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 铮 刘钰潭 | “沉浸”的核心要义与文化逻辑


“沉浸”的核心要义与文化逻辑

作者 | 张铮 刘钰潭

张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

刘钰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节选,原文刊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ABSTRACT

摘 要

        从跨学科视角来看,诸多学科对“沉浸”的理论构成皆有贡献:人文艺术学科为其提供了多样世界观,新闻传播学科为其架起了解读社会的桥梁,教育心理学科为其提供了探索人类自身的窗口,技术哲学为其展望了“沉浸”之于人类未来的价值。理解“沉浸”的四象限模式整合了上述学科的理论探索,指出“沉浸”的核心要义在于探索以身体为媒介的空间与传播的关系,“沉浸”的文化逻辑是依托于技艺、技术、技能围绕身体实现空间的生产,在“沉”与“浸”的主体性翻转中实现身体知觉与空间造境相融合,并进而推动了“数字化身体”的产生。

        2021年末,“元宇宙”(metaverse)概念迅速走红,无论对这一概念秉持何种态度,但究其本质,“沉浸”是无可回避的内在特征。本文立足于跨学科的视角,探讨“沉浸”的核心要义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是什么,目的在于通过理论思考为当下沉浸产业的研判、分析、前瞻提供学理借鉴。

平昌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

是采用“科技+艺术”的融合方式打造的沉浸式表演


#01

从搭建到展望:

沉浸的跨学科理论对话

(一)人文艺术:搭建“沉浸”的多样世界观

        在空间艺术领域,借助5G移动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全新的数字技术场景被建构出来。沉浸为戏剧艺术提供了新载体,沉浸式戏剧凭借其独特的观演形式释放出无穷的商业娱乐潜力。在电影学领域,VR为代表的沉浸电影技术赋予了观众完全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审美空间。在电视艺术领域,“5G+AI”技术内核以及混合现实的媒介表达形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互动机制。沉浸也为动画艺术提供了具有可交互性与多视角性的艺术展现形式。

        在设计学领域,沉浸改造了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的应用性、适用性,从交互和表象两个方面营造了鲜明的在地感和创意意识,有效地提升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效率。在博物馆的文化设计上,沉浸的出现使得叙事模式、叙事技巧、叙事主题等元素能更好地帮助文化获得充分认知。在游戏的设计层面,沉浸打造出共情体验,进一步提高了游戏的参与感。在虚拟现实艺术的设计上,沉浸衍生出多样的内容与形式搭配的设计方案,出色地完成了对于艺术效果的表达。


(二)新闻传播:架起“沉浸”解读社会的桥梁

        新闻生产近年来形成了很多基于“沉浸”方式的新业态、新方案,也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VR新闻、AR叠加新闻、机器人写作等技术塑造了让新闻受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新闻。在此类新闻中,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传统叙事逻辑的创新,让视觉与听觉的感官意识获得充分的发挥。沉浸式新闻也提示人们对于新闻自身的真实性、客观性等基本属性的存在与发展问题,从而推动新闻基本理论认知的发展。

        传播学科的理论探索成为解释沉浸机制、构造沉浸文化的重要学科资源。随着MR及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涌现,人类进入依赖媒介栖息的生活状态。因此沉浸在传播学中也被视为媒介,这种审视既指向了人的身体经验与媒介的相互缠绕,更意味着整个社会环境被塑造成了具有沉浸结构框架的传播空间。沉浸传播是沉浸媒介时代的主要传播形态,形成以人为中心、传播浸透时空、释放意义与想象力的传播特征。感官沉浸是沉浸传播的初级阶段,而基于各种媒介手段实现的意识沉浸则是沉浸传播的发展方向。


(三)教育心理:打开以“沉浸”探索人类自身行为的窗口

        从教学设计角度,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沉浸技术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建构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教学设计模式。而这种沉浸式课堂教学也为开发和丰富教学课堂资源和教学话语模态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学习理论角度,VR等沉浸环境中能够提升学习者的情感投入,并通过多重感官立体建构学习者的认知感受。更进一步,学习者可借此机会进行各种模拟体验,为其主动投入学习、打造多维度的综合能力、联想能力等提供可能。

