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看土改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今天继续说说土改。
上一篇文章从宏观的角度说了说土改的历史必要性。这次从微观的角度说说,也就是近距离看土改。主要内容,来自那部著名的土改题材小说《暴风骤雨》。
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暴风骤雨》是有一席之地的。虽然是文学作品,但这部小说的纪实性很强。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等虽然是虚构的,但一定都有现实中的原型。所以,可以用来作为近距离观察土改的记录。
估计很多人认为,《暴风骤雨》等一系列革命题材的作品,时代性太强,虽然当时很红,读者众多,反响巨大,但时过境迁,也就没人看了。其实,类似革命题材的小说,社会关注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们对革命的态度。
1980年代以来,革命很不受欢迎。时髦的是要“告别革命”。既然如此,革命题材的小说也就没人看了。如果今后人们对革命、对解放的态度发生变化,这些小说很可能再度走红。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有时代意义以外,还因为真实地表现了社会现实,而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暴风骤雨》就是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
实际上,今天重读《暴风骤雨》等小说,会比当年的读者有更深入更丰富的感受。当年的读者是革命的亲历者。而今天的人们,虽然不是亲历者,却知道革命前前后后的整个过程,以及更重要的革命的社会后果。抚今追昔,反而能看出很多当年感受不深的内容。
土改是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革命。新中国的土改,一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另一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社会后续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很好,但也有问题,那就是后人往往低估前人取得成就的难度。对于土改就是,认为土改仅仅是简单的平分土地,仿佛土改只是个政策选择问题,只要愿意去做,就能完成。
其实,土改的过程非常复杂和艰难,以至于能完成土改的国家、政党,在全世界屈指可数。而能像中国这样彻底土改、打造全新社会的,几乎绝无仅有。
对这种复杂和艰难,只有概念上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土改中的现实,才能真正理解。《暴风骤雨》就生动描述了土改的现实。
小说的开头,是一个十几个人组成的土改工作队来到村里。当然,他们带着枪,是武装工作队,但土改,靠枪就能完成么?
村里的地主韩老六就看得很清楚:“房子地他都不怕分。地是风吹不动,浪打不翻,谁要拿去就拿去;到时候,一声叫归还,还怕谁少他一窿?房子呢,看谁敢搬进这黑大门楼里来?”
看到了吧,如果把土改仅仅看作一种经济资源的再分配,那是注定要失败的。十几人的工作队,就算留在村里,也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况且工作队还不可能长期留在村里。他们早晚要离开。而且,他们早晚要离开这事,地主、农民和工作队自己,心里都很清楚。既然如此,谁会真心依靠你们呢?为了你们得罪村庄真正的主人——地主韩老六,更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情。
虽然优势明显,但韩老六仍然很谨慎,很低调。土改工作队刚到村里,韩老六就派人送来请帖,要摆酒席请工作队吃饭。对工作队的态度很友好。
工作队队长却不近人情,不但不去吃酒席,反而当面把请帖撕个粉碎,大骂送信人并轰出门外。
看到这一段,我想起一段香港往事。当年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的领导人许某某(这个职位实际上就是中央在港的最高级代表),到香港赴任不久,就受到刺激了。受刺激的原因是,香港人笑话他穿衣服太土。许某某赶紧“入乡随俗”,向人家请教着装礼仪,很快就变得洋气起来。
不久以后,又有香港富商送来豪华汽车一辆,供许某某使用。不仅如此,富商还提出,赠送一架私人飞机,方便万某某来往于京港之间。富商说,您这身份去坐民航飞机,掉价啊,私人飞机多方便啊。
重要的是,这些事不是别人揭露出来的,而是许某某多年后在回忆录中美滋滋地自己写的。这些许某某,去香港以前是国内大省的一把手,面对香港富商,居然如此市侩如此自卑,也真是可发一叹。
那位香港富商的做法,和韩老六请土改工作队吃饭,不是一码事么?还在解放战争中的土改成功了,而掌握全国政权多年以后,香港的事情反而办得不理想,其中的原因,不是一清二楚么?
