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日本,威士忌比清酒还出风头

古月一刀 看世界杂志 2020-08-25

日本,人们在聚餐时饮酒


日本被公认为“喝酒者的天堂”。不劝酒的氛围、丰富的酒类选择、普遍不高的酒精度数,都让人可以轻而易举地享受酒带来的快乐。


在日本的酒桌上,无论是男是女,酒量大酒量小,只要成年了,便可以自行决定喝什么、喝多少。每家餐馆的酒水单、每家“超商”的酒专区,也都有着丰富的饮品选择,从果汁酒到烈酒,不一而足。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女主下班后常去5tap酒吧喝酒


不过,日本人常喝的酒,度数通常在3%~10%。即使威士忌这样的烈酒,也大都被稀释到这样的度数。只要不对酒精过敏,大多数人都能喝上一两杯。


日本人的酒量普遍不高,喝酒也多是掺饮,整体喝酒的氛围就很轻松。但正是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反而喝的酒并不少。


WHO全球卫生观察数据库显示,15岁以上的韩国人平均每年喝10.9升酒,属于无可争议的“亚洲酒王”。而看起来很能喝的中国人,其实平均每人每年只喝7.6升,排名亚洲第五。看起来不太能喝的日本人,反倒是喝了7.5升,紧随中国之后。


衰落的清酒


提到日本的酒,中国人第一个会想到清酒。


清酒的日语叫“日本酒”,足见其国酒的地位。但在现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清酒却不常出现。


早期清酒属皇家用酒,多用在宗教仪式、盛大庆典等场合,享用者为王公贵族武士,后来传入民间,成为国民酒。明治维新前,喝酒这件事,在日本,指的的确是喝清酒,但后来,便不是了。


日本居酒屋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日本稻米量供应不足,清酒的质量也大幅下降。很多酒商为赚钱,将食用酒精大量兑入清酒。品质不佳的清酒,市场地位逐渐被烧酒、啤酒、威士忌、红酒等酒精饮料侵蚀。


20世纪90年代,清酒的销量已经下降到只占日本酒精类饮品市场的15%,现在则不足10%。究其原因,价格昂贵是很重要的一点。


清酒酿造由于坚持传统工艺,对稻米、水质、酒曲、时间、温度等都有很高要求。比如,清酒要求将优质稻米表面磨掉七成,只剩米芯才能符合要求;酵母则需要由日本酿造协会指定种类;水质也至关重要,必须是未经污染的天然地下水。


清酒酿造行业认为,把大米削得越薄,越能去除大米的杂味,酿出的清酒味道更加清爽。而要将精米率控制在很低数值的话,不能依靠精米机处理,必须交由人工慢慢削磨。因此,精米率反映了一款酒投入的人力成本,成为衡量清酒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清酒要求将优质稻米表面磨掉七成,只剩米芯才能符合要求


比如常见的“大吟酿”,精米率要求在40%以下。而日常我们食用的白米的精米率大约为90%,也就是只从玄米中去除了10%的表皮。


这些种种要求使得清酒品质虽高,但生产成本高昂,价格常年居高不下,一小瓶(300ml)就要到上千日元(大约65元人民币)。


这样的价格使得清酒逐渐失去大众市场,在年轻人中不受欢迎,最后到了乏人问津的程度。现在的清酒,只是在庆典宴会中出现,成了吃高级日本料理、而且是品尝寿司时才浅尝的高档酒类。


昂贵的威士忌


除却清酒这种国粹之外,日本的威士忌可能是近年在国际上最出风头的酒。无论是获国际最高奖的威士忌“山崎”“白州”,还是“响”,日本产的威士忌从未辜负前辈们打下的“Made in Japan”的金字招牌。


威士忌不是日本的传统产物,但岛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将舶来品敲碎降解,重塑骨肉。中国有饮茶文化,但被日本遣唐使搬过去后,茶道艺术却成了日本的传统。大和民族在“模仿、超越”的道路上从来都表现得异常出色,威士忌的崛起同样走的是老路子。


说到日本威士忌产业的奠基者,不可不提两位关键人物:Nikka(日果)的创始人竹鹤政孝与Suntory(三得利)的创建人鸟井信治郎。


品酒中的鸟井信治郎(右一)


