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话策 | 学会建言献策之“复工复产”
编 者 按
近期由于防控疫情,交通运输限制、流动人口管控、企业延迟开工、学校延迟开学等措施对防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避免地给各个产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近日企业逐步进入复工阶段,各学会群策群力,用专业知识、智慧和经验就防疫抗疫对相关产业产生的影响和现状进行分析,并发表专业建议,助力全国各产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
本期推出第三期,学会在宏观层面为复工复产建言,就制造业、贝类产业、铜产业分析建议。
0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复兴八策
当前全国除湖北之外新增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已实现十五天持续下降,不少省份已多天无新增病例,理应立即全面复工复产,为湖北抗疫决战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建议采用以下策略,在确保疫情不扩散的前提下,尽快促进复工复产和扩大投资,尽快实现“疫后复兴”。
复工复产策略:
1.社区精准封闭是阻断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手段,数百万社区干部、志愿者和网格员作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功绩,但少数害群之马的恶劣破坏作用也随之浮现。建议从快严肃查处非疫区少数基层干部层层加码、违法挖断公路封锁交通物流、随意封闭居民门户、任意截留邮寄的防疫物资、阻挠企业复工,甚至乘机敲诈勒索等典型案例,以儆效尤。
2.无论是复工复产还是抗疫,物流快递企业不仅是排头兵,更是当前急需的社会“公共品”,必须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对这类企业给予紧急优惠政策和公开排名激励,力求“疫后复兴,粮草先行”。为防止恢复物资人员流动过程中的疫情反弹,建议在各类封闭的公共空间(包括高铁、轮船、公交车辆)和物流仓库加装臭氧发生器杀灭病毒。
3.对复工的小微企业实施上年度社保金返还的优惠政策。较之税收减免,社保金返还有三大优势:一是能鼓励企业少辞退员工,二是补助能快速精准到位,三是因“有征有返”有利于激励企业在正常年份多交社保金。
4.对全球供应链重点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由所在地政府给予重点帮扶,促使他们尽快复工复产。国家相关部委进行监管并进行复工复产程度实时排名和相应奖惩。重点外贸企业的快速复工复产是“反脱钩”挫败反华势力和维持全球化秩序的主要策略,应给予高度重视。
5.建议国家卫健委会同相关部委,依据各地疫情的攻防战的教训,尽快提出强化全国公共防疫和治疗体系建设方案。今后所有医院、各级党校、住宿制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设计方案都必须考虑到防疫时能快速改造成传染病医院。对湖北等疫情严重的省份,可仿照汶川灾后重建“对口支援”模式,由援助省组织资源进行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人力培训和运行管理“一条龙”重建,尽快补齐当地公共卫生和防疫设施不足的短板。
6.全国数十万个村庄在本次新型肺炎疫情中,表现出易封闭性、自我维持能力强、对外部公共设施依赖程度低的特点。建议将农民闲置住房和宅基地对城市居民的租赁期延长至三十年以上。这一方面可满足中产阶层异地购置二套房需求,促进城乡融合振兴乡村,另一方面可迅速扩大民间投资规模,更重要的是,一旦下次疫情和灾害来袭时,城市居民可提前自行疏散至农村,从而增强国民经济体系整体韧性。
7.本次疫情攻防战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及时封闭有疫情的居民小区并精准到具体楼宇和楼层。建议总结各地城市在疫情中暴露出的软硬件短板,在全国范围加速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这不仅能改善居民日常生活品质,而且在疫情来临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社区自我封闭防卫阻断疫情传播。
8.建议全面总结各地智慧城市、公共信息系统、智慧社区和网格式精细化城市管理系统在本次防疫战中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推进5G建设进程,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值得指出的是,近几天各地普遍出现因大量增加的在线教育和视频会议造成网络瘫痪事件暴露了网络软硬件的短板,应扩大投入尽快补齐。
据初步估算,以上八条策略一旦实施,至少可形成十万亿元的新增社会投资和相应的消费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国际贸易“反脱钩”和决胜防疫战、实现“疫后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资源保证。
P.S.摘编自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仇保兴:促进“复工复产”、实现“疫后复兴”的对策建议》,作者:仇保兴,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
制造业
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短期内将带来巨大影响。将会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哪些深刻的影响?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哪些变革?