        在心理学领域,众多实证研究探索出影响沉浸的因素、功能,沉浸产生的效果被不断发现、验证。沉浸体验中的技术水平、用户个体素养、价值期望、任务特征、工作态度、社群参与等因素是影响沉浸体验形成的关键因素。沉浸体验也对其他诸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如沉浸心理可有效提升游戏态度、降低社交焦虑、改变用户社会认同、促进女性消费审美与购物、提升数字文化情感价值感知等等。


(四)技术哲学:展望沉浸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在技术哲学领域,沉浸成为催生新领域的核心创新元素,是建构未来、定义未来模态的重要支点,并由此发出对人类主体性、能动性等哲学议题的诘问与反思。由此,对“沉浸”的科技哲学解读就是对人类与社会关系、与自我认知的解读,更是对世界的多维度探索。

        “沉浸”被视为解读诸多媒介质地变化的理论入口,正如阅读的行为可视为从作为表征符号的书面文字出现到意识层面的解读方式转变,这其中存在着意识沉浸到知觉沉浸的转化。沉浸还被视为描绘未来世界的图景框架,成为具象化的现象学思考,即沉浸式虚拟技术试图模拟一个以假乱真的虚拟世界,这里的虚拟世界充满传统哲学的知觉观念,更进一步形成更多的想象层次的沉浸意识,而非身体层次的感知意识。综上所述,本文以表1梳理出“沉浸”的跨学科的理论阐释。

表1  沉浸的跨学科理论阐释


#02

沉浸的核心要义:

沉浸的四象限构成

        西方传播地理学奠基性人物保罗·亚当斯(Paul Adams)明确提出地理学的“传播转向”,并用象限图来概括传播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即由空间中的媒介、媒介中的空间、媒介中的地方和地方中的媒介构成的传播拓扑空间。本文借助这种思路更系统地解读和呈现沉浸的核心要义。“沉浸”的核心是围绕“沉浸”的主体,即人的身体展开的,是基于媒介技术对人身体的作用形成的,并因应产业结构不断衍生、变革。在对于“沉浸”的理解中,“沉”(merge)与“浸”(submerge)呈现出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作用机制,本文在此引入身体与空间的双重视角,分成“空间中的沉浸、身体中的沉浸、沉浸中的空间和沉浸中的身体”四个部分,建构沉浸的内部逻辑闭环如图1所示,由此形成思考“沉浸”的新途径。

图1  沉浸的四象限构成图


        图1的四象限模式整合了不同学科对于“沉浸”概念的论述,为理解“沉浸”提出了更清晰的理论架构,给目前应用广泛但纷乱复杂的沉浸的理论与产业实践提供了理论参照。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在这四个象限之间,产业背后的资本流动、权力宰制、技术垄断、市场分化、文化差异等多重因素对“沉浸”的理论阐释依然有很强的推动或阻隔作用,不断促成沉浸四个象限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分离。


(一)身体中的沉浸与沉浸中的身体

        所谓身体中的沉浸,是指身体对于空间产生的具象感知,是过程的描述,个体在沉浸的描述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这里的沉浸内涵更加强调沉浸之于身体的改造变化、发挥效果,沉浸使得身体的经验可形成更具有系统性的经验积累、表述,由此形成个体的沉浸式体验。在实践中,“身体中的沉浸”表现为不同的产业类型,有不同的沉浸维度,进而催生出不同产业中的具体问题:如身体如何在具体产业的模式中调动了感官体验?沉浸消费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满足?产业如何根据身体经验优化产品功能设计,这都是重要的问题取向。

        另一方面,所谓沉浸中的身体,是媒介技术端与身体端相融合的解释维度,指的是身体在经过沉浸技术作用之后所呈现的新特征的身体形态,这在对于沉浸现象的描述中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这里的身体不仅是肉身层次的表述,更寓意着具身化存在的精神状态、自我意识、环境感知等多重层次内涵。这里的沉浸更加强调技术对于身体的作用效果,即文化科技直接作用于个体身体的目标塑造、受众预期,消费者的技术感知,经验、情感等身体实践等维度。在沉浸中的身体这一维度,技术怎样改变身体的多重知觉达成沉浸效果?怎样理解这一改变过程的利与弊成为这一维度的重要问题指向。

