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白话:野干说法的故事(非常精彩!)

快乐人生99 2022-06-26

本文转自: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27238137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述说 释迦世尊往昔当国王沉迷五欲造了恶业下堕三恶道,因为过去生曾修习般若智慧的缘故,在地狱中能记得宿命,因此依靠般若智慧当下忏悔立即脱离地狱,转生饿鬼道时也记起宿命当下忏悔修善,马上又脱离饿鬼道至畜生道,成为一个野干(类似狐狸),而以当时的野干身为天主与八万天人说法。内容非常精彩!
说法的缘起是 世尊回国想要度儿子罗睺罗出家修道,首先太子妃耶输陀罗百般阻饶,后来 世尊让耶输陀罗忆起多劫誓愿,释迦族五十位诸公王子与罗睺罗一起出家成沙弥,波斯匿王也带着皇后及大臣、居士们一起来看望罗睺罗,大众一起听经闻法,闻 佛述说三恶道苦的故事。详情请看本篇: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毘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槃,如我今也。”
目连受命,即入禅定,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到迦毘罗[11]城净饭王所,而白王言:“世尊殷懃,致问无量,起居轻利、气力安不?及大夫人波阇波提,并三叔父斛饭王等,问讯起居,亦复如是。」(CBETA, T17, no. 754, p. 575, b21-c4)
白话翻译:这是我亲自听闻 佛陀的开示。在某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 世尊告诉目犍连说:“你现在前往迦毘罗城,问候我的父亲阅头檀王(净饭王)和我的姨母波阇波提、三叔父斛饭王。然后劝喻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让她能割舍母子恩爱,让罗睺罗做出家沙弥,修习佛法圣道。为什么呢?母子恩爱的欢乐是短暂的,死后堕入地狱,母子互不相知,业障黑暗,永远离别,受无穷痛苦,那时后悔晚已。罗睺罗如果修道证果,还可以回来度化他的母亲,脱离生死病死根本苦恼,能够到达涅槃,就如我一样。”
目连领命入定,就像大力士屈伸手臂那样的时间就到了迦毘罗城净饭王的宫殿,禀告净饭王说:“世尊让我来向您问候身体康泰。及波阇波提夫人和三叔父斛饭王等康健安乐。”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时耶输陀罗闻佛遣使来至王所,未知意趣,即遣青衣,令参消息。青衣还白:“世尊遣使,取罗睺罗,度为沙弥。”耶输陀罗闻是消息,将罗睺罗登上高楼,约勅监官,关闭门合,悉令坚牢。
时大目连,既到宫门,不能得入,又无人通,即以神力飞上高楼,至耶输陀罗坐前而立。耶输陀罗见目连来,忧喜交集,迫不得已,即起恭敬,礼拜问讯:“冒涉远途,得无劳也?”勅为敷座,请目连坐。问目连曰:“世尊无恙,教化众生,不劳神也?遣上人来,欲何所为?”
目连白曰:“太子罗睺年已九岁,应令出家修学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少时如意,一旦命终,堕三恶道,恩爱离别,窈窈冥冥,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14]度生老病死忧患,得至涅槃,如佛今也。”」(CBETA, T17, no. 754, p. 575, c5-20) 
白话翻译:这时耶输陀罗听闻到 佛陀派遣了使者来到王宫,不知道是什么来意,于是就让自己的侍女前去打听。侍女回报:“世尊派遣使者是要来求取罗睺罗出家做沙弥的。”耶输陀罗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把罗睺罗送到一座高楼上,并吩咐卫士紧闭门窗,使其牢固。
这时大目犍连来到了此皇宫城门,不能进入,也没有人通报。于是就运用神通力飞上高楼,到耶输陀罗座位前站立着。耶输陀罗看到目连来到,忧愁与欢喜交集。但是迫不得已仍恭敬起立迎接,礼拜问讯说:“这么远途而来,是否劳顿?”并命令侍女为尊者设立座位,请目连坐着,并问目连说:“世尊无恙否,教导化度众生,不劳神吗?派遣上人您来,想要做什么事情?”
