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几点建议
2019年岁末,武汉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继而扩散到全国各地和部分国家。目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不同战线、不同岗位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齐心合力,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为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而付出努力。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专业委员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领导下,组织委员和专家建言献策,商讨应对之策,提出如下防控建议,供大家参考。
理性认识新型冠状病毒,充分了解其生物学特性
1
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病毒的一种,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nCoV”。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新型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大家族的一员,一方面,它具有病毒的共有特性: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也就是说,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
但病毒并不是一离开活细胞就马上死去,它可以存在短暂的时间,大多数的传播都发生在这个过程。认识这一点对防控很有必要。
2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病人或病毒携带者的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等近距离接触直接吸入,可以导致感染;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可以导致感染;飞沫沉积在物体表面,如电梯按钮、楼梯扶手、茶杯甚至桌面等,接触污染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部位的黏膜,可导致感染。
3
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2-14天,平均7天。
4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发病症状及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呼吸:频率加快,甚至感到呼吸困难;普通感冒没有呼吸困难或急促症状。
咳嗽:症状严重,以干咳为主;伴有痰音,喘息。
发热:高热持续72小时以上,退烧药物效果不理想;普通感冒一般48-72小时可正常,退烧药物效果较好。(高热:高于39摄氏度,中热:38-39摄氏度,低热:37-38摄氏度)
全身肢体:乏力,精神差,食欲差,影响睡眠;普通感冒上述指标与平常差别不大。
新型冠状病毒的自我防控
1
远离人群:尽量保持与人群的距离,最好独处或单一家庭相处,避开人员过多的场所,与人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减少接触机会,切断传染途径。
2
戴口罩:选用“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型口罩”,其中“N95型口罩”尽量选用不带呼吸阀的。不要选用纸质口罩、面部口罩、活性炭口罩、海绵口罩,这四种口罩不能阻断飞沫吸入。戴口罩时接触口鼻的一面要注意不要接触,口罩每2-4小时更换一次,一旦污染立即更换。
3
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洗手用“洗手七字要诀”,用肥皂或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液,用流水洗手。
4
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5
多锻炼,增强体质:不熬夜,不过劳,增强免疫力。病毒没有好的药物,主要靠自身免疫力自愈。
6
自我关注:密切关注发热、咳嗽、乏力等自身身体状况,一旦有症状要立即就医。
保持良好心态,树立科学防疫观
新型冠状病毒目前被列为二类传染病,政府有关部门在防控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是本着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不应恐慌,要冷静应对,科学防护,有序防控,从自身做起,就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几率,从而达到保护自己,保护身边人群的目的。
正确认识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相处关系
野生动物与人类和平共处几千万年,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系统的组成部分,二者协同进化,有和谐也有冲突,是客观世界的必然存在。病毒不仅存在于野生动物,也存在于家禽家畜,同时也存在于人类本身之中,过分的恐慌和极端的指责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使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变得模糊。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源头尚未彻底查清,武断的结论有可能使溯源工作和防控工作失之偏颇,如此,则害莫大焉!当然,据科学界现有的研究结果,人类约70%以上的传染病与野生动物有关,因此,我们也要善待野生动物,用科学的观念和客观的视角学会与野生动物共处。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渡难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THE END来源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公众号
◢往期回顾◣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原文内容
版权保护声明:
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