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诺贝尔奖的小额信贷扶贫为什么不灵?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小额信贷被认为是扶贫的一大创举,能解决穷人创业初期缺乏资金这个大难题。创始人尤努斯因此得到2006年诺贝尔奖。不过,这么年下来回头看,有些尴尬的是,在扶贫上,小额信贷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一方面,尤努斯所在的南亚国家,小额信贷搞得很热闹,但这些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上,这么多年了,没多大进步。
另一方面,扶贫方面进步最快、效果最好的中国,小额信贷同样没什么作用。尤努斯所在的格莱珉银行曾经努力在中国推广小额信贷,但始终没做起来。到2016年,不得不黯然收场。
虽然不乏丑闻,但说小额信贷是个骗局,还是太刻薄了。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小额信贷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么灵。
为什么会这样呢?
提倡小额信贷的人认为,穷人其实都是潜在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他们之所以没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主要是因为找不到“第一桶金”。
既然是穷人,当然自己没钱。找银行等金融机构去借呢?也不可能。众所周知,银行最是嫌贫爱富。你越有钱,他们越爱借给你钱,甚至会上门求着向你放贷。你越穷,越急需钱,他们对你却越吝啬。
银行之所以嫌贫爱富,也是事出有因。一个人既没有钱,又没有足额抵押,冒然给他放债,大概率是收不回来了。人性如此。没有强力约束,有了钱也会伪称没钱,然后拒绝还债。
急需用钱的穷人,往往只好去借高利贷。相比银行,高利贷者的优势在于,他们有“强力约束”,也就是用各种合法非法的手段催收,不怕你不还钱。在印度,就有一帮阿富汗人经营高利贷生意。这些人是出了名的好勇斗狠。没人敢赖他们的账。
显然,就算没有国家管制,银行也不可能放下身段,像高利贷者那样凶狠野蛮地催收。所以,银行帮不了穷人。穷人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得到“第一桶金”。
尤努斯们认为,让穷人能得到资金,有机会去创业,非常重要,这等于是启动了穷人自行造富的进程。而且,这笔初始资金不必太多,小额信贷足矣。小额信贷相当于引信,会引爆穷人一直被压抑的“企业家才能”这个大炸弹,然后就是财富的大爆发。
难题在于,怎样才能既让穷人得到创业的“第一桶金”,又避免他们赖账呢?尤努斯们正是在这方面有了突破。他们利用穷人在村庄等地的社交网络,把穷人组成小组,弄了个“连坐法”。一人赖账,全组停贷。这样一来,赖账者将面临周围人的舆论压力。事实表明,这个方法效果很好。尤努斯们的小额信贷,赖账问题不算严重。
可是,尤努斯们的“初心”并不是开发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而是想让穷人得到启动资金,去创业,然后脱贫。尴尬之处就在于,这个效果,基本没有。
而且,经营小额信贷的机构对此心知肚明。全球几家最大的小额信贷机构(尤尼特斯公司、美国行动国际公司、国际社区援助基金会、格莱珉银行、国际机遇及妇女世界银行)曾经开了一个会,会议主题是评估小额信贷在扶贫上的效果。
有经济学家受邀参加此次会议。到了会场上,经济学家惊讶地发现,会议的主要内容其实不是评估,而是商讨对策。因为根本不用评估,这些机构都知道,小额信贷没什么扶贫效果。他们要在会议上商量的,是这些“没效果”的消息被公开以后,他们怎么应对,或者说,怎么做“危机公关”。
在这些机构的官方网站上,确实能看到小额信贷的成功案例。有穷人因为得到小额信贷,一跃成为成功的企业家,经营着庞大的企业。但细究下去会发现,一方面,这些案例虽然是真实的,但往往是被小额信贷机构大力扶持,也就是“做”出来的;另一方面,成功的比例实在太低,远远达不到普遍扶贫的效果。
小额信贷在解决贫困问题上的不灵,到底是因为什么?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我们不妨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这包括:小额信贷的年化利率其实并不低,基本上也算个高利贷了;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人员有贪腐现象;政府对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不够;小额信贷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让一些穷人反而不愿意向他们借款;穷人得到了钱,但缺乏各种技术培训,等等,等等。
我们假设这些现象都不存在,假设小额信贷就像他们设想的那样顺利运行,小额信贷就能解决贫困问题吗?
仍然不能。
小额信贷的设计者,对贫穷和穷人难以脱贫的原因,从根本上就理解错了。经济学家分析这个问题时,会使用“边际”“收益率”等一大堆经济学黑话。我尝试着不用黑话解释一下——其实很想用黑话,确实方便简洁。
某村庄中的一个穷人甲,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头脑灵活,但身无分文,靠给人打短工度日,干一天吃一天。甲当然没有任何“创业”的机会。
小额信贷机构发现了甲,借给他一笔钱,甲开始“创业”了。他用小额信贷提供的资金,租了一个房子,进了一批货,在村子里开了个小卖铺。甲因此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虽然不算高,但比过去要强。
小额信贷主要做的,就是类似这种项目。把钱借给会编织的妇女,她们办了家庭手工作坊,有收入了。把钱借给市场中的小商贩,小商贩进货时就不用去借高利贷了。把钱借给农民,农民可以多买一头牛,多耕作一些土地,等等。
如果计算这些人在得到小额信贷前后的收入,会发现“增长率”十分惊人。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对于起点很低的穷人来说,稍有增长,“增长率”就十分惊人。一个过去一天能挣1元钱的人,如果后来一天挣2元,那就是收入翻倍,增长率100%。如果一天能挣10元,那就是收入暴增猛增了。
但是,这个惊人的“增长率”之下的真实是:那依然是个小生意,挣不了多少钱。相反,一家年营收10亿的大公司,即使只有5%的增长率,那可是5千万的巨额收入啊。如果让你选,你是选年增长100%的小铺子,还是年增长5%的大公司?
