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期刊业如何自救与逆袭?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全国各行业都经历了一次长时间的“歇业”
那么,疫情背景下
期刊业如何自救与逆袭?
跟小福团一起去看看
期刊大咖们怎么说?
陈实: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报道杂志社社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
坚守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的理念,
加大优质内容产出
疫情带给期刊业的变化有些是显性的,比如采编、排版、印刷、物流、零售、线下活动等环节不能正常进行,增加了各方面的成本;同时,受整体环境影响,期刊业原本呈下滑趋势的经营业务也势必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疫情的显性影响背后,传统期刊业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疫情”不来,“变化”也会发生。传媒技术的创新和新媒体业态的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传统期刊业,期刊业面临着整体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办刊理念、内容生产、创新机制、融合发展等方面向“现代期刊”业态转型升级。
期刊业要“化危为机”,首先要坚守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的理念,加大优质内容产出。期刊是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期刊内容作为书籍出版和网络碎片化信息之间的阅读供给,要进一步将传统的专业采编优势和内容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策划采集、编辑出版、传播推介等各个环节,进行高品质输出。
同时,期刊传统业态要不断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注重社会效果,形成品牌效应,不断提供满足读者多样化、个体化需求的内容产品。例如此次疫情中,中国外文局所属包括中国报道杂志社在内的各期刊社,发挥多语种、全媒体的业务优势,推出一批抗“疫”报道专题,积极回应国际关切,全方位、多角度讲述了中国为防控疫情、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所作的努力和全球抗“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中国报道杂志社旗下《中国报道》《中国东盟报道》不仅推出了纸刊专题报道,利用海内外社交平台进行系列专题传播,还推出了多期《i China》中文、英语、泰语、马来语等多语种战“疫”电子周刊;并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向武汉等地派出了旗下“解读中国”工作室视频制作团队;同时,还发挥平台和资源优势,依托中国企业国际传播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邀请各界专家学者进行了圆桌论坛“云访谈”,为疫情之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海外形象塑造建言献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面对传统期刊的发行压力,要顺应数字化变革,用互联网运营思维做好期刊线上发行,精准发行定位、创新发行技术、优化发行渠道、升级发行服务,实现“内容产品化、产品品牌化、品牌产业链化”,不断适应新业态、新挑战,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刘永坚: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文化和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凸显了出版融合的重要性,也折射出部分
期刊社当前出版融合力度的不足
在此次疫情期间,物流及人流都受限,各期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一些传统期刊正常出版及发行都会受到极大影响。这更凸显了出版融合的重要性,也同时折射出部分期刊社当前出版融合力度的不足。出版融合程度比较高的期刊由线下转为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在纸质杂志不能按时抵达的情况下,保证了宣传实效。
期刊的线上生存能力越强,疫情影响越小。危机当前,“新零售消费”“远程学习”“移动办公”这些智能化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已走入人们的生活,而在此方面期刊提供的动能却相对薄弱,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出版融合。
期刊社增强线上生产能力、构建自有互联网传播平台已刻不容缓。我们实验室自2017“互联网+”时代,期刊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数字化转型尚未探索出有效路径。
期刊“多而不强”,编辑创新性不足,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OSID 开放科学计划”,阐述应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出版融合模式,借助 SAYS系统工具,以全媒体思维打造“现代纸刊”,推动期刊轻量化转型,整合运用平台资源,实现对编辑、作者的有效激励,提升期刊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读者用户提供精准知识服务,促进基于单篇论文的学术交流与评价体系建立,全方位、全流程、多维度为期刊增值,最大化提升期刊影响力。我们希望与期刊界的同仁共同促进期刊融合创新发展。
栗延文: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金属加工杂志社社长
