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TEACHERS' DAY
公历9月10日是教师节,全国各地的教师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但你知道吗?教师节在1985年才被正式确立。
早在1931年,就有教育界人士提议将6月6日设为教师节,后来虽多次提出设立教师节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真正实现。
1984年12月15日,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邀请钟敬文、启功、朱智贤、陶大镛、赵擎寰、黄济六位老教授,举行座谈会,商讨教师节的相关事宜,并签署了联名倡议书,提议设立单独的教师节。
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提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2022年教师节,一部名为《无负今日》的影片在各大视频平台上线。这部影片由赵小溪、赵小鸥执导,梁振华、胡雅婷编剧,王劲松、乔振宇领衔主演,刘芸、高伟光、曹磊特邀主演,马书良、尹昉、孙茜等特别出演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在百余年时光流转中,不同时代的人和“今日”发生的意味深长的交响,以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串联而成,组成了师道传承的一曲激荡长歌。
今年与电影同名的书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与影片紧密相关,旨在展现北京师范大学120年来的峥嵘岁月,讲述北师大人慎思而继往、笃行而开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求卓越引领风气之先,治学修身志在兼济天下的精神。书稿内容包括根据影片内容改写的短篇小说、对部分重要历史人物和校史事件的介绍、名家大师及影片主创人员访谈、校友赠言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无负今日》梁振华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版
58.00元
《无负今日》分为三个篇章:《大学》《师道》《青春》,其中《师道》篇,讲述了北师大前任校长王梓坤向学生们回忆起自己因从小家贫,受恩师黄少诚关照才得以复学的故事,并与各学者一同商讨签署创立教师节倡议书。
为了解更多《无负今日》背后的故事,我们采访到了书籍的主编,电影的总编剧、艺术总监、总制片人梁振华,编剧胡雅婷。
受访者1:梁振华(《无负今日》图书主编,电影总编剧、艺术总监、总制片人)
Q.您拍摄、编辑《无负今日》的原因是什么?
我大概在两三年以前,有一个想法,用影像来记录下这所学校的美,不光是外形的美,还是气运、情境、风骨。这个片子最开始的想法是一个短片,大概要做个15分钟,20分钟,春夏秋冬四季,可以不拍人,只拍物件、拍教室、拍房檐、拍春花秋月。后来慢慢发现,如果要讲人文风范的传承,还是得有人和人的故事,我们就在学校的支持下慢慢开始丰富,也换了几次主题。无负今日一直算是我的座右铭,比较巧合的是这四个字正好是我们当年的校董梁启超先生,在1925年送给北师大毕业生的。
这四个字给了我很多丰富的感受,人生、岁月、时光都是从昨天流到今天,流向过去的,但是现在我们能够抓到的、能够感受到的都是今天。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当下进行时,永远是今天、现在最重要。你不仅要去知,还要去行,知行要合一。后来就想到用跟我们北师大的前辈梁启超先生这四个字为我们要做的这个片子去命名,一下就找到了精神主题。
这个片子一方面是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我们这些北师大人对母校尽的一份心力,与此同时也是向师道献礼和致敬的。北师大只是一个缩影,这些大师们只是一些在百年长途当中值得尊敬的师者们的代表,从他们的身影里能看到中国的文化为什么延绵不绝,中国的精神火炬为什么到今天依然越燃越旺。
Q.《大学》《师说》《青春》三个篇章是如何选取和扩充的?
我们选取了三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第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主科学,包括人的学问这样一种自立自强的文化诉求,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第二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尊师重教从一个相对贫瘠的年代,突然走上了一个新的历程。这个时候整个国家的面貌因为对科教的重视,对教育的重视,对老师的重视变得焕然一新。第三个阶段是今天,就是当下。
我们把第二个节点变成一个比较丰富的故事,讲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关于老师影响了学生,学生又慢慢把自己这份师道精神传递给更多人的故事。这个学生是北师大的前任校长、院士王梓坤。这个故事比较动情,他被一个乡村的老师指引着走出了他的山村,经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了院士,并且当上了北师大的校长。1984年他跟北师大的几位教授一起联名倡议,所以有了教师节。这是一个精神的传承,同样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他是老师的受益者,是师道传承的一个典型的受益者,他让更多人去感受到这份光芒,让大家尊重老师,唤起一个时代对科教、对教育、对师者的尊敬。
第一个篇章选取了一个横截面,一天的故事。几位大师用意味深长的方式完成了交汇,鲁迅、黎锦熙、钱玄同、梁启超,这四位都是北师大历史上的一些顶级大师。他们围绕汉语文法的一些拟定,怎么给文法注音,这在新白话文运动当中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程,是北师大的学者们倡导的。就在这一天,当时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跟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生的一些故事。几年之后,两所学校合并成了北京师范大学。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次大师之间的邂逅,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看到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体力行把中国新文化蜕变新生的功绩。
第三个篇章很有意思,在今天的北师大校园里面,你能听到的课,你能遇到的人。听到的课是余华老师的课,他在黑板上写下《活着》,讲述他从90年代初怎么写《活着》这本小说,与这本书的缘分,写作历程,怎么从浙江海盐一直写到了北师大,还讲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然后在我们的牡丹园里面又遇到了一个人——莫言老师。他在端详一只猫,他讲到这只猫跟他当年在故乡与一只老猫的故事很相似。他根据这只老猫想起了他的童年,根据他手上摩挲的小铜驼,想到了启功先生,讲到骆驼精神、师道的传承,最后的落点落到了西操场的一次盛大的演讲。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五四青年节的一场演讲,今天的老师在跟今天的学生在演讲,但恍惚之中演讲者是梁启超,是将近100年前梁启超先生跟大家讲无负今日,不同时代的人都汇在一个时空当中。一百多年来,这些师者在这样一块土地,一座校园里面,都用他们的方式在唤醒、做人师、做示范,用他们的精神让一代代孩子们沿着他们指引的精神足迹去更远的地方。
Q.书中的创作者谭章节收录了演员们出演的感想,能讲讲角色相关的故事吗?
