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资讯|《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海外留学生群体逐渐在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中发挥重要影响力。20世纪初,正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探索国家制度的关键时期。此时,国内进步的知识分子早已对传承欧洲社会主义的俄国虚无党人有所关注。“十月革命”之后,苏俄更是在建设独立自主、反抗压迫的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树立了积极正面的形象。20世纪初留俄的中国学生凭借地缘优势,将俄国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详尽介绍给国内外的华人,成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中坚力量,为正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当时的中国留俄学生或以亲身经历或出于“以俄为师”的革命同路人之愿景,身体力行地为20世纪20年代中苏外交联盟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苏俄党政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
关键词:社会主义;留学生;俄国革命;思想传播
“五卅”前后中共革命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以东京《国民评论》为中心(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摘要:“五卅”前后,东京《国民评论》创办于日本,黄克谦、梁希一、李兆龙、王树声等旅日中共党员以东京《国民评论》为媒介,阐发革命性质与世界形势并在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的逻辑框架下重新发掘和阐释中国革命历史,努力对国民革命“正当性”展开话语建构;利用五卅运动契机,以激烈的言说方式和“在地化”的动员策略,激发民族情感、塑造阶级认同,引导与制造舆论。“用国民党的名义”做共产党的宣传,这是五卅前后旅日中共党员以东京《国民评论》为媒介展开话语建构与舆论动员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这份由旅日中共党员主导的革命刊物作为中共早期政治传播个案的独特价值所在。随着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日趋激烈,东京《国民评论》停刊,这一传播模式也难以为继。
关键词:旅日中共党员;国民革命;东京《国民评论》;政治传播模式
《星期评论》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与宣传
杨宏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五四时期,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成为五四时期“强有力的社会思潮”,以致时人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感慨。《星期评论》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反抗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的世界性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运动,积极宣传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布尔塞维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并提出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同各国的历史、国情相结合等见解。《星期评论》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一视同仁,均持研究与批评的态度,其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但在当时,它对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星期评论》;世界的时代精神;反抗资本主义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已逾百年之际,讨论一个与其紧密相关的主题——启蒙,甚为重要。即使在西方,整个启蒙运动过程本身也极为复杂,内涵亦相当丰富。如何在中国独特的语境下认识启蒙的中国叙事,这本身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迫切的现实任务。要正确认识近代中国产生的独特的启蒙运动及其内在价值,就必须对冒以普世价值之名的西方中心主义保持清醒认知,摒弃在启蒙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抽离了具体历史环境的,视自由民主为一种绝对价值的启蒙观影响,进而厘清深受此影响的“救亡压倒启蒙”论断的理论偏见与潜在风险。同时,需进一步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的具体问题与实践条件,在民族危机、救亡图存、肩负着反帝反封建双重历史任务的背景下,正确认识中国启蒙运动的社会主义叙事,及其与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关联,以此为当下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主题、时代新任务,提供价值支撑,贡献精神力量。
关键词:启蒙;救亡;社会主义;中国语境;中国梦
主义、组织与群众: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特质(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摘要: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有二三百个社团和政党,大都成立不久即烟消云散。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汲取五四精神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政治力量的特质:因“信仰化”主义而结合,有“强固精密的组织”,发动群众为自身利益而斗争。对主义的坚定信仰,成为党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撑;严密的组织成为实现主义的基础;扎根群众是党保持纯洁性和蓬勃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上述特质显示出中共与国民党等当时中国其他政党或政治团体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异,是促使中共走向革命成功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群众;政党政治
