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保守封闭?扯淡!
点击上方[李子旸]关注→点击右上角[...]→选择[在看]
黄色文明、蓝色文明这种粗糙的概念,1980年代提出来,还有情可原。要允许人们有个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嘛。没想到的是,直到今天,居然还有人对这些概念怀念不已念念不忘,并且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因为他们反复念叨这些概念才促成的。
既然如此,看来必须好好说说为什么这些概念根本就是扯蛋了。
黄色文明、蓝色文明这些概念,显然是具象化思维的产物。这种思维方式,常见于少年儿童。人在这个年龄段,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只能依赖具体可见的形象进行思考。
1980年代那批文人,从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远眺西方发达国家。这边看到的是黄土高坡、破窑洞、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那边远远看到的是高楼大厦、港口码头和华丽男女;这边看到的是黄皮肤,那边看到的蓝眼珠。一黄一蓝,对比强烈,刺激强烈,觉得用黄色、蓝色概括这两方面,太生动太准确太深刻了。
有了这两个“思维筐”以后,更是越想越对。中国各种贫穷落后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各种领先的原因,都可以非常方便地放到这两个“筐”里。
大致来说,黄色文明代表着:
农耕的生活方式,思想保守,安土重迁,不思进取;
社会和经济封闭,酱缸文化,没有创新能力,科技落后;
惧怕和远离蓝色的海洋,导致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然后还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自由民主等等,等等。
相应的,蓝色文明则意味着:
商业为主的生活方式,思想开放,走南闯北,勇于冒险;
开放社会,鼓励创新,科技领先;
开创了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继而造就了最先进的政治文明。
相信很多人至今还对上述信条深信不疑。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表明你对身边的现实,包括社会现实和最近几十年的学术研究视而不见、完全无知。你的思维可悲地停留在1980年代。用一句诗来说就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下面我就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来澄清三个问题:
中国人安土重迁、不敢冒险闯世界吗?
中国为什么错过了大航海?
中国历史上是封闭社会吗?
弄清楚了这三个问题,回过头来再看,你就能意识到什么黄色文明、蓝色文明,完全是浅薄无知的扯蛋。
只要你和空调安装工、装修工人、家庭服务员这些劳动者沟通过,就会发现,他们往往都是走南闯北、到过全国很多省份的人。哪里好赚钱,收入高,他们就到哪里去,买张火车票拔腿就走。这些劳动者往往比很多白领、知识分子去过的地方还多。
这些劳动者往往来自乡村,他们的祖辈父辈就是农民,他们的户籍身份也是农民,但这丝毫也没有妨碍他们到处闯荡。有的人甚至还闯荡到了非洲等海外。所谓农民就要安土重迁,不敢远离家乡,根本就是不符合事实的错误印象。
实际上,现在中国广大乡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曾经或者正在离开村庄。乡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儿童。这甚至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根本不存在那种中国农民不敢或者不愿离开家乡的情况。
不但现实如此,历史上也一贯如此。
中国确实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以农业立国,但这并不等于商业就不发达。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发达的远距离商业。到了汉代,商业更是兴盛一时,出现了一批大商人,生意做到全国,规模做得很大。
此后历朝历代,只要社会秩序恢复稳定,商业很快就会繁荣起来。中国国内的长距离的省际贸易,早就蔚然成风。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规模贸易,国内不同地区之间才有了大分工。
宋朝时,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意思就是苏州、常州等长三角地区的粮食产出,足以满足全国的需要。这背后的分工和贸易,显而易见。
到了清朝,又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原来,长三角珠三角发生了“产业升级”,从种植粮食升级为种植各种经济作物,采桑渔业等等。稻米等粮食生产,转移到了湖南、湖北、广西等省份。这当然意味着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国内贸易网和分工协作。
无数的商人在这个贸易网中来来去去,“商人重利轻别离”“丈夫贸易三年整”。中国这个农业国家,同时也是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安土重迁,根本就不是中国人的特征。
中国社会的特点,是对商人一直有制度和体系上的压制,严格警惕他们插手政治、干预国事。商业虽然很发达,但就是被勒令远离政治。国家保持着对商业的强大控制力。这也被很多人抨击,说是愚昧落后,可实际上,这是非常高明的治国策略。那些靠商业立国的国家,没有能长期延续的。
因为这种治国方略,中国历史上商业的繁荣发达,史书记载不多,更不会拿出来夸耀显摆。但如果你因此认为中国人都是只会种地不会经商的农民,说中国的文化是什么黄色文明,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历史和当代的事实已经充分表明,中国人的经商能力和智慧,在全世界属于最出色之列。而中国人为了商业闯荡世界的劲头,也很少有哪个国家的人能相比。
说中国人或者中国农民不敢离开家乡,其实都是兵荒马乱或某些特定年代的留下的印象。把这个印象扣到整个中国历史的头上,除了学问不精、读书太少,还能是因为什么呢?
