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推荐 | 揆古察今,盛世修文,博雅人文讲堂开讲啦!
课 程 推 荐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博雅人文讲堂 强基计划
编者按
为进一步践行北京大学“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理念,自2020年起,人文学部在学校强基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学部相关院系、教务部、教务长办公室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下,组织人文学科的顶尖师资,为强基计划学生及全校对于人文学科及相关领域有学术志趣的学生,开设了“博雅人文讲堂”系列课程。
2023年第四期“博雅人文讲堂”邀请了8位人文学科知名学者,以人文经典和学术前沿为主题,展现学科奥秘,让学生在学术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提升问题意识、反思能力与创新精神,期待培养一批能融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未来的中国文化建设。
2023年秋季学期“博雅人文讲堂”即将开讲。本学期课程将有哪些内容?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1
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02035210
课程名称:博雅人文讲堂
负责教师:沈睿文(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上课时间:单周周四18:40-20:40
上課日期: 2023年9月14日- 12月21日
上课地点:哲学楼101教室
2
教学安排
3
讲座内容
一
在生活世界中发现历史
内容简介:人们通常认为,历史是从古书中发现的。后来人们发现,无论史料多么浩如烟海,与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从古书和古物出发去寻找历史,固然是一种常见的了解历史的方式,但不能因此把我们生活的世界与历史隔绝开来,让我们以为现实生活与历史毫不相干,以至不能很好地理解历史,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现实。在生活世界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新的历史问题,我们可以产生许多新的历史解释,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历史和我们的生活世界是割不断的。
主讲教师:赵世瑜,1959年生,四川成都人。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是区域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
二
汉藏语系谱系分类的理论与方法
内容简介:汉藏语系的谱系分类即汉藏语的发生学分类。有效的谱系分类是认识中华民族起源的重要条件。谱系分类的第一个难点是如何有效建立语音对应规律,第二个难点是区分语音对应是同源语言分化的结果还是异源语言接触的结果。在力图解决上述两个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我们给出了汉藏语谱系树的基本模型: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缅语和苗瑶语,而侗台语和南岛语构成澳台语系。汉藏语系和澳台语系是否有同源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主讲教师:陈保亚,男,1956年生,四川德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语言学理论、语言演化以及语言和人类复杂系统。
三
唐宋青瓷的世界
内容简介:介绍中国古代陶瓷的基本内涵,对唐宋时期的越窑、汝窑、南宋官窑等集中主要的产品进行讲解,唐宋青瓷的分期特征,几种主要青瓷之间的关联,唐宋青瓷在陶瓷史上的地位,如何学习中国古代陶瓷等等。
主讲教师:丁雨,1986年生,河南郑州人。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陶瓷考古、宋元明考古、中外交流考古等。
四
全球宗教问题、世界文明对话与中国哲理智慧
内容简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三者间的差异与张力日渐凸显,部分国家地区的矛盾与冲突日趋激化,宗教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问题”,文明对话随之成为“一大世界趋势”。此次学术讨论将围绕国际理论界所关注的“全球宗教问题”与“世界文明对话”,一起探讨”中国哲理智慧”可能带来的理论启迪。
主讲教师:张志刚,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专家,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等。曾任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兼职研究员,法兰克福大学DAAD客座教授等。
主要研究领域:宗教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中西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宗教与政策研究、“宗教中国化”研究等。主要著作:《宗教学是什么》《宗教哲学研究》《宗教文化学导论》《宗教研究指要》《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宗教学前沿问题研究》《“宗教中国化”义理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多次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普及奖等。
五
历史政治哲学的性质与形态
内容简介:(1)什么是政治?(2)政治哲学、政治理论与政治思想史: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3)三种不同的政治哲学形态:城邦、国家与政治社会。
主讲教师:李猛,1971年生,辽宁本溪人。1989年至1993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学士),1993年至1996年就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法学硕士),2001年 至2008年就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曾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社会理论、早期现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特别着眼于现代政治、道德与社会思想的形成和演变。2015年出版研究现代自然法学说的专著《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北京三联书店)。参与主编《思想与社会》丛刊,编辑了《韦伯:法律与价值》(2001)、《社会理论:现代性与本土化》(2012)、《奥古斯丁的新世界》(2016)、《科学作为天职: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命运》(2018)等文集。并翻译了布迪厄、吉登斯、米德等人的专著。发表有关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马基雅维利、笛卡尔、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研究论文多篇。
六
文明史进程中的中国经学
内容简介:简要梳理经学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介绍人文学科本科生为何需要对经学知识有一定了解,以及如何掌握基本经学知识。
主讲教师:程苏东,男,1986年11月生,江苏东台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学士(2007.7),北京大学文学博士(2011.7),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聘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传统文化研究》副主编、《南洋中华文学与文化》编委,主要从事汉唐经学史、经学文献学、先秦两汉文学、早期书写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著有《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曾获首届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0)、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全球华人国学新秀奖(2020)、霍英东青年科学奖(2022),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
七
北魏平城墓葬的制度转型
内容简介:北魏平城时代,平城墓葬文化的发展受到两条线索的影响:一条是墓葬文化由“北魏制”向“晋制”转变,另一条是新兴的佛教因素广泛渗入墓葬文化的诸方面。在这两条线索的交织作用下,墓葬文化丰富多样,成就了平城时代的繁荣期,完成了墓葬文化的制度转型。
主讲教师:倪润安,1974年生,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陵墓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民族考古。出版专著《光宅中原——拓跋至北魏的墓葬文化与社会演进》,发表论文60余篇。
八
幻灭的例外论:我们为何需要行星史(Planetary history)
内容简介:行星史是一种看待历史的新视角,最广义的行星史将直抵地球行星最微茫的起源,追溯人类物种与文化同地球的漫长历史,以及其他生命形式的兴衰之间的协同演化;狭义的行星史则可以寻找某个人类过往的片段,将之放入广阔的行星框架中重新思考、解读。无论是狭义抑或广义的行星史,都将从根本上挑战历史认识中根深蒂固的例外论思想。
主讲教师:侯深,环境史、城市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她的著作包括The City Natural: Garden and Forest Magazine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美国匹兹堡大学出版社城市环境史书系,2013)、《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四川人民出版社论世衡史书系,2021),并有译作《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译林出版社,2018)。她目前正在完成关于波士顿城市环境史的专著,并着手研究海岸城市的历史。
编辑 | 黄昕昕
封面图 | 钱羽然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