1918年,在鸟井信治郎的资助下,竹鹤政孝前往苏格兰学习威士忌酿制。两年后,学成归来的竹鹤,加盟了鸟井创建的日本第一座威士忌蒸馏厂——山崎蒸馏厂。


山崎蒸馏厂早期出产的威士忌,在各方面都严格遵循苏格兰传统:直火加热蒸馏,北美白橡木或欧洲橡木桶陈年,麦芽原料也直接从苏格兰进口,甚至连水也用苏格兰的。


如此这般生产出的威士忌,颇具苏格兰风格,散发出泥煤的烟熏味。然而,那个时候的日本消费者无法认同这样的风味,市场销路并不好。


山崎蒸馏厂


最后,两人因理念不合分道扬镳。精益求精的竹鹤选择了地理位置十分不便,但纬度、气候以及人口密度都与苏格兰相似的北海道余市,创立了今日的Nikka,生产着一桶又一桶苏格兰风味威士忌。


三得利则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开始研制日本人更爱的平衡柔和的口感。为了增加本土色彩,三得利不断试验,不仅使用装过青梅酒的桶,还使用昂贵的日本橡木水楢制成的桶。


现在,提到日本威士忌,“贵”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其实它本没有这么贵,但后面在国际评选上的亮相,让这些品牌一鸣惊人。


三得利橡木桶


2001年,在英国专业杂志《威士忌》首次举办的“王中王”盲品大赛上,来自日本的Nikka的“余市10年”和三得利的“响21年”分获综合第一、第二名,震惊了全世界的威士忌爱好者们。


2003年,三得利的“山崎12年”获得国际烈酒挑战赛的金奖,一年后该厂商的“响30年”再次获得同一比赛的奖项。


国际大奖的接连肯定,使得日本威士忌身价大增,需求增多。然而,日本20世纪80年代曾有一波酒厂倒闭潮,导致日本威士忌酒厂已所剩无几。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日本的威士忌变成了像“茅台”一样的存在。


喝不完的啤酒


谈完日本威士忌,再来谈谈日本啤酒。国人对日本啤酒很熟悉,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唾手可得,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口感上能够竞争过日本啤酒的名牌还是太少了。


日本啤酒有四大巨头——三得利、朝日、麒麟和札幌。口味不同,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忠实拥趸。就我自己而言,喝麒麟和三得利最多,觉得这两个的口味最为“醇厚”。


论销量的话,朝日啤酒是日本啤酒界的龙头。它有着日本啤酒市场40%的占有率,是日本唯一年销量突破一亿箱的品牌。朝日啤酒异军突起是在1986年,当时公司决定让顾客来选出他们喜欢喝的啤酒,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市场调查,样本数超过5000人。


朝日啤酒


札幌啤酒在中国不常见,但旗下的子品牌“惠比寿”特别有名——属于那种“我今天想奢侈一把,想奖励自己一个卤蛋”的时候会选择的啤酒。特别是“惠比寿Premium”这款,以100%麦芽为原料,有非常浓厚的口感,喝下去是满口的麦香。


很多日本商品有个特点:细分市场做到了极致。啤酒也不例外。


在日本超市的啤酒专区,形形色色的啤酒琳琅满目,什么一番榨、什么金麦、什么super dry、什么淡丽、什么premiere、什么free,噱头特别多。不同的口味加上好看的易拉罐,让人忍不住每种都买回家尝尝看。


形形色色的啤酒专区


我在日本的时候还真的做了这样的事——每天3罐啤酒的量,足足喝了两周,我才把市面常见的喝完。即便如此,啤酒厂家还在不停地推陈出新。


可以说,在商品开发方面,日本人总是不遗余力。甚至不少人对啤酒的酒精、高糖、高嘌呤等特性有所顾虑,不喝啤酒,而为了满足那些有健康问题但又忍不住嘴馋的人,各大啤酒厂纷纷推出了无糖、无卡路里、无酒精的“啤酒”。


总而言之,在日本,如果你想喝酒,总有一种完美且没有后顾之忧的喝法。




作者 | 古月一刀

编辑 | 何子维 hzw@nfcmag.com

排版 | 兰凡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即刻探索下一世界



 看世界杂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你一起   畅游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