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步态识别新动态 !专家报告 + 大咖观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Author 于仕琪
2020年9月23日,由《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组织的系列直播活动“图图Seminar”为大家带来了“步态识别新动态”的主题报告,并由特邀主持人和嘉宾围绕观众所提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专题讨论。
主讲人:于仕琪,南方科技大学
主持人:贲晛烨,山东大学
特邀嘉宾:王亮,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特邀嘉宾:张军平,复旦大学
特邀嘉宾:曹春水,银河水滴公司
今天,图图不仅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视频回放,还有本期直播的报告看点,以及特邀嘉宾的精彩讨论~
直播回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z4y1Z7T8
步态识别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目标是根据人的走路方式识别人的身份信息。
其他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需要接触,虹膜识别与人脸识别有距离限制。步态识别可以在远距离,数十米乃至百米识别出人的身份信息,是其他生物特征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日常监控摄像等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会遇到如角度,像素等各种参数限制的问题。而步态识别不依赖高清分辨率摄像头,对角度、距离、视频解析度和亮度等参数不敏感。
Nixon教授在1997年发表了第一篇现代步态识别论文,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0%,但是步态库数据量较少,只有几人。但其作为开创性的工作,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015年之前,相关研究主要通过手工设计特征,得益于深度学习的发展,步态识别领域最近几年获得了明显的提升。随着其他方法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不断刷新识别准确率。GaitSet方法是近几年的关键工作之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许多学者将GaitSet作为性能基准,试图超越。
步态识别的难点在于其有角度、衣着、挂件和背包等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日常生活场景非常自然,也很常见的。给步态识别带来了许多困难。所以在研究中,我们必须考虑角度等参数的影响。贲晛烨老师在多角度步态识别中做了很多工作。
在步态识别领域接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领域内主要采用两种主流的研究特征:
1)Appearance-base feature,主要采集人体的体态表面特征。常用的方法会在后续介绍。
2)Model-based feature,主要通过对人体建模,如人体骨架和3D建模等方法提取后的特征再送入分类器中,识别出对应的人。
2005年前,model-based方法是步态研究中的主流,图为王亮老师的相关研究工作。国内最早的步态识别库NLPR/CASIA-A由王亮老师创建。在早期,学者们认为要研究人体步态就需要对人体建模,研究模型的属性诸如手臂摆动幅度,各关节的夹角等。但在后续发展中,基于模型的方法不再受到很大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基于模型的方法在建立人体模型时的计算量大,人体建模精度不高造成了最终识别率低。
因此,学者们将目光投入到更简洁高效的Appearance-based方法。Appearance-based方法提取人体轮廓信息,如最常用的GEI(Gait Energy Image)在提出时就因其简单高效且准确率超越其他所有方法带来了许多关注。其他类似的变种也是同样提取表面特征但是注重点不同,如注重动态信息的GEnI(Gaut Entropy Image),还有GFI(Gait Flow Image)CGI(Chrono Gait Image)等方法。
从不同Appearance-based 方法准确率对比中可以发现,GEI作为最简单的提取并平均人体表面体态,其准确率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这也是appearance-based方法成为主流研究方法的一大原因。
步态识别算法的发展脉络介绍。最早期的步态识别研究流程是:由图像中提取人体的轮廓,采用不同的人体步态表示方法如之前提及的GEI或者GEnI表示轮廓序列;再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提取特征信息,通过分类器识别出人的身份。
随着深度学习的出现与发展,卷积神经网络合并了特征提取与分类两个步骤。近五年的步态识别工作都是基于这个思路,深度学习也给步态识别准确率带来了明显的提升。
近几年,学者们发现表观序列用如用GEI表示,是会损失一些特征信息的。得益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拟合学习能力,有的工作开始尝试直接将轮廓序列输入神经网络中,略过轮廓平均这一步骤。GaitSet就是采用了这样的研究思路,将准确率再度提升。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步态识别算法以采用表观特征研究方法为主。而人体模型特征的步态研究由于人体建模方法的精度低,计算量大,识别率低等原因受到关注较少。最近的人体建模技术迅速发展,正促进使用模型特征(Model-based feature)的步态识别研究。