构建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内容传播和经营模式,不仅是当下应对疫情的有效措施,而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期刊特别是行业期刊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疫情初期,“线下”模式被突然按下暂停键,原有的工作模式和经营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工作模式来看,如果没有线上工作平台,无法快速启动“线上”模式实现远程办公,则运营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从内容传播与经营模式来看,对行业期刊来说,在行业展会及交流会纷纷延期或撤销、期刊单位自己策划的活动不能如期举办,也无法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线上”商业模式、技术平台、产品体系以及用户资源优势,则期刊的内容传播与经营必然陷入停摆状态。反之,对于那些拥有较强线上运营优势的期刊来说,危机反而是其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金属加工杂志社近年来通过快速推进媒体融合,建立了纸媒、数字媒体、活动和增值服务四位一体的产品体系,形成了以两微一端、行业门户网站、在线课堂、直播等数字媒体为龙头的全媒体服务平台,形成了170余万人的数字媒体矩阵用户资源。
在疫情期间,我社迅速切换到“线上”模式,利用线上工作平台和管理系统组织员工协同工作,凭借强大的线上平台和传播力优势,组织策划了“抗击疫情,制造业在行动”专题,利用网站、微信、今日头条等广泛征稿,多角度报道,多平台分发,引导企业相互借鉴、共渡难关;同时,我社充分利用“金粉讲堂”的品牌影响力,迅速开设了抗疫公益直播系列课程和专题论坛,从2月20日开始,20多天的时间里共进行了十几场直播。这些系列化的专题报道和在线课程得到了行业的广泛好评。通过快速反应成功策划实施这一系列高质量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我社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升了在行业的品牌影响力。
通过此次疫情,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线上模式已成为期刊业的主流模式,构建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内容传播和经营模式,不仅是当下应对疫情的有效措施,而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追求无止境,创新始终在路上。
史永超: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副主编
数字出版具有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传播速度快、易于检索的优点,必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流
疫情给期刊带来的变化,总体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采取对疫情的严控措施,使得期刊出版流程上的相关人员无法到岗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期刊编辑部人员不齐,无法正常工作;2、印刷厂停工,期刊无法印刷;3、纸张等印刷耗材无法从下游单位采购,无法满足印刷要求;4、交通受阻,订户无法收到期刊。
二、作者受到严重影响。作者的稿件经过同行评审后,会反馈给作者审稿意见,有些意见甚至需要重新做试验才能完成稿件的修改,而在疫情的管控下,大学和科研单位都没有开放,人员没有到岗,无法完成论文修改和补充实验。很多作者要求延长修改稿的提交时间。
三、无法开展学术交流。编辑原来计划参加的各种学术会议被推迟或取消,也无法到专家单位进行交流。使得正常的学术交流受阻。
那么如何化解危机呢?我想这个几个方面很重要:
一、做好个人防护。提高防控意识,做好防控措施,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人员聚集。只有人人做贡献,才能尽快结束疫情,恢复正常秩序。
二、提前做好各项出版准备工作。恢复正常秩序后会有大量拖欠工作需要补上,因此,目前应尽量把各项出版工作完成到一旦复工,就立刻可以进入执行的阶段,把损失减到最低。
三、提升网络出版能力。现代出版的传播媒介已经由纸张出版向数字出版快速转化,数字出版具有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传播速度快、易于检索的优点,必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流。
四、不断提升网络办公协同能力。很多期刊流程是由单人独立完成,并不受办公场所和设备的限制,如果能够完善网络办公平台的功能,将极大促进办公效率和降低成本。例如通过视频办公系统,有身临办公室的感觉。
五、提升个人自律能力。由于大部分单位还处在每天有人值班,其他人员家中办公的状态,因此,对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自己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跟在办公室一样的工作状态,才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冷怀明:《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公众对学术期刊的关注度提高给期刊的
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新型冠状病毒病全球大流行,给各行各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相对来讲,期刊业受到的影响较小,因为期刊早已实现网络无纸化办公,我们宅在家里也一样办公。“病毒从哪里来”、“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是谁”、“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等这些本是科学家或专业人士才关心的问题,一下成为了人民群众特别关注的问题。《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这期刊名字一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一位老奶奶发微信问我《柳叶刀》是本什么样的杂志。这不能不说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迎来了发展机遇。面对全球性的突发公众卫生事件,遭遇我们知之甚少的COVID-19,全社会都渴望科学、专业、严谨的资讯。2月5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发布指导广大陆军官兵科学防护、理性应对的《陆军官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手册》。发布当日微信端阅读10万+,官网在线人数达3.6万;还有单位来电话希望转载和授权印刷。