沉浸式戏剧《爱丽丝冒险奇遇记》


(二)空间中的沉浸与沉浸中的空间

        在上述四象限框架的二、三象限中,所谓空间中的沉浸,是指物理或虚拟空间被文化科技重新改变、构造的过程,具有沉浸感知的整体性建构作用。这里的沉浸更加强调空间形态被产业化地改造,对空间的调节功能由此彰显。“沉浸”的过程便是创造新空间体验的过程,是赋予空间一定的社会性内涵的过程,更是使其具备汇集意义、抽象隐喻等多重意蕴的过程。在空间中的沉浸维度,空间经由产业组织进行建构包装,其空间形态的特征产生了哪些改变?不同属性、基础的空间对产业组织的沉浸建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都成为这一维度的未来研究面向。

        所谓沉浸中的空间,是指媒介技术和空间相融合的解释维度,指的是空间被媒介技术重构,形成的具有沉浸色彩与特征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相比于传统的实体空间形态,更具有空间延展性,并依据具体沉浸产业的类型不同、特征不同而表现出扩张性、伸缩性、变化性等多重属性,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形态,由此彰显了沉浸技术对于空间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呈现。在这一维度,空间在各类技术的作用下形成沉浸化改造,那么空间自身以及空间中的物质与环境获得了哪些改变?技术在改变空间形态时应具有哪些原则?这都成为这一维度的研究议题。

        需要认清的是,各个象限之间的连结具有一定的理论上的稳定性,但产业组织和媒介技术仍可以造就“跨界”的新的沉浸形态。本文搭建的结构绝非静态的文化逻辑,需要基于现实案例进行不断反思,并融合已有理论视角,展开理论模型修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沉浸现象的未来研究。


#03

沉浸的文化逻辑:

主体、类型、逻辑与效果

(一)沉浸的建构主体:技艺、技术、技能对身体的作用

        从“沉浸”的概念发端,可以认知沉浸的建构主体。最早有关“沉浸”的定义发轫于心理学范畴,指产生于用户和环境的互动过程之中的行为体验。20世纪60年代Mihaly Csikszentmihalyi等在对游戏展开的研究中关注到游戏带给人们的愉悦感受,并把它扩展到智力游戏、体能游戏等各类不同形式的活动研究,他发现大众深深地被这些游戏活动内容打动,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自我的认知,由此将这些活动给大众带来的参与感受的过程视为沉浸。Clyde W. Holsapple等则通过对网络游戏用户的研究将沉浸研究引入到新媒体传播的视野。可见,沉浸的出现是网络等多种技术推动的结果,技术环境在沉浸的形成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具有塑造沉浸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本文将“沉浸”的建构主体归纳为技艺(art)、技术(technology)和技能(skill)。技艺、技术、技能的划分蕴含着历史性的视角,技艺偏重于各类艺术形式的作用,图画、音乐、建筑、雕塑、摄影等等艺术形式都凭借其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具有营造沉浸式体验的潜能,成为技艺的重要组成;技术偏重于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而带来的诸多虚拟现实技术,VR、AR、虚拟投影技术等等,这些不依赖物质形态而存在的技术在打造虚拟空间、沉浸体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技能则更加彰显人的主体性作用,其更可视为技艺与技术的综合体,当前各类旅游景区、文化业态、夜色经济等等,都是呈现出多重技艺与技术的综合作用,甚至加入了诸如皮影、变脸、傩戏等非遗文化传承,形成虚拟与现实、技术与技艺融合的沉浸体验。

在英国莱斯特举办的沉浸式梵高作品展


(二)沉浸的建构类型:“沉”与“浸”的主体性之辩

        怎样区分沉浸的类型?如上对于沉浸四象限的视角划分,沉浸自身的理解应避免从单一的视角展开,本文试图从“沉”与“浸”谁为主体的标准展开审视,这里的“沉”(merge)具有鲜明的空间属性,“浸”(submerge)寓意着多元的身体意涵。而无论“沉”与“浸”谁作为主体,人与“技”的互动均是沉浸体验的内化,也是其整体运行的关键,也是沉浸与否的动力与催化。沉浸体现的外化则体现为情感动员,即沉浸的效果机制最终集中表现在使用的情感层面。沉浸的出现,彰显了人类在身体感知层面对于各类媒介技术的巨大依赖作用,实现了从媒介化生存到媒介化栖息。