分析和建议:
1.制造企业将会更加注重对HSE(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企业中员工之间的密切接触而导致交叉感染,对于企业将可能成为灭顶之灾。因此,此次疫情将会促进广大制造企业,大大加强员工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强化灾难预警机制。
2.中国制造企业将更加务实地推动智能制造。此次疫情正值中国传统的春节,疫情的发展导致大量劳工无法按期返岗。从长期来看,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势必会更加重视智能制造,推进少人化和柔性生产,聘用更多高技能和多技能的工人,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劳动力的波动。
另一方面,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凸显了防护产品生产不及时,跟不上需求的情况,将促进医疗物资和器械制造企业更注重推进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构建智能工厂,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同时,还应着力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智能化,提升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很多企业也会重新反思“零库存”,实际上,企业对关键的原材料、零部件,保有一定库存还是必要的。
3.中国制造企业将更加主动地拥抱数字化转型。春节之后上班的第一天,很多企业选择了让员工在线办公。由于爆发性增长的海量服务难以响应,几个中国主流的互联网公司的在线协作平台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体现出企业对数字化技术的现实需求。可以预见,制造企业会对远程协作的任务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流管理等软件提出迫切的需求。
4.制造企业将会积极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在病毒疫情、地震、台风等意外事件发生的时候,制造企业的维修服务人员往往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因此,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进行远程指导,基于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进行故障预警,这些智能服务会逐渐从理念变成现实。
此次武汉建立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临时医院,在短短几天之内,提出了巨大的对工程机械设备和相关物资的需求。因此,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对设备和物资进行优化调度,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显然,此次疫情之后,制造业服务化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会有更清晰的方向。
5.生命科学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长期以来,中国医药企业还是仿制药为主,创新能力不足,类似青蒿素这样的原创药品很少,这在几年前麦肯锡发表的一个中美制造业创新能力对比的研究报告中进行过详细分析。而通过此次疫情,国家势必会更加重视研发各种应对病毒的检测、抑制和治疗的相关药品和试剂,而公众对于类似流感疫苗这类产品的使用量也会大大提高。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加强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制造。
6.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慧交通的理念将全面更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此次疫情暴露出,实际上已推进多年的智慧城市、智慧家居和智慧交通还是停留在表面。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每一个疑似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疑似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实际上物联网技术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能够及时监控每个人的健康状态?对可能出现的疾病进行早期预警?这些需求将会促进相关企业研发更多的智能产品和和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APP。
李培根院士认为,国家需要收集各方面的宏观数据,以利于预测某些突发事件(例如谷歌当年预测了2009年的流感疫情);而企业也需要具备对社会宏观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以便提前应对突发事件。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产业
当前,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全国各个行业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为了全面地了解疫情对贝类产业的影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组织全国会员,对产业重点企业进行调研。
根据问卷汇总,疫情对贝类产业的影响主要包括用工难、物资短缺、产品滞销等三方面的问题。
产业分析:
1.用工难。至2月16日,企业复工率超过60%。受人员流动限制的影响,复工企业以当地劳动力为主,复工状态多为部分恢复或维持生产状态。部分地区(江苏、广西等地)的企业反映当地政府禁止工人出海工作或限制出海人数,导致海区养殖管理滞后,养殖设施得不到及时维护、更新。
2.物资短缺。现阶段是贝类苗种生产关键期,受上游企业复工延后、物流运输受限的影响,苗种生产所需饲料、燃料、设施耗材等大宗物资供应不足。特别是需投喂饲料的鲍鱼产业,65%的鲍苗企业反映目前饲料短缺,随着水温的持续上升,苗种损耗的风险大幅增加。
3.产品滞销。产品滞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采捕困难,劳动力不足与出海限制使成熟贝类不能被有效采收;二是批发市场关闭,农村交通不畅,无收购商。苏北地区出海管控,贻贝采收受阻,销售停滞,更为严峻的是该地区贻贝收获期短,如不能在1个月内完成收获,则面临贻贝性腺排放、品相急剧下降乃至死亡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苏北、日照等地贻贝产量超过14万吨;福建鲍鱼交易量较往年同期下滑90%以上。