大目犍连说:“太子罗睺罗已经九岁,应该让他出家修学圣道。为什么呢?因为母子恩爱仅仅是很短时间的欢乐,一旦命终之后,堕落到三恶道。恩爱离别,渺茫恍惚,母亲不知儿子,儿子也不知母亲。罗睺罗得道后还能度化母亲,永远脱离生老病死的忧患,和佛一样证得涅槃。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耶输陀罗答目连曰:“释迦如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奉事太子如事天神曾无一失,共为夫妇未满三年,舍五欲乐,腾越宫城逃至王田。王身往迎,违戾不从,乃遣车匿白马令还,自要道成,誓愿当归。披鹿皮衣,譬如狂人,隐居山泽,勤苦六年,得佛还国,都不见亲,忘忽恩旧,剧于路人,远离父母,寄居他邦,使我母子守孤抱穷,无有生赖,唯死是从。人命至重,不能自刑,怀毒抱恨,强存性命,虽居人类,不如畜生,祸中之祸,岂有是哉?今复遣使,欲求我子为其眷属,何酷如之?太子成道,自言慈悲;慈悲之道,应安乐众生,今反离别人之母子。苦中之甚,莫若恩爱离别之苦,以是推之,何慈之有?”白目连曰:“还向世尊宣我所陈。”
时大目连更以方便种种因缘,随宜谏喻,反复再三。耶输陀罗,绝无听意,辞退还到净饭王所,具宣上事。
王闻是已,令唤夫人波阇波提,王告夫人:“我子悉达遣目连来迎取罗云,欲令入道修学圣法。耶输陀罗,女人愚痴未解法要,心坚意固缠着恩爱,情无纵舍。卿可往彼重谏谢之,令其心悟。”
时大夫人即便将侍从五百青衣,往至耶输陀罗所住宫中,种种方便随宜谏喻,反复再三。耶输陀罗,犹故不听,白夫人曰:“我在家时,八国诸王竞来见求,父母不许。所以者何?释迦太子才艺过人,是故父母以我配之。太子尔时知不住世出家学道,何故殷懃苦求我耶?夫人娶妇正为恩好,聚集欢乐万世相承,子孙相续绍继宗嗣,世之正礼太子既去,复求罗睺欲令出家,永绝国嗣,有何义哉?”尔时皇后,闻是语已,默然无言,不知所云。」(CBETA, T17, no. 754, p. 575, c21-p. 576, a22)
白话翻译:耶输陀罗回答说:“释迦如来做太子的时候娶我为妻。婚后我侍奉太子如同天神一样,没有一点过错。两人共为夫妇未满三年,他便舍弃了世间五欲欢乐,逃离王宫,置身郊野。父王前去召回也不愿意反转。遣回侍从车马。说一定要修行成道才会回来。披鹿皮衣如同狂人一样隐居在山野丛林之中。六年辛苦之后证得佛果回国,回来后都不见亲人,忘记了自己恩爱旧人,如同陌路。远离父母,寄居他国。让我们母子孤独度日,绝望无助,真想一死了之。可是生命是珍贵的,我不能自杀,只能怀着愤恨痛苦苟且偷生,虽然活着是人,但却不如畜生,有比这更厉害的灾祸吗?现在又让人来要我的儿子做他的眷属,怎么能这样残酷。太子成道,宣扬慈悲,让众生安乐才是慈悲,现在反而让他人母子离别,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这样看来哪里有什么慈悲呢?”耶输陀罗向目连禀白:“还请向 世尊宣达我所陈述的话。”
大目犍连再三用各种方法譬喻来劝说,但是耶输陀罗根本没有听的意思。于是他告辞后回到净饭王的宫殿,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净饭王听闻后召见大夫人波阇波提,说:“我的太子悉达派遣目连尊者来领取罗睺罗出家修道,耶输陀罗智慧不足,不能明了佛法的重要。不能割舍母子恩爱,固执己见。你去劝劝她,或许可以让她回心转意。”
这时大夫人波阇波提带着五百名侍女来到耶输陀罗的宫中,用种种方法譬喻劝说再三。耶输陀罗仍然不听,对夫人说道:“我未嫁时,有八个国家的君主竞相要求联姻,父母却没有答应。因为释迦太子才艺过人,所以才把我许配给他。太子当时知道要出家学道,为什么殷勤求婚?人娶妻子正是为了恩爱欢聚,生子传家,继承宗嗣。这是世间天经地义的道理。太子既然离家,又要让罗睺罗也出家,断绝国家的宗脉,是何道理呢?”
