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打造永庆坊“新活力”党建品牌
“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悠扬的《荔枝颂》,从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中传出。
近年来,荔湾区紧紧围绕探索党建引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有效路径,以绣花功夫实施“12345”党建领航行动,通过成立一个党委、建立两套机制、用好三个阵地、开展四项行动、提升五大活力,全方位打造永庆坊“新活力”党建模式。
3月26日,永庆坊党群服务驿站二楼会议室,多宝街道党工委、多宝街派出所、粤剧博物馆等相关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都来参加永庆坊首届党建联席会议。
永庆坊如何打造成“新活力”客厅,如何长期运行?会上,党员群众各抒己见,最后讨论决定成立由企业—游客—居民“三层”提出诉求的自治平台。
其中,永庆坊共同缔造委员会是广州首个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公众参与组织,建立起居民主动参与旧城更新和街区建设的有效机制。截至目前,共举办7场“共同缔造”讨论活动,邀请人大代表、居民代表、民间学术团体、有关专家等100多人参与讨论,累计收集问题意见34条,听取专家意见建议20余份。
2021年6月,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党委正式成立,成为推动永庆坊片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街区党委由属地街道党工委牵头,覆盖发改、住建、文广旅体、商务投促等区直部门和社区、两新组织等党组织,共同组成共商共议区域发展的组织架构。“让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起来更加有速度、有力度。”兼任历史文化街区党委书记的何志军感到了新的责任。
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实施“党建领航”行动。资料图片
踏着青石板路走进永庆坊,满满广式风情的骑楼、西关大屋林立,一转角又能遇见潮流品牌、网红咖啡店,这种“新”与“旧”的碰撞,令人回味无穷。
微改造让老街焕发新生。已经入驻二期项目的钟书阁、喜茶等商家,已经吸引来不少年轻的市民游客。“我真是没有想到,住了几十年的地方可以变得这么漂亮、干净!”家住恩宁路的老街坊叶阿姨说,现在的恩宁路有了生机,不再是“死气沉沉”的。
城市品质的改造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在漫长的改造过程中,党建引领贯穿始终,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城市更新稳步推进。
2015年12月,荔湾区将永庆片区选作恩宁路项目的改造试点地段,探索出一套旧城更新的新路径。该区坚持“党建+项目”,将科学规划和地区特色相结合,按照“一栋一策、一户一设计”量身定制处置方案,再现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肌理。
没有大拆大改的“大兴土木”,只有如同“绣花功夫”般的精雕细琢。这样的改动既能为城市留下“记忆”,也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当地居民的权益。
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展理念,永庆坊的建筑密度从66%适度抽疏至55%,增加8个邻里花园和2.8万平方米公共空间,翻新整饰原有建筑,累计复建建筑96栋,修缮建筑248栋,协助居民修缮521栋。
有着“中国最美书店”美誉的书店品牌钟书阁,2019年选择将华南首店落户尚未建成的永庆坊二期,曾让不少人惊讶。
被誉为“中国最美书店”的钟书阁2009年落户永庆坊。
为什么钟书阁会选择永庆坊?钟书阁华南区总经理张文坦言,无论从运营成本,还是书店看中的文化氛围上考量,这里都是更优选择。
钟书阁开业后的表现,证明张文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如今,依托永庆坊的全国知名度不断走高,钟书阁也成为游客做攻略时选定“必打卡”的目的地之一。
钟书阁永庆坊店内部装修十分有西关特色。
以老建筑空间为载体,以西关风情为特色,永庆坊逐步打造融汇国际休闲、时尚潮流、人文艺术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客厅。
新业态带来新的生命力。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荔湾区实施党建引领、政府扶持、企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以文化产业为主体、多元产业协同发展良好生态。
广州万科永庆坊项目部负责人介绍,目前,永庆坊已开放的一期、二期部分区域及非遗街区,已吸引了80余家商户入驻。在引入产业时,项目方会根据空间分布特色选择最契合的商家。“比如喜茶在恩宁路的门店,就是以西关大屋为装修元素,实现了与永庆坊的有机结合。”