我找了很多影视圈内的朋友,大家一听是这样一个作品就全部主动无偿出演,包括导演、所有的演员都是无偿出演。他们在饰演的过程当中,还非常认真地读他们饰演的这些原型。比如曹磊老师饰演鲁迅,在《觉醒年代》他就是演鲁迅,他又用了一次机会去亲近大先生,他的虔诚和谦恭令我们在现场非常感动。乔振宇老师饰演现代汉语大师黎锦熙,他为了了解黎锦熙还跟我在私底下有很多沟通。
王劲松老师饰演王梓坤,在形象上面气质非常像,有老派知识分子的风骨,他的那堂课让我在监视器旁边看得热泪盈眶。劲松老师在拍摄之前就跟我们说看到这个剧本的时候想起了他童年的老师,他那段演讲把自己对老师的情感全部渗透进去了。他在里面讲了一句话:“什么是师者?就是用一个生命点亮另外一个生命的人。”老师把自己燃成了一团火,他的目标、理想是用自己的生命点亮更多的人。
受访者2:胡雅婷(《无负今日》电影编剧)
Q.书中收录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很多都在电影当中出现过,可以讲一讲取景的故事吗?
我们不是一次性拍摄成功的,我们至少去辅仁校区拍摄了一次,主校区只要是有下雪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哪一种花开了的日子,我们都会派小分队过去采集一下。整个拍摄过程,主要集中在2022年4月,但其实裁剪花了好几次的时间。
因为辅仁校区本身的建筑有百年的历史,但它并入北师大是在1952年之后,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北师大在20年代的校区并不是辅仁,所以无负今日的片中,我们20年代的取景地没有在辅仁,是去了横店,按照当年的女师大整个恢复了原景,包括北师大当时的操场,我们也是选了横店最贴近的一个操场。辅仁作为北师大现在的一个校区,我们体现了它更多美丽的景色,但是我们严格按照史实并没有去辅仁,在情节上没有在那取过景。
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北京城看上去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场景展示,但其实我们是严格根据情节而定的。因为我们第一个镜头说的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所以镜头当时是考证了女子师范大学跟北京宣武门的地理位置,将北京宣武门作为一个主要的场景点。在整个恢复中间,所有的细节包括阳光的角度,穿过来跟下面的镜头衔接,都是经过严格的考证。
Q.《师道》讲述了教师节的来历,书中也对影片进行了补充,还有没有哪些细节可以分享一下的呢?
我们希望很多的师大人、全中国的人知道教师节的来历,我们选择了以王梓坤老校长他的人生,或者是他那一天的事情为轴心。当时的七君子是启功、王梓坤、黄济、钟敬文、赵擎寰、陶大镛、朱智贤。我们当时想的是,只要把情感做透了,把这段东西做真实了,观众自然会带入,可能大家对于北师大的认知并不是你有多少个学科、多少位大师,但情感最容易被大家所体会和带入的。第二段所有人反映说非常真实,它的这种情感浓度是极大的,包括对于老师的叙述,借由此我们查证了王梓坤先生曾经的故事也采访了他本人。
王梓坤是七君子现在唯一健在的老人了,采访他的妻子,看了他的传记,找出了一个可以代表他师道传承的故事,他曾经被他的老师从贫苦的小山村引路而出,慢慢走出山村、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最后成为了一代概率学大师。
联名倡议教师节这一段,原证已经不太可考了,我们按照7位老师不同的笔迹,选了不同的人签了八成像的一个字迹,也请来了很多书法系的学生,也有梁老师、王劲松老师自己写的,形成的感觉就是好像他们来签的,包括启功老师的笔记,那天其实是没有戏的,但是我突然想到启功这两个字别人写不出来,就请那位老师也是我们校友,直接下了班赶过来,就为了启功两个字。
初审:刘思怡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排版|翎 笙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