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19-2020年本科教学改革优秀项目出炉!
公 告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教学改革 优秀项目
教改项目
为加强教学改革经费的科学化管理,促进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大学于2015年底制定《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教改项目支持院系、教学团队、授课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教务部组织专家对我校2019-2020这两年的教改结题项目进行两轮评审,最终有110个项目获得通过,其中10个项目获评优秀。
优秀教改项目介绍
(排名不分先后)
基于“语言学概论”课程的
田野调查与跨学科实践
项目负责人
陈保亚(中国语言文学系)
项目简介
本项目试图解决以下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传统授课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田野实践和科研实践较少的问题;发掘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相统一的问题;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进一步紧密结合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采取了如下措施:重新编写了《语言学概论》教材,以新教材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突出重点、理顺知识脉络,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展田野实践,基于同学们的兴趣和研究需要,在云南绿春县、黔东南地区等接触情况复杂、有助于材料和理论创新的语言点进行了持续长期的调查;开展科研实践,以“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为依托,融合田野调查和跨学科两大方向。此外,该项目还对课程大纲、教学设计、作业指导、答疑反馈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改善,并通过跨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了成绩评价制度,培养了队伍的多层次结合,提高科研实践选题的可延续性,通过慕课扩大了课程影响,取得了良好成效。
适应经济专业本科生学习
的法律课程建设
项目负责人
贾若(经济学院)
项目简介
民商事法律在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从事经济工作的学生对法律有准专业水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保险法”是经济学院开设的唯一一门法律课,是面向保险学、金融学、经济学和全校其他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课,课程为非法学学生带来法律思维和法学方法,也为学生提供保险理论与法律实践连接的平台。
本项目建设了适应经济专业本科生学习的法律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重塑了课程第一部分——“法律与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增加了民商法基础、《民法典》总则编和合同编内容。开展了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实践,将案例作为展开教学内容的轴线——从案例引出法律问题、结合案例讲解法律原理、由案例争论组织课堂讨论和课后分析作业、结合案例判决讨论对当事人的激励。同时,本项目还结合《民法典》,全面升级课程内容、调整课程逻辑框架。
“政治学前沿”课教材研究
项目负责人
俞可平(政府管理学院)
项目简介
所有学科的前沿问题都是变化发展的,相关的教材必须与时俱进。“政治学前沿”课程的原教材是2010年俞可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的《政治学教程》。该教材在全国相关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普遍好评,网上好评率接近100%。但过去10年,国内和国际的现实政治和政治学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政治学的前沿问题和前沿理论需要及时更新。此外,原教材中没有对国外政治学前沿理论和前沿问题的介绍。
针对这两个问题,本项目以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老师为主体,同时组织了国内13所高校的中青年骨干政治学教师,对中国和美国、俄国、法国、日本、德国等政治学前沿问题的教学科研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形成了6份调研报告,并及时将主要成果充实到“政治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及《政治学前沿》教材的修订和编写中。
基于学科交叉的规划设计专业社会实践
调查基地建设及创新育人探索
项目负责人
汪芳(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项目简介
目前的社会综合实践调查教学常常存在理论与实践的配合效果不理想、严谨的逻辑思路与发散的想象力协调不够等问题。本项目以当代中国和世界城乡规划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导向,以“区域研究”、“本土研究”为牵引,研究对象选取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区域、空间,促进跨学科研究,注重引导学生将科研实践与本土问题、国家战略相结合,并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
通过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对北京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进行数据收集,故宫合作教师提供实践教学指导,共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暑期则在黄河沿线设立6个野外工作站、4个野外样地,成为学生实地调查的教学基地,与沿途当地高校、院所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实习教学合作关系,以提高教学科研成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影响力。有关参与的本科生,以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为主体,并向在校本科生公开招募,鼓励校内其他相关学科的学生参与,以促进多学科碰撞。
《古代民族考古》课程
实践创新研究
项目负责人
倪润安(考古文博学院)
项目简介
考古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遗址、遗物是可以亲眼所见的,具有进行实践创新的充分优势。如何将课程内容与民族考古的实物结合起来,如何推动学生深入理解民族考古的内容和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这是本项目着力试图解决的问题。