在永庆坊街区中入驻的商户,大多是小微企业,经营中往往容易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基于这一情况,荔湾区深化红联共建工作机制,推动永庆坊区域党组织与各类金融行业党组织结对共建,发挥金融企业资本密集的优势,为片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建设,荔湾不断畅通“企业呼”渠道、落实“首席服务官”制度、定期举办永庆坊“红荔坊头脑风暴会”,努力构建新型政商关系。2021年片区新增纳统企业14家,经营总额超2.1亿元。
粤剧、广彩、广绣、广式珐琅……赓续岭南文化血脉的非遗文化,正在永庆坊内静静“绽放”。去年8月,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开市、西关永庆坊国家4A级景区挂牌。进驻非遗街区的10家非遗大师工作室开门迎客,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项目汇聚永庆坊。
2020年8月,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开市。
一个多月前,永庆坊非遗工作站在永庆坊荔湾非遗体验中心二楼正式揭幕,成为非遗文化在永庆坊振兴传承的新载体。一节节生动有趣的“非遗”互动体验课,让荔湾非遗体验中心成为永庆坊的人气场所。
永庆坊非遗工作站成为非遗文化在永庆坊振兴传承的新载体。
以非遗文化为纽带,荔湾区突出党建与文化融合,将散落在民间的传承人聚集起来,开启了广州非遗集聚式、互补式发展。“前三年,政府给予传承人一定补助,之后就要考验他们自我造血能力了。”荔湾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严洪芳表示,持续创新是非遗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非遗如何“永葆青春”?在荔湾,通过成立非遗传承人党支部,引领非遗人才发展、工艺展示平台建设、工艺课堂传习工程等重要环节,激发非遗人才对党组织的向心力,擦亮党建引领非遗文化发展的“金字招牌”,更为非遗文化持续注入不竭动力。
今年年初,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获得通过,街区内将建设重点项目永庆坊三期,商业符号、人文符号和生活符号在永庆坊有机融合。二期、三期的建设将沿用精细的“绣花功夫”,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历史信息和历史风貌,延续街区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为地区发展留下弹性空间。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传承岭南文化元素、引进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导入现代文化创意元素,让文化、文物活起来,让老西关、最广州文化的底蕴在这里“形神兼备”。
上下九党群服务驿站为过往群众提供服务。
老旧片区经过改造,硬件设施优化了,生活环境改善了。但随着改造过程中,居民生活难免受到影响。
荔湾区坚持把增强民生福祉作为推动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永庆坊一期改造开始就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永庆坊更新发展全过程。改造后的街区变得干净、整洁、安全,日均吸引游客数量过万。
商铺、办公场所等租金收入明显增加,部分居民生意红火,平均收入大幅提升。一期改造中迁走的1850户实现了就近安置,拆迁住户的人均住房面积从11平方米的危房升级为18平方米的电梯房,感受到了“微改造”带来的“大幸福”。
畅通民生实事办理网络。健全“区—街—社区—网格—楼宇”五级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体系,建立职能部门党员和党员志愿者“1+1”轮值挂点永庆坊党群服务中心(驿站)工作机制,设立“永庆坊党群服务驿站”I志愿服务号,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多宝街道党工委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化品牌创建内涵,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您的心愿、我的志愿”“双微”行动有机结合,切实营造党建为民、暖心惠民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共办理解决民生实事123件,帮助困难党员群众实现微心愿68个、微项目16个。
同时,推进民生实事“优+”工程。充分发挥“区—街—社区—网格—楼宇”五级党组织作用,进一步强化对永庆坊片区项目微改造、交通微循环的跟踪督导,实现服务专业化、组团化和精准化。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街区,打造五位一体的立体化社会治理防控体系,接入视频监控300多路,实现永庆坊及周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全覆盖。
