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资讯|《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人大复印资料 近现代史研究动态
2024-09-13
庚申之变——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研究(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终曲。近年翻译出版《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披露的英、法文献材料,深度地展现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从洗劫到焚烧的实施、占领安定门后对北京城墙的观测和预案、清朝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现场的内情。透露了过去诸多不为人知的重要细节,如英法联军之间的分歧,《北京条约》签约前清朝赔偿的50万两白银,法、俄传教士与联军的密切配合。重审这些历史文献,有必要对清廷防御策略的失误所造成的惨败结局、气候与战争的关系做出切实的省思。
关键词: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恭亲王;圆明园;北京条约

美国媒体对甲午战争的多样化报道(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许翔云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美国媒体密切关注和报道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文明”话语下的对中日两国的褒贬固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影响,但其他观点也并不鲜见。不少美国地方报纸将日本界定为侵略者,认为中国在法理上占优,并预计中国将取得胜利。此外,它们也集中报道日军在战争中的暴行,尤其是击沉“高升”号事件和旅顺大屠杀,并将其与印第安战争及同时发生的奥斯曼土耳其政府屠杀亚美尼亚人的行为相类比。最后,美国媒体也意识到日本胜利给美国造成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甲午战争;地方报纸;战争暴行;日本威胁论

徐勤“地球大势公论”系列文章评述(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邵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
摘要:《知新报》作为维新派在中国南方开办的鼓吹维新变法的重要“新媒体”之一,在推广西学、开启民智、倡导变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知新报》作者群体中,徐勤表现比较突出,他连续发表的“地球大势公论”系列文章是其戊戌变法前后一段时期政论文章的代表作,大致能够体现其思想。尽管囿于时代局限和知识结构,文中一些观点及理论建构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依据,但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国际视野,即便今日读之仍有一定的冲击力和说服力。深入分析徐勤的“地球大势公论”以及其他著述,不难看出徐勤的思想和撰述很大程度上深受其师康有为的影响,基本上可以视为是对康有为思想的一种阐释、宣传、继承和发扬,因此很难跳出“康学”思想范畴。
关键词:知新报;地球大势公论;徐勤;康有为

武人、政客与列强:民初军阀政治之管窥(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马建标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20世纪10年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并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辛亥革命造成清王朝的覆灭以及民国宪政体制的建立,此种巨大的政治变革势必造成一时的政治失序,从而为民初军阀政治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其后上台的袁世凯意识到地方都督割据的潜在威胁,试图推行“军民分治”,却未成功。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列强在东亚的均势格局,致使日本一家独大,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助长了中国军阀政治的兴起。一战期间,日本寺内正毅内阁采取金融外交的方式,大力扶持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通过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排斥或侵占欧美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随着一战的结束,美国威尔逊政府和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列强卷土重来,试图利用徐世昌、直系军阀和西南军政府等军事政治力量来打压皖系军阀,从而削弱日本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其手段就是通过1919年的“南北议和”来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从而在中国建立一个亲英美的“文治政府”,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事实证明,要结束中国的军阀政治,单靠欧美列强的外交支持以及文人政客的政治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军阀政治的终结必须依靠新兴的革命力量才能完成。
关键词:军阀政治;一战;徐世昌;南北议和;五四运动

近代中日两国军阀政治现象及其政治文化比较(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徐勇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在近代社会政治转型过程中,中日两国先后制定过限制军人参政的差别主义法规,也都出现过军人突破法规而干预政治的军阀政治现象。中日两国的军人政治态势与军阀现象实质上具有较大差异,终结方式也完全不同。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始终未能约束好军权,形成军国主义体制,致使当今日本仍处于“非正常国家”状态。近代中国的军阀现象存续十余年后,先后确立国、共两党政党政治,执政党领军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军阀政治之弊。
关键词:军阀政治;差别主义;政治文化;中日两国

