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医者,亦是凡人——诊室内外,医生的多面人生
手术室里争分夺秒,病房之中专业照料,一袭白衣,一往无前。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始终以护佑生命为己任。
在大家眼中,他们是施救者、坚守者、“逆行者”,却常常忘记了他们也是平凡的爸爸妈妈、儿子女儿,他们一面坚守着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信仰,一面挤出时间、用尽全力给予家人以关怀,他们总将专业、冷静留给患者,却将疲惫、烦恼留给家人。
每年的3月30日是国际医生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一起倾听他们作为医生、也作为平凡人的故事。
医生们的一天
“严重、复杂、危重疾病的病因探索是永无止境的。”ICU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危重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一场场生命救援总在无法预料的时间里悄然到来,张东星和同事们需要抽丝剥茧找出复杂病症背后的真相,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虽然抢救成功过无数危重患者,张东星仍如履薄冰,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ICU没有准时下班的概念,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半用。”常年满负荷地运转,家人的支持与理解成为张东星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的最强动力。张东星的妻子是同一所医院的儿科医生,张东星笑言:“和同行结婚不容易吵架。”
“进入ICU的病人基本都是全身多个器官或系统功能发生衰竭,病情危重。”张东星介绍,这种情况也决定了ICU对病人的治疗任务更加复杂而庞大,必须依靠整个团队的力量。每个人按照流程做好相应的工作,轮番上阵、昼夜坚守。“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全力以赴跟死神搏斗,竭尽所能捍卫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15个冬去春来,5000多少个日夜坚守,记不清有多少个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在这里被夺回生命;记不清有多少位呼吸衰竭患者,从这里成功治愈……“患者只要还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从身披白衣的那一刻起,张东星便将医者的职责与担当写进生命里。
在同事眼中,她是“手到病除”的康复科主任;在母亲眼中,她却是一位难觅踪影的女儿。几十余载,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张敏默默扎根医疗一线,鲜少有机会回去探望,只是以电话为媒介,给老母亲送去关心和慰问,联结一份来自异地他乡儿女的情感。
3月28日清晨,墙上的时钟才划过6时,南京江北新区德驭康复医院康复科门诊室里,张敏已经在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了。一边查看患者病情判断病况、思考康复方案,一边和其他医生一起分析医学影像,还不时询问着各床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束当天的例行查房,张敏白大褂里包裹着的瘦小身躯显得有些佝偻。而这,正是她每天工作的常态。
作为德驭康复医院康复科的科室主任,张敏每日都在步履匆忙中度过,连喝口水的时间都紧张。28日这天,刚到办公室做完准备工作,就来了一位患者。患者躺到治疗床上后,张敏在检查的同时和他交流道:“是这里疼吗?这里有粘连。”“对对对,就那里疼。太厉害了!我自己都说不清楚哪里不舒服,你一下子就找到了位置。”身为有着33年临床康复治疗经验的专家,张敏对关节的每个结构点都十分熟悉,患者自己找不清的疼痛点,她通过查体就可以准确找到患者的病灶,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松解粘连及调整复位。
