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哪怕在育儿鄙视链底层,也可以低成本养个高质量娃
05
星期一
2017年6月
童年是为了体验做孩子时能体验的事物而存在,童年时5分钟的经历,甚至胜过大人一整年的经历。
一日一签
上图来自明天出版社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
记 者 / 夜 雨
六一刚过,近期关于儿童教育的热门话题,让人有些焦虑。
幼升小“高考”、中产育儿鄙视链、天价学区房……儿童的教育与成长,似乎成为一场比拼重金的“军事竞赛”。这真是一个拼爹拼娃的时代。
看似家长只要砸下重金,对孩子进行高配教育投资,孩子就能如愿成长。但,儿童教育真有如此简单吗?
良好的家庭教育,优于金钱投资
“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近期一篇关于“育儿鄙视链”的文章被人们热议。塔尖为价格昂贵的教育,塔基看起来则颇为寒酸。
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是父母育儿的原始动力。但在越来越变味的比拼教育资源的当下,当家长们带着孩子在各种辅导班四处奔波之时,也是各类商业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之际。
金字塔形状的“育儿鄙视链”暴露出的问题,是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庞大的中产阶层陷入了一种物化的困境。在“消费主义”的标签下,儿童教育的诸多怪现状,其实是成人世界的折射。当人们产生焦虑、急躁等负面情绪时,各种虚荣及攀比就会充斥社会,但很少有人回归原点:父母对于孩子受所谓高档教育的执念,其实与买好房子买豪车买奢侈品并无多大区别。
把金钱教育投资放在第一位而非家庭教育,其实是家长对教育认知的本末倒置。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中说过,如果以体育中的跑步为例来说明,神童说白了不过是“抢跑”而已,越是短距离效果越明显——短跑时要用脚蹬,长跑时有谁再去理会这种工具呢?民谚“十岁神童,十五才子,过了二十是凡人”就是神童不神这一现象的经验概括。如果没有健康正确强大的后续教育与指导,再神的神童,也难免 “过了二十是凡人”的命运。
《发现母亲》
王东华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扫二维码立即购买~
王东华30年来一直从事母亲教育,并将“唤醒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作为毕生的事业,他希望每位父母在成为父母前都要学习如何做父母。他认为,相较于如何教孩子而言,如何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更重要,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先有母亲教育,再行家教
王东华有个理论,与学习知识相比,真正决定一个人成长高度的,不是智力,不是品德,而是气概。气概通俗地说就是把自己归入第几流人物的自我认知与期许。他认为,人的发展由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部分组成,气概为三棱的底面,没有气概便没有基础。
在自我认知镜像期,儿童在母亲和家族的教养下,会对自己有一个自我期许。如果从小就认定自己一定是第一流的人,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终将会努力使自己重新站起来,因为从未来时间来看,他得成为一个第一流的人。有了这个认知,智力、意志与品德才有用武之地。
而且最终来看,母亲是孩子最大的佑护者和设计师。可以说,家庭教育的根是母亲教育。做人做事的原则、知书达礼的教养、宽容大度的修养、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融洽和谐的家庭和邻里关系,都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所以说,与砸钱相比,家长用心培养孩子,尊重孩子需求,看似成本很低,但难度一点也不低。
近期出版的《母语:我爱极了做妈妈》是由陈晓楠、赵子琪等12位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女性,谈她们成为妈妈之后,与孩子相处时的感悟。作为一部家庭教育随笔,各位妈妈大谈母亲这个角色赋予自己的能量,有温柔的性情、包容的胸怀,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坦荡,以及成为更好自己的勇气。
《母语:我爱极了做妈妈》
陈晓楠等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年4月版
扫二维码立即购买~
每位妈妈都有独特的教育方式,但不约而同地,她们都是先作为一个女性,再作为一个好妈妈。妈妈的定义是陪伴和引导,不是传统观念中的以孩子为一切。她们有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和孩子共同成长。而这,也是这本书出版的初衷,让自己和孩子都过得更好,传递母体的温暖和爱。
经由阅读,储备面对世界的能力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各自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游戏”才应该是童年时孩子们的基本活动和探索世界的方式。孩子们要通过游戏学习如何社交,摆脱自我中心倾向,帮助解决冲突、合作及其他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
每天工作在图书馆,宋怡慧关心的不是世间营营,而是属于自己的“小宇宙”。她用阅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教育做不到的,就交给阅读”,这是《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一书的理念。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
宋怡慧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7年3月版
扫二维码立即购买~
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宋怡慧希望孩子们能够经由阅读,储备面对世界的能力。因为阅读关乎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是终身适用的自学能力。
而《拼娃——学霸世家谈教育》讲述的是学霸世家的教育传承,拼娃胜过拼爹,家长需要制定出孩子正确的教育规划,才能让他们站在越来越高的巨人肩膀上。
《拼娃——学霸世家谈教育》
张捷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5月版
扫二维码立即购买~
宫崎骏曾说过,“童年是为了体验做孩子时能体验的事物而存在,童年时5分钟的经历,甚至胜过大人一整年的经历”。大人要做的教育,是顺应孩子天性发展的规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要从最适合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并且是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去适应这个社会 。
作家孙惠芬以长篇小说《寻找张展》回答当下人们关心的教育问题。从亲子关系的角度看,这部作品值得父母一读。
孙惠芬:不要因望子成龙,扭曲了爱的真意
孙惠芬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歇马山庄》《上塘书》等。
“富二代”张展在《寻找张展》上半部是一个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青年,下半部却是一个有强大内心、充满正能量的阳光青年。最后张展在特殊学校得到了关爱,最终画下了父亲,与已经离去的父亲达成和解,并得到了情感的释放。
1
您一贯长于农村题材的写作,这次将目光转向城市生活,关注少年成长。这是您的转型之作吗?或者只是因为您孩子的建议,作为一位母亲对下一代人的写作?
