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 2023年第1期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2024-02-05

目    录

CONTENTS

NO.1  2023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逻辑与
    实践原则
    曹劲松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飞跃的四维向度
    王永贵


哲        学

  • 从剩余价值、剩余快感到剩余数据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辩证逻辑
    蓝 江
  • 超越论现象学的边界
    ——论胡塞尔的原事实形而上学
    谢利民


经  济  学

  • 关于2023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几个判断
陈文玲
  • 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领经济
    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张二震 戴  翔


 社  会  学

  • 风险防范: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的重大任务
    王伟进 张  亮
  • 对口支援:
    破解大国非均衡性难题的创新实践
    王宏伟 周光辉


法        学

  • 购置款超级优先权的内在根据及其化用

    ——以对应收账款型收益的“争夺”为适例

    纪海龙

  • 区域政务数据共享协同立法的困境与出路

    熊 波


新闻传播学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提升路径

    ——基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新闻报道的数据分析

    金 苗

  • 时间社会结构的居间领域:短视频

    平台生产——消费的机上时间与机时间

王 喆


钟山文艺论坛

  • 论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空间话语建构

    李 健

  • 从知识到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学科话语的后古典范式转型

    时胜勋


文    化

  • 基于隐喻抽取技术的博物馆意象分析

    ——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李永乐 张智玮

  • 共同富裕视域下数字普惠金融对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

    王文姬 曹鲁娜

文章摘要

- ABSTRACT -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逻辑与

实践原则

曹劲松

从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出发,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主线,从思想上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逻辑和时代特征,自觉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原则,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之基和动力之源。坚信科学真理、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人民立场、坚定自信自立,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形成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主线。从理论发展的主体自觉、价值自觉和思维自觉上探究其内在的学理逻辑,坚持人民至上和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和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深刻表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逻辑。党的创新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主体性维度、历史性维度、关系性维度、实践性维度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创新理论实践不是刻板地说教和机械套用,而是以实事求是、融会贯通为根本,真正把握贯穿其中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史理脉相承、责勇为共担,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飞跃的

四维向度

王永贵

党的二十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肩负什么样的使命任务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从历史探索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百年接续奋斗中达到认识的新高度;从理论创新看,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开辟新境界;从实践变革看,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引领党和国家建设的新目标;从世界意蕴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进步和各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方案。新时代新征程,要从历史的深度、理论的厚度、实践的广度和世界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不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必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从剩余价值、剩余快感到剩余数据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辩证逻辑

蓝 江

在数字资本主义的算法控制和治理下重新思考主体解放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拉康的剩余快感学说,提出一种新的辩证逻辑,即数字资本主义下的剩余数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不仅仅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是在劳动力商品中没有被完全纳入到价值交换形式中的那一部分价值。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依赖于这个不平等的交换。同样,在拉康那里,主体被象征秩序阉割的剩余快感,形成对象征秩序上已经满足的快感的挑战,从而让主体找到破除象征秩序的可能性。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我们看到了万物皆可数据化和被平台算法过滤和筛选数据的过程,后一个过程让前一个过程的大量数据沦为剩余数据。剩余数据是不符合数字资本牟利和控制逻辑的数据,而数字时代的主体解放正需要通过创造共享算法,让这些剩余数据重新呈现,从而帮助人们摆脱数字资本主义的控制与奴役。







超越论现象学的边界

——论胡塞尔的原事实形而上学

谢利民

形而上学的最终课题,被胡塞尔指认为“绝对存在的事实”或“原事实”(Urtatsachen)。与个别性的、相对性的实存者的事实性不同,超越论自我之存在的事实性是绝对的事实性,而非本质必然性的偶然的现实化,相反,在为一切本质必然性及现实性奠基的意义上,超越论自我的绝对事实还是“原必然性”“原事实”。原事实自身“裂解”为世界之拥有、交互主体性、历史与神等诸原构件,这种多方展开的辐式结构乃原事实自身关涉的方式,一切本质必然性都蕴含其中。原事实先行于本质与实存、可能性与现实性等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因而同时也构成了超越论现象学的边界。这种形而上学仍然得名现象学形而上学,是因为原事实唯有方法论地奠基于现象学的直观明见性才得以被建构。







