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大社会现象透视

2018-03-16 时史洞见

本期编辑:武芸萱



导语


只租房不买房,只打的不买车;懒得存钱,不想养老;能在线支付的,绝不用现金;爱过多次,但从不为谁要死要活;不对别人嘘寒问暖,也不喜欢被别人嘘寒问暖……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变得越来越轻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未可知,但毫无疑问的,这个世界变“轻”了。“轻”作为一种价值、一种方式和一种迫切的需要,不再局限于个人对待生活和他者的态度,俨然成了当下经济、文化的新运作模式。轻经济、轻资产、轻知识、轻社交、轻身体、轻物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展现着世界之轻。“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这句话似乎成了轻世界的注解。



轻 物 欲


泡沫破裂,日本迈入低欲望社会(大前研一语)。对经济的失望与无望,使人们物欲减退,无论物价如何降低,都无法刺激消费。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物质”——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的商品不算真正的物质。


美国作家茱迪·黎凡做了一年生活实验,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什么都不买。日本作家金田由纪子在《不持有的生活》中,提倡人们拥有适度、恰到好处的物品。而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将这种不持有的态度发挥到极致:多余物品一律抛弃,连床都不留。不持有主义者相信,拥有越多,生活越繁琐,“留白”才能更为轻松。而被物质包围的世界,就像泡沫般易碎。





轻 成 功  


成功学已经不再时兴,年轻人反而习惯用“丧”来消解宏大理想和生活压力。葛优躺已是国民姿势,彩虹合唱团备受追捧,马男波杰克的金句仿若精神食粮。“没有上进心”的背后,是自我防卫和自我安慰。


年轻人择业时更注重兴趣爱好与个人价值的实现。飞特族(Freeter)即自由职业者,因自媒体热走入公众视野,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目前,南京等地已将自由职业者纳入公积金缴存政策范围。





轻 经 济


这个时代诞生了“小人国工程学”,创新达到纳米级别。人们在创造质量更轻、体积更小、用料更省的产品,“去物质化”的风潮席卷全世界。理念、虚拟数字和符号也可以成为商品,比如《王者荣耀》的货币。互联网、新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无现金社会早在前两年已初现端倪:支付宝进攻各大城市的菜市场与超市,中老年人开始融入无现金社会。财经作家吴晓波说,随着房地产热潮减退,近几年财富的增长更多产生在新实业、新消费、互联网与新金融领域,经济重新回归至“轻”。





轻 漂 泊


“轻”的力量不仅表现在道德伦理方面,它更表现为空间上的流动和灵活。


乡土社会里,种地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如今人们不再固守故土,务工人员漂泊四方。各式交通工具与网络让地球变小,城市化差异让漂泊变得平常。


北漂话题成为月经帖,全球漂也已不再新鲜:家乡在成都,上学在美国,工作在北京,房子在香港……或者工作就是环球酒店试睡员。如吉勒·利波维茨基在《轻文明》中所说,一种游牧式、变动式的个人主义成为超现代性的主流。





轻 文 化 


后现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就是无聊空虚。我们生活在由大众媒体主导的轻文化之中。享乐主义、娱乐至上的观念渗入各个传媒领域:从商品广告、电视节目、娱乐活动到社会新闻,无一不是流量至上,追逐趣味性、娱乐性,而沉重的议题被稀释。


将失落的自我价值投入娱乐或消费,终究归于空虚。不过新的潮流出现了——人们偏好以轻的形式来重新诠释沉重的议题。





轻 社 交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到,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种熟人关系是从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乡土之中人们的交情,被土地捆绑在一起,就像大地一样沉重。


而随着人群流动性倍增,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大,人们住进独门独栋的公寓大楼,脱离了长期的邻里生活,现代化运作让陌生人进入社交圈,交情变得越来越轻。有人评论微信新功能:“为什么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因为我和你只有三天交情。”但在中国的语境中,“熟人”仍有巨大魔力——圈子与人脉,仍是社交关键词。





轻 求 识 


电子设备越来越轻,随之变轻的还有文字的“重量”和阅读习惯。相比起长篇阅读,浅阅读更符合互联网特性。


求知过程也变得轻飘飘。人们不必一头栽进厚重的学术著作之中,只要上知乎问答、百度知道,动几下指头就可得到答案。领域达人贩卖干货,“10天学会×××”,“这10点让你看懂×××”,将知识浓缩到几分钟。不过这样得来的知识也是轻飘飘的——只能看到高度概括的答案,却没法看到冰山底下的图景。


有多少人每天留给自己的“阅读时间”就是在地铁公交上看的手机推送新闻?




轻 婚 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文艺群体引起轰动,它给习惯宏大叙事的中国读者带来了“轻”理念,并引发下半身写作风潮。到如今,人们早不忌讳谈论性事,而两性关系,早已不以结婚为目的。


家庭的结构出现了松动,重要标志是夫妻关系由“忠诚”转为“尊重”(曹东勃语)。人们更注重个体存在而非集体目标,离合更为多见。民政部的公报显示,2016年依法离婚的夫妻共有384.1万对,粗离婚率为2.8‰;而2002年这个数字为0.90‰。丁克一族和不婚主义者悄然驾到。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综艺节目中表示,婚姻终将消亡,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男女平等、性的目的改变等原因,高成本的婚姻不再是必要项。




轻 身 体  


现代人把脂肪当作负担、毒瘤以及懒惰的象征,有自制力的人都应该轻盈。进入身体的食物,更要轻:蔬菜要有机,调味料要无添加,主食是不必要的,一碟沙拉足以满足生存需求。轻断食不再是印度僧侣和瑜伽行者的专利,作为一种颇受推崇的瘦身疗法,它不仅能让身体轻盈,更能让人“获得心灵的自由”。传统健身房中塑造肌肉的重型机械,逐步将抢眼位置让与“轻”型有氧运动,如跑步机、瑜伽等。