从融合到分化:上海地区党团关系研究(1920—1927)(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摘要:列宁主义政党的党团双轨制度在引入上海地区之初呈现出单线融合趋向,在共产国际与青年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共党团分化工作逐步展开。然而上海地区党团组织几乎同期创立、发展,成员构成与工作内容的同质化问题严重,这使得双方在分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同体制下的竞争态势。为缓颊党团关系,中共决定推进团组织的青年群众化与无产阶级化,以更稳健的方式开展党团分化工作,但仍旧未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表明,早期党团关系的发展受制于双轨竞进体制,中共中央与青年团中央仍需进一步探寻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党团关系;融合;分化;组织形态;上海
作用与反作用:中共革命与延安“五四”纪念(1938—1949)(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因革命动员和抗日情感的双重需要,中共在延安组织了规模浩大、内涵丰富的“五四”纪念活动,将延安打造为新的“五四”纪念中心。中共革命需求作用于延安“五四”纪念中,使得纪念活动凸显中共革命内容,发展出革命功能指向的新型纪念活动,并将革命宣教与纪念休闲有机融合,呈现出彻底革命化的纪念形态。纪念反作用于中共革命,完成中共的革命史重构、革命理论更新、革命领导权强化、革命方向集中,建设出统一的革命思想基础,并灵活助力中共各时期具体革命目标,推动了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共革命与延安“五四”纪念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不断更新生产纪念形式、革命内涵、革命目标的“延安模式”,有力地维护了中共革命秩序,意义深远重大。
关键词:中共革命;延安;“五四”纪念
摘要:孙中山与唐继尧关系之演变,是影响二次护法及西南政局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1921年2月唐继尧被部属顾品珍驱逐出滇,直接置身于孙中山在两广的护法事业,成为各方瞩目的关键力量。孙中山争取唐继尧,对其未来回滇复权许以重诺,意在邀唐所部滇军合作北伐;然因陈炯明反对北伐,支持并促成唐继尧“二次回滇”,造成广西滇军主力未能加入北伐序列,愿意北伐的顾品珍反而败亡。孙、唐关系之演变直接造成孙中山北伐计划的落空和二次护法的顿挫,并间接影响到后来孙中山革命方略的转变和依靠对象的选择。
关键词:孙中山;唐继尧;二次护法;西南政局
改革开放前上海手工业经济的演化(1949—1978)
严鹏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上海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其手工业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两方面的改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手工业经济丧失了原有的市场关系与要素,其原料供应经常出现短缺,但国家的介入使上海手工业致力于以机械化为内涵的工业化,部分行业逐渐与现代工业趋同。上海手工业部门逐渐发展出电子工业这一新兴工业部门,可以视为上海手工业经济结构性变迁的重要例证。1949—1978年的上海手工业经济演化混杂着结构性变迁、波动性发展、停滞与增长交错的复杂景象。
关键词:手工业 机械化 计划经济 二轻工业
施坚雅之前:民国时期的农村市场调查与研究(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摘要:在施坚雅1949—1950年成都高店子田野调查之前,关于中国农村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已有不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导的清河调查、乔启明的淳化镇调查以及杨庆堃的邹平市集调查是早期农村市场调查的代表。曲直生和冯和法则从理论层面对农村市场进行分析。抗战全面爆发后,受国难影响,内迁的学术机构及当地学者开展了以大后方为试验场的调查。梳理上述调查与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化对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市场研究谱系的理解,另一方面亦可加深对施坚雅田野调查所处学术场域的理解。
关键词:农村市场;施坚雅;杨庆堃;清河调查;大后方
民国间绩溪龙井胡氏议会式民主管理——宗族民主化个案研究(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摘要:安徽绩溪县宅坦村龙井胡氏的祠务管理,有八个“班”子轮流负责,一年一换,班子的成员由现任成员和部分族人参加的祠务会议协商推举产生。班子的工作由祠务会议商讨进行,或成立专门组织去执行,这种小组名称颇为现代化,如称作“委员会”,负责人叫作“主任”。宗祠处置宗族大事,如祭祖、修缮祠堂、维护祖坟、故世族人木主的安放祠堂仪礼、救济族人的“平粜”等。主持胡氏宗祠事务的班子由民主协商产生,办事的祠务会议是民主讨论;祠务会议按照程序进行,并有《会议录》保存。总体而言,龙井胡氏管理成员产生、祠务会议行使权力,是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相结合,这使得龙井胡氏成为现代民主宗亲群体,些许的宗法因素无碍于其民主团体性质。民主性的龙井胡氏宗族出现在现代社会,接受了现代民主思想,是顺应政府民间自治的提倡,从而成为农村民主性宗族的一种类型。同时期还有在大都会出现“族会”的宗族、向民主性转化的农村宗族、保存宗法成分不作变动的农村宗族等。宗族有多种类型,特别是有着民主管理的城乡宗族,因此不宜将民国时期的宗族一概视为封建宗法宗族。
关键词:龙井胡氏;《会议录》;祠务会议;会议程序;宗族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