永庆坊的发展变化,是荔湾区以绣花功夫实施“12345”党建领航行动的具体实践,推动党建工作与各项工作的全面融合的探索。三年来,荔湾区扎实开展“党旗红”基层党建三年行动提升计划,精心打造基层党建品牌,推动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让党旗在每个基层党组织高高飘扬,为荔湾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和打造“一带两区”发展平台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打造“一核四圈”党群服务阵地体系
荔湾区突出党群服务阵地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全面构建以“党群服务—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便民服务”为矩阵的“区—街—社区(经济联社)—驿站”四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进一步将党群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全区236个党群服务阵地全面覆盖街道、社区(经济联社)、旅游景区和相关人流密集场所,真正把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成为党员教育、服务民生、引领发展的“红色主阵地”。
四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将党群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
建立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区内基层党组织集训营,科学设置展览展示、党员教育、党建交流功能分区,培育党群服务骨干队伍,制定6大类72项服务清单,打造党建阵地建设“样板间”。促进社区(经济联社)党群服务中心发挥就近便民作用,主动践行“群众有所需、干部有所为”服务宗旨。建立上下九、永庆坊、沙面等一批党群服务驿站,结合所处园区、商圈、市场、商务楼宇、文化旅游景区特点,灵活开展个性化、便民化生产生活服务,擦亮传播党声、展示荔湾的“红色窗口”。
将“红色堡垒”建在非公产业链上
荔湾区充分发挥“红联共建”机制优势,把企业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推进“党建+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着力绘制党建共建“红色样板”,打造优势融合“红色引擎”,激发企业发展“红色动能”,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非公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聚焦“党建+产业链”高标准共建,创新绘制“红色样板”。为此,健全“6联6共”共建机制,选培“123”党建试点,构建“4相6互”党建生态圈。融合非公党建最新的发展理念,创新构建“组织与管理联动、党建与业务联融、政治与理论联学、党员与人才联育、政策与技术联通、项目与品牌联强”及“党组织共建、党建资源共享、党内活动共办、营商环境共创、发展难题共解、合作发展共赢”的“6联6共”共建机制,将产业链作为非公党建的重要着力点,促使企业从“单打独斗”变为全产业链“抱团取暖”,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长远发展提供充足动能。精选广药集团作为“党建+产业链”试点龙头企业,深化广药集团“一体、两翼、三驱动”的“123”党建发展格局,重点突出党组织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国有集团企业与民营企业“党建联合”,为广州国际医药港健康方舟项目增强储备力量。
“三结对”“三服务”“三管理” 推动“双报到”工作深入开展
本轮疫情来袭,荔湾区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迅速吹响战疫“集结号”。
运用微信、穗好办“双报到”系统有序招募党员群众、建群分组,确保街道社区精准高效对接21961名在职党员,每天安排约6000名党员志愿者轮班上阵。结合社区、公安、卫健力量组建三人小组,针对特殊群体实行核酸检测“绿色通道”、“一对一”上门服务等贴心模式,擦亮党员为民服务鲜红底色。
坚持“三结对”推动单位党组织融入街道。荔湾区“挂点式”结对、“互补式”结对和“下沉式”结对,全区191个社区和21个经济联社均与本街道报到单位党组织(含下级党组织)建立起结对共建关系,形成“多级结对、资源下沉”的工作格局。全区22个街道共接收报到的单位党组织290个,其中省市级单位75个、区级单位197个、“两新”组织18个。
坚持“三服务”推动在职党员奉献社区,做到“定制化”服务、“精准化”服务和“攻坚化”服务。立足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群众生活等需求,为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提供“点菜式”服务,印制《荔湾区在职党员报到服务日志》,明确六大类共24项“勾选式”常规服务清单,对在职党员服务社区进行全程纪实。目前,全区191个社区共接收报到的在职党员21961名,开展服务活动6000余场次。
【来源 南方+记者 冯艳丹 黄舒旻】
【编辑 邓菲菲】
(部分图片源自广州荔湾发布往期)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