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推介(二) | 博雅人文讲堂系列课程开课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博雅人文讲堂系列课程
编者按
为进一步践行北京大学“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理念,学校强基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计划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主要面向强基计划学生及全校对于人文学科及相关领域有学术志趣的学生,开设通选课“博雅人文讲堂”,共16学时,计1学分。
“博雅人文讲堂”每学期组织7-8场学术讲座,邀请人文学科知名学者,以人文经典和学术前沿为主题,展现学科奥秘,让学生学术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提升问题意识、反思能力与创新精神,期待培养一批能融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未来的中国文化建设。
负责教师:宋亚云(email:syy@pku.edu.cn)
【负责老师轮流制:“博雅人文讲堂”由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宗教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四院系本科教学副主任轮流担任。】
上课时间:见“教学安排”
上课日期: 2020年9月24日-1月7日
上课地点:二教205教室
教学安排
时间 | 报告人 | 院系 | 主题 |
9月24日 | 王博教授 | 哲学系(宗教学系) | 有无相生:儒家与道家 |
10月15日 | 廖可斌教授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与研究方法 |
10月29日 | 赵敦华教授 | 哲学系(宗教学系) | 如何做哲学——从柏拉图读起 |
11月12日 | 钱乘旦教授 | 历史学系 | 世界史简述 |
11月26日 | 张弛教授 | 考古文博学院 | 从农业革命到文明起源 |
12月10日 | 吴晓东教授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我所感知的北大精神 |
12月24日 | 黄道炫教授 | 历史学系 | 政治生态与地理环境:苏维埃革命的兴起和挫折 |
1月7日 | 雷兴山教授 | 考古文博学院 | 考古周原 |
考核方式
“博雅人文讲堂”共设学术讲座7-8场,累计参加讲座次数达到6次及6次以上,考勤合格;课程论文需紧扣“博雅人文讲堂”本学期讲授内容,就其中一讲或几讲的主题展开论述,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及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并于规定日期前发送至本学期助教电子邮箱(1901211042@pku.edu.cn)。邮件标题和文档名称均为“院系 学号 姓名博雅人文学堂论文”,收到回复方可确认邮件收到。
考试成绩区分合格或不合格,以考勤为主,适当参考论文,两项均合格方可取得学分。每位同学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应注意学术规范,避免过度和不恰当的引用,杜绝剽窃和抄袭。
课程论文存为word文档,基本格式要求如下:
题 目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博雅人文讲堂”课程论文
院系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 要:
关键词:
正 文:
参考文献:
要 求:全文使用简体中文写作,宋体,题目字体小三,正文字体小四,行距1.5倍。
博雅人文讲堂
2020年系列讲座简介
第一讲
有无相生:儒家与道家
内容简介
两千多年来传统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儒家和道家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以仁义价值和礼乐秩序为中心,强调圣人和教化的儒家,发展出一整套伦理和政教的理论,成为历史中国主导性的意识形态。而道家通过对仁义和礼乐的反思,借助于无的发现,提出“自然”的价值,以及无为的政治理想和逍遥的人生态度。两者相反相成,有无相生,共同塑造了一个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
主讲教师
王博,1967年生,内蒙古人。1992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史、道家哲学、早期经学等。
第二讲
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
与研究方法
内容简介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全人类的文学艺术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文学艺术作品及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共享互鉴。但中国古代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等意识形态,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西方古代文学风貌有别。这就好比同样是酒,但因内部结构、各要素比例及微量元素不一样,而风味迥异。中国古代的文人不同于西方古代的文学家,中国古代的文学的概念也不同于西方古代的文学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对现当代中国文学仍在产生影响。研究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必须一方面广泛吸收借鉴西方文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将之置回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定环境中,揭示其本来面目和真实性质。
主讲教师
廖可斌,1961年生,湖南安乡人。现为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第三讲
如何做哲学——从柏拉图读起
内容简介