更关键的是,对穷人甲来说,当他把小卖铺办起来,成功创造出第一波“增长率”以后,他随之就会陷入收入增长的停滞。
开在村里的一个小卖铺,你再怎么折腾,收入能有多少呢?就算你继续得到资金支持,你拿钱来干什么呢?你投资扩大小卖铺,变成大超市,雇上几十个员工,大量增加货品种类?结果会是什么,还用问么?村里就那么多村民,谁来你的大超市里买东西?你不是自找破产么?
开办家庭手工作坊的妇女、市场中的小商贩、多买一头牛的农民,都面临着类似问题。他们缺乏的,并不是“第一桶金”,而是持续发展的机会。仅靠“第一桶金”和所谓穷人的“企业家才能”,并不能自动创造出持续增长的机会。小额信贷能改善一点儿生活,但普遍的脱贫致富,不可能。
更何况,小额信贷机构往往在村子里向很多人的同类项目发放贷款。村里只有甲一家开办小卖铺,还能挣点儿钱。如果乙、丙、丁也得到了小额贷款,也开了小卖铺,还怎么挣钱呢?
同样,村里只有你一家开了手工编织作坊,产品还能卖得不错。如果其他几个妇女也得到了小额贷款,家里也开了作坊,你还怎么赚钱啊?小额贷款那钱,还得上么?
说到底就是,小额信贷的作用,就是尽量挖掘穷人仅有的那一点点潜力,让他们有机会做一些小生意,经历一次“高增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小生意就是小生意,挣不了多少钱。小生意不可能自动发展成大生意。
所以,毫不意外的是,穷人对小额信贷的兴趣并不大。在一个村庄里,调查者发现,一户农民如果多养两头牛,收入会明显增加,但这户农民就是不去找小额信贷机构借钱多买两头牛。
穷人虽然穷,但并不傻。他们看得很清楚。多买两头牛,收入固然会增加,但一家人要因此忙碌得多,甚至孩子上学都要被耽误。同时风险也增加了。如果牛死了,欠的债可就不好还了。收入虽然增加了,“增长率”也很高,但实际上收入没增加多少,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既然如此,何必折腾呢?
所以,小额信贷在中国碰壁,就毫不奇怪了。中国农村的穷人,要想多挣些钱,进城打工是简单得多、风险小得多的办法。放着这个现成的办法不用,借一笔钱,在村里做点小生意、小养殖、小农耕,忙忙碌碌一年到头,风调雨顺一切顺利也不过相当于进城打工两三个月。谁会那么傻,配合你们折腾着玩儿?
有人会说,不对啊,中国有很多乡村集镇,就是大家生产同一种产品,正因此才形成了规模优势,大家的收入都是节节高啊。小额信贷如果好好做,完全也能有这种效果啊。
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看出问题所在了。
更细致的分工、专业化的生产,以及由此带来的持续增长的生产效率和收入,原因可不在于那个村子,而在于村子加入其中的庞大的分工网络。
全村全镇全县都生产编织品,没问题,但要有公路能把产品运出去,再远,还要有集装箱码头,能把产品运到海外去。要有足够的技术工人,要购买、更新各种机器设备,工厂的电力要充足,要有仓库,要有专门的设计人员,要有正规银行的信贷支持,如果上网去销售,还要有4G、5G的基站……一言以蔽之,要有参与、经营大市场的机会。
看到了吧,真正的扶贫脱贫,不是扔几个小钱让穷人开心一把,让你的出资人感动一把,让你有机会参加这研讨会那座谈会去收获赞美和掌声。真正的扶贫脱贫,要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投入资源,要建公路铁路码头发电厂自来水厂电信网加油站集装箱轮船,要普及教育,要打造产业链,要统一全国大市场,要开拓海外市场。
总之,要给穷人创造出更庞大、更高效、更高级的平台,从维度上提升他们的劳动效率和创收能力,正才是真正有效的脱贫之道。不能提供新平台,不能实实在在地投入资源,却大谈所谓穷人的“企业家才能”,这纯属无聊。点石不能成金,四两拨不动千斤。
所以,小额信贷对解决贫困问题,能有一些作用,但绝不像他们说的那么灵。现在,小额信贷基本上就是一种不算成功的金融产品。解决贫困问题,和解决很多社会问题一样,没有捷径和锦囊妙计,只有流汗流泪和流血。
顺便说一句,至于那些净水药片、过滤器、自行车发电机等小玩意儿,连小额信贷都不如。这些小玩意儿,就是对穷人的侮辱和戏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