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李猛:自由学习的共同体

观 点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元培学院 学习共同体

引言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是国内最早探索人才培养的本科学院。在当今中国的教育背景下,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培养制度的独树一帜自不待言,但如何使制度真正服务于学生探索事物的天性、如何通过制度开风气之先,却是一个远比理论复杂的实践问题。本期“观点”文章,我们将看到元培学院现任院长李猛老师对 20 年来元培学院在跨学科专业建设、弹性学制、学生自由学习、住宿制学院建设等方面经验的总结,进一步认识在大学校园内建成“自由学习的共同体”需要哪些条件。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自由学习的共同体

文/李猛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以下简称“元培学院”)是国内最早探索人才培养的本科学院。2001年北京大学设立了元培计划实验班,2007年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4年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实施新版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计划后来也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推动了全校的本科教学改革。2016年元培学院所有学生住进了同一个宿舍楼,开始了住宿书院的建设。现在,元培学院每年有近300名学生入学,包括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国际学生。

元培学院办公室所在地——北京大学俄文楼


元培学院是北大本科教育改革实验田


元培学院过去20年的发展,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2001年创立之初,元培学院作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实验田,其办学理念通常概括为“双自由”:自由选择课程,自由选择专业。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的课表里选择他要上的课程,原则上可以选择北京大学所有的专业方向。所谓“原则上”,意味着如果学生第三年从物理学院再转到中文系,就不大可能在四年内完成本科学业。元培学院一直坚持“双自由”的选择方针,但这会给学生带来很多挑战,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元培学院的第二个发展阶段,重点是跨学科专业。2007年元培正式建院,2008 年开始逐渐设立了一系列交叉学科。起初,我们借鉴牛津大学PPE设立了政经哲项目(现在国内已经有好几所大学开始推行类似的项目)。另外,我们还有整合科学、数据科学、古生物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主要是历史系和外语学院合作,现在加上了“外国语言与外国考古”)几个跨学科专业。这五个跨学科专业吸引学生的情况不大一样,有的方向学生非常少,例如古生物学专业多的时候只有两三名同学,有时候甚至只有一名同学。但政经哲、数据科学专业经常有40~50名学生,规模非常大。近年来,元培学院学生有机会住在一个宿舍楼。我们希望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住宿制书院。同时,完善通识教育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教授


元培学院教育教学的特色


我首先从元培学院的起点开始,介绍元培学院的教育特色。元培学院建设伊始,就强调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专业和课程的自由选择。开始实施时有不少困难。因为元培学院自成立那天起,就一直和其他专业院系并存于北京大学。这是全国很多高校办本科学院的时候都存在的现象。从研究生院到本科生院,整个大学仍然是以专业院系为基本骨架,按研究逻辑规划本科教学,由专业院系全面负责本科生的教学、学习和生活。元培学院实施自由选择专业、自由选择课程后,学生得到了非常大的自由,但在元培学院与其他院系的协调方面产生了很大的挑战和困难。


当时设计元培学院基本制度时有两项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


(1)元培学院是北京大学唯一有弹性学习年限的学院。在我们学院里,学生可以在三年至六年期间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位。提前一年毕业的很少,延期的很多。延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元培学院学生原则上可以转变专业方向。学院大概有60%学生(接近 2/3)曾经改变过专业学习方向,这是非常大的比例。学生若在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转变专业,就可能需要更长的学习年限才能完成大学本科的学习要求。不过,以前延长学制的主要是转专业的学生,但近年来也有一些非常出色的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尝试更具探索性的学习模式。学院目前就有一名大四的学生,从中学起就对恐龙感兴趣,进入元培后选择了古生物专业。他申请延期一年毕业,因为现在国际上恐龙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计算机模拟,他觉得要花一年的时间,强化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我们认为,弹性学制给学生探索、学习不同专业知识提供了非常好的选择。2019年元培学院设立了元培青年学者计划。学生在大三或大四获得这样的称号后,可以在导师指导下探索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第二是元培学院具有自由学习的特点。元培学院教学方案的最低学分要求比全校其他院系要略低一些。不过我们统计过,元培学院学生毕业时的平均学分数跟全校差不多。也就是说,学生借助于学分要求的弹性化,可以选择对自己成长更有帮助,或者说更能发挥才能的课程。


元培学院为学生提供丰富藏书资源


但是,自由学习事实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我们把自由给了学生,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直接从自由中获得成长,而是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自由学习带来的困难主要有三个:


一是元培学院范围内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其他院系那么密切。比如哲学系,学生一进入哲学系,所有的课程都是跟哲学系老师一起上。而我们的学生跨了经济学院、哲学系、政府管理学院等诸多院系,跟老师的关系就不如专业院系那么紧密。


二是学生转专业过程中,有的是兴趣转移,有的是发现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原来专业的期望值。有时候学生的自由选择其实相当盲目。学生刚进大学时的选择,更多的是父母和社会替他们做的选择。他们进来以后需要对大学有更多的了解,避免集中在那些社会上比较热门的领域。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数据科学的跨学科专业,大多数学生选它是因为数据科学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热点,许多理科生对这个方向非常感兴趣。其实,我们更希望学生知道这个领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时,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是学生选择专业时最大的难题在于,基于所有的探索学习,要发现自身兴趣和能力所在,并找到共同学习的伙伴。我们希望教师、助教、研究生、本科生形成一个学习的整体,这对学生转换专业方向非常重要。在元培学院,经常会发现一个宿舍的学生分别来自于中文系、物理系、哲学系。学了两年,中文系的学生天天跟室友讲中文很有意思,物理学院的学生或许会想:我要不要也学学中文?这是好事,也有问题。


