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聊IPO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核查

FreeCtiy 行走的审计汪
2024-08-27


文 | FreeCity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公众号:行走的审计汪

知乎专栏:行走的审计汪


01

引  言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资产之一,直接反映出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能力包括生产规模、产品质量


比如,我们看到一家制造型企业,生产所用的设备较为高端,有一些从德国或其他国家进口的高端仪器,则这些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含技术量”也较高,在出售环节也会有更高的附加值


相反,如果一家制造型企业,生产所用的设备非常普通,都是普通机床或者机器等,这也意味着其在生产方面没有特别的竞争力。因为这些设备很容易被轻易复制。


同时,我们还能从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的变动看出企业的产能规模的变化,可以从产能利用率、资产闲置率看出固定资产是否被有效利用,是否发挥出其价值等等。


因此,作为报表长期资产中非常普遍又极其重要的一项资产,我们无法忽视固定资产所代表的经济含义,所囊括的经营信息。


那么,在IPO中,我们应该如何展开对固定资产的核查?


我们通过3-5篇文,来聊聊这一主题。



02

展开的框架

固定资产看似非常简单,但越简单,反而越容易忽视。


我们将从下述两方面来展开:

  1. 固定资产本身的会计处理:包括初始和后续计量,即如何确认这项资产,折旧按照什么方法计提,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资产处置如何处理等。


    也就是固定资产的实际变化,是否恰当、公允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2. 固定资产和行业、公司经营业务之间的匹配:从匹配度上来看,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业务方面是否存在与其矛盾的地方


我们也能从固定资产的IPO问询问题中,看到这两方面的集中反映:


马可波罗预披露反馈意见46: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301,945.30万元、305,863.97万元和330,045.42万元,在建工程账面价值分别为32,408.46万元、17,962.29万元和29,953.58万元。请发行人:


(1)补充说明固定资产主要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的基本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主要明细构成、入账时间、取得方式、数量、价值、折旧年限及年折旧率;结合房屋建筑物位置、用途、面积等详细信息,以及主要机器设备数量、产能等情况,说明固定资产规模及变动情况与发行人的经营情况是否匹配;


(2)说明报告期内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是否存在报废、闲置固定资产情形,说明报告期内固定资产减值测算的过程和计算方法,如何判断减值迹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否计提充分;


(3)说明报告期在建工程的具体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内容、开始时间、建设时间、各期投入金额、进度等,报告期内变化的原因,在建工程入账依据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其他无关成本费用混入在建工程的情形,是否涉及借款费用资本化,如有借款费用资本化,请补充说明相关指标的确定依据及具体结算过程;


(4)补充说明报告期内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确认依据,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在建工程是否发生闲置、废弃、毁损和减值;



汉王药业预披露反馈意见38:

发行人各期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6,316.02万元、19,615.58万元和18,798.55万元,在建工程账面价值分别为8,635.09万元、500.54万元和2,577.40万元。请发行人:


(1)说明主要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初始成本确认方法,分析披露机器设备规模、成新率与产能是否匹配


(2)补充披露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及与同行业的对比情况,说明报告期内及报告期前是否存在变更折旧政策的情形;


(3)结合产能利用率、机器设备处置或更换情况及固定资产处置损益、非流动资产毁损报废损失,说明报告期内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说明报告期内固定资产减值测算的过程和计算方法,如何判断减值迹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否计提充分;


(4)补充披露各期在建工程项目的预算金额、实际投入、工程进度、是否涉及借款金额资本化;


(5)说明在建工程期后投产情况和转固时点确定依据,是否发生闲置、废弃等情况,相关会计核算是否合规。


从上述两个问题中,比较容易发现,在固定资产的IPO核查中,关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两方面问题。


我们接下来也一起结合案例来看看,如何来核实这两个方面。具体分为这七大问题:


  1. 问题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2. 问题二: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

  3. 问题三:固定资产的减值计提

  4. 问题四:固定资产盘点(真实性)

  5. 问题五:固定资产的终止计量(出售或处置)

  6. 问题六:在建工程的计量(包括立项、工程核算、转固、投产等)

  7. 问题七:固定资产和业务的匹配


今天,我们先来讨论问题一和二



03

问题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根据准则来看:

固定资产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包括直接发生的价款、相关税费、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也包括间接发生的,如应承担的借款利息以及应分摊的其他间接费用。


外购的固定资产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的支出。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的支出构成。


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成本,由转入“在建工程”的原固定资产价值部分,再加上后续更新改造过程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的支出。


对于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我们通过了解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以及实质性测试等,核实初始计量的依据是否充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在核查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这几点:

  1. 了解并测试固定资产采购相关的内部控制包括请购是否经恰当审批,采购价格是否有相应的洽谈程序和记录,采购过程和付款是否经恰当审批等


    了解相关内部控制,有助于我们判断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基础是否坚实、可靠


  2. 检查、核对初始计量的入账依据:


    对于外购固定资产,检查采购合同、发票和付款单据等;


    对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通过在建工程核查以及竣工验收证明、竣工结算情况等,核实入账时间是否准确,入账依据是否充足,入账金额是否准确


  3. 查看会计处理的时点和金额,检查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时点是否已经满足了“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要求


    检查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成本是否包括了所有可以资本化的相关支出,并剔除了“不符合初始计量”的金额。


我们也结合案例来看看。


案例一:奥美森

公司是专业的智能装备制造生产商,主要从事智能生产设备及生产线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报告期内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产品的批量生产,下游行业包括空调制造、环保新能源及其他领域。


发行人应用于空调制造的设备主要包括换热器生产智能设备和管路加工智能设备。


在其反馈问答中,关于固定资产上述初始计量有关问题是这样的:


报告期来看,公司的固定资产在2020年12月31日增幅明显,在2020这一年,从3,000多万增加到9,000多万。问题中也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主要原因系树涌工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完工转入所致。


对于上述的问题,要求回复固定资产的明细构成,取得方式和初始成本确认方法等。


我们此处针对此项问题展开,看看公司如何回复。


首先,公司的固定资产结构如下:


一般来说,制造型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构成,都集中在房屋建筑物和机器设备上,这说明企业经营有稳定的经营场所和生产设备


房屋建筑物的账面价值一般高于机器设备账面价值,因为房屋相对于设备来说,造价更高。当然一些高精尖进口设备,单位价值1,000万以上的也不在少数。


我们再回到取得方式和初始计量来。公司分类别阐述资产的取得方式:


公司房屋主要来源于自建和外购,而机器设备主要来源于外购和更新改造


实务中,房屋存在自建和外购形式。大部分公司一般是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采用自建形式建造厂房。直接外购的房屋建筑物包括商品房、店面房、已经建造好的厂房等。


而机器设备,绝大部分都是外购虽然有部分生产型是从在建工程集中转固的,但这并不表明是由公司自建,而是将工程相关的设备统一归集在一起,统一转固。事实上还是外购。


了解固定资产取得方式后,公司简单阐述了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确认方式


上述内容比较简单,但大家在核查的过程中,还是要特别注意这几点:


  1. 如果建造资产的过程中,存在资本化利息,则要根据《借款费用》准则,来核算可以资本化的利息金额


  2. 如果存在和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需要进行分析,是否符合资本化要求;


    比如固定资产的日常维修费,一般都费用化。只有本质改变了资产的使用用途等,才可考虑资本化;


  3. 对于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时点,也就是可以确认固定资产的时点,要紧密围绕“预定可使用状态”


    这7个字的理解,务必结合实务,结合具体固定资产使用的状态、是否已经在使用中的事实等综合来判断,而不是只停留于表面。


大家如果有补充的,也欢迎留言。这是对问题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探讨。



04

问题二: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最主要的就是计提折旧,并在受益的年限内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摊销。


一旦确定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残值率后,报告期内尽可能不去做任何变更,保持会计估计的一贯性


同时,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审核中非常关注和同行业的对比,也就是公司的折旧方法、年限和残值率等,是否和同行业存在较大差异。


如果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公司就有可能存在“利用折旧政策”调节利润的可能性,在回复中也需要很费劲说这个事儿。


因此在IPO规范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去做好这个对比,并进行规范,使得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基本合理,并和同行业不存在较大差异。


我们也结合案例来展开:


案例二:松川仪表

公司多年来专业从事燃气计量仪表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为各类燃气表产品,并向部分城市燃气运营商客户提供售气管理系统及技术服务。


在其问询中,有关于折旧政策的问题是这样的:


我们主要来看第一点,折旧政策和同行业的对比:


一般来说,在规范过程中,都会关注这点,使得发行人的折旧政策(折旧年限和残值率)和同行业不存在重大差异。


我们再来看案例三:金道科技 


金道科技专注于工业车辆变速装置行业,主要从事各类叉车等工业车辆变速箱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审核问题,大同小异,我们来看看:


这里不仅强调同行业对比,也同时需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折旧年限和残值率的合理性


公司固定资产的残值率为5%,和同行业可比公司一致,折旧年限如下:


折旧年限和同行业存在一定差异,公司也简单做了说明,但是总体来看差异并不显著。


从上述回复来看,不难发现,房屋建筑物折旧年限普遍为20年,折旧年限较长。


机器设备一般在5-15年,需结合不同机器设备的使用受益年限来看。这其中也可以进一步细分,明确公司按照什么规则来判断合理的折旧年限。


运输工具的折旧年限普遍为5年,而办公等其他设备,一般折旧年限为3-5年,使用年限较短。


残值率目前来看则普遍为5%。如果公司的残值率为0,或者不同于同行业,可能就需要特别说明取这个残值率的原因。


要补充的是,除了同行业对比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折旧费用的复核,折旧摊销对应科目的合理性判断以及勾稽核对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复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按照公式一套,再一拉,就能匡算折旧。


但是请不要遗忘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公式中所采用的参数,包括开始折旧日期、折旧年限和残值率等,都需要进行综合判断其合理性,而不是公司的台账写的是什么,我们就按照这个来拉公式。


这样的重算,意义并不大。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的科目合理性判断和勾稽核对,我们也不陌生。


但实务操作中,大家更关注勾稽核对,而缺乏对摊销科目合理性的判断。


比如说闲置机器设备的折旧,就不适合摊销计入制造费用,而需要计入管理费用。


总体来看,按照“谁受益,摊销给谁”的原则来分配,相应摊销计入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科目。


大家要注重核查摊销科目的合理性,一方面采用“直接法”,通过直接查找设备对应的折旧摊销计入的科目,来查看是否合理


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间接分析法”,也就是分析各个费用中的折旧费,是否存在较大的波动,或者是否存在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矛盾之处。



05

总  结

对于在IPO中的固定资产核查,我们第一部分先聊了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的折旧计提摊销。


后续我们再对其他问题继续展开。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这个系列。


最后,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大家有什么想补充的,欢迎留言。



相关好文推荐:

结合案例,聊聊IPO过程中的股改(上)

结合案例,聊聊IPO过程中的股改(下)

结合案例,聊聊IPO过程中的第三方回款(下)


同一控制下合并付费合集推荐:

同控付费系列


340+文章(干货)分类集锦:

过去这四年,我们写了啥?


精华资料获取:

回复本号这些关键词,有惊喜!



详情可关注并星标,这样我们就不会错过彼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行走的审计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