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助教第一次做助教的时候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此间INSIDEPKU Author 此间编辑中心

深 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助教  此间


在大学教学中,「助教」是教师和学生的中间地带,而承担这一身份的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进行着自己的学业和研究。他们在讲台上面对众人侃侃而谈,对学生屡次在实验中错误的操作无可奈何,也会在讲述中突然放缓语速努力保持住面色。无论起点自愿或者被迫,助教们进入了一种紧密关联往日学业生活却角度全然扭转的崭新视域。


而在体面教学工作的最初,在他们「第一次」从学生身份转向助教的时刻,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采访了本校的几位助教,请他们分享了自己第一次做助教的经历。他们年级各异,专业背景截然不同,对于「第一次」的期待和要求也不相同。


身份的微妙转变同时产生一串连锁反应,我们可以看见一份常规而繁琐的工作背后那些忐忑的心情、奇妙的体悟、始料未及的考验,以及对自我的重新审视。




助教第一次做助教的时候

 

记者孙安妮 高源 戴汀屿 李隽仁 赵赫

摄影王祎洁 李不言

编辑|张卓辉

 

 

“我花了两天时间备课,

却提前半小时下课。”


 李强

文科类讨论课助教

博士一年级第一次做本课助教


我的开场很简单,大概说了些“欢迎大家”“非常荣幸跟大家一起学习”之类的话,然后开始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也简单,无非姓名、年级、专业。然后我让同学自我介绍,没想到他们说的比我还简单。我对这一部分的时间估计得太长,以至于整节课的时间安排出了问题。



我花了两天时间备课,基本上把想说的话都写下来。但到了课堂现场一紧张,那些东西全都白写,讲课的时候根本顾不上。我比较内向,紧张的时候动作也僵硬,就一直盯着屏幕和讲稿,也顾不上扫几眼下面的同学。


那节课我一直讲到没话可说。备课那么久,满以为能讲两个小时,结果八点就讲完了全部内容,整整提前半个小时。我试图放慢语速却失败了,好不容易坚持五分钟,实在撑不下去,只能下课。平时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如果对方没有提起话茬,我大概率会冷场,所以靠一个人扯闲话扯上半个小时,肯定是没有希望的。同学可能发现我没的可讲了,但估计没人愿意听,都想快点下课。


我后来才明白,没话可讲时再放慢语速是没用的,因为放慢语速意味着我要讲得更详细,之前没有准备足够的内容肯定不行。总体上看,从第一年到现在,我每次课讲的文本字数在逐渐减少,因为我慢慢地学会从文本里面发掘出更多的语言点。要讲的东西多了,速度自然就降下来了。后来有一次,我居然晚下课了一会。我当时说,今天终于实现了拖堂的愿望。学生却跟我说,要是一直都像第一次那样提前下课多好。



我本科学的是其他专业,研究生阶段转到中文系,博士一年级才开始做小班课的助教。我们这门课的助教需要讲课,工作量不小,不过准备的过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又能锻炼讲课能力,收获还是很大的。


但说实话,第一学期我讲得不太好,对同学的积极性调动得也不够。后来慢慢好了一些,不过还没有达到我期望的状态。安排讨论课的初衷应该是老师在大班讲完课后,同学在小班讨论。不应该是老师在大班课讲,助教又在小班课讲。讨论课的形式很好,但对课堂组织者的要求很高。如果氛围不理想,可能还是课堂组织者的问题。有些小班的课堂氛围就比我的好一些,我打算以后借鉴一下他们的方法。


在心态上,我还是更倾向于认同学长的身份,如果有同学叫我老师,我会让他不要这么喊我。

 


“我很早就有保研本系留校任教的规划,

也想通过授课巩固知识,

就向老师提出申请当他的助教。”


谢垚

文科类讨论课助教

本科三年级第一次做本课助教


12:40,我走进教室,里面已经坐满人。教室里有三张桌子,同学们围着桌子坐,我走过去坐在正前方的桌子边,尽量面对着大家。他们都盯着电脑,我不知道在做什么,但我乐观地猜测,他们在读我在群里发送的电子版文本。


由于之前的类似经历,面对二十几个人我并不紧张,走进教室看到这些学生,最先冒出来的想法是,如何让这么多人在有限的课时里轮流做完报告?


