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攻略】仙都小赤壁河谷精品游线

仙仙 仙都景区 2024-04-15


仙都小赤壁河谷精品游线


下洋村→门前山→婆媳岩、舅轿岩→虎迹岩→龙耕路→丹室→小蓬莱→仙榜岩→《小蓬莱歌》、《游仙都峰记》石刻→八仙亭、云关、仙人钓→大肚岩。




我们从仙都景区游客中心乘坐景交车出发,第一站来到了依山傍水的下洋村,下洋村好溪的对岸是小赤壁景点。

临溪远望峭壁如屏,红白相间,犹如焰火烧过,和长江赤壁类似,由于规模较小,所以叫“小赤壁”。

在悬崖峭壁上横亘着一条天然栈道,绵延数百米。传说是巨龙助汉武帝刘秀逃离险境,穿梭而过形成的通道,叫“龙耕路”。

下洋村子对面的山叫“门前山”。门前山的轮廓就像一只刚猛的卧虎,前背弓,后背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山顶上的巨石就像是老虎头,虎眼、虎耳、虎口、虎鼻、虎须俱全,昂首翘望,虎威赫赫。

【婆媳岩、舅轿岩】

站在下洋村大桥上向西而望,对面山上就是有“仙都第一胜景”之誉的“婆媳岩”。因是进入仙都第一景,又称婆媳迎宾。


和婆媳岩隔溪山上为“舅轿岩”。


小科普:仙都属火山岩地貌,孕育出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造就了仙都山水的无穷魅力。婆媳岩、舅轿岩就是宝贵的火山地貌遗产。婆媳岩处于山脊线上,它顶端高度代表了早期山脊的高度,经过千百万年的流水侵蚀、河流冲刷、自然风化和重力崩塌等作用,山脊夷平,高度降至现在山脊的高度。


【虎迹岩】

在小赤壁的峭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斑斑洞穴,穴径小的有40—50厘米,大的有100—200厘米。这些洞穴看上去形状像猛虎的足迹,所以叫做虎迹岩。相传,轩辕黄帝在仙都铸鼎炼丹时,命老虎守护在这入口处。

【龙耕路】
后人为了打通龙耕路中部,在石壁山体内开一条通道

“龙耕路”是珍贵的火山岩地貌景观,在地质学上称“侧蚀槽”,由于岩石结构不同所致。凹槽部分为结构松散的凝灰岩,而外凸的崖壁则为耐侵蚀风化的流纹岩或熔结凝灰岩。在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下,松散的凝灰岩层不断向内风化侵蚀,从而形成如此奇特的景观。随着河道不断下切,“侵蚀槽”就高出了水面。“龙耕路”对研究新近纪(新近纪是新生代的第二个纪,距今2300万年——2140万年)以来河流下切作用、地壳抬升具有重要意义。

【丹室】

龙耕路的中部有摩崖题刻“昆岩洞天”四个字。“昆岩”是明代缙云籍兵部右侍郎郑汝璧的名号。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郑汝璧被排斥出京,次年在广东按察使任上辞官归隐。这里较宽处是郑汝璧为葛炼师张懋修(明朝张居正第三子)所开凿的半壁屋,叫“丹室”,也叫“超妙轩”。

【小蓬莱、仙榜岩】

小赤壁下的溪潭中有很多奇石,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精巧像盆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痕迹。潭中有岛,岛中有湖,景随舟移,恍如置于蓬莱仙境之中,所以有“小蓬莱”之称。《道士下山》《八仙的传说》《封神榜》《锦绣未央》等影视剧都曾在此拍摄。

在红白相间的小赤壁上,有许多如蝌蚪状的天书,因年代久远、自然侵蚀而斑驳脱落,似字非字,似文非文,难以辨读,人们以为这是仙人所写的榜文,故取名“仙人榜”,并把张贴仙榜的崖壁称作“仙榜岩”。

这里山崖壁立,从古到今是记游题刻的好地方。岩壁上现存摩崖石刻共有八处。“小赤壁”题刻署名印海,印海即是明代万历年间缙云县令龚庭宾。题刻中以宋代王埴(永嘉人,宋代景定年间任缙云县令)的《小蓬莱歌》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的《游仙都峰记》篇幅最长,也是历代文人仙都游记中的精品。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缙云县长欧阳忠诰任将袁枚的这篇游记刻上石壁。

【八仙亭】

相传八仙常常来小赤壁游憩,留下许多美丽传说,因此建“八仙亭”。

仙亭是一个四角,亭名匾额为我国二十世纪书法泰斗沙孟海书写。

此处本来有古亭遗址,元代《仙都志》记载,宋参知政事楼公钥书“小蓬莱”三字,刻于石上,在石碑建亭子。”可惜,小蓬莱碑已不知去向。这座亭每个亭角有两个八仙小像,雕刻得栩栩如生。在这里观看婆媳岩与小蓬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风景画,天光水色,如入仙境。

【云关】

离开八仙亭,往北走20来米,有一巨石与峭壁相倚,上合下分,状如两掌合十,称为“云关”,又名合掌岩、合掌洞。

洞内约有60平方米,冬暖夏凉。岩壁平滑,如刀削而成。南洞口岩壁上,刻有明代印海(即明代缙云县令龚庭宾)所题“云关”二字。相传黄帝升天之时,洞南阳光明媚,洞北云雾缭绕,由此得名“云关”。


【仙人钓】

小亭建在一巨石上,这就是“仙人钓”。相传这里是仙人钓鱼的地方,现在也是人们观景垂钓的好地方,往南可近观小蓬莱,远眺婆媳岩,往北可望倪翁洞、大肚岩,美不胜收。

亭下的巨石,称岩冲。直入深潭,不知其底。相传赤乌二年,缙云一带久旱成灾,白岩村百姓到这里买水求生,遂在潭边凿“白岩潭”三字,并落款“赤乌二年”。如今,好溪河床上升,再也看不到这处缙云最早的摩崖石刻了。【赤乌,三国孙权的年号,它标志着缙云仙都的开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大肚岩】

大肚岩在小赤壁的最北端,中部高高隆起,肚大如鼓。

从地质学的角度看,大肚岩是火山岩地貌中的崖嶂景观。大肚岩的岩石上下部分比中部易风化,而且处在两条沟谷的交叉部位,在自然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中间突起的鼓状崖嶂。

大肚岩上部有亿万年雨水下流痕迹,呈棕黑色,像江南农民下雨时所穿蓑衣,所以又被称作“雨蓑岩”。

End


本文来源:仙都导游词


推荐阅读




 仙都仙境 心灵家园 千姿百态鼎湖峰 千年沧桑石板桥 十六字解析中国黄帝文化名山奥秘 古诗词里的春季仙都  亿年仙境古今同游 仙都绿野仙踪 美丽得让人忘记烦恼 仙都这座天然书法博物馆绝了



监制|陈   萌审稿|周艳萍编辑|仙   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