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债市场发展提速 局部风险仍需警惕

2017-07-28 绿金会


今年以来,伴随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绿色债券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业内专家认为,当前加强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完备性,统一绿色债券标识、开展绿色债券产品创新,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已刻不容缓。这将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 绿债越来越“红”


近年来,绿色债券产品越来越“红”,成为我国绿色金融领域大力发展的重要融资工具。


日前,“中国中投证券-武汉地铁信托受益权一期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该专项计划的发行规模为15亿元,期限为10年,获得中诚信出具的AAA信用评级。作为全国首单轨道交通行业的绿色资产证券化项目,上述专项计划的发行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效应。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7年7月下旬,共有25只绿色公司债券及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成功在上交所发行上市或挂牌,总募集金额超过340亿元。


“中国在去年已成为绿色金融债券最大的发行国,个人认为,中国肯定会在这个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莱斯利.马斯多普说,“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但也带来了污染问题,就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不可持续的。无疑,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这也将帮助中国在绿色金融创新上取得领导地位。”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部高级分析师刘艳表示,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化将产生巨大的绿色融资需求,2017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更多地区发行人以及绿色企业会参与到绿色债券市场中。


|| 防范“漂绿”发生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正呈现出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随着改革创新的展开,目前防范绿色金融市场风险也被提到了前台。


业内人士指出,“绿色金融”释放出了十分鲜明的公益外部性,一定程度上是金融机构的“情怀业务”。也正因如此,需要防范“洗绿”行为的发生。在境外“绿色金融”的推进过程之中也出现了个别“洗绿”的案例。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绿色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例如,部分企业凭空捏造绿色项目以及相关支撑材料,意图从银行骗取信贷资金;以小(单个的微绿色项目)博大(整个企业变成绿色企业)或者化整为零(将一个绿色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多渠道获取银行信贷与发债资金;假借绿色之名融资,实际资金并未投到绿色项目当中;隐瞒负面环境新闻与环保处罚信息,误导投资者等等。


种种“洗绿”行为,在“绿色金融”的推进过程之中时有发生。此外,还可能出现绿色项目杠杆率过高,社会资本中途退出导致项目瘫痪与搁置或资本空转的问题。


穆迪副董事总经理钟汶权称,“洗绿”行径不仅会导致金融机构以及投资人承受巨额损失,还会触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继而戳伤绿色金融市常


不少业界专家向记者表示,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将信贷获取者、债券发行人、资金使用者的违规欺诈信息系统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发挥官方常规化监测机制功能,充分释放社会的纠错力量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已迫在眉睫。


|| 多措并举稳步前行


“展望后续,为了更好地推广绿色债券产品,管理层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予以激励。”海通证券资产证券化业务线负责人车大雷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希望地方政府能够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毕竟绿色债券产品,除了正常的发行成本以外,还要额外出具一个绿评报告,这会增加发行成本。


其次,提高证券流动性,降低票面成本。当前很多ABS产品既有资产又有信用,类似的产品若能进入交易所质押库,那么将大大提高其流动性,降低绿色债券的发行成本。


第三,从投资者角度分析,在国外购买绿色债券时会有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但是目前国内并没有相应的政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配套是提高绿色债券吸引力、促进绿色债券发行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外,现阶段持续提升绿色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同样尤为关键。简而言之,就是要解决绿色金融市场投融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里面要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建立公共环境数据平台,要完善绿色金融产品的标准,完善绿色评级和认证,要建立环境压力测试体系等,来有效制约污染性投资。


上海证券交易所方面认为,可通过推动行业自律协会的建立等方式完善绿色认证机构管理,规范绿色鉴证市常


总而言之,现阶段,建设一个低碳生态系统,发展一个绿色金融体系,需要政府、产业、金融、研究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未来应加大对专业科研机构、绿色组织、绿色企业的培育,打造业内标准,并和监管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金融机构开展相关业务。



【相关阅读】
★ 柜买 3方面推绿色债券

★ 天风证券为绿色金融添动力,献策实践两不误

★ 绿色债券:未来十年不容忽视

★ 绿色债券存续期管理需要机制保障

★ 16家上市公司"尝鲜"绿色债券 首批说"滋味差别不大"

源:经济参考报,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