本课的讲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从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入手,从正义问题的意义,说理论证的苏格拉底方法、论辩的语言技巧等三个方面加以解读。第二单元接着柏拉图讲,分别从正义学说、合理性的逻辑、语言意义的分析等三个方面,浏览从古到今伟大哲学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第三单元概述什么是哲学、如何做哲学问题的一个答案,以此说明哲学不是无用的,也不是万能的。新一代的北大学生应当而且能够把自己的专业和哲学学科的知识和智慧相结合,成为未来创新的人才。
主讲教师
赵敦华,1949年生,江苏南通人。1988年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教育名师等荣誉。主要研究领域涵盖西方哲学史、分析哲学与英美哲学、中西比较哲学、基督教哲学等。
第四讲
世界史简述
内容简介
介绍世界史学科的内容涵盖;对“世界史”概念的不同理解;“世界史”“全球史”“人类史”“大历史”等概念的同或不同;世界史在国外的发展与现状,世界史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世界史的研究方法;如何学习世界史;等等。
主讲教师
钱乘旦,1949年生,江苏金坛人。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涵盖英国史,世界史,现代化历史比较,西方文化史等。
第五讲
从农业革命到文明起源
内容简介
考古学三大课题为“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农业起源从人类长时段历史来看可以认为是一场革命性变革,其结果是带来了社会的复杂化进而催生了文明的起源。世界范围内有多个农业起源地,早期农业社会的区域环境、资源和农业经济特点不同,文明起源的道路也因之有所不同。本课程介绍全球不同区域农业起源的基本情况及其各自的特点,着重于中国农业起源及其早期演变,以研究案例展示中国早期农业社会从平等的氏族-部落到文明起源的具体情况,并与其他区域文明做粗略的比较,以说明不同区域文明起源的特点。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问题是考古学重大研究课题,也是考古学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孳生地和试验场。
主讲教师
张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曾参与或主持过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北天门石家河、河南邓州八里岗、河南淮阳平粮台等遗址的发掘。出版《民和阳山》、《长江中下游史前聚落研究》、《社会权力的起源—中国史前葬仪中的社会与观念》等专著。
第六讲
我所感知的北大精神
内容简介
如果你在人生中“曾经北大”:有幸在北京大学度过四年、七年或者更多的时光,北大就会在成为你的审美对象的同时,也慢慢沉淀为一个情感对象,生成一种情感结构,进而在其中内涵价值结构,“(这种价值结构)依赖于许多真切而持久的情感:对那些我们生长于其间的人们的认同感;对我们最初生活于斯和最先学会用眼去看的那个地方、那片景色的眷恋之情。”(雷蒙·威廉斯语)而真正牢固的价值结构正是以“许多真切而持久的情感”为根基,以心灵的洪荒之力作为支撑。一代代的北大人关于沙滩北大或者燕园北大的论述,都赋予了北大这种可以上升到情感、价值、精神层面来观照的内涵。
本次讲座即以这种关于北大的情感和价值论述为出发点,侧重介绍两个校友——著名学者赵园以及作家张承志——对北大精神的感受和认知。赵园以及张承志在1988年分别为母校北京大学90周年校庆写的纪念文章《属于我的北大》和《游牧的校园》,都提供了对北大的既感性又深刻的领悟,有助于后来的北大人深入体悟和认知何谓一个大学的灵魂。在此基础上,讲座者试图集中探讨什么是北大的传统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北大精神的核心话题。
主讲教师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文学的诗性之灯》、《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梦中的彩笔》、《废墟的忧伤》、《如此愉悦,如此忧伤》等专著。
第七讲
政治生态与地理环境:
苏维埃革命的兴起和挫折
内容简介
1927年,中共开展苏维埃革命,开始武装斗争。短短数年间,就开辟了十几个根据地,取得巨大发展。苏维埃革命的开展,当然是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内政治生态和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苏维埃时期各个根据地都是位于数省交界的地区。革命正是在这样的边缘地区和统治裂缝中成长壮大。也因为此,当政治生态和环境发生变化时,中共将有可能遭遇空前困难,加之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出现政策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遭遇挫折。革命不得不在长征的路途上,重新出发。
主讲教师
黄道炫,1966年生,江西赣州人,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民国史。出版专著《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等,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第八讲
考古周原
内容简介
膴膴周原,堇荼如饴。周原乃周文化发祥地,西周时期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德政思想之邦,礼乐文明之都。周公甲骨是如何发现的,姜太公家族采邑在何处,西周青铜器礼制如何……透物见人,重建上古史;由人及心,阐释文明价值。雷兴山老师为您讲述重大考古发现,描绘西周社会图景,揭示周人先贤思想……为您揭开考古学神秘面纱,与您分享考古乐趣。
主讲教师
雷兴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院长,曾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老师”。长期从事田野考古教学和研究,在主持或参与的考古项目中,7项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是全国获得该项殊荣最多者。2次获得国家田野考古最高奖“优秀田野工地奖”一等奖(金手铲奖),是获得该奖励次数最多者。是国家人文社科重大科研项目《周原地区商周时期的聚落与社会》首席专家。
编辑、封面图 | 陈一芃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