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阳 2018-05-30

昨日,简介为「澎湃员工内部交流平台」的微信公号「冬枣树」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为澎湃新闻即将上线的“湃客”平台招兵买马。


据文章称,“湃客”平台就是为深度创作提供展示平台,为深度阅读提供体验空间。它将包括三大模块:非虚构写作、纪实影像和数据新闻。



在招聘细节部分,大致可以看出,该平台至少包括三个部分:


《镜相》栏目:致力于发现和培育优秀非虚构文字作品及作者,记录真实世界的悲欢喜忧。体裁包括但不限于特稿、口述实录、回忆录、非虚构小说等。


《眼光》栏目:定位于挖掘全球视觉创作力量,提供原创优质的视觉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多媒体H5等。


《有数》栏目(栏目名称暂定):将致力于连接和扶持具备数据挖掘与可视化能力的创作个体或团体,加强其数据叙事的能力和渠道,共同挖掘公共话题中的数据力量——用数据发现事实,讲述有社会意义的数据故事。



三大栏目也与“湃客”平台的三大模块相一致。


记者站(ID:jizhezhan001)登录澎湃新闻网站发现,目前澎湃新闻的深度创作平台“湃客”平台还未上线倒是在其视频一栏里,有一个名为「湃客科技」的栏目,但该栏目只是「聚焦全球科技前沿及明星企业,原创类短视频」栏目,与上述“湃客”平台并无关联。移动端,也是如此。


在中国新闻业内,由特稿写作延展而来的非虚构写作,曾有数年的高光时期,但那时的非虚构写作,基本为传媒行业所独有。


李海鹏


彼时,李海鹏、林天宏等一大批特稿写作者,凭借着自己的一部或多部作品得以成名。


后来,随着传统媒体的式微,非虚构写作逐渐黯淡。名记者、名编辑等中坚力量的陆续出走,更是让传统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失去了后发力量。


但从传媒行业中走出来的一大批特稿写作者,转身即投入到了互联网的大潮中。只不过,传播的介质从版面变成了互联网,传播的效果从一时纸贵变成了10W+。


在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开始以团队生产的形式出现。此时,一批新的专注于非虚构写作的机构开始出现,并借助于新的互联网的传播手段,让非虚构写作重新焕发生机。


例如,韩寒团队打造的ONE实验室,先后吸引了李海鹏、林珊珊、林天宏等一大批知名的非虚构写作者加入,组成了当时国内非虚构写作领域的“梦之队”。


这支“梦之队”凭借《一个网戒中心母亲的肖像》《特朗普先生在整形医院》《无臂者,盲者,鸭子,白鹤》《太平洋大逃杀》《生死巴丹吉林》等爆款作品,积聚了大批粉丝,其中多部作品的版权成功售出,将被改编成电影作品。


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虚构写作在商业化上的成功,仅存在了半年多时间,ONE实验便宣告解散。



同样是非虚构写作,由知名调查记者雷磊打造《真实故事计划》却在一片唱衰中逆势崛起。《真实故事计划》出品的非虚构作品,一部分由签约作者生产,一部分来自于UGC用户。


在商业模式上,《真实故事计划》似乎更加多样化。除了利用爆文带来的流量变现外,其还与商业机构合作,为商业机构定制化内容来实现商业价值。不过,售卖版权和改编影视作品,依然是《真实故事计划》商业模式的核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已是难以扭转的社会趋势,但严肃的表达和深度阅读依然是稀缺而珍贵的。


就在去年年底,澎湃新闻刊发了一篇长达18000字的特稿,并在最终获得了超过3000万次的点击。「3000万次点击背后那些注视的目光,让我们不想哀唱深度阅读的挽歌。」 


国内最大的媒体人社群

记者站,欢迎回家

更多文章:

红星新闻记者讲述:第一时间独家专访川航机长,我是如何做到的


采了个假机长?红星新闻怒了:停止侵权,公开道歉!


说专访川航机长是假新闻,那是真不懂媒体 |传媒老炮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