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现实才是今天建筑的现实
已经变了的“地气儿”
很多年前,隈研吾写过一本《反造型》,认为建筑空间不应该与大地分离,而应该天人合一地将“将建筑隐去”、“让建筑同自然相连”。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接地气儿”。
但网络时代的“地气儿”和已成习惯的农耕时代或者工业时代的“地气儿“还是同一个”地气儿“吗?
反正我们肉眼可见的是,
这拨儿老百姓已经不是原来那拨儿的老百姓了。
原来上街串门儿的老百姓已经变成现在上网吐槽的老百姓了。
原来看电视的老百姓已经变成现在自己直播的老百姓了。
原来唱民歌的老百姓也变成现在玩嘻哈的老百姓了。
所以,现在这拨儿老百姓说的“接地气儿“也不是你想的那个”地气儿“了。
那么,问题来了。
今天的建筑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追求造型,自然是众口难调;追求空间,还是众口难调;追求意义,估计要被骂是牵强附会或者故弄玄虚;追求材料或者结构,学材料和学结构的不干。
那只剩下追求参数化了吧。
老百姓众口一词:什么玩意儿,不接地气儿!
于是,有人开始感慨:建筑学已经过气了。
过气的剧本
建筑学过气了吗?
不,建筑学只是变的无关紧要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学是由33%的玄学、25%的传销学和42%的社交媒体组成的。
这种建筑学是普世而大众的。
简单可理解的建筑语言是与公众沟通的主要前提,社交媒体是新的建筑表现,而明信片是新的建筑书籍,只不过省去了文字。
建筑的传播范围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浅度。
建筑学的边界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也在不断损失着信息量。对于建筑来说,什么魂啊精神啊传承啊理念啊等等,都已经无关紧要。
评价建筑的标准只有酷或者建筑师很酷。
恩,这个标准也很酷。
接下来的剧本应该就是痛心疾首的批判这个社会的虚华和浮躁,再咬牙切齿对建筑圈这帮人恨铁不成钢。
然后收工,洗洗睡。
留下迷茫的建筑尸和吃瓜群众一头雾水。
事实确实是这样一个事实:建筑从未像今天一样受到关注,建筑的话语权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无足轻重。
但剧本却不应该停留在愤世嫉俗的咆哮偶像剧。
或许,过气的不是建筑学,过气的只是建筑学的剧本。
别人的朋友圈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移动互联网产生的信息爆炸导致社会圈层化发展,对于生活怀有同样期待并拥有同类型价值观、习惯意识的群体通过圈层得以集合,并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同阶层群体进驻,随之实现圈层扩大。
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有朋友圈。
但建筑师没有朋友圈。
因为没时间啊!!!
然而,当建筑师还在熬夜赶图叉腰撕逼的时候,却没发现媒体时代的建筑学传播已经让别人的朋友圈里都玩开了建筑。
首先是选错了专业的游戏设计师们。
看看这效果,绝对能保证他们一旦失业了也能开个效果图公司养活自己。
这就同样带动了那些坐在电脑前怀揣建筑梦的游戏玩家们。
你应该猜到了,
就是《Minecraft》。
这个游戏几乎不包含任何目前流行的游戏元素,没有剧情,没有背景,甚至没有胜负。只有:谁的建筑最天才,谁的设计最精巧。就这样一个看似毫无乐趣的游戏却有着2200万甘愿掏钱的游戏居民,这一数字是《魔兽世界》的3倍以上。
只能说明,建筑的魅力真是太大了。
来看看这些隐藏建筑属性的游戏玩家们的作品。
我知道你现在想说什么。
你大概想说如果只要表现力,不考虑实际使用,你能做出更有想象力更奇幻瑰丽的建筑。
这也正是我想说的。
所谓的“实际使用”又是什么?
