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想要有办法,最简单的就是多读历史
罗振宇的《阅读的方法》讲的不是读某一本书或者某一种书的方法,而是怎样做一个「读书人」。所谓读书人,就是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不为考试不为赚钱,认为阅读本身就是目的、书就是珍宝的人,如同「干饭人」。
每个读书人都有自己的读法,而读了这本《阅读的方法》,我的感想是阅读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罗振宇在这本书中提倡的读法,我称之为「陶渊明派读书法」;一种是我经常鼓吹的读法,这里不妨叫「司马迁派读书法」。古往今来真正的读书人要么就是陶渊明派要么就是司马迁派,你要不是这两种读法,你读书还没上道。
所谓陶渊明派,不是说就是陶渊明本人的读法,而是借用陶渊明说过的一句话,叫「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读法是以自身为聚焦点,书是成长自身的精神食粮,可以东一口西一口。要点在于书把你这个特定的人变成什么,而不在于哪本书中还有什么东西是你没得到的。
所谓司马迁派,是借用司马迁的一句话,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读法是以学问为聚焦点,书是学问世界中的据点。要点在于你抓住了多少学问,对这门学问有没有全面的掌握和独特的见解。你会非常在意系统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陶渊明派是以泛读为主,随着功力提升你会越读越快。得到电子书服务支持在大屏幕上一次显示三页的读法,罗振宇为此还发明了「刷书」,能在十五分钟之内刷完一本书并且从中有所收获。当然刷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选书,好书也会被慢读,但是这个方法能让你读过很多很多书。
司马迁派则是以精读为主,要求你把书中的逻辑脉络彻底搞懂,为此你通常需要做笔记。我曾经说过一个「强力研读」法,要求把每本书都读两遍,带走书中所有亮点,帮作者总结他的逻辑,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还要跟别的书建立连接。这个方法总是读得很慢,我有时候会用两个星期读一本书,记下五万字的笔记。
所以这是两种非常不同的读法。「泛读」vs「精读」还不足以描写两种读法的精神差异,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有点像丐帮的「净衣派」vs「污衣派」,或者「温和的穆斯林」vs「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南宗顿悟」vs「北宗渐悟」、自由派对保守派。
陶渊明派读书人就像一个旅行家。他去过书海中很多很多地方,认识很多很多人。他跟每个人聊天聊的都是那个人的长板,他会从每个人身上学到一点东西,而不太在乎谁说错了什么。他总是通过一个人认识另一个人,又经那个人介绍认识更多的人,他在心中慢慢搭建了一张巨大的网。
司马迁派读书人则像一个侵略者。他把学问视为地盘,不但要攻克其中的据点,而且要犁庭扫穴应收尽收,然后还要综合治理,还希望按照自己的风格改造这个地盘。他构建的不是一张网而是一张蓝图,如果这张蓝图中还有空白的地方或者任何矛盾、不合理之处,他会焦虑。
你可以想见这两派必定各有长处和短处。因为我更多地是个司马迁派,这里我想重点说说陶渊明派的好处。
《阅读的方法》罗振宇著
新星出版社2022年4月版/69.00元
最大的好处是你的人生会因为阅读而变得异常丰富。你会经历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包括想象中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极端的情感,听说怪异的思想,结识有匪夷所思智慧的人。遇到一个什么事儿,可能别人还没搞清楚状况的时候,你已经想到两个类似的典故、三位名人的说法和四种观察角度。作为一个博学的人,你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会比一般人广阔得多。你会时常觉得几年前的自己太幼稚了,你会一直成长。
以前有个报道说某火箭基地的几位老工程师,业余时间读别的书都读不进去,只爱金庸小说。我为他们感到不公平,他们配得上更好的食谱。如果他们能读一些别的书,他们的科研生涯会更值得过。
司马迁派有时候恨不得把自己献祭给一本书,而陶渊明派则是以书养人。养好自己很重要,罗振宇聊任何话题都能聊的很有意思,他随时感悟生活的趣味和意义,所以他活得很好。如果你只知道自己每天干的这点事儿,且不说技能结构的脆弱性,你能跟人聊啥呢?你独处的时候又能想啥呢?你眼中又能有啥呢?人根本想象不到作为读书人的自己会是什么样,你得达到才能证到。