轻 死 亡


2016年,超过100万人观看了一个英国人安乐死的全过程——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在BBC播出。西蒙因患有运动神经元病,选择在自己生日当天去瑞士施行安乐死。


目前,荷兰、比利时、瑞士的个别城市和美国的一些州已通过安乐死法案。3月,台湾作家琼瑶公开呼吁支持“尊严死”,不少网友表示赞同。死亡,在许多文化中是件极为沉重的事,而安乐死的推动者认为,人们有权利更舒适地结束生命。



繁华如梦,请低配你的人生


前些时,有一条微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并被广泛转发: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房间都是空闲的……


这条微博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着实是因为,我们殚精竭虑追求的原来是一些自己本来就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炫耀的东西原来就是一些累赘的、多余的东西。而且,因为对于这些无用价值、额外、多余的追求,使很多人付出了时间、精力、身体、心灵乃至于家庭幸福的代价。回过头来看看,想想,才发现自己误入了歧途,悔之已晚。


现代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妙龄少女,在不停地、不断地撩拨着人们欲望的神经,到处是诱惑,到处是刺激,也到处是陷阱,让人们欲罢不能。这种情况其实在以前的电影《大腕儿》中,冯小刚已经用他的冯氏幽默给人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里面的经典台词:


“(建房子)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我能为您作点什么吗?),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有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实,上世纪末的冯氏幽默简直就是现代人生活心态的一个真实缩影和翻版。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去买电脑,导购员不停地推荐一款新电脑,什么双核处理器,超大内存,N个G的硬盘,上千万像素的摄像头,蓝牙功能……其实,你在来之前,对买电脑的要求不过就是“写写东西,上上网,发发邮件”这么简单。可是,你经不起导购人员的劝说和介绍,原来的想法抛之脑后,咬着牙花三倍的价钱把一台高配的电脑带回家,一段时间之后你才后悔起来:那些天花乱坠的功能几乎没用过!


其实,生活原来可以更简单的!这就是目前流行的一种生活理念:低配人生。


所谓低配人生,并不是让我们忆苦思甜,“艰苦奋斗”,过上那种苦行僧的生活,也不是要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要在这个充满选择的社会里,在这个欲望不断扩张的世界里,学会辨别与放弃,做到适可而止。这种生活态度,不勉强,不逞强,有力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有一位网友小田,两年前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20万,还有近60万的贷款,贷款15年,月供3000多,是他眼下工资的一半还多。刚开始他认为这样做不仅让自己住上了宽敞房子,同时也是一种长期投资,他挺高兴也挺自信。可是,一年之后,他感到这套房子给他带来的压力远远超过自己当初的想象。


小田说:“因为这套大房子,我的生活质量与住小房子或者租房子住的同事、朋友相比,下降了很多。同事们都去休假旅游了,但是我一想到休假会减少收入,就没有了旅行的兴致了;朋友邀请我一起去看演出,观看中朋友笑得前仰后合,可是我总在为几百块的票价换算成房贷的结果而感到懊悔;和女朋友去看个电影,都要挑选打折日……我常常想,我真的需要这样一所大房子吗,我需要把自己的人生变得这么悲催吗?”


更有甚者,因为这套大房子,小田和女朋友的关系越来越差,原因是女朋友希望他能买上车,希望买高档家具,家庭影院,总而言之,希望小田升级房子里的所有配置,而小田根本达不到这种要求,最后在持续的争吵中,与女友分了手。


现在,小田终于想明白了,他把大房子换成了小公寓,还在微博上注明:新生活,从今天开始。他说,我的房子变小了,空间反而更大了,我的理想有了更多的储存空间。


有时候,我们拥有的物质越多,给理想的空间就越少。适当低配的人生,不仅会让我们更轻松,更从容,提高幸福指数,也会让我们远离诱惑,更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居里夫妇结婚时,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居里的父亲知道后,写信告诉他们,准备送给他们一套家具,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家具。看完信后,居里夫人若有所思地说:“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居里对新婚妻子说:“不要沙发也可以,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再添一把怎么样?客人来了也可以坐坐。”“要是爱闲谈的客人坐下来,又怎么办呢?”居里夫人还是不同意。最后他们决定,不再添任何家具了。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则有一个著名的“小桌子理论”:他写作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小桌子,一平方米大小,学生桌模样。一盏台灯足以照亮桌面,上面摆放着稿纸或者电脑,其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


在这张简陋的小桌子上,斯蒂芬·金写出了许多经典作品,他的不少著作一直稳居美国畅销图书排行榜多年。有一年,在夫人的建议下,他给自己换了一张又宽又大的写字台,材质一流,装饰一流,与他一流作家的身份更般配。可是,没有多久,斯蒂芬·金还是放弃了那张体面的大桌子。他说,这张大桌子让他灵感全无,注意力随时被桌子上的小玩意儿吸引走了。自此之后,他只用小桌子写作,并将之作为写作的重要心得。


在高配置、高档化、光鲜体面人生的阴影里,可能蜷缩着无数卑微的、扭曲的甚至是痛苦不堪的灵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钻石级VIP……即便你倾尽所有,暂时拥有了这一切,获得满足的可能不是自己渴望自由、实现价值的心灵,而是被世俗所熏陶的、渲染的、难填的欲壑。


浮躁难耐的社会里,2500年前老子的声音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丝清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时史洞见】公众平台


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