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
非标准拆房部队
我们为你
破解一切建筑的套路
建筑是一门语言。
学建筑就像学语言,要多背单词(形式、手法)才能看得懂报纸、写得好作文。
那么,问题来了。
在我们漫长的英语血泪斗争史上,我们最怕的是什么?
对,就是专业词汇。
这些不知道是哪位大神生生造出来的词儿,绝对让你借个脑袋都猜不出是什么意思。
我好像看到某些位英语学霸轻蔑的笑了。
好吧。那请你来告诉我,下面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
Hepaticocholecystostcholecystntenterostomy
这是一个外科术语,亦即在胆囊与胆管之间或肠子与胆囊之间接人工管子的手术。
(传说中最长的英文单词是一个由1913个字母组成的词,意为“色氨酸合成酶A蛋白质”,我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学霸请自行百度)
同理,在建筑中,我们最难理解的也是那些自己造词儿的建筑设计。
比如下面这位大神就是建筑界的造词专家。
丹尼尔.李伯斯金老师。
拆房部队曾经拆过李专家的一座小建筑(点击回顾),但很多同学反映不够典型,还是搞不懂李专家的套路。
所以,这次,我们鼓足了120分的勇气,把难倒无数考生的
丹佛美术馆
拆给你看!
我们说了,建筑是一门语言。
那么,如果丹佛美术馆如果是一篇阅读理解我们该怎么去做呢?
Passage One
Questions 46 to 50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DenverArt Museum
Outdoor
Indoor
我猜你通篇阅读下来,只看懂了题目(Denver Art Museum)和两个单词(Outdoor, Indoor)。
那李老师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别急。我们先来看问题。
1. Whatkind of space is the building being expressed?
2. Howcan we get the space like this?
3. Whatdoes the space bring to people?
好吧,既然从实景照片中读不出来那让我们运用常规读建筑的方式来看一下。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四层平面
东立面图
1-1剖面图
2-2剖面图
3-3剖面图
我们常规阅读建筑的方式就是通过平、立、剖三种图示在脑海里建立建筑空间形象的。
然而,在李老师的阅读理解中,我们即使找到了所有的平、立、剖却依然读不出其建筑生成的逻辑来。
那是因为,我们习惯的平立剖读图法实际还是建立在笛卡尔体系下的一种阅读建筑的方式,也就是说一旦脱离了X、Y、Z三个轴向,它们就再无法对一个物体做准确的描述了。
也就是说,你做了半天这篇阅读理解压根儿就不是用英文写的,而是李老师自己发明创造的一种语言。
我们为什么说李老师自己创造了一种语言?
1. 他可以自己造词
2. 他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组织逻辑
在李老师的语言系统中,很少有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词汇,像轴线,秩序,均衡,稳定等等都是李老师批判的对象,甚至有很多与传统建筑美学相悖的地方。
我们来看看李老师的语言系统中最常用的几个词汇:
1. 从不垂直的墙体:
这一点我们以前提到过,就是说“能斜着绝对不正着,能歪着绝对不直着”。
在丹佛美术馆中,甚至不得不采用另设垂直展墙或者用适应斜墙面的展览方式来化解这一矛盾。
2、 不规则的结构体系:
从其不规则的形体就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来,规整的结构体系是不足以支撑这样复杂的形体的。我们从其平立剖当中,也很难寻觅到有规律结构体系的蛛丝马迹。在这里,柱子、梁和墙体一样,都是斜的。
3、自由设置的门窗:
从门窗的设置来看,它们并不遵从结构形式,像以往那样成为结构体系的填充物。在李伯斯金的作品当中,门窗不再受到任何因素的限制,可以在建筑的围护结构上任意设置。在这里,它们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形式而服务。
4、 冰冷的金属表皮:
银白色的金属表皮几乎成为了李老师的专利。用这样单一,冰冷甚至麻木不仁的材料包裹整个建筑,就是为了让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其夸张的建筑形体上。
当然这些词汇也不是凭空被创造出来的,而是来源于李老师本人对于立体派绘画的执念,在他的一项名为“微显微”的系列研究中,我们可以窥见到他这一系列手法的原型。
然而光有单词是不够的,要创造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有语法,也就是独特的语言组织逻辑。
要讲清楚李老师的语言组织逻辑,就要先搞明白李老师的方法和我们常规的方法到底有哪里不一样。
Step1.
多轴线的随机生成,创造一个不规则的基底
按照常规做法,我们做方案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场地周边的城市肌理找到一条主要的轴线,然后根据这条轴线以及建筑的性质来形成方格网状的柱网体系。生成这样的柱网体系,一方面可以作为下一步排布功能房间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个规整的结构体系。
然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来看看李老师是怎么做的。
李伯斯金的视野要比我们普通人大多,他可以从整个城市甚至是整个国家的范围内为它的建筑寻找轴线关系。无论有的没的,都会扯上关系。进而作为其建筑体块生成的最初依据。这个手法他不只一次用过,在费力克斯.努斯鲍姆博物馆中,他甚至从整个欧洲来寻找轴线关系。
Step2.
