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师:我有守株待兔吗?我可没有守着兔子呀。
生:可是你天天在家里买彩票,就盼着送大奖。可是天上不会掉馅饼。
师:你觉得我的“兔”是什么?
生:彩票。我觉得你不能这样,因为这种小概率的事情很少能够成功。你应该继续上班。
师:谢谢你,我明白了。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小概率事件上。
生:陈阿姨,您听我说,您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也不能盲目幻想,更不要不劳而获。你要做勤劳、踏实、努力的人。
师:我怎么就盲目幻想了?
生:因为你整天在家里,整天盼着中大奖,但是这不是你能控制的事。如果你去找到更好的工作话,你还可以每天都像中彩票一样赚好多钱。
师:谢谢你告诉我,凭自己劳动得来的收获更值得期待。
生:陈阿姨,您听我说。你每天在家里买彩票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你不能抱着侥幸心理盲目幻想了,也不要不劳而获。你每天盼着大奖,这些小概率的东西很多时候是不可能实现的。你就像守株待兔里面的耕者一样,一直盼望着一只兔子撞上木桩。如果你每天踏踏实实工作,勤劳的品质比中彩票还要好。
师:哦,谢谢你让我知道了勤劳更可贵,可不能总是盲目幻想,存有侥幸心理。
(二)投射生活,诫一诫
师:孩子们,就是这样!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当今耕者,你不妨也劝劝他——面对生活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要沉溺(盲目幻想),不要想着(不劳而获),而要学着(踏实、勤劳、努力),也可以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说给他听——
(生填空背诵)
师:如果今后某一天发现我们自己也成了耕者,抱有(侥幸心理),沉溺(盲目幻想),想着(不劳而获),那得赶紧劝诫自己面对生活要(踏实、勤劳、努力),更可以把曾经学过的《守株待兔》讲给自己听——
(生自主背诵)
师:小小的寓言故事,蕴藏着大智慧……它就像一面镜子,投射别人,更倒映自己。聪明的你,一定能从中汲取智慧的滋养,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点评】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属于文言文。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作为课文,这是正儿八经出现的第二篇文言文。第一篇文言文在三年级上册,叫《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乔任执教的《守株待兔》,属于第二篇文言文。
我曾经专门做过一个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讲座,我的观点,文言文教学有一个基本模式,我称之为“四读法”,是不会变的。今天听了乔任的《守株待兔》,再一次印证了我的这个观点。接下去,按照我理解的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来谈谈自己听课以后的感受。
第一步,通读,在节奏上下功夫。通读是文言启蒙教学的基础所在,离开了通读,文言文教学是没有办法继续向前推进的。通读,要在节奏上下功夫。我们听乔任的《守株待兔》,她确实是这样做的。大家都知道,文言文有一个“断句”的问题,但是我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现在看到的文言文,不需要断句,因为编者已经在文中加上了标点符号,已经断好句了。但是,句是断好了,却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读通。道理很简单,因为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对学生来说,依然有难度。有时候,停顿错了,句子就破了,就不通了。停顿错了,理解事实上也就错了。句子内部的停顿,就是我们习惯上讲的节奏。我们一般在教文言文的时候,首先会关注句子内部的停顿,要给学生画节奏线,要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来诵读。
乔任在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当然,在节奏的把握上她没有平均使用力量,她借助课作本,就是省教研室规定的课堂作业本,用课作本中设计的两句节奏练习作为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正确的停顿节奏。第一句:“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这一句的正确节奏应该是这样的:“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第二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一句的正确节奏应该是这样的:“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两个句子,在文中既是长句子,更是难句子。这两句的节奏读正确了,全文的读通就没有问题了。
实际上,这里的通读,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在文言文的音律上求通顺,也就是能读出正确的节奏来;第二个层次,就是在文言文的义理上求通晓,也就是能大体了解文言文的意思。求通晓的方法很多,借助注释啊,借助插图啊,借助组词啊,借助字理啊,联系上下文啊等等。但是,求通晓也不能面面俱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千万不要追求字字落实,孩子能懂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今天乔任的做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疏通文句的意思,她把这篇课文中一些关键字眼的注释嵌入文言文中,比如“耕” “株” “走” “释” “耒” “冀”等,放手让学生自读自解。你看,同桌配对,一个“读”,一个“释”;一个读一句,一个释一句。学生通过这样一种有趣有助的方式,轻松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读通这个环节,乔任做得很扎实,也很精准。
