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看“教改”之院系课程改革

2017-07-05 北京大学教务部


教学改革之

课程改革


2016年,北京大学教务部制定了《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支持和引导学校各院系、教学团队和授课教师主动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已结题的教改项目中,很多教学团队和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果,教改立项推动的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1

能力培养与通识教育

对北大人来说,身在中文系,或不在中文系,多少都有一点“斯文在兹”的特别感受。宋亚云、漆永祥、金永兵、万艺玲等老师负责的中文系“基于专业平台的通识教育探索”项目,自2016学年开始实行,为本科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中文通识课程。相继开设的张鸣教授“唐宋诗词名篇精读”、刘勇强教授等“古代小说名著导读”、吴国武副教授“国学经典讲论”、戴锦华教授“影片精读”、吴晓东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等课程,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欢迎,课程建设在“基础与通识”方面逐渐拓宽,承担了全校通识教育的更多责任。

专为理科通识教育开设的 “大学国文”课程,共16个班级,每学期8个班,每班有三名老师分别讲授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课程旨在文学作品赏读、汉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同学们进行系统培养与训练,特别面向全校理工科同学的同学,并弱化文史哲学科的壁垒。

小Y是哲学系的学生,大学国文并不是他的必修课,只因为“想学中文系开的课”,他选修了第一年开课的大学国文,当了一回“课改的小白鼠”。小Y还记得“七爷”漆永祥老师讲了繁体字简化的合理性,吴晓东老师布置了“鲁迅《野草》赏析”作业,汪锋老师讲了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老师们把自己擅长的部分简单展现一到两个专题。阴差阳错,后来小Y转变了兴趣方向,转入中文系学习语言学。

小Z是标准的理科生,去年选了院系培养计划中列为必修的大学国文,这门“大学的语文课”。问及上课体验,他说,“做实验累一天,晚上上这门课,而且教室很小很热”,有点一般。不过,小Z补充,“语音部分很好玩”,“可以和学中文的同学讨论能指和所指了”,作为理科生,他更容易对以理性思维为主的语言学产生兴趣。问及授课内容是否太专业化,小Z认为“很基础”,作业题目也给得较大,字数要求不多,每个人都能有想说的东西。如果这门课不是必修,可能“很多书不会再读了”。

形式细化与创新

车浩老师负责的“法律思维与案例教学”项目,主要推动法学院案例教学课程改革,“刑法案例研习”是其中较为成熟的一门。喜欢刑法的选课生小X,一学期下来,“痛并快乐着”。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并重教学,法学院还有很多其他的案例分析课,也是朝着这个思路走。课程采用分阶段式培养,第一阶段理论化程度最高,大家要对案件进行分析,学会找出争议点,对每一个争议点都会深入研究涉及的相关学说;第二阶段的案例情节相对简单,老师给出争议点,但争议点一般在理论上争论较大,让学生从控辩双方的角度分别阐述,课堂增设关于理论的辩论环节;第三阶段基本是另一门课“刑事辩护实务”的前身,给出一定的案卷材料,大家要写出阅卷笔录,老师会选人进行控辩对抗。这门课每周都有作业,“一般老师要求3000字以上,但是……大神们往往写10000+”,小X如是说。关于课程效果,基本每节课会重点讲刑法学的一部分内容,相当于再次巩固了刑法总论和分论的内容。对刑法上的很多问题都有了系统的梳理,对相关学说有深入的探究,案例研习的方式,也非常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及思辨的能力。小X补充,“想保刑法研究生的同学一定要选”,按照这个思路改革的课程效果不言而喻。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并重教学,法学院还有很多其他的案例分析课,也是朝着这个思路走。

蒋伟老师负责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分析原理”课程项目,从小班研讨课建设入手。小班研讨课已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包括大班课内容回顾、课外文献阅读、疑难问题研讨、习题交流等。在本项目中,重点从课外文献阅读和设计新实验题目两方面来进一步建设小班研讨课程内容。对于选修这门课的大二学生 L来说,囿于英语水平和背景知识,觉得英文课外文献“有些难”,课业压力大的时候,大部分也仅限于理解文献的表面文字意思,难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此外,一些英文文献发表时间较早,阅读这些论文虽可以追述历史,但一些观点有待完善,读完以后,小L会感觉“蒙蒙的”。新学期的课程去掉了部分英文文献,同时加入了一系列中文经典文献,学生接受度明显变高了。这门课还要求每个学生设计和动手完成一个课程实践。课程教学组会在教学学期的期中发布3-5道课程实践题,学生在其中选择1个,利用3次小班课的实践去实验室完成。

3

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性

杨娟老师负责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英文班)”课程建设项目,将习题课改为讨论课,进行指导课程专题报告的细节、组织同学分组讨论并批改作业,此外,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期中考试讨论、一次与上一年级优秀学生的交流座谈、两次前沿专题报告和一次前沿报告点评。小W这个学期做了两次课堂专题报告,除了课程指定的一次,他又主动申请了一个专题。每一次,他要准备十多张PPT,除涵盖教材对应内容之外,还有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提升,并全程用英语完成。同时,为了便利学生选课,课程还建设了网站。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Information)、教材与参考书(Textbook & References)、进度表(Schedule)、课程总览(Overview)、成绩评定(Grading Criteria)和FAQ等。同学在正式选课之前即可通过课程网站了解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在平行开设的三门中英文普化课中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课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久高老师负责的元培学院“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建设项目,立足于政治课的“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学创新改革。作为选这门课的两百多名元培人之一,小C在第一周就报名做大班课堂专题展示。经过审核,他们组精心制作的课堂报告被选为大班发言的代表。报告结束后,站在讲台上的他们和台下住在同一幢楼、原本只是“脸熟”的同学们就刚才的问题激烈讨论。小班小组讨论由来自马院的博士师兄师姐主持,“这里也可以做课堂展示,不同班级的风格各有特色”,小C补充。下课后,还有学生在网络上继续讨论,甚至因此认识了不少“住得不远”的新朋友,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015级元培本科生“史纲”小班讨论课)


课程改革项目以教师或教学团队为主题,充分调动院系教师的积极性,展现出了各具魅力的学科风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意巧思。同时,紧扣全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并与院系的改革思路遥相呼应。北大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丰富、多元而又活跃的,期待各专业推出更多有心、有用又有趣的精品课。



采写、编辑∣王紫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