陶渊明派的第二个好处是轻松。你跟书是偶遇和不必负责的关系。你随意拿起一本不管是什么书,翻一番总会有些收获,结下一个缘分。罗振宇讲他少年时代翻过一本讲文艺理论的书,书的主题他很无感,但是书中对一本小说有个很怪的评论,他记住了……多年后他偶遇那本小说,立即买来看,果然很有意思。任何一本书都可能是世界给你的提示,你得有接收它们的渴望。
愿意亲近书,现在已经是一个特别高级、特别雅致、特别强势的爱好。大多数人只敢翻阅短视频。因为成本、技术和老百姓接受度的限制,任何视频节目的尺度都比书小太多了。在你沉浸于某音上夫妻吵架技巧的几分钟之内,我手上这本书里已经死了一百多人还换了一个皇帝。勇敢一点,找本书翻翻,给自己一个见识大场面的机会。
因为可以随便翻没负担,没完全弄懂也不必有负罪感,这就给了所有人做读书人的条件。以前有本书叫《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意思是哪怕一个人整天忙忙活活为生计所迫,他也可以了解一下最新的天体物理学——而且他应该了解,因为只要能想一想世界有多大、黑洞、宇宙膨胀这些事儿,也会让他的人生更完整。
做事的人可以轻松读书,这就引出了第三个好处,做事有办法。最高级的办法是创造,而创造是想法的连接。有想法才能有连接,而突破性的创造常常是遥远想法的连接,高手得有跨界的能力。如果程序员懂得一点心理学,中学校长钻研过社会学,妇联主任读读博弈论,他们都会有光明的前途。
罗振宇大概是我认识的人中最有办法的。你问他一个怎么办,他能当场给你提供三个办法,其中两个相当可行。他的得到公司做事风格很新颖,奇计百出。罗振宇在这本书中分享了他办法的来源,比如说其中关键一点是他能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抽取出来,加以推广。
比如医生,寻常说法这是一个治病救人的职业,罗振宇看到的却是「如何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攸关生死的决定?」天文学家似乎跟日常事务距离很远,但是罗振宇说他们的挑战是「如何在信息极少且不能做实验的情况下,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你要这么看,那就是各行各业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知道的越多越好。
想要有办法,最简单的就是多读历史。读书人没有不爱读历史的。历史都是故事组成的,容易记住;历史事件有大有小,蕴含各种道理;而且哪怕是错误的历史也能给你启发,因为连小说都能给你启发。跟人说事儿的时候如果能随口引用几个历史掌故,你就算没道理也有道理。
我是罗振宇多年的粉丝。以前我专业搞物理研究,可是很喜欢听罗辑思维节目。有时候我明确知道罗振宇讲错了——特别是讲到跟物理有关的事情的时候——我火冒三丈,可是这个节目令人上瘾,不听难受。
因为其中的启发太大了。没有人能把所有知识都讲对,但是「启发」的价值比「正确」大多了。对公开的知识来说,正确很廉价,启发很稀缺。想要从一件事中获得启发,你必须找到一个特别的视角,发现它跟别的事物之间的连接才行。你需要陶渊明派的读书功夫。
当初做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罗振宇还比较胖,号称「罗胖」;如今罗胖跟人家学身材管理,已经不胖,我却有点变胖了。这些年来我发现我正在往陶渊明派发展。如果你也想做个陶渊明派的读书人,我有一个忠告。
陶渊明派有个近敌,那就是「炫学者」。
所谓炫学者,就是整天炫耀自己有学问的人。你问他什么他都知道,你没问他他也知道,他总想证明自己的知识水平高人一等。陶渊明派走偏了容易变成炫学者。真正的陶渊明派带给别人启发,炫学者则令人讨厌。比如说,「炫学者」这个词的英文是 pedant——你并不需要这个知识,可如果我非得告诉你,就像孔乙己以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为荣一样,那我就成了炫学者。
这个心法是读书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陶渊明派看书看长板,看人看优点,你读书越多应该朋友越多才对。如果你整天想要证明自己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你就跑偏了。
司马迁派没有炫学者。事实上司马迁派有时候会以不知道一个流行的知识点为荣。不过司马迁派的读书人因为必须对各路学说做横向比较,有时候会忍不住指出行业名人的愚蠢……但不论如何,谦虚是我们两派共同的优点。
如果你有很多时间读书,你也可以两派的方法一起用。其实天下读书人的共同点远大于不同点,比如我们都相信读书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冒险。我们敢于在书中失去自我,我们又能从书中找到独特的自我。我们都是从所谓「六经注我」读到「我注六经」—— 当然对罗胖来说可能不是六经,而是六万经。
来源:编辑部
初审:江玉婷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排版|童 尚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