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云龙:“功夫”在形外
教 学 观 点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青年教师谈教学 太极拳 体育
编者按
青年教师是大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青年教师在北京大学的教学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团队中涌现出了一批教学成绩斐然、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谈教学”栏目由教务部、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发起,旨在为北大青年教师搭建教学交流平台,鼓励青年教师探索教学方法、分享教学心得,并从中提高教学能力。
柴云龙,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 2020年进入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任教,并教授全校男生必修课“太极拳”。入职当年,在北京大学第二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柴云龙老师荣获人文社科类一等奖,并取得了“优秀教案奖”和“最受学生欢迎奖”。本期“青年教师谈教学”,我们将聚焦柴云龙老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心得,向读者呈现一位体育人的教学“真功夫”。
柴云龙老师在五四体育场授课
2020年秋季,在阔别北大校园大半年后,同学们第一次可以集体来校上课。在此之前的一个学期,由于疫情的原因,所有的体育课均被变为线上教学。尽管在多媒体的辅助和一众教师的努力下,体育课程的开设并没有中断,但对多数选课学生来说,由于只能隔着屏幕与老师对话,对着家门舒展拳脚,这终究只能算是一次“特殊的学习经历”。与之伴随的,就是新学期学生们旺盛的选课需求。为应对这种情况,体育教研部在秋季大大增加了开课数量。对入职北大尚不足一年的体育教师柴云龙来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和北大的学生们面对面,教授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实在是一个特别的开始。
尽管之前曾在中华女子学院任教多年,柴云龙此时面对的挑战却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由于担任学生辅导员,他需要在学工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学组增加了日常的教学课时,由常规的6次课加到了8次课,他从一开课就面对非同寻常的授课压力。
秋季学期结束后,柴云龙欣慰地看到,整体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根据学生课程评价的数据,这一学期柴云龙所教授的课程受到的评分名列前茅。“真是没有想到啊!”柴云龙十分清楚这一学期的工作对他是多么大的考验——由于持续的过度劳累,他出现了心脏早搏,但是他觉得,对工作和学生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是什么支持着这位入职不久的体育教师如此投入于教学,又是什么造就了他在学生中的良好口碑?也许,我们应该先回顾一下柴云龙在北大任教的“史前史”。柴云龙出生于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从小接受着专业运动员的培养。从武校到体校,从体校到省队,再从省队特招进入大学深造,他逐渐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运动员。大学期间,他以更严格的标准、更高的要求对待自己的专业训练,最终在第十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斩获太极拳冠军。一路的披荆斩棘不仅让柴云龙完成了一个竞技武术运动员的使命,更让他在不断的磨砺中成为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青年人。可是,对柴云龙来说,人生的发展不能停滞在单一的运动员道路上,新的征程刚刚开始。在通过特招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后,他遵循国家对运动员的“体教结合”政策,在训练的同时,刻苦学习与运动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北京体育大学的七年,让柴云龙对于专业训练之外的“体育”本身有了更深的了解——说起“运动训练”、“运动解剖”和“运动心理”这三大课程的内容,他至今记忆犹新。在系统学习了体育的理论知识之后,他也开始思考:这样的“知识”,在什么地方有用武之地呢?成为一名体育教师,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太极拳——这对于出身太极拳发源地的柴云龙来说似乎是不错的选择。于是,他先进入了中华女子学院担任教师。这五年的教学实践让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在看到北大的招聘信息后,他决定转移“赛场”,进入北大执教,不只是因为它作为高等学府的名声,更因为它开展了30多年的太极拳课程基础。2019年,柴云龙通过考核,正式进入了北京大学任教。
要怎么满足北大禀赋各异、需求多元的学生,让他们从太极拳课程中有所收获呢?柴云龙在教学上的创新与尝试就此展开。
体育课程是学生强化锻炼意识,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载体,而“太极拳”是一门全校必修课,并非每个学生自主选修的学科,因此,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来说就成了首要问题。