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体姿态估计(pose estimation)得到巨大发展。在2016—2017年间,OpenPose横空出世。从图像中或者视频序列,OpenPose可以准确的估计人体骨架信息。人体建模技术得到明显的提升,姿态估计技术的发展克服了早期步态识别model-based方法的不足与缺陷,而我们认为这就是步态识别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最新的CVPR2020论文中,TetraTSDF已经达到可以提取人体三维信息水平。不仅是人体的三维形状被估计,甚至是衣服的纹理。这些成果都可以用于步态识别领域中。
这样的思路下,我们将OpenPose应用到视频序列提取骨架信息,将骨架信息做基于模型特征的步态识别研究。我们发现一些问题:由于图像是二维的,我们的骨架提取也是二维的,在视角变换的情况下,准确率降低严重。
二维图像提取骨架的准确率不高,给予了我们新的思路,如果我们尝试采用三维的人体模型是否能改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从二维人体模型估计出三维人体骨架模型。三维人体骨架模型就可以通过旋转操作克服视角变换的问题。
从我们实验的结果可知,准确率有一定的提升,但并不明显。原因有几点:OpenPose提供的骨架信息精度没有达到非常高。图像的解析度比较低。合成的三维骨架基于上述的二维骨架,误差的累积造成准确率的提升并不明显。但是在部分角度如70~100的准确率较好,是超出我们预期的。
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参考了一些行为识别算法,不仅引入了骨架信息,还加入了关键点之间角度的信息,关节长度,运动模式等特征。这样的思路类似于2003年王亮老师工作的思路,温故知新,用经典的思路,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
由此发表了我们的工作PoseGait,对比传统基于表观特征的识别方法,PoseGait虽然没有达到SOTA,但是背后的思想与尝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且可以从实验结果中发现,越是复杂的识别场景下,如背包,着装,对比表观特征识别算法,两者识别的准确率差距在缩小。多种信息的融合,包括体型、运动、角度等,可以提升算法的识别率。
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需要高精度的RGB步态识别库,为我们提供高精度的人体模型。同时,在常用的数据集中,多数步态识别数据库的数据量相对较小,规模仅在百人到千人左右。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提供高精度RGB图像同时,有含有多视角的大规模的步态识别数据库。
为此,我们与日本大阪大学合作,共同开发了提供人体姿态数据的大规模步态识别数据库。
在目前多视角步态识别数据库中,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OUMVLP数据库可以满足大规模数据库的需要,但是由于涉及隐私问题,他们并不提供RGB图像仅提供剪影图。
日本大阪大学多视角大规模步态识别数据库是目前最大的多视角步态库,它包含一万多人,14个视角。不仅年龄跨度丰富,图像精度也非常高。
我们选取了当时最前沿的两种姿态估计算法(OpenPose与AlphaPose)帮助我们提取骨架信息。
在提取的人体姿态模型中,人体的姿态由18个关键点构成,用以描述人体各个关键部位信息。此项工作的重点并非是深入进行算法的研究,而是数据库的介绍与基于模型步态识别算法评估,以帮助后续学者的加入与研究。
从我们在这个步态数据库上的评测来看,对比主流的表观特征,基于人体模型的识别算法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相信在后续需要更多的学者加入,集思广益,基于人体建模的识别算法也能达到可观的识别准确率。
OUMVLP-Pose 步态识别数据库的公开,作为第一个融合人体姿态信息的大规模步态识别库,相信对于领域的发展,部分学者的工作都会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步态识别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创性的算法不断出现,在不同的数据集中都有很好的表现。遗憾的是一直都没有一个大型的竞赛让各路学者同台PK。因此,我们与该领域的许多学者共同举办了这一场竞赛。
本次竞赛和研讨会由IAPR生物特征识别专委会(IAPR TC4)支持举办,全名为TC4 Competition and Workshop on Human Identification at a Distance 2020。研讨会/Workshop将在亚洲计算机视觉会议(ACCV2020)期间线上举办。
竞赛步态数据库CASIA-E由中科院自动化所提供,内含1000余人,是一个大规模的接近实际场景的步态数据库。
获奖的队伍,除了获得由银河水滴公司提供的奖金外,还可以在ACCV2020会议的研讨会上汇报自己的成果。
本次活动由步态识别领域的学术权威:中科院自动化所谭铁牛院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Mark Nixon教授,日本大阪大学的八木康史教授担任顾问。
竞赛详情请点击上方图片
步态识别的评价指标有哪些?新方法精度或速度提高到了什么程度?
A:
王亮:识别模式和校验模式采取不同的指标,准确率通常采用cmc曲线,rank1分类指标,校验模式用roc曲线来评价步态识别的性能。目前学术圈关注更多的是准确度,对于速度这方面是比较忽视的。精度的讨论不能离开场景与数据规模。在小规模的应用场景中,准确度与精度还是很可观的。
Q2:
请问步态识别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哪些?
