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世界博物馆日:要想王者荣耀,必须英雄联盟

蔡运磊 看世界杂志 2019-07-30



亲爱的世界博物馆日:


5月18日是你的出生纪念日。如果从1977年算起,今年是你的42“大寿”。你今年的生日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已年过四十的你会如何坚守传统、拥抱未来呢?想必你已有诸多想法。在此,我套用一句网络语,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你:“要想王者荣耀,必须英雄联盟。”


01

既年轻又古老

你既年轻又古老。为什么古老?因为“博物馆”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


缪斯何许人也?她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由此可见,你天生即自带无所不博、无所不容之光环。


前瞻产业研究员谢喜平介绍,全球最早的博物馆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即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城修建的“缪斯神庙”,用于收藏征战扩张中得来的艺术品。


16世纪,意大利出现两个新词描述博物馆:“画廊”和“储藏室”。但它们很少对公众开放,主要服务于贵族、富豪和宗教领袖,“养在深闺人未识”;17世纪末,第一座大学博物馆在瑞士巴塞尔建成;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的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社会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才有了突破性进展。



“世界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并创立的,定于每年的5月18日。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世界博物馆日,这就是你“年轻”的由来。


02

博物馆大变

从公元前3世纪至今,博物馆在社会中的角色不断变化、更迭。从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到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在重新定位,变得更具交互性、灵活性、适应性和可移动性。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博物馆简直就是传统、呆板甚至老套的代名词;如今的它,却像一列穿越时空隧道而来的火车,加挂了时尚、新潮、呆萌甚至还有一点“皮”和小邪性的车厢……它之前离我们如此之远,现在却如此之近。



我总结了下,世界博物馆业正朝着感知性、继承性、永恒性、持久性、共享性发展。其中,持久性、共享性是基础,继承性、永恒性是支撑,顶部则是感知性。


博物馆已不再只是文物库房或陈列空间,它循序渐进,凤凰涅槃,终于在某一天以综合体的面貌示人。当然,很大程度上,博物馆是被受众倒逼的。为什么?因为“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Stephen Weil语)。


四十而不惑。现在的你,应该明白了一点:持久性才是文化资源的硬核,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博物馆与自然资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具有持久性。因此,如果把博物馆比作一个文化英雄,那么只有“英雄联盟”,才能实现“王者荣耀”。


03

“英雄一”——社区

作为社区的焦点和全球文化网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博物馆是当之无愧的将当地社区需求和观点、特色融入全球大环境的平台。


2018年6月,国际主题景点业内权威组织——主题娱乐协会(TEA)联合AECOM共同发布了《2017全球主题公园报告和博物馆报告》,列举了全球前20家最受欢迎、接待游客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报告认为,2017年全球前20名的博物馆整体表现平平,访客总量仅增长0.2%,但区域/社区市场上的博物馆表现各异,不少新开博物馆和亚洲博物馆均表现抢眼。


△TEA——2017年全球游客量排名TOP20的博物馆


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08年至今,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呈现井喷之势。截至2017年底,全国在各级政府备案的博物馆达5136家,年均新增博物馆在180家左右。面对平均每两天就诞生一家博物馆的速度,有国外媒体称“中国正以超现实的规模开办博物馆”。



这些新增博物馆,绝大多数定位为区域/社区博物与展览机构。它们就像中国的民营企业一样,满足、疏解了庞大的市场需求。有资料统计,最近3年,中国每年的参观人次增量都在1亿左右;到2018年底,国内参观博物馆的人次已达10.08亿。


由此可见,博物馆在保持其原始使命——收藏、保管、交流、研究和展览的同时,已将发展方向转为保持与所在社区的密切关系了。只有更贴合当地社区,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博物馆才能在可持续发展和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之间找到新法,游刃有余。


04

“英雄二”——科技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颐武分析,随着社会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年轻人对高品位审美活动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高品质文化与流行文化紧密结合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首都博物馆一项观众调查显示,18岁以下的参观者和家人一起参观的占比43.9%。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调查也发现,19~30岁的参观者占总人数的比重最大,达44.62%。许多年轻人把参观当地博物馆作为出游时的必备项目。