话说回来,遇到兵荒马乱的年头儿,欧洲人也都老老实实躲在城堡里哪儿也不去啊。现在到欧洲去旅游,还能到处都看到那种城堡。整个中世纪,欧洲内部几乎没什么贸易,那才是真正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呐。
和漫长的欧洲中世纪比起来,中国人不敢出门的年头,实在是少了很多,只是在王朝末期而已。一旦新王朝建立,国内庞大、热闹的贸易网,很快就会重建和恢复。欧洲那么漫长的中世纪,大家缩在城堡里,哪里都不敢去,都没落下安土重迁的名声,中国反倒落下了这个名声,真是奇哉怪哉。
大航海确实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在大航海中几乎无所作为,这也是事实。有趣的是,在这件事的解释上,各路文人简直是施展神通,越扯越远,以至于最简单、最基本的事实,反倒被忽略了。
中国错过大航海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两条:
第一,中国是个大国,地跨寒温热三代,物产丰富,要嘛有嘛。对外贸易交易的,都是些奢侈品和非必需品。乾隆皇帝的那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被很多人骂来骂去,其实不带偏见地想想,就能意识到,乾隆说的是事实。
大航海先后的领导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都是偏居一隅的小国。他们确实谈不上“物产丰盈”,而是要嘛没嘛。热带作物,比如胡椒、蔗糖、咖啡,都必须从外界进口。要想得到这些好东西,就得冒着生命危险,去海外玩儿命开拓。
中国自己地大物博,什么都有,确实没有他们那种海外冒险的动力。近代现代中国从海外进口的主要产品,比如石油、铁矿石、芯片、机器设备等等,古代都不存在或者没必要、没办法进口。实际上,今天让我们返回唐宋明清,我们会冒着生命去东渡太平洋搞什么大航海吗?吃多了撑的吗?
郑和下西洋没有持续下去,很多人扼腕不已,其实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停止这个航海,非常合理,非常正确。郑和下西洋根本不挣钱,反而是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为什么要搞下去?因为你预知后来会有个大航海时代?
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来到印度,运一船胡椒回到欧洲,是多少倍的巨额利润。郑和贩卖什么能挣这么多钱?不但不挣钱,对国家也没什么好处,运回来的多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何必要国家掏钱坚持下去。不但要停止,还要把相关档案都烧掉,免得哪个皇帝一时兴起,又去搞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在这方面,那些士大夫的做法,是对国家高度负责的表现。
中国人错过大航海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人对的是大西洋,中国人对着的是太平洋。看看世界地图就知道了,太平洋比大西洋宽阔太多了。
哥伦布从欧洲出发,实际上一个多月就横跨了大西洋到了美洲。为什么巴西被葡萄牙人发现并征服?看看世界地图就知道。从当时葡萄牙人控制的大西洋上的岛屿到巴西,实在是距离很近啊。
但太平洋可不是那么好惹的。就算中国有人想要“大航海”,他开船驶进太平洋,结果只能是,要么出去几天就赶紧回来,要么就死在大洋深处的某个地方,连夏威夷岛都看不到。
说不定历史上真有某个中国人想要看看太平洋那一头是什么,但肯定不会留下记录,只能是不知所终。
看,这两个条件,一是本国要嘛有嘛,对外冒险开拓的激励不强烈,另一个是太平洋实在是太宽阔了,早期的帆船时代根本不可能跨越。都是很实际、很现实的条件。这才是中国错过大航海时代的真实原因,和什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啊、历史特色啊、民族性格等几乎玄学的因素都无关。
也正因此,只要这两个条件改变了,中国人适应航海,非常快,一点都不难。需要从外国进口石油铁矿石,那就造大船,进口。轮船时代,跨越太平洋,很简单。那就来来去去。到今天,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造船国,第一大集装箱生产国。全球十大港口,七个在中国。中国海军像下饺子一样造新军舰。
这些特点,是黄色的,还是蓝色的?