土改的核心作用可以概括为“动员”,也就是要盘活广大农村的人力资源。经过动员,战时才能有充足的兵源,和平建设时则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一般认为,通过土改,农民得到了土地,就有了“保卫革命成果”的积极性,就会积极参军上阵,解放战争就是因此节节胜利的。
这就是远距离看个大概的结果。真实的现实要复杂得多。小说《暴风骤雨》就表现了现实的这种复杂性。
在农村中,反对革命的地主和全心全意拥护革命的贫农,都不是多数。真正的多数,是模棱两可的观望者。从经济上看,这些人也是被剥削者,但他们的日子还过得去,对革命的要求并不迫切。
土改动员的最大难点,就在这些多数上。如果不能把这些多数动员起来,土改就不可能成功,革命就不可能成功。而如何动员这些多数,是个大难题。
说起来,这些“多数”的想法也不难理解。老百姓,最怕的就是战争中站错了队。虽然土改工作队在村里干得风风火火,但谁能保证“蒋委员长”不会打回来呢。如果有朝一日“中央军”又回来了,老百姓可斗不过还乡团啊。
这个大难题的解决,不可能靠工作队,还是要靠前方战场的胜利。村里的两个“不积极分子”,被指派做了担架队支援前线。没想到,去了一趟前线回来,二人突然变成了积极分子。原来,在前线,他们不但看到了英勇奋战、轻伤不下火线的我军战士,也看到了“俘虏兵铺天盖地,搁火车拉呀”。他们确信,“中央军”再也回不来了。这样一来,就可以放心在村里斗地主闹革命了。正如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所说的那样:人民解放军的后方也巩固得多了。
可见,前方的胜利和后方的土改,实际上是互相促进的。后来土改没做好,前方的仗打不赢。可前方的仗如果打不赢,土改也多半会失败,顶多做成个夹生饭。
土改,从来都不是一套操作技术或者技巧,而是一场全面的、事无巨细的斗争。是把社会来了个彻底的大整理,是一场全民参与、全民动员的社会变革。土改必须彻底,才能达到目的。土改也只有如此彻底,才能获得成功。
地主韩老六,是历经反复斗争,民众付出了血的代价以后,才被打倒和消灭的。正因为斗争的残酷和波折,当韩老六最终被打倒以后,那就是彻底打倒了。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势力,被彻底清除了。斗争的残酷、复杂和艰苦,才让最终的胜利坚如磐石,才真正彻底地解放了农民。伟大的胜利,必然也必须付出巨大的牺牲。
这才是土改的全部意义。
对土改的“反思”之一,就是认为土改太暴烈,认为完全不必如此。用各种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同样能达到平均地权的目标。
如果看过《暴风骤雨》表现出来的完整的土改过程,就会知道,上面那种观点,实在天真幼稚得很。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表面上均分土地,不难做到,但真正打掉乡村中持续千百年的剥削被剥削的人际关系,非常非常难。而不把农村来一番如此天翻地覆的变革,新中国就不可能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而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国家的伟大复兴,没有人民生活的真正改善。
把土改仅仅理解为一个经济过程,是非常片面狭隘的看法。可以说,土改是中国伟大复兴的必备前提之一。必须把土改理解为一场政治和社会的革命,最终目标是重新塑造广大中国乡村的人际关系和经济关系。而这种重新塑造,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现代化。
当代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经济指标看上去不错,但实际上他们欠缺了“重新塑造”这个必须的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实际上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化。在他们现代化的外表之下,其实是一个人剥削人的旧社会。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经历了土改这种深刻、彻底社会变革的中国,实际上在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先进性上在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遥遥领先。中国国家的伟大复兴,没有丝毫偶然,是扎扎实实、一点儿捷径也没有走的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的方向,才是世界未来的方向。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