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小鲁:靠市场竞争提高效率,靠改善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郑杨 好书探 2024-01-2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由此,如何让经济增长惠及大众、造福于全民?如何全面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等领域进行了多年研究,他的《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一书是对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8年研究后形成的综合性成果,可以说是相关领域的权威著作,该书近日由中译出版社再版。


这本书不仅进行了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回顾和国际比较,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多角度描述和多方面数据分析,更对我国收入分配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书中对于我国收入分配基本状况的总体描述和判断,对影响收入分配的关键因素和症结分析,以及对如何推进体制改革以改善收入分配的见解,经过过去9年时间的检验,仍然是准确可信的。“王小鲁在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采访时对这本书的基本思想作了介绍,同时因为正逢4.23世界阅读日,他也谈到阅读的意义和阅读对自己学术生涯的影响。

记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为什么需要强调共同富裕?


王小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但也长期存在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够公平的问题。一方面,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改革仍未到位,要素市场欠发育,一些行业存在行政性垄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待理顺,法治还不健全,妨碍公平竞争。贪污腐败、挥霍浪费公共资源等问题虽然有所收敛,但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尽管市场机制能够提高效率,也能通过公平竞争使分配相对合理有序,但如果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收入再分配制度,只靠市场自身仍然无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弱势群体得不到保护的问题。因此效率主要靠市场,公平还要靠制度建设。制度建设的短板同样影响也经济发展。


我国收入差距过大、不公平分配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居民阶层间收入差距仍然过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仍相差2.5倍;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省份(含自治区和直辖市)相差近4.5倍;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虽然近十年来有所下降,仍然在0.46以上,属于世界上收入差距特别大的20%国家行列。


其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覆盖不全。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的覆盖率也在不断提高,对解除中、低收入居民的后顾之忧、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起了明显的作用,但迄今仍有很大的空缺。最突出的是进城务工的新城镇居民,截至2020年仍然有2.6亿人未取得城镇户籍,他们半数或以上未被城镇社保体系覆盖,也享受不到公共服务。


此外,城镇低收入居民(尤其是转移人口)住房保障严重覆盖不全;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然巨大;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质量差、养老托幼服务缺失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再次,我国收入再分配相关的税收制度不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浪费大、效率不高,对缩小城乡、区域和阶层收入差距没有起到明显作用。


这里有些问题是在当前发展阶段难以避免的,例如城乡和地区差距大,需要随着发展逐步解决。但也有些问题是可以尽早解决的,例如新城镇居民的安家落户和社会保障问题。这需要靠制度建设,靠推动改革来解决。不解决上述问题,就无法做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全社会共同跨入现代化。因此,一方面需要推进市场化改革,落实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实现公平竞争,另一方面需要推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建设,实现全民共同富裕。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两个重大课题。


《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王小鲁著

中译出版社2022年2月版/78.00元


记者:您在书中提出要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为什么这样强调?


王小鲁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回到吃大锅饭的年代。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以统一生产统一分配的命令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以名义上按劳分配、实际上的平均主义分配取代了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结果导致严重的低效率,经济发展缓慢。今天提倡的共同富裕,绝不是回到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必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通过市场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优胜劣汰,奖勤罚懒,促进效率提高。但今天的优胜劣汰不是原始资本主义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放任弱势人群自生自灭,而是通过市场竞争鼓励高效率企业、促使低效率企业退出,同时由社会承担保障和不断改善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条件的责任,减小收入差距,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其屋。


我们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而不能回到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我们需要既鼓励市场自由竞争,承认收入差距,又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来保护每个公民基本生存权利和基本生活条件,把收入差距限制在合理范围。


所以今天的共同富裕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条件,遵循市场配置资源、企业公平竞争、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取得报酬的基本原则,同时必须在法治框架下对掠夺公共资源等危害公平分配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必须防止垄断造成的不公平分配,也必须针对市场自身无法根本解决的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通过制度建设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主动调整,完善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保护弱势群体,提供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使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记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王小鲁20世纪以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或改善了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制度。这也是在近两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影响和推动下实现的。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显著改善了收入分配,缩小了收入差距,保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早已从原始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除美国的收入基尼系数始终在0.40左右,其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保持在0.25-0.36的水平,收入差距远小于多数发展中国家。