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时,既考虑全面覆盖,也考虑针对性引导,对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进行更多的研究训练。具体方法包括四个方面:田野调查,大同鲜卑和北魏考古遗迹调查;遗址测绘,方山永固陵遗址测绘;学术会议,赴俄罗斯参加古代民族考古的国际学术会议;资料翻译,国外民族考古资料的翻译。围绕课程展开的多项实践,并未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终止,而是形成了持续时间较长、师生密切交流的良性互动。通过实践,产出了成果,锻炼了人才,为民族考古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人才。
多平台、强互动、线上线下、精泛结合
提升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项目负责人
李淑静(大学英语教研室)
项目简介
本项目依托2016年开始实施的北京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方案,在原“大学英语(一)(二)”课程基础上,重建 A 模块英语阅读课程,定位是通用类基础级别,旨在帮助学生们快速提高英语词汇量和阅读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为此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项目以《博雅英语》为主教材,辅以课后在线泛读,通过经典精读培养思辨能力,通过大量泛读促进书面及口头表达,提高了课程的挑战度、高阶性和创新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了数字化教材、慕课等线上资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精心设计了课堂活动以加强互动性,采用了多元评测手段以加强过程性评估。团队自觉将思政引领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针对本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传授纯粹的陈述性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一突出问题,该项目试图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深化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过程性评估等一系列措施促成“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拔尖人才培养视野下
的书院制建设
项目负责人
孙飞宇(元培学院)
项目简介
自2018年开始,元培学院提出了书院制建设的新目标和新方向,将书院制和拔尖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探索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尤其是跨学科人才目标导向的书院制建设。两年来,元培书院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制度框架和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一片自由生长的沃土。
元培学院研究了大量书院制的相关理论,搜集、汇总和系统化整理了国内外主要书院制建设的资料,并搭建了书院制理论研究平台建设。学院实地调研香港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著名大学的书院制建设,并邀请清华大学等众多兄弟院校来访交流。目前,元培书院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和管理制度建设等,形成了学习育人、管理服务育人等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体系。
《电子系统基础训练》实验创新
项目负责人
周小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项目简介
本项目基于原“电路基础实验”课程进行新工科教学改革。传统的基础学科教学方法,比较注重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焊接基础、基本仪器使用、典型电路焊接组装与测量等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教学,可以为学生的电路试验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但欠缺最新电子系统的内容和实践,难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接触和了解最新的产业发展动向。
本项目将原课程升级改造成全新的“电子系统基础训练”课程。内容上,着重解决课程的时代性和系统性问题。目标上,着力激发学生对电子专业方向的兴趣。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重塑了课程内容,保留原课程中比较受学生欢迎的部分实验内容,新设计了一系列软硬系统协同的单片机为基础的现代化的电子系统的开发试验,并且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发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课程改进了教学方法,如采用“小班实验+课堂研讨”的教学方式,在课程中融入了兼具理论课特色的教学方法,增加团队协作和竞技比赛的实验内容等。改革收到了良好反响,学生们普遍表示提升了对电子专业的整体认知。
中国现代史
项目负责人
王奇生(历史学系)
项目简介
历史没有完全客观唯一的标准答案和正确无误的知识,有必要使学生认知和感受历史知识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训练学生从解读原始资料入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共同研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术洞察力、思维创新力和分析表达能力。
本项目主要面向历史系大二、大三学生,试图探索一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先带领学生走向地方档案馆查阅档案,并到历史发生的现场进行考察,访谈亲身经历者,收集民间文书,然后回到课堂共同研读官方档案、民间文书与口述史料,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所收集和研讨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或读史札记。项目依托 “中国现代史练习”必修课完成上述训练,受到了众多学生的欢迎。
朋辈辅导在数学基础
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项目负责人
董子静(数学科学学院)
项目简介
当今世界,数学已经被应用到几乎一切领域,大学理、工、文、法、农、医等学科都有数学课。我校大部分专业都将数学列为重要的基础必修课,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对各个专业的学习极其必要。但是在现实学习中,很多同学将数学课视为大学生活的“梦魇”,数学学习成了很多学生的艰巨挑战。
本项目探索如何利用在校生资源加强朋辈互助学习。项目招募在校生,打造“一号院系服务队”,开设数学学业辅导,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有助于帮助同学更好学习数学课。项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线下开设“数学辅导室”,提供知识点串讲、“一对一”答疑,线上打造“数学辅导微课堂”,依托网络平台,开展重难点直播、微课程录制和在线答疑。项目还辐射到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40余所高校,并受邀在全国高校理工科学工论坛、南开大学等地传授经验。
资料来源于教务部
编辑 | 赖钰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