关于2023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几个判断

陈文玲

准确把握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对于正确把握中国2023年经济走势至关重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看,2023年全球的疫情、通货膨胀、美元暴力加息、俄乌冲突和战争危机以及中美经贸关系有可能会出现缓和,但世界经济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均衡性、不可持续性,导致经济下行甚至深度衰退的存量矛盾和增量矛盾同时存在。中国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尚未改变,2023年经济增长速度、线下消费需求、房地产市场、制造业以及投资者信心将呈现明显回升之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领

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张二震 戴  翔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又要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还要能够有效统筹开放和安全。与“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传统开放发展格局相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在经济循环的“重心”上有了新变化,而且在所依托优势上也有了新来源。具有新特征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同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上述三个维度产生推动和引领作用。其作用绝非超大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和实施更高水平开放作用的简单叠加,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作用力在不断地往返循环和良性互动中得以提升和放大,体现出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逻辑。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必须深入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战略部署,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风险防范: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的重大任务

王伟进 张  亮

社会治理致力于构建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现代社会,本质在于对社会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我国业已形成的社会治理体系为创造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一些领域一些地方被动应对矛盾的问题较为普遍,主动防范风险略显不足,未来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从矛盾应对向风险防范转变。更大力度注重风险防范,是主动适应社会风险发展趋势、弘扬重民生重教化等优良治理传统、破解我国社会治理现实困境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兼顾社会治理多重目标、提升社会治理整体绩效。强化社会治理的风险预防导向,要以社区治理、矛盾预防为重点,着力让治理理念更加普及,让政府兜牢治理底线,让人民成为治理主角,让治理的服务基础更加夯实,让财政的引导作用更好发挥,让教化传统得到更好传承,让数字赋能的效能充分释放。







对口支援:

破解大国非均衡性难题的创新实践

王宏伟 周光辉

均衡发展是国家治理的主导原则和重要目标。当代中国,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治理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鲜明的非均衡性特征,构成了中国国家治理的主要困境。破解由单一制体制同超大规模的国家空间耦合导致的大国非均衡性难题,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国情,探索出的一项破解大国非均衡性难题的创新成果。对口支援的有效运行与功能发挥有赖于单一制体制下的国家统筹和党组织对社会力量的有序引领。党领导下的党政分工合作体制,形成党和政府之间的结构性嵌入与功能性耦合为对口支援破解大国非均衡性难题提供了“双重支撑”。作为打破空间壁垒限制,实现资源地理空间转移、重新配置以及跨界合作治理的创新实践,对口支援表现出汇集资源和协调发展的显著治理优势。对口支援在破解大国非均衡性难题的实践中,通过空间集聚实现了空间适度均衡,兼顾了发展与平衡,推动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购置款超级优先权的内在根据及其化用

——以对应收账款型收益的

“争夺”为适例

纪海龙

解释购置款超级优先权应基于各方参与人的潜在合意,并辅之以经济视角下对竞争秩序的维护和对债务人道德风险的防范。购置款超级优先权的内在根据可以被化用到购置物收益上担保权的顺位问题。对于在先浮动应收账款担保权人与购置款超级优先权人对债务人转卖购置物后产生的应收账款的争夺,我国法下应认定在先浮动应收账款担保权人与购置款超级优先权人在该等应收账款上均享有担保权时,购置款超级优先权人的顺位优先。但在先浮动应收账款担保权人可在向债务人放款时通过指示支付的方式直接打款给购置款超级优先权人,以消灭购置款超级优先权人针对债务人的债权,进而独享应收账款上的担保权。







区域政务数据共享协同立法的

困境与出路

熊 波

现阶段,区域政务数据共享协同立法面临数据平台遭遇多重攻击、数据供需错位、数据本体质量偏低以及协同共享政府消极性等现实困境。我国区域政务数据共享协同的统一性和专门性立法应当采用“外在形式要件——实质内容要件”的二元立法方法。对于外在形式要件,可以采取区域、省、市整体协同立法模式,总体稳步推进全国人大、区域地方人大立法机构、区域政府联席立法工作会、各省市大数据中心的多层次主体立法。对于实质内容要件,应当以数据状态安全法益作为一种独立且特殊的立法目的,结合政务数据分类分级细化立法区分的评定标准,构筑协同共享基础设施的防御安全立法体系,塑造政务数据协同共享的权责分配体系。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提升路径