以德国为例,其包括收入分配制度在内的经济制度具有相当典型的意义。二战以后,德国长期实行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政策,即把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与保障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社会政策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了德国的长期社会稳定和健康的经济发展。德国不仅有一套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而且通过转移支付保持了较小的收入差距。


在德国,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覆盖了90%以上的人口。低收入居民都可以享受社会福利住房或房租补贴。但是,德国高额的政府收入、大量的转移支付和全面的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看来并没有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德国政府主要把财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并不试图过度干预和控制实体经济,并不大量参与竞争性领域的投资活动,并不扭曲市场价格。迄今为止,德国仍保持了世界第四位的经济规模,德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仍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并长期保持了贸易顺差。当欧洲部分国家(主要是几个过度消费、大量举债的南欧国家)发生偿债危机时,德国仍然居于主要救援者的地位。


在欧洲,还有一些国家在收入分配方面具有某种典型特征,那就是北欧国家的分配模式。这些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实行了高税收、高转移支付、高社会福利的政策,在程度上均超过其他欧洲国家。其中累进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超过50%。政府收入接近GDP的一半。但它们的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公众福利,不是与民争利。老百姓的生老病死、上学看病,基本上都由政府包了。长期以来,北欧国家的基尼系数都保持在0.25左右的超低水平。


长期以来,美国在国内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以另一种方式找到了扩大国内需求的办法,这就是政府靠借债维持支出,老百姓通过负债扩大消费。借债消费使美国能够在不改变收入分配较大差距的情况下,缓和国内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矛盾,保持了社会基本稳定。但这种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并非随便哪个国家都有资格享受。美国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靠了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支撑。这意味着美国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来变相冲销自己的债务,把债务负担转嫁给世界各国。


通过对发达国家收入分配模式异同的简要比较,可以发现,公平与效率之间并不总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如果能够在保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制度来限制收入差距无限扩大,改善收入分配,改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通常不仅不会降低效率,反而有助于提高效率。


《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年》王小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版/69.00元


记者:您觉得中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王小鲁实现共同富裕,决不能回到改革前的旧体制,采用过时的行政干预和平均主义分配的老办法,要实实在在解决若干重大问题。


其一,推进市场化,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和机会均等,减少垄断。这也包括减少行政性垄断,减少政策不公平。


其二,依法行政,政务公开透明,扩大社会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其三,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使弱势和困难人群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和享受基本的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服务。当前突出要解决的问题,是放宽城市户籍限制,促进2.6亿新城镇居民在城镇安家落户,纳入城镇基本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和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同时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四,改善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收入再分配。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最低标准,财政转移支付与之挂钩,首先保证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达标。



记者:4·23世界阅读日快到了,能谈谈您的读书生活吗?您平时喜欢读的书是哪些?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对人生产重要影响的一本书?您如何看待阅读,您认为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何帮助?


王小鲁我在上山下乡时期,在山西吕梁山区当了7年农民。因此在农村利用农闲时间读了不少书。那时比较容易得到的是马列著作,但也能找到其他一些古今中外历史、哲学、经济、政治、社会类的著作。


我在读这些书时,都是在和作者讨论,例如觉得哪些论述对,或者有意思、有启发,哪些论述需要质疑,把这些想法都写在书的页眉页边,写得密密麻麻。这些都促使我想问题。后来能接触到的书更多了,读书的面也就更广。严格说来,没有哪一本书改变了我的一生,但阅读和思考确实改变了我的生活道路。


我走上学术道路其实并不是自我设计的结果,其中可能有偶然因素,但确实是思考的结果。不断思考,不断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寻找答案,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也是不断丰富自己和得到满足的源泉。


作家简介

王小鲁,经济学博士,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自1978年开始长期从事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逾百篇,学术著作和研究报告20部。曾获首届、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首届中国软科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数次被全国性期刊评为对中国经济和公共事务有重要影响的年度人物。出版著作有《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年》《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等。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初审:江玉婷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 ◆ 往 期 精 选 ◆ ◆

商报2022年第一季度影响力书单发布!共138种图书

2022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公布,6部作品都探索了创伤

排版|童 尚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小鲁:靠市场竞争提高效率,靠改善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郑杨 好书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