一上午的时间,她总共为8个患者进行了治疗。在德驭康复医院,张敏不仅是为患者消除痛苦的“当世华佗”,也是整个治疗团队仰仗信赖的“大脑”。每每有新病人入院,总是由张敏检查后下判断,再研究整体的治疗方案。据同科室医生介绍,去年一位男士在罹患左侧大面积脑梗塞后,引发了右侧肢体偏瘫和吸入性肺炎。该患者的家属心急如焚,四处求医,等找到张敏时,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吞咽障碍和语言障碍。面对棘手的情况,张敏镇定自若,联合其他科室医生,为这名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运动治疗配合吞咽训练和针灸等。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后,该病人终于拔掉了胃管,能够自主进食,并渐渐有了独立行走的能力。对此,该病患感激不已,还专门拍了一个题为“妙手回春,救死扶伤”的抖音短视频表扬张敏团队。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多年来,张敏一直深耕于此,见证了大众对康复医学的逐步重视,带领着科室医护人员从“懵懂期”走到如今的成熟状态。谈及自己的工作,张敏表示:“我们多做一点,患者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的风险就少一点,能帮助患者提高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夺人。”对于原军总急诊科副主任,现南医大四附院急诊科主任的刘红梅来说,这既是她每天的工作日常,也是她身为急诊科医生生涯中的一个缩影。接诊、抢救、留观,各流程间无缝衔接,身处24小时无休的急诊科,忙碌几乎是她的“主旋律”。说起急诊科与其他科室间的不同,刘红梅直言“急诊科与其他科室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以时间命名的科室。”但就是这样忙碌的工作,刘红梅坚持了23年。
“救命”
急诊科是分秒必争的地方,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间。但由于科室所面对病人的特殊性,当碰到生命体征不太平稳的极危重症患者时,“先救命,再诊断”永远是刘红梅急诊工作的第一要义。“先稳定呼吸、稳定循环,等病人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再快速判断病人病情,给予针对性治疗。”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有时这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病人病情往往变化迅速、复杂,每一次接诊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和生命竞速。“除了稳定病人病情外,有时我们也得照顾到家属情绪。”凭借着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刘红梅在急诊科细心周到的工作态度收获了患者的一众好评。
“32分钟”
2021年5月13日,救护车刺耳的声音打破了平静,刘红梅急匆匆地冲向救护车,迅速将病人推进了急诊室。这是一名50多岁的女性,因为急性心梗,几经辗转正准备从江北医院转向江南医院,但由于在转院途中心脏骤停,所以立即被救护车送往了当时距离最近的医院,正好就是刘红梅所在的南医大四附院。“深昏迷、瞳孔散大、没有自主呼吸”,病人被送来的时候心电图几乎成为了一条直线,但即使是这样,刘红梅同团队也从没想过放弃,她直言“只要你们家属不放弃,哪怕一线生机,我们还想再坚持试试,”于是不间断地心肺复苏、电除颤、强制药物、器官插管……终于!病人在心跳骤停近32分钟之后,奇迹般地恢复了心跳。这是医学上的奇迹,更是刘红梅及团队不断坚持的成果。“现在病人已经顺利出院,恢复正常生活了。”说到这里,自豪和喜悦写在刘红梅脸上。
“转换”
一说起女儿,刘红梅脸上满满都是自豪。“虽然平时工作很忙,经常科室一个电话就得马上回医院,但好在家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女儿也很理解我,经常说‘妈妈就是我的榜样’,有时想起这些,我还感觉蛮欣慰的。”和许多科医生一样,刘红梅身为医生的同时还兼顾着另一重身份——母亲。但因为职业的原因,不能兼顾到家庭几乎是常有的事,谈起两种身份的转换,刘红梅坚定地说道:“这两件事我都想做好,既扮演好母亲的角色,也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也算不辜负自己当初作为医生的初心吧。”
一年365天,刘红梅日日坚守在救死扶伤的一线岗位;一天24小时,她时时保持手机畅通,随时待命。作为急诊科医生,她是病人生命的守护者;而脱下白衣,她又是伟大又平凡的母亲。“今后,我还是会继续提高自己,不断坚持学习,并做好对年轻医生的培养工作,坚守自己作为医生的初心。”刘红梅说。
来源| 新江北报全媒体记者 韩正莲 郑思捷 梁雅欣 张玉莲
编辑| 新江北报融媒体中心 梁雅欣
责编| 刘瑞
主编| 江风楚韵
责校| 唐肖春
[版权声明]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侵权处理] 部分图文无从溯源,如涉版权问题,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可在微信后台留言
往期精选
1.定了!江北新区这个地方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已公布!
2.江苏最新人事任免
3.地铁10号线二期、三期最新进展!
1.定了!江北新区这个地方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已公布!
2.江苏最新人事任免
3.地铁10号线二期、三期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