我开始自我介绍,说自己是16级的本科生,班上有和我同级的同学,最小的同学也只比我小两岁,没有代沟。大家都笑了。我们专业很少有人会在大三当助教,我这门课以往最年轻的助教也是大四的学生,但我很早就有保研本系和留校任教的职业规划,也想通过授课巩固知识,就向老师提出申请当他的助教。


老师对讨论课有基本要求,但是具体形式完全由助教自己安排。我就把讨论课流程分成四步,第一步是回顾课堂内容,第二步是对于文本相关知识的补充和拓展,第三步是同学作报告,第四步是小测。


第一周一整周我都在备课。我先去听老师上课,然后写出课程要求,再用中译本对照德语原著拎出关键词、核实术语,然后结合上学期的笔记写成一个课堂拓展内容。老师的其他助教都是研究生和博士生,我一个大三本科生,肯定要在给学生讲课之前,自己先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然,第一次报告的内容对我不困难,困难在于如何在两个小时之内让大家理解文本的思路和术语,以及著者的整个思想体系。


我学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很多德语词汇,然后把这些术语串联起来,又补充了很多背景知识,这样再读文本就会容易很多。我想让他们明白,著者为什么这样写,这背后有很严密的逻辑,并不是突发奇想或怎样。



但我担心讲得太难,没有基础的同学听得云里雾里。我看有几个同学坐在下面一脸困惑的样子,就会再重复讲一遍。比如“自由”这个概念,我前后重复了三遍,等做报告的时候又再强调一遍。在这方面还是老师比较厉害,他能够把很复杂的概念糅在段子里面,讲得有趣生动,这其实需要对原文非常厉害的概括和抽取。我显然还差得很远,讲课会引用很多原文,还得把原文打印出来帮助他们理解。


小测的模式是我从另一门专业课的讨论课借鉴来的,不是每个班都有。当我课前说到小测时,大家惊呆了,全都喊“学姐求放过”之类的话。其实一开始我没想好要不要把小测成绩算进平时成绩。第一次小测的论述题大家写的都不错,我就不打算计分。第二次加大了难度,差不多变成“大测”。批改的时候我发现,果然不同同学的掌握程度还是有区别,我就决定记成绩。


总体来说,第一次当助教的体验比想象的好一点。最大的成就感可能就是把知识给他们讲明白,甚至让他们产生兴趣。在小测的纸上,有的同学会写出问题,其中一些相关的追问很有意思,我就给他们写上回答,在第二次课把小测的卷子返还给他们。

 


 只要对学生有帮助,

我自己在讲台上面再怎么出糗也无所谓。”


包包

理科类习题课助教

博士二年级第一次做本课助教


第一次习题课,我走进教室,穿一件很萌的T恤衫。不少同学大概在想:啊,来了个怪助教。但是他们没怎么表现出来,就像大部分人见到我这样的人时,有什么疑惑都尽量不会表现出来。


我是跨性别者。不过助教这个工作和性别认同并没有关系,我不过是穿一些不同的衣服上课而已。我想只要学生不产生排斥心理,我就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上课。


那个时候整个教室都坐满人,我有点被吓到,突然感觉很有压力。本来一开始只想随便讲讲,因为我觉得助教工作会占用很多科研时间,申请做助教主要是为博士生的岗位奖学金。现在我才意识到,要对这五十多个多人负起责任,得认真讲课。


事实上,那堂课我太紧张了。因为不是经常在很多人面前讲话,我拘束得很,站在讲台上声音没办法放得很大,讲话也不流畅,很多知识没有讲得很充分。


我们学院有个传统,助教的习题课上会有教授不定期地“突击检查”。有一次课上,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听课,我完全不知情。那天还穿了裙子,走到教室门口才从学生那里得知有老师来听课。那堂课我尤其紧张,中途出现不少遗漏,备课时候注意到的重点在讲台上都疏忽了。下课之后,老师带我去他的办公室,给我的授课方式提了很多意见。我才感受到自己经验真的不丰富,对数学分析的理解也不是很深刻。想当一个好助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次课上,题目讲到一半发现中间有一个恒等式需要证明,我不记得方法,就被“挂黑板”了。还好赶上第一节课下课,课间想了想,第二节课总算把证明的思路给讲明白了。等习题课结束我把具体证明过程写出来发给同学,又写了另外一个证明,还提出三个问题。大概过了十几分钟,有同学全都做出来了,还把过程发给我看。虽然在教学中出了问题,但在问题中我有自己的思考,还引发了同学的思考,我觉得挺好的。只要对学生有帮助,我自己在讲台上面再怎么出糗也无所谓,都是值得的事。


我读本科的时候对习题课不重视,等做了助教,我也觉得上课的内容没太多价值,基本是一些应试的技巧和题目的做法,就打算多讲一些新奇的东西,让同学感到惊讶的那种。但后来我才发现,越是基础的东西越有价值。那些基础的题目不是单纯的应试,它们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留下来的内容。


助教的工作给我提供了一些意义。平时的学习和为以后的科研所作的准备,都不容易在过程中得到反馈,在这中间可能会焦虑,会质疑这些事情的意义。但我把其中一部分时间拿来做助教后,可以很快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比如讲的一些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会让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我的班里有很多学生真的对数学充满热爱。其中有个同学,几乎每天都要问我问题,我经常一起床就看到他发过来的题目。我问他为什么天天做数学,有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和同学朋友出去玩一玩。他对我说,数学才是他最好的朋友。