写作之前从未想到要转型。灵感来自一个编辑朋友一而再、再而三的约稿,当她意念的原力催生出一个灵感,与儿子一起的共同成长便成为了《寻找张展》的写作土壤……我在书中有意加入非虚构的内容,所以书写完后,有很熟悉的朋友看完问,你写的是真事儿吧。
2
小说当然是虚构的。但《寻找张展》以其现实性和批判性,反映了高校教育之弊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人深思。尤其您塑造了被误读的大学生张展,并将其作为90后青年人的代表。您对母爱进行了反思,上下两代人的关系一定是疏离的吗?
就我个人观察与体验,疏离是普遍的,并且这种疏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写作之初,对张展的性格特征似有基本设计:他纯净,一如所有童心的纯净;他敏感,一如所有有艺术能量孩子的敏感;他叛逆,一如所有对事物有准确见地的孩子的叛逆。但我并不知道他最后会走向哪里,他的形象,是在把握了他的准确见地的情况下一点点丰满起来的。
3
张展的悲剧很大程度是他的母亲造成的,如果母亲以正确的方式爱他,是否张展不会成为被误解的问题青年,故事会有另一种走向?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张展母亲的影子:因望子成龙,而扭曲了爱的真意。我在书写的时候,最开始是进行虚构,但后半部分把自己代入进行反思。
4
但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是正确的爱,恐怕是有分歧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教育只有一次,没办法重来。我很好奇,您对您的孩子的期待。怎样的母爱,才是让孩子得到最大程度成长的爱?
去了解。
5
在孩子的成长中,您用了“搏斗”,和孩子斗智斗勇,还得不露痕迹地呵护他。您理想中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
亲子这对简单的关系里包含着巨大的复杂性,第一、人性中爱的感受是复杂的。第二、每个生命体都有来自家族的基因暗流。第三、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成长小环境。如果说这关系中有什么是理想的,在我看来,只有5个字:用心去了解。了解自我与他者,了解外境与内境。因为只有了解,才会生起真正的爱。
6
在前阵子热议的一部反贪剧中,大家关注到剧中官员的婚姻都不幸福。您在书中所述其实也是说,不良亲子关系的根源其实是不佳的夫妻关系?
这是时代之船的整体氛围,鲜少有人能够逃脱价值观的一步又一步的微妙偏移。
7
《寻找张展》从去年7月由《人民文学》发表,到今年年初出版,中间肯定收获了很多评论。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
确实收到一些反馈,有读者通过朋友告诉我:她就是张展的母亲,小说看完一遍后,不敢看第二遍,心里很痛。小说初稿完成发给朋友和儿子都看过,他们对张展母亲形象的塑造都提过宝贵意见,我觉得还可以完成得更好。
推荐阅读
专题 | “大神级”网络作家共同发力再构中国神话世界
专题 | “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出版热潮来袭,实用性与生动性让阅读更加有趣
专题 | 儿童文学作家如何领跑公益阅读推广活动?
专题 | 父母提升教育力,远比买学区房重要
专题 | 东野圭吾横扫中国市场,中国原创推理爆点何在?
专题丨带你窥探三位女神、百万畅销书作家的心灵轨迹
好书探
发现好书 | 推荐好书
喜欢,别忘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