运用反重力原则,生成建筑体块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在不规则的基底里面,李老师安排了哪些功能。
场地的东侧比邻城市广场,参观的人流多从这里进入建筑,因此在这个方向开设了主入口、商店入口以及儿童入口。西侧为城市次干道,可以将货物入口、垃圾出口设置在此处。这样,在一层临近各个出入口的位置,就分出来6个大体区域。分别是入口门厅、零售商店、咖啡厅、专项展厅、辅助空间以及卸货区。
这一步李老师和一般建筑师的做法并无二致,但接下来李老师就要放大招了——开始运用反重力大法。
在建筑形体方面讲反重力,其实就是消除体量给人们带来的稳定之感。
常规认识里,重力环境下,金字塔型的体量是最稳定的,其次就是垂直元素组成的体量。而李老师的做法就是用各种方法来打破稳定,以此来表达建筑的张力。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我们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可以负责任的表示,夸张体量的生成是没有明显的理性依据的。更多的就是靠李老师对形体的超然感知能力。这些形体变幻莫测的存在着,似乎只是为了了解自己内心而进行的自我满足,并没有任何技能与功名的追求。
Step3.
运用折纸手段,将体量进行整合
在这里要澄清一点,上一步操作仅仅是为了让大家看的清楚,所生成的体量只是很接近很接近最终的结果。
然而在真实的设计过程中,随机性的操作想要一下子达到最终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为这些已经升起来的不规则形体加一道约束,使其有一定的逻辑。于是乎,就有了下面这张折纸图。
在“戳破建筑大师们用折纸概念的谎言”那篇文章中路哥已经强调,用折纸的方式生成方案未免过于扯淡。
这张图说明的也并不是用折纸的方式来为形体加这道约束,而是一个立面的展开图。
它的目的是要将我们刚刚生成的不规则体块儿联系在一起,让彼此之间有更直接的联系。
Step4.
结构体系的建立
这是一张来自Google earth的截图,左边蓝色框的部分也是由李伯斯金设计的7层住宅。相比之下,红色框内的丹佛美术馆的体量是何等的巨大。然而在这里面,竟然没有任何可以称得上柱子的构件。所有的支撑构件都隐藏在了之前折纸体系当中。当然,疏散楼梯间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在这里,楼板也参与到了整个结构体系当中。在框架结构的体系中,楼板主要承受来自水平方向的荷载,施工的时候多是预制混凝土板搭接在梁柱之上,没有参与到整个结构体系当中。然而在丹佛美术馆中,楼板也起到了水平拉结的作用。它与折纸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连接,为折纸体系提供了一个向内的水平力,使其不至于倾覆。
这样,折纸体系的斜墙,垂直的交通核以及水平楼板组成了完整的结构体系,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构件参与其中。
Step5.
空间优化
当有了建筑的主体形象和足以支撑这个形象的结构体系之后,李伯斯金便开始对内部空间进行精雕细刻。其手法就是,在保持原有结构完型的前提下,加上人们行走的路径。
我们来看一遍完整过程。
今天的文章大概是拆房部队史上最长的了。
但是为了将李伯斯金的设计步骤讲清楚,不得不出此下策。对于为了这篇文章奋战了将近一个月的我来说,仿佛身体被掏空,感谢大家能够耐心的读到这里。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高速建设的时代,仿佛为了速度而简化了许多设计中有趣的过程。流水线般的排柱网,排功能,做立面的工作流程,像这种规模的博物馆我们一天能出上不下十个方案(非标君能出二十个)。
假设我们可以将每个设计步骤都认真对待,再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那么我们在每一个设计环节都有能够创造奇迹的机会。
这也就是李伯斯金所创造的奇迹。
在李老师的作品当中,每一个步骤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实现手段,这些见解和手段也完全源自于他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研究和理解。
可以说他的整个设计过程是从奇迹走向下一个奇迹。也可以说是从一个坑挖向另一个坑。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或许即使我们拆了多少个李老师的作品也很难理清李老师的套路。但是,我觉得李老师的意义不是说教给了我们一个什么设计手法,而是告诉我们,不管你的想法多么天马行空不可思议,只要你能填上自己挖的坑,就会有实现的一天。
想象力大概才是建筑进步的源动力。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修改指导
本文所有分析图为作者自绘
感谢赵凡民同学帮忙赶图
4、【非标准拆房】怎么把一个平庸的长方形搞成一个炫酷的非线性?
6、【拆房部队】不能开窗,但要采光!铲屎官西扎为喵星人也是拼了
本文系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原创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