——基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

新闻报道的数据分析

金 苗

本研究基于LexisNexis全球新闻在线数据库的样本计算分析,呈现近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规模倾向、议题框架、产业分布和全球共现。针对合作国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图景,结合“文化影响力”这一接轨国际的国家评价指标,从中发现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国际传播现状,进而探讨“一带一路”作为经济合作框架在激活文化地理扩散链路、发挥文化在地对话效力、担当文化市场参与驱动和拓宽全球文化共享空间所带来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契机。因此,应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愿景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平台,接轨全球文化市场趋势,将文化影响的切实提升与文化经济的细分开源通盘布局,在文化生产对话、文化扩散传播、文化贸易合作和文化消费共享等路径中生成、赋能、承载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时间社会结构的居间领域:

短视频平台生产——消费的

机上时间与机遇时间

王 喆

短视频以快节奏、即时响应的传播时间特性给人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重建了运动影像的时间序列和日常生活的时间节奏。本文将短视频平台视为时间社会结构的居间领域,通过网络视听媒介使用观察日记研究法和焦点小组访谈法收集人们在短视频消费和生产中的时间体验,提取出机上时间和机遇时间的时间形态,分析短视频如何以可见的速度与不可见的持续时间延长了人们的机上时间,同时又让“算法—媒介—身体”在机遇时间中形成较为稳固的聚合型态。这一套时间机制让平台有了时间意识,同时让人浸入在时间无意识之中,其目的最终指向了时间经济利益的再生产,让用户的时间变成了平台的资本。人与技术的互动及协作持续操弄时间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根本性特征。







论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空间话语建构

李 健

空间话语在西方现代性进程中的衍生发展,是一个蕴含着深刻历史逻辑和一系列张力关系的建构过程。立足于审美现代性这一特定视域,其建构过程与现代艺术实践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不仅历经19世纪的知觉系统重构、现代主义的抽象空间表达和后现代以观念溢出方式呈现的多元化空间形态等历史阶段;而且可以借助社会史、思想史和艺术史三重彼此印证的历史逻辑,得到跨学科综合视野的有效说明。其中蕴含的由时间与空间、精英与大众两组对应概念所构成的双重张力结构,则既是进一步揭示空间话语建构过程必不可少的考察路径,亦是对其历史生成性予以强调的应有辩证立场。这也将为我们面向本土语境反思更具现实指向性的空间议题,提供十分有益的理论启示。







从知识到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学科话语的

后古典范式转型

时胜勋

中国古代文论既是知识,也是思想。从思想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中国文论的整体自觉。中国古代文论思想性包括学科、学术、文化和社会维度。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反思与拓展中,这些都有体现,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中国古代文论学科话语已经进入了不同于单纯知识的新发展态势,即后古典范式转型。在这一范式转型中,知识学、方法论、价值观、精神性构成其核心内容,学科反思、学术反思、文化反思与社会反思构成其主要方向。从知识到思想的后古典范式转型,对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当代中国文论研究以及文化复兴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基于隐喻抽取技术的博物馆意象分析

——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李永乐 张智玮  

本文基于观众视角,将“意象”概念引入博物馆研究领域,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运用隐喻抽取技术研究博物馆意象。遵循隐喻抽取技术的研究步骤与要求,首先通过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提取出15个起始构念、22个连接构念和15个终结构念,然后识别出所有的共识逻辑链,最终绘制出观众心智共识地图。研究发现,在观众心目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呈现四种意象,最主要的意象是“公共文化空间”,其次分别是“休闲旅游地”“学习教育地”“社会服务场所”。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要塑造、强化正面、积极的意象,需要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宜游化改造,改进知识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方式,不断优化服务水平。







共同富裕视域下数字普惠金融对文化

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

王文姬 曹鲁娜

本文在共同富裕视域下,采用收敛模型分析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在省级层面的变动特征,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文化消费在省级间的水平差值均在不断缩小。第二,无论是否控制了诸多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全国呈现出文化消费低水平地区以更高速度追赶文化消费高水平地区的态势,直至达到稳态。第三,数字普惠金融仅对中部地区各省级间文化消费增长率的收敛起到促进作用,对全国范围内文化消费增长率收敛的积极作用还未全面形成。因此,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提升弱势群体数字金融素养、发挥财政政策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功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本刊坚持原创,欢迎转载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载于南京社会科学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投稿网址:http://www.njsh.cbpt.cnki.net

联系电话:025-8361154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刊速递 | | 2023年第1期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