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会科学
其他
新刊速递 | | 2024年第1期
学信息技术拜物教:超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新变化——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解读张一兵《实践论》与《矛盾论》在“两个结合”中的重要贡献和时代价值冯颜利经济学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沈坤荣
其他
新刊速递 | | 2023年第7期
邓玉龙如何区分实然法与应然法?——奥斯丁法哲学悖论解析刘清平政治学复合结构中的动态平衡: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逻辑周光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向度:科学理据、价值蕴含及其话语构建谭
其他
新刊速递 | | 2023年第6期
凡聊天机器人的法律人格争议与传播侵权责任研究:基于ChatGPT场景视角周书环钟山文艺论坛本质与边界:反思当代的艺术界定问题赵奎英如何应对艺术概念的开放性?——论塔塔尔凯维奇的析取性定义孙冰冰
其他
新刊速递 | | 2023年第5期
朱平芳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车树林公共管理从刚性应对到弹性治理:韧性视角下城市应急管理的转型分析易承志网格化政策动员:塑造基层治理新格局的实践特征、行政价值与议题创新杨
其他
新刊速递 | | 2023年第3期
浩个人所得税法支持家庭生育的理论逻辑与体系重构冯铁拴新闻传播学何以为人:AI兴起与数字化人类杜骏飞概率与反馈:ChatGPT的智能原理与人机内容共创邓建国钟山文艺论坛
其他
王大桥 刘 晨 | 数字化时代个体的感觉新变与意义共振
当代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前沿性问题域不断转换,技术转向及其引导的美学问题是其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王大桥和刘晨两位学者的论文《数字化时代个体的感觉新变与意义共振》以“技术化感知”为考察视角,切入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其一,经由对数字身体以及数字算法主导的感觉经验的深入细致考察,论述技术化感知造成个体感性的贫乏与感觉异化问题,个体感觉能力的弱化伴随着经验的均质化倾向;其二,提出“感觉与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情感的生成机制问题是当代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有利于重建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被抽象化了的情感联系;其三,通过对知觉现象学、分析哲学以及后现象学所论的“感觉与意义”的深入辨析,强调技术化感知关联着个体经验意义的新变化,美学在数字化时代需要革新感知方式,使得感觉与意义相互生成。研究数字化时代个体的感觉新变及其美学意义,有助于推动当代美学的问题转换和话语更新。——吴静
2022年3月14日
其他
张 铮 刘钰潭 | “沉浸”的核心要义与文化逻辑
Holsapple等则通过对网络游戏用户的研究将沉浸研究引入到新媒体传播的视野。可见,沉浸的出现是网络等多种技术推动的结果,技术环境在沉浸的形成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具有塑造沉浸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2022年3月9日
其他
涂良川:平台资本主义技术逻辑的政治叙事
直面资本形式的新变化、把握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当今时代我们批判资本、校正技术,并从根本上推进社会历史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涂良川教授的《平台资本主义技术逻辑的政治叙事》一文正是对平台资本化与资本平台化问题的前提性批判及其社会历史效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一方面,平台以技术的方式推进了数据的生产资料化、平台的资本化与垄断的平台化,为资本与技术的深度媾和创造了现实条件;另一方面,资本则以政治的方式使平台的技术逻辑具有重释主体自由、再塑资本运行逻辑和规定生命时间的能力,使平台技术获得政治的本质。由此,该文在历史发展的本质逻辑中把握了技术与资本的深层次关系。这样的研究,既延续与深化了目前国内外对平台资本主义的研究成果,真正使现实问题理论化成时代问题,为我们研究经济形态与资本形式变化提供了参考路径;又在对平台资本主义的研究中创新性地敞开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力、批判力与建构力,使理论观念现实化成直面问题的具体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一种有益尝试。——夏莹(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导)平台资本主义技术逻辑的政治叙事作者
2022年2月16日
其他
新刊速递 | 2020年第1期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占全国人口比重42.88%的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社会发展指数,评估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并利用Moran’
2020年1月22日
其他
政治叙事、言说空间与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记忆的操作
总的来说,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日军利用各种手段企图掩盖大屠杀的事实。当然,日军在短期内确实实现了上述目的,至少日本国民对发生在中国的大屠杀知晓的并不太多,也因此较难形成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深刻记忆。
2017年12月13日
其他
“南京大屠杀”研究专题| 仇恨与记忆: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中的情感引导
③阿莱达·阿斯曼、扬·阿斯曼:《昨日重现——媒介与社会记忆》,载冯亚琳、【德】阿斯特里特·埃尔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陈玲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2017年12月12日
其他
新刊速递 | 2017年第10期
2013数据为样本来源,运用路径分析模型对其社会阶层认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结果显示,“原生家庭社会阶层”是新工人群体阶层认同的决定性因素,此外还出现了值得深思的“学历失效”现象。
2017年10月16日
其他
王广涛 | 政治叙事、言说空间与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记忆的操作
南京大屠杀也在此时开始进入公共讨论的视野,大屠杀事实存在与否是当时舆论界争论的焦点。大概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国内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开始逐渐分成两派,即“大屠杀事实派”和“大屠杀虚构派”。
2017年8月30日
其他
创新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重构
企业是微观市场的主体,短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反映在微观层面上,就是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究其根本,在于企业长期依靠模仿,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创新潜力还未
2017年5月27日
其他
动态 |《南京社会科学》在江苏省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中位列综合类第三
近日,在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布的《江苏省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结果》中,《南京社会科学》在综合类学术期刊出版质量排名中位列第三。
2017年4月6日
其他
开放与多元:新世纪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与学科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史研究作为方法论应当重视“制度与生活”的视角。这一视角是由社会学学者李友梅提出的:对于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考察路径有多种多样,其中“国家-社会”视角受到了较多青睐。
2017年3月29日
其他
动态|《南京社会科学》刊文入选2016年度智库研究优秀论文
近期,在广大网友、编委和读者推荐的基础上,我国第一份专注于智库研究的学术期刊《智库理论与实践》编辑部综合专家评审结果、选题重要性、所发表报刊分布、被引下载等综合因素,从中国知网检索的2016
2017年2月28日
其他
智库驱动: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国探索
四大类智库模式虽不能概全目前中国正在转型和正在崛起的所有智库,但如果这四大类智库在恪守分工、各司其责的同时,能并肩合作、全力驱动,这轮智库潮的中国探索很有可能将开启中国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2017年2月28日
其他
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全球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
一是,从执政理念看:社会治理是政党执政理念更趋包容性、积极性、参与性的调整与转型。首先,强调应对社会多样化的包容性理念。其次,强调应对风险社会的积极性理念。三是,强调应对市民社会的参与性理念。
2017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