第一次习题课下课后,我走在回寝室的路上,听到前面两个同学正在讨论我上课时讲的内容,是一个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的特殊证明方法。当时我就挺有成就感的。

 


“作为助教,

可能有种无法避免的无力感。”


程兴

理科类实验课助教

博士二年级第一次做本课助教


实验课第三周,我迟到了。


按照规定,助教需要提前十五分钟到实验室做准备,把实验流程、原理和注意事项写在黑板上。我睡过了头,到了实验室一看表,7:55。一个主讲老师就站在门口等着我来。


讲课的时候,主讲老师就站在教室后面,我又羞愧又紧张,连公式都推错了。老师也不留情,当场把我的错误指出来:“你看,你不早点来,公式推错了吧。”我赶紧跟学生道歉,当时气氛有点尴尬。


我讲完以后,学生开始做实验,老师就把我叫到外面。他先给我一个台阶下,让我不要因为科研实验做得辛苦耽误了第二天教学,然后叹口气说,实验助教特别重要,要对15个学生负责。所以主讲老师教育别人还是挺有技巧的。我心态比较好,这件事对我没什么影响,只不过后来再也不敢迟到了。实验助教的工作和科研确实会有很大冲突,我一方面要对自己的课题负责,一方面要对实验课老师和学生负责。这里面确实需要做个权衡,现在回想起来,有时候因为太想做自己的科研实验了,导致有几次实验课的准备确实不太充分。


要是我自己申请,肯定会选择做个轻松的理论课助教,但这门课的主讲老师当时直接把我“拎”过来了,我也不好拒绝。


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我就站在教室中间。如果遇到安全问题,我会及时指出来。但如果涉及到其他操作,那就先让他自己失败一次。比如第一次实验,我提醒他们不要在溶解的时候加太多水,不然最后蒸不干,有同学担心溶解不了,偏偏加很多水。水加得越多,实验做得越慢。到最后其他人差不多都走了,就剩他一人还没做完,他就很慌。所以先让他尝一尝失败的味道,他才会比较听助教的建议。我也想让学生明白,科研中的失败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遇到失败,第一想法不是重新做这个实验,而是想想该怎么挽救它。到最后我就给他想办法,比如在旁边再搭一套装置,两个装置同时做的话,会稍微快一点。


对基础薄弱的同学,我会特意关注一下。但这时候他会特别紧张,我能感觉到,他拿滴管的手都在抖,滴溶液的时候就洒在手上。我能理解,就像高中做题的时候老师站在你后面,突然就会有脑子短路的情况。但有的时候真是觉得学生的错误令人无法理解,比如讲上两三遍的操作,他自己做的时候还是错了。但我也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太打击人。尤其是对于刚入门的新手,毕竟一开始多多少少都对这门学科有点理想和追求,那我也不能要求太高,不然这门实验课的体验就不好。当然我自认为没有表现出来,至于学生会不会从我的表情里读出一些想法,我就不知道了。



有的时候也挺无奈,但其实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你真的不能拯救任何一个人。虽然老师的初衷都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变得很优秀,但到最后会发现不是这样的。我很欣赏那些很有才华的同学,也很佩服那种进步很快的同学,但也确实有不怎么努力的同学,他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想转系,或者学其他学科的东西。毕竟每个人追求不一样,还是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作为助教,可能有种无法避免的无力感。


实验课全部结束以后,大家一起吃了顿饭,我单独把他叫过来对他说,这四年就争取能够在北大顺利毕业吧。这时候我又想起我的本科室友,退学后复读一年,人家现在在清华经管。所以人生的轨迹啊,真的是不可预测。

 


我觉得,

助教是站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


陈小咩

文科数学习题课助教

硕士二年级第一次做本课助教


我们这门课的习题课是今年学校增设的。我根本没预想过要自己讲课,连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我们班有130个同学。上课前,我以为教室里人会特别多,走进去以后却发现,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人。后来每次习题课,我们班上人都不是很多。我总在想,是不是自己水平实在太烂,以后人会越来越少?后来我得知是周四晚上同学们有合唱节排练,心里一下子开心多了。


上课时,我真切体会到大学老师一个人讲课没人回应的感觉,就是自己讲得很开心,但没人理你。这个问题我至今认为无法解决,就只能我尽量多提问,活跃气氛。我们的课程内容比较难,很多人本来以为大学终于不用再碰数学,结果开学一上来就学它,心里肯定很难受。老师也都是理工科老师,有时候不太懂为什么一个很显然的问题学生不明白。我们也跟老师沟通过,老师也没觉得他讲不清楚,他觉得自己很认真很努力地在讲。