科研工作者和一线临床医生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共享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临床救治经验,对推动疫情防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陆军军医大学从事脓毒症研究的周红教授敏锐观察到COVID-19存在“细胞因子风暴”和“免疫抑制”,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撰写的专家述评《重视2019冠状病毒病诱导的脓毒症免疫抑制》,提出研究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对降低COVID-19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强烈建议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慎用磷酸氯喹。《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用7天时间完成同行评议、修改和编辑加工、“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发布、推送。论文在3月3日网络首发,3月4日下午作者反馈有美籍华人来电话与她讨论,随后《中国药理通讯》来函申请转载。
疫情给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负面影响,期刊业在危机中接受挑战,“转为危机”。如果说公众对学术期刊的关注度提高给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那科研人员和科技工作者把优秀的论文写在祖国的期刊上是我们走向期刊强国的必由之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保持敏锐目光,时刻关注着人类健康,快速报道与人民健康戚戚相关的医学科普和医学研究成果和有创新学术思想的论文,如“抗击埃博拉特别报道”、“科学防控H7N9”、“特别报道:新型冠状病毒病的防控等”。
积极与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主动约请优质稿件、加大传播力度,无疑是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最直接的手段。疫情之下,期刊业应主动出击,“化危为机”,践行期刊的社会责任。
黄新明:中兴通讯技术杂志社常务副总编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也是办好期刊的重要手段
我个人觉得疫情给期刊业带来以下变化:
一、让大家认识到期刊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全世界对此新型病毒的特性都不了解。武汉一线医疗专家第一时间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了新冠肺炎病毒的特征和对病患的临床治疗情况。这些论文既是科学的临床数据,也是大众的“镇静剂”。当时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主要是社会新闻,而且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谣言,让人们难免有些恐慌,而这些研究论文从学术层面及时地让世界了解到新冠病毒肺炎的真相,给了大众战胜疫情的信心。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论文的发表让人们认识到期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让大家认识到要科研成果要更加及时地发表,为现实社会服务。疫情的发展不等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要用来指导一线救治。上述论文的发表只用了两周左右时间,都走了特殊流程,比如加急审稿、网络预出版等。这也提醒了期刊人,缩短用稿周期,是我们的责任。期刊的作用很多,但为现实社会服务应该最重要。
三、让大家认识到被动等稿不如主动约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国内也有不少期刊主动策划,联系专家,组织到来自抗疫一线的专稿,甚至出版专刊。是“等稿”还是“要稿”,结果完全不同。针对热点、重点、难点,策划专题、专栏,主动约稿,是期刊发展的趋势之一。
四、让大家认识到期刊要随着时代发展,向新媒体转型升级。目前的国内期刊界是信息技术发展倒逼期刊出版的发展,出版系统提供商驱动期刊编辑部技术升级,而大部分期刊编辑部的业务流程与传统相比并无太大变化,编辑部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很被动,也很局限。疫情让大家更加认识到网络化、移动化、碎片化出版是大势所趋,集约化经营更加具有竞争优势。
疫情之下,期刊业如何“化危为机”?
一、要赢得科技“话语权”。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类灾难,危机当下,疫情研究十万火急,成果发表举世瞩目。我国在这场“战疫”中,赢得了初步胜利,经验和成果难能可贵。如果这些重要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那就是我国期刊的一次机遇。高价值的文章可以成就刊物,无论是以什么语言、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
二、要有期刊强国的使命担当。强大的国家总有强大的期刊,强国的路上需要有期刊做贡献。很多科学家本身就是期刊人,把论文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是使命,也是责任担当。如果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都到国外就业就学,何谈建设国内一流高校?同理,如果优秀论文都送到国外发表,何谈办国内一流期刊?