第二步,悟读,在文眼上求突破。悟读是文言启蒙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读中的“求通晓”,疏通的不过是字面意思。而悟读则不同,悟读是要进入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是要透过字面意思去揣摩、领会其中蕴含的意义,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乔任的“悟读”环节,我觉得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她的教学着力点,是在文眼上求突破。我们都知道,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守株待兔》是文言文,写得很短。即便是这么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也有文眼。这个文眼在哪里呢?就在最后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笑”,“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乔任对这个“笑”字抓得太准确、太精妙了。抓住这个“笑”,乔任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探究“笑”的原因。这个活动有三个任务:第一个,圈出关键字眼;第二个,思考其中理由;第三个,汇报探究所得。三个任务,我觉得第一个任务是最关键的。学生一旦找到了跟“笑”有关的关键字眼,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汇报已经有了最重要的素材。而是否能够锁定关键字眼,就取决于学生的悟读能力。说实话,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探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没有想到,学生的探究却非常精彩。我们看关键的第一步,能否锁定关键字眼。结果,不同的学生找到了不同的字眼,而这些字眼的的确确是跟“笑”有关的关键字眼。第一个找的是“守”,“守”在那儿当然是可笑的。乔任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揣摩出“守”字背后那个耕者的侥幸心理;第二个找的是“冀”,“冀”的意图当然也是可笑的。为了进一步理解“冀”的可笑,乔任还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抽象的希望化为具体的形象,进而体会到“冀”字背后那个耕者的盲目幻想;最厉害的是最后一个学生,他找到的竟然是“释”,放下耒具,放下用来耕田的农具。乔任追问,他放下的是工具,那么他放弃的是什么呢?这个追问问得太好了,在讨论追问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释”字背后的不劳而获,这自然也是非常可笑的。
悟读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精彩了。没有想到,乔任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将学生的悟读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对耕者的可笑之处,一定是从消极的角度来分析的。侥幸心理,是消极的;盲目幻想,是消极的;不劳而获,是消极的。而在悟读的最后阶段,乔任又从积极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寓言的寓意。你看,跟侥幸心理相反的是勤奋,跟盲目幻想相反的是踏实,跟不劳而获相反的是努力。正反两方面都做了分析,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更是一种辩证思维。
集中了全文寓意的这个文眼,就这样被突破了。我觉得这是乔任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如果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课有课眼,那么乔任这堂课的课眼,就在悟读这个“笑”字上。
第三步,活读,在生活上明道理。活读是文言启蒙教学的难点所在。活读,就是将文言学习所得,诸如价值关怀、审美旨趣、思维方式、文化品位、语言图式等,化入自己的生命,它要打通的是文言文本背后的作者生命与文言文本前面的学生生命之间的管道。我们知道,这个打通不太可能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因为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文化积淀,重在文化陶冶。而文化是个慢活儿,是要慢慢滋养、慢慢浸润的,是需要时间的,化的过程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但是,我没有想到,今天乔任的文言教学中,居然设置了活读这个环节。这是需要勇气的,更是需要智慧的。这堂课的活读,就是主动联系学生当下,联系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这堂课的活读,就是一种学以致用,就是一种知行合一。因为寓言讲的是道理,道理是“知”,“知”要指导“行”,知行要合一,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那么,如何活读这个文言文本呢?