那么,博物馆凭什么吸引人尤其是年轻人?相关科技必不可少。



有朋友参观了卢浮宫后很是不甘——早就听说卢浮宫的自动语音讲解没中文,所以她也没在乎那个小设备。结果中途发现,不少中国同胞都带着那玩意儿,中日韩英等多国语言,可选的有十几种……“亏大了”,朋友感叹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机器人、眼镜翻译器、全息投影、裸眼3D、光场虚拟、3D打印、AR和VR技术、智能展厅控制系统、人脸识别,都是博物馆里颇受欢迎的黑科技。


在科技推动下,博物馆的收藏功能逐步弱化,正转变为“科学家的工作坊”“技术商品交易会”“历史的发酵舱”甚至“娱乐秀场”。


令人欣喜的是,网络的普及和进步极大地拓宽了博物馆的定义外延,几乎相当于“再造”了博物馆,让更多人无需走进博物馆,即可感受博物馆、品味博物馆,被博物馆蕴含的文化和知识熏陶。



加拿大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 of Canada)是加拿大的一个拥有500个虚拟展品的在线博物馆。这个隶属于加拿大文明博物馆的“影子馆”,是加拿大大大小小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组织共同打造的虚拟博物馆平台。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在网上搜寻加拿大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此外,该馆内还设有虚拟展览、教育资源和90万幅图像,均为英、法双语。这一点,要远胜于不以旅游业、博物馆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德国。



我在德国巴符州的斯图加特、海德堡、卡尔斯鲁厄等地旅行时,虽然当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博物馆众多,但一贯严谨的德国人确实做到了“原汁原味”——不少展区文物上的文字是拉丁文,可德国人别说标注英文说明了,连德文都懒得搞。


05

“英雄三”——创新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强化,离不开教育形式的创新。如配着汉字的“小拳拳捶你胸口”的俄罗斯套娃,头顶王冠、捧着书读的德国金属蛙,做成全家福造型的法国烛台等等,不一而足。


博物馆的传统文化、教化功能,依托于器物文化。离开器物烘托,文化之“月”势必黯然失色。因此,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蒙娜丽莎》的卢浮宫,缺乏埃及罗塞塔石碑的大英博物馆,以及没有雕塑、古建、陶瓷、文字衬托的故宫……“图穷匕见”离不开图和匕,“完璧归赵”岂能无玉璧!一件件器物的背后,一定蕴藏着文化的密码。破解这些密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个奇异不凡的故事。


如何使博物馆的器物“活起来”,使受众喜闻乐见?每个博物馆都可以进行“头脑风暴”,走出一条相关甚至不相关多元化的路子来,如深挖IP搞文创衍生品,组建异业联盟等等。



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的成就有目共睹。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主任王志伟说,故宫博物院以创意互动形式将馆藏资源融入书籍,吸引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


不过他也提醒,博物馆周边题材的开掘出版,不能仅仅流于对流行元素的简单拼贴,或是一股脑把历史知识“大杂烩”,而要善于捕捉呼应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找到与大众情感共振的切入点。



无独有偶,海外的博物馆图书也有类似的创新游戏设计——《把毕加索博物馆带回家》是一套边玩边学的互动艺术桌面游戏图书。全书以磁铁套盒的形式呈现,主体是一本资料详实的毕加索图文传记,另有数个互动附件,包括毕加索小小美术馆便携式折叠“展墙”,可以模拟成小型画展。


此外,超级特展也是博物馆的绝活。这种方式就像NBA中的“三分球”,其含金量、资源整合水平、吸金力往往都是极高极强的。


1974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图坦卡蒙的瑰宝”,在六大场馆巡回展出,观众数量高达800万人;1996年费城艺术博物馆的“塞尚作品回顾展”,在3个月内吸引了50万观众,创造了约8650万美元的经济效益。


2015年,“不朽的梵高”特展引入中国,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接连引起轰动。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不同国家、地区博物馆间的文化交流,更多博物馆会以超级特展的形式吸引、教育观众。


2019年4月,“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796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回祖国后,首次正式展出。


《复仇者联盟》为什么好看?关键不在于如何复仇,而是怎样联盟。值此,与世界博物馆日共勉。





作者 | 蔡运磊

编辑 | 谢奕秋 xyq@nfcmag.com

排版 | 范芷萱,Keith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