三、鼓励更多期刊关注产学研合作的办刊模式。本次疫情中表现突出的期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积极策划内容,与科研机构和一线专家团队合作,高效率协调出版资源。产学研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办好期刊的重要手段。
邵振业: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协会医药卫生期刊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山东省期刊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山东省护理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护理学会常务理事,《齐鲁护理杂志》主编。
不要盲目的崇拜国外SCI,
应该将学术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齐鲁护理杂志编辑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迅速采取了行动。
第一,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个阵地,迅速行动起来,做好疫情防护的宣传工作。2020年1月2日,以“紧急通知!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卫健委回应来了”为题,齐鲁护理杂志微信公众号抢先报道了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已抵达武汉的消息。并报道了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的关于肺炎疫情情况的通报。同时,在文中强调了“如何预防肺炎”;1月7日,以“卫健委通报: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增至59例!已排除SARS”为题,报道了武汉市卫健委关于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情况的再次通报;1月9日,以“重要通知”栏标,报道了“初步判定!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疫情战报;1月14日,以“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后,我国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为题,报道了我国将与世界卫生组织分享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中检测到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信息;1月16日,以“官方通报:境外发现新1例型冠状病毒肺炎,并称不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为题,报道了武汉疫情的最新进展;1月19日开始,以题目“最新通报:新型冠状病毒新增4例,共死亡2例!”报道了“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情况通报”,并详细报道了两例死亡病例的情况;1月20日,以“北京广东确诊新型肺炎病例武汉新增136例”为题,报道了疫情的扩散情况;从1月22日开始,本刊公众号全方位、多视角、大篇幅报道全国各地驰援武汉、驰援湖北的情况,报道一线护理人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并增加报道条目数量,由原来的每天4条增加到6条。
第二,1月21日,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强调这次疫情的严重性和即将发生的大流行的可能性,要求全体编辑部成员,都要有防范疫情的意识。尤其是春节假期即将来临,建议大家:尽可能不要回家过年!并成功地劝阻了几个原打算回家过年的编辑,留下来在济南过年。会上,要求大家尽快备足1个月以上的基本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购买口罩等必须的防护用品,以防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疫情就是命令。为了及时报道一线护理人员的最新工作战况,我们召开部门负责人会议,研讨在疫情条件下,如何更好的发挥期刊的作用,为抗击疫情服务,决定:自2月上半月刊开始,开辟“新冠肺炎特别报道专栏”,及时报告一线抗疫斗争的护理实践。连续4期,共发表特别专栏文章 21 篇,并及时上传本刊网站,为读者提供免费下载服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山东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成功护理体会”一文,是我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首发,责任编辑精心策划,及时联系作者,该稿2月15日收稿、2月20日刊岀,刷新我刊“周出刊”的记录;“援鄂抗新冠肺炎一线护士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一文,全方位报道了一线护理人员的照护体验;“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一文,详细报告了护理新冠肺炎患者的体会;“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一文,2月18日收稿,2月20日刊出,创造了我刊创刊以来的最快刊发速度:“收、编、审、发”,3日内完成。
后续的论文,分别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驰援武汉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分析”“新冠肺炎患者氧疗护理的质性研究”“俯卧位通气在新冠肺炎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气策略中的应用”等进行了报告。
为了编发这些稿件,编辑们加班加点,有时工作到深夜。大家都没有叫苦叫累,因为只有一个目标:尽快编发新冠肺炎特别专栏稿件,为抗击疫情贡献我们期刊人力量!虽然我们不能直接上一线、战疫情,但我们每一个期刊人都心系疫情一线、心系患者,更心系驰援湖北的2.86万名护士!
第四,采取优惠政策,助力疫情防控。为了更好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减少作者不必要的公共场所暴露,我们决定疫情期间,免除所有作者审稿费。同时,为了鼓励、支持湖北疫情严重地区护理人员成果发表。
这次疫情对我国的期刊业也是一次大考,它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们自己期刊的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体系、科研申报与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引导作者,不要盲目的崇拜国外SCI,应该将学术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
小福团摘编自期刊强国《疫情背景下,期刊业如何自救与逆袭?看看业界大咖怎么说》。
来源 | 期刊强国
往期热文回顾:
本文由丨学会服务365 xhfw_365丨精编发布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转载、投稿、咨询
邮箱:xhfwzx_wx@163.com
小福团微信:xft20200115
———— 猜你喜欢————
(点击蓝字跳转)
版权保护声明:
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