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18年本科教育研讨会——成就、反思、未来
新闻资讯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C9高校 本科教育 教学改革 研讨会
2018年4月9日,基于总结北京大学前期本科教育经验、凝聚目前教学改革共识、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的目的,教务部召开了北京大学2018年本科教育研讨会。在国家进入新时代、国内高校开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北京大学即将迎来双甲子华诞的关键时刻,此次本科教育研讨会以“成就、反思、未来”为主题,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本科教育成果的同时,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以及我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此次本科教育研讨会邀请了林建华校长、高松常务副校长、C9联盟高校代表,北京大学各院系书记、院长、主管教学负责人到场参与讨论,同时还邀请了北京大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老教授调研组委员、通识教育委员会委员,部分教师代表、十位学生代表、院系一线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务部相关工作人员参加。
4月9日上午的会议由教务部部长傅绥燕老师主持。林建华校长首先发言,他指出,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这一矛盾在教育领域反映为社会及公众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强烈的两点诉求:一是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二是提供公平的教育。中国未来的本科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为不同的人、不同的志向提供不同的教育,在这些教育的过程中赋予每一个受教育者自身努力的方向和追求,这可能是最终实现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途径。谈及北大本科教育,林校长认为北大除了继续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改革道路,同时要增加静态和动态的维度。只要增加教育的动态性,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增强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好的北大本科教育。目前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平稳推进,但仍面临着问题和挑战,林校长表示希望各院系对本科教育能够高度重视,加强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共同努力建立多样化的本科教育体系。
裴坚老师就综合改革过程中如何凝练核心课程这一问题介绍了化学分子与工程学院的思考。随着化学学科向前延伸,交叉学科不断发展,相应的课程衔接面临着新问题。2013年开始,化学学院教学委员会展开一系列调研和讨论,学习借鉴了国内外高校专业课程经验,回顾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计划发展历史,将必修课要求凝缩至30.5学分,建设了化学学院的核心课程体系,在保证高质量学科共性基础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多维度的可能性,例如与考古文博学院合作的2+2“文物保护(化学)”方向,从校方层面上优化资源分配,促进交叉学科建设;从学院层面上建设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朱守华老师介绍了物理学院“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的人才培养经验。作为拥有105年历史的老牌院系,物理学院在新世纪以来经历了两次重大调整。为适应社会变革,2003年物理学院实施了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课程改革后出现的问题,2009年物理学院实施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研人才培养优势的方案。如今物理学院呈现出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以本科生科研训练核心的课外科研体系、全球课堂在北大的教学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次改革实施效果显著,培养了大量优秀创新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孙庆伟老师对考古文博学院的特色实践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展开了探讨。由于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考古文博学院确立了田野考古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建设并完善野外学生实验实习考古基地,坚持走田野考古教学与重大学术前沿问题相结合的道路。几十年来,考古文博学院建立了以断代考古为主、专门考古为辅的学术体系与教学体系,从最初的单一考古发掘与研究,如今发展为发掘、保护与展示三者完整统一,实现了从考古发掘地下可移动文物发展为涵盖如古代建筑等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的全方位覆盖。此外,为保护珍贵古迹,方便学生学习,考古文博学院还开发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充分体现了国家需求、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三点结合。
李四龙老师通过古典语文学、思想与社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三个项目介绍了人文学科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一方面,边缘化和基础地位之间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思考人文学科将去向何方;另一方面,全球化时代下中华文明在世界体系中的发展,也激励着人文学科有所担当。目前人文学科教育面临的历史机遇表明,北京大学提出的跨学科人文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近年来人文学部相关项目逐渐成型,李老师进一步提出了对校方加强支持以及下一步发展方向的期望,同时强调了专业选择的自由度、知识结构的开放性、未来就业的确定性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过程中的重要性。
李猛老师阐释了对研究型大学如何开展通识教育的看法。他总结到,北京大学近年来针对通识教育主要呈现三点看法,一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二是希望建立一个较统一的、同时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体系,三是应当使学生永远保持信心、好奇和进取精神。李猛老师认为,面对通识教育追求的宽度与专业教育的深度二者关联性的挑战,一是应该将从事通识教育课程的主体设定为学术造诣高的老师,二是避免课程体系中分类选修课程过多带来的问题,三是找准本科院系作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基准平台。
李海潮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北大医学教育中“基于胜任力导向的本科实践”。临床教育的共识性目标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目前医学教育面临着知识爆炸、专业分化、医学模式改变的三大挑战。对此,医学部进行了课程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凝聚专业通识;同时开展PBL尝试,大力推动基础与临床教学融合,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临床医学思维。
4月9日下午的会议由教务部副部长裴坚老师主持。陈晓宇老师首先发表了“教育学院本科教学调研汇报”。汇报重点总结了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教学激励、本科生科研四部分内容,介绍了导师制、小班制教学、实践性教学、跨学科项目、国际化培养等方面的发展现状。
接下来,傅绥燕老师就“构建多样化的培养体系,推进开放探索式教育”一题发表了报告,总结了过去教学工作上的经验,同时提出未来教学工作重点:一方面应加强院系专业核心课程质量建设,同时保证学生专业选择自由并提供指导性建议;另一方面,应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教学实绩与教师发展激励的关联机制,激发教学积极性。此外,傅老师表示应继续大力开展通识核心课程及在线课程建设,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应积极改进学生评价体系。
随后,与会人员分为四组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热烈讨论,各组代表老师就讨论结果进行了总结汇报。在汇报中,与会老师认为应该关注如何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通识教育的界定不应局限为知识的简单普及,而应该将目标放眼于在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使学生成为融会贯通的、能引领中国未来的人才。同时,与会老师还讨论了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以及如何建设合理的评估与激励机制。在师生加强对话方面,与会老师认为应该通过制度性建设来强化交流,拓展师生互动渠道。此外,教务老师代表也提出了教学计划导向性与学生选退课周期等具体问题。
最后,高校长对此次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与展望。高校长认为北京大学提出了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教育改革应该基于对未来的合理想象、对社会伟大理想的认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他表示,我们一方面要着手解决具体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通识课程标准的讨论,另一方面也应该保持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结合林建华校长的发言,高松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维度,本质上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够更主动,从相对比较被动的学习成为更主动的学习。最后,高松呼吁大家对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共同努力改进、推动、完善我们的本科教育体系。
编辑 | 许天怡
文 | 赖钰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