基于这三点困难,我们针对学生的自由学习进行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教育上的努力。元培学院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非常系统的新生教育,希望学生对学科、自己的能力和整个大学的课程体系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另外,跨学科专业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学科学习、探索的基础。这些专业也是孵化器。比如说学了数据科学后,学生想用数据科学的技术,在生物科学方面探索自己未来的发展,那么,他就可以从数据科学进一步进入生命科学学院学习生物信息方面的专业。这是我们希望建立的路径。


(2)元培学院在导师制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我们在全校范围内选聘了一大批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导师。但不仅在中国,甚至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本科导师制都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有时间的专家教授,学生可能不知道;而学生知道的著名教授特别是知名的大学者都非常忙。如何创造学生和导师共同学习、共同讨论的伙伴式学习的经验,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我们通常请导师和学校非常出色的老师开小规模的元培新生讨论班(不超过15人),希望学生在课上有机会和这些导师接触。导师制是所有本科教育面临的最大难点。在专业院系,学生会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反复和这些老师接触,老师会找到他喜欢的学生,学生也会有遇上适合的老师。但是在元培这样一个自由选择的本科学院,怎么建立有效的导师制,是一个非常值得努力探索的问题。下面举几个例子作些说明。


李猛教授解答学生的问题


政经哲是一个建设时间相对较长的跨学科专业。在这个专业里,虽然有来自政治学、经济学、哲学院系的老师在一起指导学生,但课程大纲、整个教学方案的修订主要是由学生发动的。近几年教学方案中加入了大量的社会学、国际关系和历史学方面的课程,这都是由学生首先提出的建议。他们希望更多地了解社会、历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方面的最新变化和前沿理论。政经哲专业新生入学后,他们会举办自己的读书会和系列讲座,并定期组织征文比赛和内部的各种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基本上是学生主导、学院支持,三个专业院系提供教学资源的模式。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本科教育探索。


整合科学是汤超教授主导的项目,主要是整合数理化学科的知识,从事定量生物学研究。这一专业在整合理科课程、进行大规模统合性实验方面做了许多非常好的尝试,深受学生的欢迎。


我再介绍一下古生物专业。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小的专业。我前面介绍的那位研究恐龙的同学,他是2018年北京大学十大学生年度人物之一。他虽然还是个本科生,但已经具备了博士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我不认为所有的本科生都应该这样,但300名学生中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也可以。这其实就是我们元培学院的特点。我们在尝试全方位的新生教育。学生一入学,不论文科、理科学生,都要参加连续30时左右的新生训练营,聆听所有院系的老师介绍他们的专业方向。我们认为,这样做对学生非常有益。


近两年来,学院在新生阶段开设了1学分的新生讨论课,希望创造老师和学生密切接触的关系。学院还开设了系列学科讲座,拓宽学生眼界,建立跨学科视野,并针对学生在相关学科学习过程产生的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2018年学院请戴锦华教授开设了“西班牙内战的影像与再现”,李松教授开设了“从《清明上河图》看中国的艺术与历史”,强世功老师开设了“美国宪法:从判例看法律人是如何思考的”等新生研讨课。2019年,学院开设了 25 门新生研讨课。其中,邓小南教授讲“岳飞: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并带学生去杭州参观了历史博物馆和考古所;著名心理学家吴艳红教授开设了“幸福心理学”;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艺术学院贾妍老师开设了“两河流域的艺术和宗教的观念”。这些课不是概论和导论,而是通过一个题目使学生了解一组学科的思维方式,也创造了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机会。


迈向自由学习的共同体


元培学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解决。例如,元培学院不像专业院系那样,学生们住在一起、有相同的上课时间表。元培学院宿舍里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时间表,白天彼此都难碰到一起,这给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带来了不少障碍。我们正在建设的书院,希望可以使自由学习的学生形成一个生活的共同体。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建设本科生书院的时候,比较重视拔尖人才和跨学科的培养,但是对于住宿书院的共同生活和学生之间的自主管理与相互支持重视不够。


我们希望元培学院有一个小规模的、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在一起上课、读书,有共同的学习经历(见表1)。


目前,元培学院有学生自己的电影院、健身房和图书馆,都是学生自己在管理。学院希望以此给学生创造一个共同生活的空间。元培学院还有学生自己的学术学会,在学生中组织许多学术方面的交流活动。学院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支持,为他们创造优越的互动环境。


元培学院学生地下空间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者,但在毕业调查中一位学生的留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你们这些老师在大学课堂上就是在找未来的同事,一旦发现我不是这样的人,就在教育上忽视我。我想,我们应该改变目前大学人才培养的观念。北京大学不仅要培养世界一流的学者、专家,也要培养最优秀的企业家、有责任感的公民。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成长的环境。不论一个学生的志向是什么,他(她)都能在元培学院获得相应能力的培养,能够受到尊重,能够找到具有相同志向的朋友。我们的大学,除了使学生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还可以和同伴一起度过大学生活,在这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研究型大学办本科学院面临的最大挑战。




作者 | 李猛

   来源 | 《中国大学教育》2019年第12期 

编辑 | 侯宇璐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