A:
于仕琪:目前公开数据库的数据收集都是在实验环境下的,由于隐私问题,需要告知每个志愿者数据收集相关的信息并签订协议。采集公共环境下,不告知行人并收集数据,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会违反一些学术道德准则和规范,因此是不可取的。
Q3:
目前研究界对步态的定义并不统一,请问您觉得步态的准确定义应该是什么?
A:
王亮:步态难以定义,字面上来说是关注人走路的姿态,关注的重点是脚部的运动。但是人的行走并不仅仅依赖腿部的运动,同时也需要其他身体部位的协调。因此步态识别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人行走的运动轨迹,也考虑整个人体的生物特征。这在其他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也有体现,比如虹膜识别,有时也会考虑眼睛其他部分如眼周的情况。
Q4:
对于基于模型或者基于外观的步态特征提取,是否都需要多特征融合的方式来提高模型的表示能力,目前有哪些您认为具有代表性或者表达潜力的特征?
A:
于仕琪:融合多种特征一般情况下是会提升模型准确率,但是特征融合的原因与解释分析才是需要更多关注的。目前表观特征以二值轮廓为主。同时今年也有步态的工作(GaitPart)借鉴了行人重识别且将人体信息更细粒度的分析。而基于模型特征是我认为比较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Q5:
红外图像能做基于模型的步态识别吗?
A:
于仕琪:CASIA-C采用热感红外采集人体信息。热感红外可以解决夜晚可视问题,但是对比RGB相机数据会丢失部分信息。
Q6:
目前针对步态识别的研究逐年增多,绝大多数基于的CASIA-B或者OU-MVLP数据库本质都是在做重识别工作,那么步态识别与行人重识别的统一是否是必然趋势?
A:
张军平:行人重识别与步态识别有共性也有各自的区别。相互之间可以借鉴思路,但是否需要统一还要讨论。因为目前行人重识别对比步态识别是更加困难的。
Q7:
目前针对遮挡情况的步态识别大多研究的是时域数据的补全,基于空域的自然图像前景车辆行人遮挡,复杂背景干扰等问题业界研究与数据库都较少,请问您认为针对遮挡情况的步态识别是否为一个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A:
曹春水:是一个有潜力的研究方向,但我想,研究的重点不在于补全,补全毕竟还是脑补,是非真实的,只是好玩而已,对于身份识别益处估计并不大。这个方向研究的问题更本质的应该是精细化的表达步态特征,然后考虑如何用好能看见的特征,这涉及到不同序列特征比对过程中比对特征的选择问题。
Q8:
请问基于模型的步态识别是否适用于实际环境下多视角多相机的情况?
A:
于仕琪:多视角多相机可以帮助人体建模更加精确,效果更好,但是会带来计算量大的问题,在实际场景中达不到速度要求。现实中监控一般不会有多个相机监控。这与跨视角情况的问题不同,基于模型的识别方法对比基于表观特征都有其天然的优势。
Q9:
步态识别的常用数据集有哪些?
A:
曹春水:学术界目前主要的还是自动化所的CASIA-B和大阪大学的OU-MVLP万人数据库,还有一个新的库叫FVG(frontal view),是19年cvpr一篇文章出的数据库,有三个视角变化、着装变化和携带物,还有银河水滴为本次竞赛提供了CASIA-E数据库。
Q
10:
步态识别当前有哪些难点?如何在硬件限制(单卡1080)的情况下展开研究?
A:
张军平:样本规模问题,跨视角问题,步态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如背包着装影响较大。研究不必限制于深度学习方向。过去的研究有基于模版与基于序列的研究。基于模版研究的速度效率更高,是否能在开发板上做到实时响应仍然是一个研究方向。模型压缩也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方向,自监督弱监督等研究对于硬件的要求并不高。
Q
11:
单纯步态识别的准确率有多高?有没有多种识别方法融合(比如步态+人脸)的相关工作?能否推荐一些关于步态识别的综述性工作?
A:
张军平:步态识别准确率需要考虑场景,数据集,准确率不能一概而谈。银河水滴张曼研究员曾做过步态与人脸的融合。王亮老师步态识别是最经典的步态识别综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同时,步态识别研究领域非常的宽,可以应用很多场景,如医疗,情绪等。
Q
12:
Appearance-based为什么比pose的结果要好?
