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印度邻国,存在感很弱

邢初 看世界杂志 2021-06-17

辛勤劳作的孟加拉稻民


对不少人而言,“孟加拉”是个停留在诸多负面词汇里的国家,飓风、水灾、贫穷……很多人不知道,泰戈尔就是19世纪的孟加拉人。



孟加拉国成立50周年纪念日的前3天,一场火灾来势凶猛。


据法新社3月23日的消息,孟加拉国考克斯巴扎地区的罗兴亚人营地发生火灾。当时已有15人死亡,560人受伤,400多人仍然失踪,至少1万个避难所被毁。


3天后的3月26日,就是孟加拉国的独立日与国庆日。刚好半个世纪以前的1971年3月26日,原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并于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孟加拉”是个停留在诸多负面词汇里的国家,飓风、水灾、倒楼、罢工和选举骚乱……还有贫穷。


但很多人不知道,伟大的诗人、哲学家泰戈尔就是19世纪的孟加拉人。那时候孟加拉还没有一分为二(印度西孟加拉邦与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戈尔在1906年的《我的金色孟加拉,我爱你》里盛情赞美自己的故乡。这首诗也成为1972年孟加拉国独立后沿用至今的国歌。


泰戈尔是19世纪的孟加拉人


实际上,这个建国刚半个世纪的国家,如今早已不像泰戈尔描写的那样金光闪闪,除了金色稻田与河岸,它的底色更多嵌在灰与黑的混沌里。


地理上看,孟加拉就是一个生长在夹缝里的国家。它既不位于印度,也不属于东南亚,而是正好嵌在南亚次大陆东北部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上,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邻,东南与缅甸接壤,南临孟加拉湾。


似乎应允着某种大自然的初始动机,建国半个世纪以来,孟加拉国多年来一直在夹缝里生存。


孟加拉的地理位置



夹缝里的国家


水域是孟加拉国的命脉。作为水流出量世界第三高的国家,孟加拉被称为“水泽之乡”和“河塘之国”,稠密的河域仅次于亚马孙河水系和刚果水系。发源于喜马拉雅的恒河、雅鲁藏布江,润泽着这片土地,带着远古的足音流向大洋,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信仰和文明。


但同时,三角洲将平原分割得支离破碎,境内地势低洼、河流密布,大自然稍稍作弄,土地房屋就饱受摧残。


夏季高温、干旱、滑坡、洪涝等灾害每年如期而至,从未缺席。迄今为止,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或许要数1987年的洪水。短短两个月间,64个县里有47个县被袭击,2000多人死亡,2万公里道路、772座桥梁和涵洞被冲毁,千万间房屋倒塌。


1987年7月~9月间,孟加拉受到洪水侵袭,造成极大的人口与经济损失


自然灾害的频发加剧了当地的资源匮乏,重中之重就是水资源。净水能力差、储水设备不全,让孟加拉纵然降雨充沛、河流密布,也面临着饮用水枯竭的问题。就像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在《古水手之歌》里说的那句:“水,到处都是水,没有一滴可以喝。”


孟加拉国沿海,尤其是中部和西南部的农村地区,由于盐水入侵和地下水枯竭,农村社区经常不得不从远处的水源取水。而过度抽取地下水,又让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据世卫组织2012年发布的公告,孟加拉国估计有3500万至7700万人长期饮用被砷污染的水。


缺水带来饥饿与天灾的同时,也滋生了大量的病菌。蚊虫孳生事小,但几乎每年都有登革热病毒的侵袭,各种疾病长年累月在这个热带国度流行,不少人因染上痢疾丧生。


孟加拉首都达卡,在水沟里取水的妇女(图源:视觉中国)


而孟加拉的经济模式十分单一,基本上依靠农业支撑GDP,频发的水灾,让国民经济不堪一击。据联合国统计,整个国家有60%以上的人民尚未实现温饱,接近35%的人处于绝对贫穷。


贫困与疾病像梦魇的双生子,缠绕着在国民身上,让这块原本就脆弱的土地雪上加霜。


高度密集的人口,进一步加剧了贫困。总面积不足15万平方公里的孟加拉国在世界排名第92位,显著低于印度等周边国家,但人口数量却在世界所有国家中排名第八位。


提到东南亚的人口密度,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火车挂人”的场面,而比起印度,孟加拉国的“火车挂满人”密度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孟加拉的交通需求十分庞大,但没有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