        具体而言,当“沉”作为主体,“浸”作为客体时,“沉”在此成为空间属性的显著彰显,是“浸”形成的外部推动,“浸”在此成为身体意涵的内在基础,由此实现为以“沉”为“浸”的意义建构特征,打造出空间层次对于身体感知的全方位作用。当“浸”作为主体,“沉”作为客体时,此时“浸”是“沉”的外部表现形式,“沉”是催生出“浸”状态的内生动力,即呈现出以“浸”为“沉”的表达效果和内在机理,建构出为身体知觉对空间构造的感官探索。沉浸的体验正是在“沉”与“浸”的主体性不断翻转中实现整体身体知觉与空间造境相融合,进而实现沉浸效果的达成。


(三)沉浸的建构逻辑:围绕身体构建空间与传播的关系

        处在沉浸状态中的身体拥有情绪累积和定型、自我的投射和置换,以空间知觉为核心的审美范式被建构起来。更进一步分析,沉浸的实质就是在打造全新空间中的传播现象,就是在以空间的生产置换时间的流逝,是利用各项技艺、技术、技能对身体进行规训。沉浸的过程是作为物质的技艺、技术、技能赋予空间意义,人在空间中感知意义并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技”紧密联系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意义的生产,并由此彰显出沉浸的实质,即在传播的建构中实现空间的生产,在空间的置换中完成传播的规训。

        Animesh等认为,内容的沉浸式呈现形式有助于创造更高的情感认知。Ghani, Jawaid.A等更曾对“最佳流动体验”(the experience of optimal flow)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深刻描述这种现象。在沉浸的现象中,当我们以沉浸空间中的行动为基点进行审视,身体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身体”实践,进而获得情感层次的满足,由此身体在“技”建构的媒介环境之中形成了身体与空间的多感官共振。在这种共振中,在传播的建构中实现空间的生产,在空间的置换中完成传播的规训,刻画了身体与“技”之间的位置关系、包含关系、作用关系,作为媒介的身体重构了传播形态,成为媒介环境的一部分,有效地形成了空间与传播之间的对话,形成了沉浸现象的内部逻辑与张力。


(四)沉浸的建构效果:“数字化身体”的产生

        与赛博人的可携带设备特征和网络化身体的虚拟现实穿梭特征不同的是,本文基于沉浸文化定义的数字化身体是指基于情境而生的自我身体的感知、在场和自我意识的游移、漂浮,这里的身体不但是赛博人的“人机合一”,或“网络化身体”的精神意识的线上漫游,还包括身体在“技”的改造下呈现出既身处现实空间当下又感知他处场景的经验,而区分不同感知维度的界限既不是“赛博人”的技术装备也不是“网络化身体”的网络技术,而是拓展为不同的“技”的形式,这时的身体已经成为连结不同叙事逻辑世界观的中介,更是意义汇集的空间。

        沉浸的建构效果可视为“数字化身体”的产生。这里的数字化身体,是从空间的视角审视身体在沉浸产业中的作用效果,是相对于“具身性讨论”更深层次的分析,即数字化身体中的“数字化”强调一种运用各类“技”对空间观念的建构历程和空间符号的喻指演化,而“身体”不再被强调身体是否“具体”的存在以及身体因应于何种因素被改变,而是身体的存在依赖于身处空间的叙事逻辑。换言之,沉浸体验中的身体叙事逻辑如何,身体场景的脉络、形式、内涵就如何。这里的“数字化身体”沿袭了以往身体研究的线索,但在本质上亦有所创新,也为现实中沉浸产业成果的测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本刊坚持原创,欢迎转载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载于南京社会科学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投稿网址:http://www.njsh.cbpt.cnki.net

联系电话:025-8361154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