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昊天:脚踏实地,异想天开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国际关系学院 祁昊天 国家安全学
引言
祁昊天,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国家安全与科技变迁、军事安全与冲突管控、社会科学方法论等。作为北大毕业生和青年教师,祁昊天老师对本科学习和学术旅途有着独特的体会,本期推送将展现对祁昊天老师的专访,分享这位北大人的学术感悟和对本科生的寄语。
Q
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国家安全学研究道路的呢?
首先是和国关的缘分。在考虑选择专业这个事情的时候,有人是主动选择,有人是被动选择。我属于被动那一拨,作为一名高中理科生,当时我最大的理想是成为太空舰队的指挥官,我最初选择了地球物理系(现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但由于色弱,我无法在地物系学习,于是被调剂到了国际政治系。最初我是很抗拒的,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正和家人在青岛旅行,知道这一消息后的深夜我在海边来回地走了两三个小时。但后来证明,这个“被动选择”也是我的幸运。
自我抉择,跟个人偏好、成长环境、成长背景和过往经历与爱好都有莫大关系。比如对安全研究的兴趣,咱们院的军迷老师不少,我算其中一个。上中学的时候,我每天都泡在报亭读新出的军事类杂志,入校后,我最常混迹的未名BBS版面是军版。在国关的学习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像近代欧洲史、战争史、冷战史、战略理论等不就是我喜欢的东西吗?于是我开始寻找那些我愿意为之做学术尝试的东西,也便迟钝但还算自然地走上了这条路。从单纯的军事爱好,慢慢扩展到探求国关特别是偏安全方面的一些题目,再具体到学术层面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体会其间的快乐,这大概是一个从被动选择转向自我抉择的过程吧。
Q
兴趣在您的学术生涯中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兴趣,但是对选择研究方向却很困惑,请您谈谈该怎样发现兴趣、并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呢?
兴趣的确给了我极大的推动力。国际关系和很多学科相比,很多子领域子议题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距离都比较远,也许它真的是一个“屠龙之术”,我们的“产、学、研”循环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从获取研究素材到取得研究成果,在学理价值的基础上能否产生有益的社会或政策影响,是我们常怀困惑的问题。所以,在一个投入产出也许并不均衡的科研过程中,兴趣是支撑我们走下来的最主要因素。
关于初入这个专业学习时的困惑,我给同学们的建议是多些耐心,相信沉淀、减少浮躁。两个层面,第一是对可知的领域保持耐心,学习过程中我称之为“规定动作”的内容。每一门课的老师既然以某种方式设计教学大纲,一定有她/他的学理和教学逻辑。你也许没有办法完全完成,但要尽力去做。你也许不理解其中涵义甚至有时觉得没有意义,但要坚持去做。第二是对不可知领域的耐心,刚开始学习国际关系,你也许不知道自己对哪个领域感兴趣,或许一个学期结束之后仍然找不到课程之间的关联,又或许新学期开始时发现上学期的东西全都忘了,这时该怎么办?没关系,先把第一件事做好,同时继续对尚未到来的保持期待。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习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但一定会有一天,你将得到那个所谓的“Aha moment(顿悟时刻)”。这的确是一个很不确定的过程,有困惑很正常,但是总有一天你会找到自己与这门学科联通的方式,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本科阶段,大家要去拥抱这种迷茫,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满怀疑惑、拥有迷茫是一件好事。
大学的学习和中学是不同的,你无法苛求自己在每一个节点学到的东西都可以随时和其他的节点擦出火花。每个人的知识体系甚至思想思维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可能进二退一,可能进一退二,也可能长期原地不动,但坚持做好规定动作,坚定对未知领域的热情,最后终会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大家大一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这个不确定的过程必定充满焦虑。做好规定动作,学会等待,为保研、出国、找工作而内卷“前置”的时代也许很难做到戒焦戒躁,但至少要给学习和学术中的乐子留一个机会。
Q
您开设的《国家安全学导论》的教学大纲展现了您对于这门新兴一级学科的设计构想,请问您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呢?对其中的“模拟推演活动”您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课程效果呢?
这门课并非我一个人的工作,而是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全院老师、教学团队、督导组荣退老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是集体努力的结晶。关于这样设计的目的,整体而言,无论是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还是国家安全,我们学院诸如此类的课程离大家的日常生活比较远,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同学们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也不清楚学习到的知识如何付诸实践。而本门课作为一年级必修课,其实是希望成为一门“开窗”课,教学组的老师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某一重要安全视角或领域(同时也可以从非安全的角度理解)浓缩介绍给大家,打开一扇小窗,给大家未来的领域和方向选择提供参考,帮助大家结合其他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模拟推演是一种参与式的互动,我们希望在尽量给同学们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感,在特定的模拟场景中,如果将你放在一个具体角色的位置上,用他们应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逻辑去做出应对,你会怎么做?这也是提醒我们,国际关系或者国家安全相关的知识绝对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上,甚至更多不是书本上的。也就是说,选择这门课的同学,将有机会亲自体验一种基于特定情境和任务下的角色扮演,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研讨式互动,推动设定场景下的事态发展,感受学以致用。
Q
刚刚进入大学生活,许多新生同学还没有完全适应,希望您能够为国关22级本科新生送上一段寄语,给大家接下来的学习生活打打气。
第一,从学习,学术的角度,我想告诉大家:脚踏实地,异想天开。“脚踏实地”是指我们不要认为自己专业性不强。与很多专业不同,我们的专业是需要以更广博的思维方式来定义的,任何成果都建构在思维体系的基础之上,思维体系又建构在完备的知识体系之上,绝不是大而无当的空中楼阁。同时,我们要异想天开,特别是大家现在这个阶段。这也许是你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去盲选试错的阶段之一。我鼓励同学们在这个阶段去勇敢地试错,尝试那些你不知道的东西,去拥抱迷茫,享受异想天开的乐趣。我以前也会和同学们交流,在大学里有三件事情需要你去做。第一是喜欢的事,第二是自己能做好的事,第三是不得不做的事。我建议,至少在前两年,多去尝试、感受和发现属于你自己的第一件事。
第二,在做人、做事的方面,我期盼大家更多地去作“笨人”。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聪明人”是很多的。我希望咱们的年轻一代有更多的人敢于去作“笨人”和“不灵光的人”。无论在任何一个层面,小到一个班级、学院、学校,大到一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总会在某些时候需要有一些“笨人”站出来,一步不退。我觉得国关的学子就应该去做这样的人。其实对于这个园子里大多数老师来说,他们在书本里外,在讲台上下,想要传递给大家的更多的不是知识或思想,而是让大家知道:你们是可以站在那个地方不后退的那群人,只是这一步而已。这些想法分享给大家,也是给我自己。
原文内容有改动
来源 | 国际关系学院
编辑 | 钱羽然 张正涛
排版 | 刘慧玲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