“地气儿”已经变了,对这拨儿老百姓来说,虚拟世界的表现力就是实际使用,就是生活日常。
虚拟世界的神奇逻辑
不管你承不承认,甚至不管你意没意识到,这个依托互联网而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是真的存在的,并且已经开始慢慢用它的游戏规则接管我们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
比如说,虚拟世界里的基础设施,只需要发明一遍。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像Intel 的 MKL (数学核心库),其中包括一片片难以实现的函数功能,比如 BLAS、LAPACK、ScaLAPACK1、稀疏矩阵解算器、快速傅立叶转换、矢量数学等等。别说你看不懂,就是大部分开发人员能从头写出来几个,估计都是要打一个大问号的。而且这些功能所对应的需求,如果自己从头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测试。
但实际情况是,一名 IT 工程师,当需要的功能已有的库能满足他的需求时,只需要把它们组装起来就可以了。
行话说的好啊,用点胶水语言。
互联网里这些基础设施,如同现实世界里的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但是只需要发明一遍,就有机会被各处反复使用。可以说,边际成本极低。
而这条神奇的逻辑已经被应用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你正在上的网课和正在看的电子书。
再比如,你已经习惯了的共享单车和滴滴打车。
所以,你今天还想不明白或者不屑一顾或者不可思议的虚拟世界的虚拟建筑就像你曾经同样不可思议的共享单车一样——
世界已经变了,只是你在原地。
三里屯的小黑屋
三里屯的车水马龙始终有着奇妙的吸引力,俊男美女、卖唱小哥、趴活儿的三蹦子师傅在这里停停走走,涌动的人潮包裹着马路,堵车行列里缓慢挪动的车辆不耐烦地鸣笛。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城市现实:固定的建筑里不停流动的是这座城市中最高浓度的热闹,也是最高纯度的浮躁。
直到那个小黑屋的出现。
小黑屋出现在这里的目的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让大家——思考。
What?
你让我在灯红酒绿的三里屯静下心来一场说来就来的思考?
别说在三里屯了,就是在这个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有多久没有思考了?
或许我这么说不太准确。
我们还是在思考的,只是思考的都是房价又涨了多少,贷款什么时候还完,孩子的择校与学费等等。
我们只是不再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了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
可我们在虚拟世界里好像只思考这些。
而这个小黑屋就是thinkpad借25周年庆典的契机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所建立的一个通道。
这个不足60平米的黑红配色小空间里没有任何实际功能,只是包含了数个思考场景。有中国风的清风榻,有“星空下的帐篷”——用一对竹塌一方竹几打造的旅行思考一隅,有360度视角视频“垂直森林”,这三个极具设计感的场景呈现了人文、自然与虚拟世界的三个思考场景,代表了人类的原始(昨天)、进步(现在)与升华(明天)。除此之外,「小黑屋」室内设计还与外部结构连贯,用黑色框架结构叠搭出了站立式思考场景。
如果从传统建筑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小黑屋压根不能算个建筑,最多算个装置吧。
可是,如果站在时代所需的角度,这个不能称之为建筑的小黑屋提供的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空间吗?
那我们所谓的正经“建筑“能提供的又是什么呢?
反现实才是现实
这其实就是本文开头我们提到的问题:
今天的建筑学到底要追求什么?
还可以追求什么?
如果说建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空间,那么在物质过度的时代人们渴求能满足精神需求的空间,建筑不应该去满足吗?
如果说建筑的服务本质就是人们所生活的世界,那么拥有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居住“的虚拟世界为什么就应该被建筑师忽略掉呢?
而事实是,网络这张网不但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消解了所谓的专业壁垒,就算建筑师们还在自欺欺人的当鸵鸟,可这拨儿老百姓们都已经撸起袖子自己开始干了。
《Minecraft》里的游戏玩家就像曾经起点或晋江的业余写手,你还在嘲笑人家异想天开胡编乱造的时候,这些异想天开胡编乱造已经霸占了你的电视机。
这就是今天的现实——现实反面才是真的现实。
反现实。
这也应该是今天建筑学应该直面的现实。
物质世界的建筑不会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建筑学的方向了。
或许打破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次元壁才是新建筑学的空间追求。
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句话被奉为建筑学的至理名言。
但《道德经》的另一句话,可能更应该引起今天建筑学的思考: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