孟加拉达卡,民众搭乘拥挤的火车返乡(图源:视觉中国)


据闻,在孟加拉的首都达卡,火车行驶一公里需要30分钟,滞涩的行车速度,似乎应和着艰难而缓慢的发展。



金色的衰竭


实际上,数百年前,孟加拉一度作为南亚次大陆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文化最昌盛的地区。到近代为止,富饶的印度河谷被不少民族觊觎,包括葡萄牙人、荷兰人、丹麦人、法国人,而成为最后赢家的,是英国人。


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孟加拉”泛指恒河三角洲地区的,与印度、巴基斯坦同属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英属印度领土。泰戈尔笔下的“金色孟加拉”,指的就是那个黄金时代的加尔各答,彼时它还曾是南亚最大的城市。


1996年,加尔各答街景


而孟加拉的当地民族,也一直是南亚最古老的居民。12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沿恒河一路东进,将孟加拉伊斯兰化。孟加拉逐渐发展成为穆斯林的聚集地。在孟加拉,伊斯兰是政教分离的,政府是世俗的、开放的,因此,这个国家往往被称为“温和的穆斯林国家”。


在历经磨难与跌宕后,今天的孟加拉,已经很难用“温和”两个字来概括。


1905年,英国人为了方便统治,将孟加拉分为东孟加拉和西孟加拉。东孟加拉是穆斯林的大本营,西孟加拉则聚集了很多印度教信徒。信仰的分裂与土地的分裂相伴,矛盾的种子在东西两边埋下。


普拉西战役——1757年6月23日,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的孟加拉王公之间的战争


没几年后,东、西孟加拉再次合并。然而,原本统一的孟加拉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裂痕。1911年,殖民政府将首府从加尔各答迁往德里之后,加尔各答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


1943年的孟加拉饥荒,是印度现代史上唯一一场不是因为严重干旱而引发的饥荒。事件直接的起因是战争,日军入侵东南亚引起恐慌,印度地区米价腾贵,而殖民当局错误的进口管制造成饥饿蔓延,营养不良和疟疾蔓延,吞噬了300多万人的生命。


1943年的孟加拉饥荒中,300多万人被饥饿与疟疾夺去生命


死亡太过于惨痛,已经萌生民族主义心理的印度人,内心燃烧着熊熊怒火。英国人在孟加拉“苦心经营”,然而民心尽失。



浴血的信念


不可否认,纵使历经磨难与挑战,近年来,孟加拉的经济发展全球有目共睹。自2016年至今,孟加拉的经济增长率连续保持在7%以上,国内标准的贫困人口占比已降至24.3%;人口增加到1亿6305万后,国民预期寿命也增长到72.32岁。


贫穷与灾难,并没有阻挡它前进的步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民族孟加拉族人,身上流着祖先坚韧的血液,就像灌溉始终、生生不息的河流,鸣奏着生命的奔腾。


他们或许始终牢记着半个世纪前那个热情昂扬的春天,解放之际,国父班加班杜对全国人民争取独立自强发出的号召:“我们将把每座房子都变成一座堡垒。”


正在发表演讲的班加班杜


然而,正如文首所说,由河流砌成的孟加拉,也一度毁于河流。一件事物带来的祸福相依,不仅是水域,也在信仰与文化。


2020年是考验世界的一年,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面前,一个国家的应对之策,既是其治理模式的最直接反射,也是整个民族与社会精神内核的浓缩。


就在今年3月,孟加拉国举行了数万名信徒参加的大规模祈祷活动,祈祷战胜新冠病毒。


2021年3月,孟加拉举行了大规模的祈祷抗疫活动


当地基督徒不少因为信仰基督教而被政府拒绝援助,甚至于,当局一度认为基督徒从外国基督教机构得到很多支援,于是以此为借口拒绝为人们提供救济援助。


罗大佑在名歌《亚细亚的孤儿》里唱道:“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某种程度上,孟加拉也属于亚细亚的孤儿。


在制革厂打工的达卡小孩(图源:视觉中国)






作者 | 邢初

特约编辑 | 姜雯 jw@nfcmag.com

排版 | 李鱼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即刻探索下一世界

 看世界杂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你一起   畅游世界


点击在看,一起看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