我觉得助教是站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学生来说,助教比老师更亲切,他可以提供老师的帮助,甚至一些不方便或者不敢跟老师沟通的问题,也可以和助教沟通。对老师来说,助教是一个支持者,能够更加客观地给老师提供一些信息,而且有时老师没有精力把握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反而是助教承担起这个评价和反馈的工作。


除了讲课,我的工作主要是答疑和判作业。


判作业的工作量很大。为了保证判卷标准一致,我和另一个助教一人负责一周的作业。这样就得一人判130份作业。我们班作业留得又多,我需要一道题一道题很仔细地看步骤。判完作业还得登成绩,成绩需要按照学号排序录入,又是特别繁琐的一件事。一开始我们没有经验,大家的作业随机交,顺序完全混乱,后来我们就让同学分院系交,还是乱。总有同学本来是法学院的,却交到新传那边去。而且法学院的人本来就多,分组内部还是乱的。所以我经常判作业、登成绩到很晚,有时候半夜12点的实验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


以前我觉得,作业写得能看清楚就行,高考之前老师还强调要字迹工整,给判卷老师留个好印象,我就觉得完全没必要。但现在我才发现,当判了20多份答案正确但字迹很乱的作业后,如果出现一份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一样的卷子,你就会像在十几个大汉中间突然看见一个肤白貌美的大美人一样激动。自然而然地,你会对这个同学印象特别好,不管上面写的是什么,不管答案对不对,你都觉得不忍心扣分。我当时心里想,天呐,我真的好希望所有同学的作业都像那个同学写得一样工整,但这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视角也开始变化。做学生这么多年,我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现在做了助教,更能体会老师的心情,对大学课堂产生很多不一样的理解。我想我们难免会受限于自己的角色,那么有机会跳出这个角色,有机会以另一种不同的角色经历一些事情,是很幸运的。

 


“我反应比较慢,回答同学的问题时,

总要思考几秒钟。


汪航

文科类讨论课助教

硕士一年级第一次做本课助教


第一次上课,我不到8:30就走进教室,班里还没多少人。等我放下东西,却发现U盘落在了打印店,那时候我在打印小测题目。后来发现其他助教都不打印,以后几次课我就没再去过。


我一路跑过去又跑回来,再进教室时,大概还差两分钟就上课了。当时没注意班里同学,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主要是在庆幸自己没迟到——可不能第一次课就迟到。


等到正式上课,紧张感渐被唤醒,我身上开始出汗。因为反应比较慢,回答同学的问题时,我总要思考几秒钟。我需要组织语言,而且个性偏谨慎,很怕自己脱口而出或者讲得太快,让大家错误理解。上学期我旁听的那门课有一个班的助教讲错一个关键问题,结果考试得时候这个班同学普遍答错。也可能是学识没有老师那样深厚,很多问题被提出来之前我也没往那个方向想过,所以要当场思考。我心里也着急,但又怕讲错。当时班里就一片安静,气氛有点尴尬。另外不定期还会出现大脑空白情况,讲着讲着突然忘记同学的问题是什么,又不好意思让人家再重复一遍,毕竟讲了一半,那样显得很傻。还好到目前为止停一会总还能想起来。如果真的想不起来,只能硬着头皮再问一遍了。


我的控场和应变能力还是不太行。带讨论班之前,导师让我在另一个讨论班跟听一学期,学习怎样把控课堂流程。我发现其他助教就处理得比我好,比如同学提一个问题,他先让其他同学回答,如果一时半会没想到怎么回答,就喝一口水,显得自然一点。这些技巧我以后可以多学着点。


由于缺乏技巧,我也没敢让同学之间有过多交流,有时怕同学讨论把主题带偏,有时又怕冷场。每周的助教会都听到有助教说他们班同学的反应很冷淡,我就很担心提出一个问题没有人回应。有的助教会点名让同学读一段文本或者回答问题,但我还是希望营造轻松一点的氛围,尽量不强迫大家做一些事情。



我们导师的学生全部都默认做他的助教,不存在不想当助教这种选项。如果哪一天我不做助教,只可能是我讲的太差,导师不让我做了。我虽然不算特别上进的人,但对自己有个基本要求,就是尽量精确地把老师要求的内容讲出来,至少让我班上的同学接触到的知识不比其他班少。如果最后这能看到我们班的平均分在所有讨论班里最高,那可能是我感到最满足的时候。


虽说“智慧不能像水一样倒出来”,但作为助教,我还是要给大家灌输一些知识。讨论班的微信群是我为数不多没有设置静音的群聊,如果有同学在里面有提问和发言,我都能随时看到。

 (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