深水杂源:清代霍乱流行的自然与社会要素(1820—1911)
单丽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摘要:从清代霍乱大流行时期的月份分布来看,区域温度等气候因素对霍乱传播影响较大,8月是霍乱流行的高峰期。旱涝干湿的定量分析显示,旱灾相比涝灾更易诱发霍乱;而嘉道之际霍乱突破原先恒河三角洲疫源地并造成世界霍乱大流行,或许与其时的低温气候有关。就清代而言,不洁的饮食习惯、脏乱的生活环境是霍乱流行的社会结构性因素,人群的易感性不仅取决于其暴露程度,更取决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及日常生活习惯。因此,深水杂源的多元霍乱流行要素尤其是社会人文要素需要被充分考量。
关键词:清代;霍乱;流行要素;社会环境

“考全蜀而为隽”:论近代蜀学进程中的刘光第(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李晓宇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刘光第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戊戌六君子”之一。在近代蜀学演进的过程中,刘光第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是研究近代蜀学不应该忽略的重要一环。从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两大学术传统的优化整合中,可以看到刘光第的宋学思想开启了近代蜀学的新路径,并对后来的蜀学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刘光第;锦江书院;尊经书院;蜀学

粤人黎兆棠与晚清海防船政(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孙锋 关晓红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晚清海防问题伴随西力东侵,渐为统治者重视,福州船政局承担了自造舰船的重任。清廷于1879年10月任命黎兆棠为船政大臣,负责改造新式快船以固海防。黎兆棠在任内调整旧制,通过开源节流、转变师法对象、续派生徒出洋等举措,意图提升自建兵船的性能与水平以配合整体海防规划,不过却因多重障碍迫使造船迂缓,最终招致物议而引咎去职。黎兆棠改造新船遭遇的各种困扰,不仅反映静态章程与实践操作的差距,以及各方对船政事业的不同态度,更凸显出国人围绕洋务自强面临的诸多限制与困境。
关键词:黎兆棠;晚清海防;福州船政局;船政造船

英人史蒂芬孙的“中国铁路公司”:初探铁路引介进入中国与19世纪铁路的全球传播之间的联系(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谢彦丽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19世纪中叶以降,清王朝治下的中国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逐渐对外开放,接受与更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其中,铁路知识、经验和技术在不同群体的跨国活动下传入中国。英人史蒂芬孙的“中国铁路公司”计划是较少受到关注的西方人尝试将铁路引入中国的历史事件之一。长期以来,学界缺少讨论铁路是由何人、以何种方式引入中国的具体过程,并且忽视研究铁路这一外来事物在传入过程中所依赖的跨国联系。本文主要以英国外交部档案还原史蒂芬孙来华期间的活动,回英之后的游说,以及史蒂芬孙及其代理人们为推广铁路计划所做的努力,并探析史蒂芬孙引介铁路进入中国的活动与19世纪铁路的全球传播之间的联系。余论部分将指出全球与跨国史的分析框架对于研究中国铁路历史的意义。
关键词:罗兰·麦克唐纳·史蒂芬孙;铁路;跨国史;19世纪

近代上海西医分布与城市空间扩展(1844—1879)(点击即可查看全文)
罗婧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上海道契》、《行名录》和医院年报为研究资料,梳理开埠初期从事现代医学的医生(简称“西医”)在沪的租地、设立的医疗机构等,并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复原近代上海西医的空间分布与演化,得到如下结论:上海的西医机构最早起源于1844年创立的仁济医院;19世纪60年代西医机构集中在原英租界,法租界和虹口地区分布较少;至70年代原英租界和虹口地区分布的医疗机构开始增加,尤其是虹口大名路地区增速最快。这与租界合并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同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法租界的医疗机构不增反减。最后,结合《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讨论开埠初期的在沪西医对城市规划及相关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及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促进。
关键词:上海;医疗;近代;道契;《行名录》

注:转载请注明 转自“近现代史研究动态”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近现代史研究动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