A:
于仕琪:Appearance-based 特征含有的信息量丰富,如人体的体态,轮廓变化都包含于模型中。而目前的model-based模型目前仅使用了人体的骨架信息,只采用了18个关键点,对比表观特征模型,骨架信息也是估计出来的。特征维度小,姿态估计模型的误差都导致模型特征识别准确低。
Q
13:
如何确保步态识别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A:
曹春水:从标准采集,训练到实际应用会碰到许多问题,为了确保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关键在于数据资源控制。针对数据是否适用于识别,对实际情况需要严格定义。此外,可以提高模型的适应能力,在实际场景中需要做一些适配,如模型训练的策略。
Q
14:
基于模型可以和基于外表的方法结合吗?
A:
于仕琪:结合没问题,数据有互补性一定会带来准确性的提升。但是研究要探讨的不仅仅是工程问题而是背后的意义。
Q
15:
步态识别相比传统re-ID的优势在哪?
A:
贲晛烨:re-ID是做行人的轨迹跟踪,步态识别是做生物特征识别与验证。
张军平:步态识别并不仅仅可以做识别与认证,还可以从步态中得到一些行为学,情感信息,人类心理等等。Re-ID涉及的领域不及步态研究的。
于仕琪:re-ID基于同一天同一个人体的数据对比人的相似性,re-ID算法不避讳使用衣着颜色纹理等作为识别特征。而在步态识别领域中,这些衣着信息往往需要避讳。
活动总结
特邀主持人:贲晛烨
什么是步态识别?步态识别其实是生物特征识别的一种,它具有远距离,无接触,难以模仿等优点。
于老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步态识别的历史,他觉得真正的突破是由深度学习解决的,张军平老师在2019发表的GaitSet有非常好的效果。推荐初学者可以找来这篇论文学习。
在于老师的报告中我们了解到,步态识别分为基于外观特征的,基于模型特征的步态识别。他觉得在2005年之前基于模型的步态识别是主流,王亮老师也在这个方向有工作,但是由于基于模型特征的步态识别方法更加复杂,且在后来的发展中,外观特征如GEI的步态识别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基于表观的研究开始成为主流。
于老师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这种方法建模是比较难的。在CVPR2017上的OpenPose给于老师带来新的想法,于老师认为基于pose或者model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研究潜力,非常值得我们来研究,近期人体三维建模方向上还有一篇比较好的文章TetraTSDF,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
最开始,于老师发现仅把得到的骨架信息用CNN或者LSTM网络中训练,无法解决视角问题。为了解决视角问题,于老师尝试了三维的模型。
第三个工作,于老师在关节的角度,运动模型上做了工作,并提出了PoseGait。但是发现对比轮廓表征的方法效果准确率还是更低一些。于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如果要建模的话,需要原始的RGB图像,但这些小的库,比如之前建的CASIA-B这个步态库,在做的这种问题时容易过拟合。
基于这些问题,于老师跟日本大阪大学合作。这个日本大阪大学的步态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公开步态数据库,它包含一万人以上的步态信息,于老师提取了骨架信息,并对比一些方法并列出这些方法在骨架步态库上的准确率作为benchmark,并公开了融合骨架的多视角大规模步态数据库OUMVLP-Pose,这个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创性的工作,论文是OpenAccess,各位学者都可以免费下载。
同时,于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步态识别的比赛,欢迎大家关注。最后,图象图形学报上也组织了一个步态识别的专刊,欢迎大家投稿。
历史文章推荐
太牛逼了!一位中国博士把整个CNN都给可视化了,每个细节看的清清楚楚!
Nature发表牛津博士建议:我希望在读博士之初时就能知道的20件事
沈向洋、华刚:读科研论文的三个层次、四个阶段与十个问题
如何看待2021年秋招算法岗灰飞烟灭?
独家解读 | ExprGAN:基于强度可控的表情编辑
独家解读 | 矩阵视角下的BP算法
独家解读 | Capsule Network深度解读
独家解读 | Fisher信息度量下的对抗攻击
论文解读 | 知识图谱最新研究综述
你的毕业论文过了吗?《如何撰写毕业论文?》
卡尔曼滤波系列——经典卡尔曼滤波推导
一代传奇 SIFT 算法 专利到期!
人体姿态估计的过去,现在,未来
给研究新生的建议,光看论文是学不好的,一定要看书,看书,看书!
分享、点赞、在看,给个三连击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