柴云龙首先想到的应对策略,是改进课程的内容设置。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学期的太极拳课会分为两个部分:二十四式太极拳学习加身体素质训练。柴云龙则将其发展为三大板块:养生、健身、防身。每一节课都包含了这三大板块,使课程可以“因人制宜”,并且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因人制宜”,是考虑北大学生的身体情况:“我们北大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同学都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学生长期伏案久坐,加上现在智能化手机的使用,肩颈疲劳几乎成为通病。”鉴于北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柴云龙将体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带入课堂,结合武术中的内容,将传统太极拳课堂中都包括的热身活动改进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养生操”。它由肩颈保健操、运动强身操、下肢健身操、养生保健操和养生拍打操五个部分组成,“每套五个动作,简单易学,每个动作四个八拍。通过八拍带着大家做,就完成了一个热身的目的,而学生由于知道自己的问题,也会特别认真地做”。柴云龙还把一套专门针对久坐不动人群的“办公室太极健身操”搬到了课堂,以此作为新的课程开始前带领学生“拉伸”的方式。
在太极拳这一教学主干部分,柴云龙强调“意气形”三个部分合一的教学,使得太极拳学习更具有层次。“把一套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学会,这是最低的标准,而传统的教学——包括社会上的一些培训班都停留在这个层面。其实太极拳要打好,还必须要配合呼吸。”柴云龙有意识地在示范太极拳的动作之外强调太极拳的呼吸规律,即他称为“气”的部分。“升为吸,降为呼;开为吸,合为呼;动作前半截为吸,动作后半截为呼。”“意”指的则是意念,它将呼吸和动作完全贯穿起来,表达的是练习太极拳最好的状态:“形神兼备”。
强调“气”和“意”不只是对太极拳要领更加系统地表述,也不只是对学生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即为学生指出了一个可以不断追求、没有止境的努力方向,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的异质性特点:“有的学生确实协调性不好,这很正常,做不到最好没有关系。就像那个跑道似的,我们只要把握方向和终点,就不会错。而那些身体能力强一些的,对这块儿感兴趣的话,他可以持续、延伸地去学,不会因为自己学得比别人快就感到进度太慢。”在后来的实践中,柴云龙发现“顾及三头”对于教学十分重要:对缺乏兴趣和动力的学生,重点是让他们感受到太极拳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对认真但身体协调能力一般的学生,重点是把教学设计得环环相扣,保证“每一节课都能温习、巩固上一节课教授的动作”;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有必要指出对“意气形”的追求目标。
柴云龙示范擒拿技巧
如果这些还是不能调动起某些学生的积极性,别急,柴云龙还有最后的“法宝”相授:武术擒拿。柴云龙教授的擒拿术,主要是一些生活中可以用来防身但又不会造成危险肢体冲突的小技巧,有趣又实用,尤其受到北大男生们的欢迎。有了这样一套有特色的课程设置,柴云龙相信“学生们在一堂课里总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柴云龙看来,教学不仅是“设计”,更是建立在对学生需求真正的了解上。激发学生兴趣和课程参与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这个意义,一是对自己负责,二也是对与自己最亲的人负责:“我一说,学生就非常清楚课程的意义。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你们自己的身体状况,你们最清楚,咱们不用做统计;第二个,我们在家庭当中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你家中肯定有父母,有老人,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可以暑假寒假回去时候教给他们,对老人来说更为受益。”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课程的考试是无法避免的,学生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柴云龙多年的运动员经历使他非常了解心理状态对于体育成绩的影响,因此,他会尤其上心于帮学生度过考试的心理关。首先,在日常授课中,他会教给学生一些提高体测成绩的小技巧:“比如说引体向上,这是第一节课必须要讲的,因为很多男生现在拉不起来,第一节课我就会说:引体向上做不起来的同学,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利用好学校的单杠、双杠来提升引体向上。”其次,他会采取各种方式尽可能减少学生面对体测的焦虑,这些方式方法都体现在课程的小细节中:“比如说我一提到体测的时候,马上有些同学就特别紧张,一个眼神就能捕捉到,然后我就需要跟他说:‘12分钟跑测试,大家放心,我们会在第几周进行测试,但在测试前我们一定会带大家练习好。如果我们测试的时候,有些同学身体状况不好,两天连续熬夜,就明确告诉我。只要在结课前,你都可以跟我说,老师,我今天状态可以,那我们约好时间就去测。’这样学生就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基于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柴云龙认为,成功的教学不是去刻意地迎合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有内在的动力。他将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概括为四点:培养感情,建立信任,提供干货,做事公正。“跟学生建立好关系,不单单是课程分数的高低。我第一节课就会明确告诉学生:建立好关系的前提是什么?是大家必须按照我们的课程要求来做。比如缺勤达到一定次数,只能按规定取消考试资格。然后我会把考试的分数构成明确告诉大家:20分体测,40分太极拳技术,按照动作规范标准、动作均匀连贯和精神风貌三方面进行评分,10分12分钟跑,10分理论,20分考勤,目标清晰。”
柴云龙的教学方式很受欢迎,对于学生学习太极拳也很有效。去年秋季选修他的太极拳课的学生,有不少后来都在校级的太极拳比赛中获奖。对太极拳而言,“形”之外功夫才是竞技的要害;对柴云龙的教学来说,道理也类似:他的成功,更多是靠着课程中的重重巧思和对学生心理的透彻把握——教学真功夫,何尝不是在“形外”?
受访者 | 柴云龙
采写 | 张正涛
编辑 | 张正涛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