乔任的做法分三步走,第一步,接续寓言明道理。在悟读结束时,乔任引导学生思考:吸取耕者的教训,我们该怎么面对生活?这是在义理的层次上梳理一下,是对寓言道理的一个直接转换。
第二步,创设情境用道理。乔任说,这个寓言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为什么会流传这么长的时间呢,就是因为在生活中不时地会出现这样的耕者。于是,她就创设了“陈阿姨买彩票”这一情境,将一个“当代耕者”带到了学生面前,非常形象,非常实际。然后,让学生扮演劝说者对“陈阿姨”进行劝说。这个劝说过程,既是一个认知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义理外化的过程,可谓一箭双雕、一石数鸟。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小女孩的劝说。之前,乔任在引导学生领悟耕者的“侥幸心理”时,用上了“小概率事件”这个术语。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心说这个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会不会太难?他们能理解“小概率事件”吗?没想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那个小女孩竟然这样劝说:“你每天盼着大奖,这些小概率的东西很多时候是不可能实现的。”你看,她全明白了。这是真正的活学活用啊!这一步,就是在一个现实的交际情景中,让学生用掌握的道理去干预生活,指导生活。
第三步,围绕板书省道理。教学最后,乔任根据板书内容对课文进行总结,主要是对寓言的道理进行总结。但是,她的总结不是一个常规的角度,而是从“如果今后某一天发现我们自己也成了耕者”这一假设的角度。这个角度,选得既活又新。谁敢保证,自己永远不会犯耕者这样的错误呢?每个人都想偷懒,偷懒的背后,不就有侥幸心理、盲目幻想、不劳而获在作怪吗?这是对孩子未来人生的一次预警,假如未来的某一天自己成了耕者,那么,就要反省自己、劝诫自己。寓言学习,最终要回到自己身上。就像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所讲的那样:“寓言是生命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当然是用来照自己的。
活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变成道法课。但是,乔任没有。因为,在引导学生明道理、用道理、省道理的过程当中,乔任使用的方法和手段都是语文的。用语文的方式,在学生的倾听、口语交际、语言转换等,将学文与传道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文道结合”“文道统一”。
第四步,熟读,在层次上见实效。熟读是文言启蒙教学的重点所在。文言文教学最终一定要落在一个“熟”字上。文言文教学一直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以知为本”,一种主张“以熟为本”。“知”就是理解、领悟,“熟”就是熟记、积累。对此,张中行先生早就指出,文言文教学必须“以熟为本”。为什么呢?几个理由,第一,文言文,特别是我们孩子接触的文言文,通常属于中华文化中的经典。经典包含的意义和意蕴,是相当深刻的。不要说小孩子,就是我们成年人,恐怕也不一定能够完全了悟。所以,在小学阶段急吼吼地要让学生把文言义理和意蕴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事实上,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第二,文言文跟白话文,虽然都属于汉语,有相同和相似的一面,但也有很大差异。文言文从字法到句法,从修辞到章法,从审美旨趣到思维方式,跟现代汉语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文言文的学习,首要的是培养文言语感。白话文教学要培养语感,文言文同样要培养语感。有了良好的文言语感,后面的很多事情,什么文言语法、文言修辞、文言逻辑等等,就好办多了。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反复读,出声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到滚瓜烂熟,读到脱口而出;最终,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乔任这一课,在“熟读”上也是下了功夫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通读”是一个环节,“悟读”是一个环节,“活读”是一个环节,但“熟读”不是一个环节。“熟读”是贯穿始终的,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事实上,通读是熟读,悟读是熟读,活读是熟读,它们都属于熟读。但是,熟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生疏到熟练,它是有层次的。通常,熟读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字面上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这是在通读环节解决的。第二个层次,在文意上能够读通顺、读明白,这是在悟读环节解决的。比如,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字眼来理解寓言的寓意。那么,这个过程还是要读的,理解领悟之后,还是要回到读上面来。在读中巩固理解,在读中贯通领悟。第三个层次,在语言上能够读纯熟、读通透,这是最终的熟读要求,也是文言文学习最终目标。当然,这篇文言文比较短,课前孩子也做过比较充分的预习。所以,最后学生都能够把整篇课文背下来了。学生这时候的背,绝对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基于疏通的自然背诵,基于领悟的意义背诵,更是基于熟练的积淀背诵。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