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个封闭社会,什么禁海令啊,禁止外国人上岸啊,看上去证据确凿。可实际上呢,都禁不住追问。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推翻中国历史上是封闭社会这个印象。
第一,中国对西、对北方面的贸易,一直都很活跃。从丝绸之路开始,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贸易就很热闹,骆驼队来往不断。经过西域到欧洲的商路,经过张家口、库伦到俄国的商路,都很热闹。俄国人喝的茶,中国富人穿的皮毛服装,很多都是国际贸易的产物。陕商、晋商什么的,就是靠这些商路发家致富的。国际贸易这么热闹,能算是封闭吗?
第二、太平洋太宽阔,不可逾越,有人可能会问,其他方向的海洋不那么宽阔,中国人去了吗?回答是,当然去了,否则东南亚哪来的那么多华人?
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中国人航海也好,闯荡世界的雄心壮志也好,不比任何人差。其实,这再次证明了中国安土重迁、不愿离开家乡是个错误的印象。实际上,中国东南沿海那几个省的人,他们那股子闯世界的劲头,简直是太疯了。
东南亚地区,是古代航海能达到的地方,结果就是,华人几乎控制了那里的经济,当地大量的物产通过贸易源源不断地被运到中国。马尼拉还成为西班牙银元的中转地,大量来自美洲的“鹰洋”经过马尼拉被运到中国,从明朝起成为中国市场流通的硬通货。
很多人印象中的封闭内卷的农业国家,人们却在使用来自大洋彼岸的银元。你不觉得相关理论需要作出修正吗?怎么能说这种国家是封闭国家呢?
第三,中国确实实施过禁海令,但那主要是为了打击、防备各种海盗,包括来自西方的殖民者。当时在欧洲称霸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中国台湾却被打得没脾气,只能灰溜溜地卷包走人。
事实真相是,中国“封闭”,其实主要是西方殖民者的印象。明清时的东南亚海域,也就是南洋,是属于中国人的,中国的若干强人控制了片海域——郑成功他们家就是这种强人之一。在这些强人的管理下,这里的海上国际贸易非常热闹。西方人干看着,进不来;来了,就被痛打。他们当然觉得自己被排斥了,觉得这个地方太“封闭”了。
可历史事实是,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很早就被海上贸易组成了一个很热闹的国际贸易体系。通过这个贸易体系,日本的白银、西方人在美洲挖掘出来的白银的一半从海上流入中国,而中国的各种商品——茶叶、丝绸、瓷器、粮食等等流向全世界。在全世界到处横行的西方殖民者,唯独在中国台湾被打得抱头鼠窜。这些历史,算是黄色文明还是蓝色文明呢?
问题在于,西方国家后来得了势,他们的印象、感受就成了所有人的印象和感受。中国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了“封闭国家”。
而西方国家之所以得势的原因在于,中国没有以国家的整体力量在世界上和他们较量。西方国家是举全国之力去海外冒险。中国这一边,却只有一些民间的力量。那些闯南洋的中国人,不幸面对的是西方的国家力量,自然难以招架、败下阵来。
中国人明白这个道理以后,用一百多年的时间,把国家能力这个短板补上了。世界也就恢复了历史常态。
那些把中国的近代衰落的原因越挖越深的人,挖到文化、哲学、宗教等等,其实都是自说自话、没有什么解释力的玄学。沉迷于玄学的他们,反而看不到明显的历史证据。他们的解释越深入,就越可笑。
那些坚持说中国历史上是封闭国家的人,不知道是否想过一个问题。如果中国历史上真是封闭国家,并且,这种封闭还来自于非常内在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性格,那么,中国是怎么在短短一百多年间就转变为高度开放的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呢?难道说中国人在这一百年中就彻底改换了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更合理的解释其实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并没有大的变化。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民族性格,从来就和开放不矛盾,甚至是促进开放的。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个对外开放的大国。只要你把观察历史的视角从一百多年,延长到五六百年,并放弃之前的种种偏见和预设,就不难看出历史的真相。
诸如黄色文明、蓝色文明这些乱七八糟的概念,其实只是某些文人在历史低潮期中无根据、无学养的胡思乱想而已。除了“扯蛋”以外,真的很难给它们更高的评价了。
至于今天还迷恋这些概念的那些人,就让他们好自为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