提供策略 积极应对:
在调研的基础上,贝类学分会针对贝类产业当前复工面临的用工难、物资短缺等问题,会同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共同形成专项调研报告给产业相关主管部门提出了应对措施建议,助力全国贝类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分会相关理事针对不同贝类品种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帮扶,支持产业共度难关,已开展了如下活动:
1. 贝类学分会副理事长、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林志华研究员领衔的螠蛏养殖团队针对新冠疫情对螠蛏养殖的影响,制定了“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螠蛏池塘养殖技术要领”技术指导手册,为螠蛏养殖企业和养民提供科学指导。
2. 贝类学分会理事刘光谋所在公司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鲍鱼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在当前鲍鱼市场持续低迷及疫情期间,为解决各大养殖户资金困难,保证广大养鲍户的养殖工作顺利进行,公司提出了资金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养殖户租用海区,对资金周转不开且社会信用良好的,根据实际养殖规模,按照比例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
3. 针对贻贝、扇贝、牡蛎等双壳贝类收获和销售困难的问题,相关理事积极提供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协助对接线上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解决产品滞销难题。
4. 协调福建东山鲍养殖企业组织“心系武汉•鲍团取暖”募捐活动,筹集捐款586991.82元、漂烫速冻鲍鱼8040斤驰援湖北武汉。第二、三批鲍鱼正在抓紧加工中,不日也将发往湖北,助力疫情阻击战的胜利。
P.S.摘编自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梳理新冠疫情影响 助力贝类产业恢复生产》
产业分析:
铜下游加工复工偏慢。由于铜冶炼企业生产连续性的要求,疫情期间冶炼企业普遍未停产,但下游加工企业复工延后,我们认为库存累积和需求短期走弱将拖累铜冶炼企业的盈利能力。
铜冶炼厂库存积压硫酸滞销,后续或计划减产减缓压力。据SMM,大部分铜冶炼厂春节至今维持正常生产,疫情影响的主要是加工端。据百川,铜加工厂开工时间多在2月10日后,且返工人群仍需隔离,百川预计铜加工厂到3月才能正常开工。由于炼厂并未停产导致库存积压,百川预计目前国内工厂铜库存约22.7万吨,较19年同期上涨54%,且由于运输受阻,以汽运为主的副产品硫酸受到较大影响,主副产品累积对炼厂造成较大压力,后续铜冶炼厂或计划在近期主动缩减产能利用率。
复产情况及影响:
1.铜精矿:炼厂原料供给基本正常,进口铜精矿运输渠道基本畅通,因为炼厂离港口近受国内交通管制影响较小,受影响炼厂较少。
2.精炼铜:大部分铜冶炼厂春节至今一直维持正常生产,少量冶炼厂停产也是正常假期检修停工,并非受到疫情干扰。供给端,原料供给、成品库存积压、硫酸运输问题包括工人返工延迟均对冶炼厂生产造成干扰。
据SMM,因下游工厂延迟开工且物流不畅,目前冶炼厂普遍存在电解铜库存积压问题,库存天数在10-15天,资金和库存压力都比较大,而因硫酸问题已经出现倒逼炼厂减产的现象。国内铜冶炼厂已经计划在近期主动缩减产能利用率。
据SMM2月3日调研数据显示,国内主流铜交易市场上海、江苏、广东三地社会库存共28万吨,库存较春节前1月23日增长6.5万吨;本周五上海保税区铜库存环比春节前(1月23日)续增0.7万吨至29.95万吨。因受到疫情影响,大多仓库暂停业务操作,以致大部分的电解铜堆积在港口,无法进行清关和入库,预计后期保税区库存也会延续节前的节奏继续攀升;铜冶炼厂社会库存还在快速累积的过程中,铜现货市场库存压力剧增,铜基本面短期难言乐观,至少一季度看不到修复的可能,二季度表现取决于下游消费的复苏情况。
3.铜材:铜材加工厂开工时间多在2月10号之后,原定放假时间集中在1月20日至1月30日,受影响天数在10天左右。因铜下游加工厂多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目前该地区多地地方政府明确下发“各类企业不早于2月9日24时前复工“的规定,大部分工厂已经接到明确通知称开工时间不得早于2月10日,部分工厂表示2月10日能否正常开工也在等通知,现在因务工人员返工后需暂时隔离不能及时到岗问题,预计工厂开工还会进一步受到影响。
终端工厂工人返岗同样受到地区管控,开工时间也在2月10号之后甚至更晚。总的来看,疫情对铜上游冶炼厂开工时间影响较小,大部分都维持正常生产,但下游各工厂普遍受疫情影响开工时间至少推迟了10天,此情况必然会造成铜基本面暂时性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内库存的增加。
P.S.摘编自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加工企业复产延后,短期利润承压——新冠疫情对有色行业的影响分析》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尽快找差距、补短板,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
专业人士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用知识、智慧和经验
积极勾画“科学防疫抗疫路线图”
防疫抗疫的同时
助力全国各产业经济趋向稳定
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中国科协邀请一众平台服务机构
助力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
已在绿平台上线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登录
中国科协助力企业(园区)复工疫情防控平台
欢迎各企业和产业园区使用并提宝贵意见
请大家向各地企业和产业园区广为推荐使用
福团说:
在此全国防疫抗炎的关键时期,”学会服务365“特别推出《战”疫“话策》栏目,将学会及科技工作者发出的相关专业建议呈现给大家,欢迎持续关注!
◢往期回顾◣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登陆平台
版权保护声明:
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