波阇波提听了也默然不语,不知如何回答。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尔时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世时誓愿事不?释迦如来当尔之时为菩萨道,以五百银钱从汝买得五茎莲华,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我不欲受,即语汝言:‘我为菩萨,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尔者,听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睺,不令出家学圣道耶?”耶输陀罗闻是语已,霍然还识宿业因缘,往事明了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遣唤目连忏悔辞谢,捉罗睺手付嘱目连。与子离别,涕泪交流。
尔时罗睺见母愁苦,长跪合掌,辞谢母言:“愿母莫愁,罗睺今往定省世尊;寻尔当还,与母相见。”
时净饭王为欲安慰耶输陀罗令其喜故,即时召集国中豪族而告之言:“金轮王子,今当往彼舍婆提国,从佛世尊出家学道。烦卿人人各遣一子,随从我孙。”咸皆:“唯然。奉大王命。”即时合集有五十人,随从罗睺往到佛所,头面作礼。」(CBETA, T17, no. 754, p. 576, a23-b13)
白话翻译:这时世尊以神力化现一人在空中说:“耶输陀罗!你还记得多劫古老往世以前的誓愿吗?释迦如来当时行菩萨道,用五百银钱从你那里买得五茎莲花供养定光佛。但是你求我生生世世和你结为夫妻。我不愿意,于是告诉你说:‘我行菩萨道,多生多劫布施一切,不愿违逆他人的意愿。如果你也能做到的话,我就娶你为妻。’你立下誓言:‘生生世世所生,所有国家、城市、妻儿子女甚至我自己都随你布施,决不反悔。’为什么今天爱惜罗睺罗而不让他出家修道呢?”耶输陀罗听了这番话恍然记起宿世因缘,和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爱子之心自然消歇,请大目犍连来向其忏悔辞谢。握着罗睺罗的手交给目连,和孩子告别的时候仍忍不住悲伤而涕泪交流。
这时罗睺罗见到母亲忧愁不乐,长跪合掌,辞谢母亲说:“希望母亲不要悲伤,我现去看望世尊,不久一定回来,和母亲相见。”
这时净饭王为了安慰耶输陀罗,让她欢喜,召集国中的王公贵族告知大家:“金轮王子现要前去舍婆提国跟从 世尊出家修学佛法,请大家各选一子,跟随我的孙子。”众臣奉净饭王的命令,立即召集了五十人,跟随罗睺罗来到 世尊的所在,头面顶礼。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佛使阿难剃罗睺头及其五十诸公王子,悉令出家。命舍利弗为其和上,大目[*]犍连作阿阇梨,授十戒法,便为沙弥。罗睺幼稚,习乐傲慢,耽着嬉戏,不乐听法。佛数告勅,恒不从用,非可如何。
尔时,舍卫国波斯匿王闻佛子罗睺出家为沙弥,与其群臣、夫人、太子、后宫采女、婆罗门、居士,恭敬围绕,于其晨朝来诣佛所,礼拜问讯,并看佛子罗睺沙弥,各一面坐,佛为说法。王及群臣憍傲习乐,不堪苦坐听佛说法,辞退欲还。尔时世尊知王始[*]悟、信根未立,将欲开[*]悟王及群臣,为利益故,告阿难曰:“汝可往召沙弥罗云及其眷属,悉皆令集听佛说法。”阿难往召,须臾皆集。
佛告王曰:“且待须臾,听我说法。”
王叉手曰:“今我此身习乐来久,不堪苦坐,愿佛垂恕。”
佛告王曰:“此不为苦。所以者何?前身种福,今为人王,常处深宫五欲恣意,出入导从脚不触地,何名为苦?三界之苦莫若地狱、畜生、饿鬼、诸难等苦,如此诸苦前已曾说。”」(CBETA, T17, no. 754, p. 576, b14-c3)
白话翻译:佛让阿难为罗睺罗和五十名诸公王子出家。命舍利弗为他们的亲教师,大目犍连做受戒师,传授他们十善戒法成为沙弥。罗睺罗比较幼稚,性情矫慢,沉迷于玩乐,不喜欢听闻佛法。佛曾数次告诫警示,他都听不进去,谁也没有办法。
这时,舍卫国波斯匿王听到 世尊的儿子罗睺罗出家做了沙弥,便和群臣、王后、后宫妃子、婆罗门、居士一起在一天早上来到 佛陀的所在地礼拜问讯,并看望罗睺罗沙弥。大家一一落座,佛为大家说法。波斯匿王和诸位大臣贵族平时骄傲习惯欲乐,不耐久坐,听到 佛为大家说法就想告辞回去。世尊知道波斯匿王刚刚有些觉悟,但是信根尚未坚固,想开导他和群臣,为了利益大家的缘故,于是告诉阿难:“你去召集沙弥罗云及其他眷属们,让他们都来听 佛说法。”阿难召集罗睺罗和那五十名孩子都到这里,听佛说法。阿难很快就把他们找来。
佛对波斯匿王说:“请稍待片刻,听我说法。”
波斯匿王说:“我的身体素来习惯享乐,所以不能苦坐,请佛宽恕。”
世尊说:“这不是苦。为什么呢?您前身种下了福田,现在成为人王,常住在深宫中享受各种五欲,出入都无需脚沾地面,怎么能叫苦呢?三界中最苦的莫过于地狱、畜生、饿鬼这三种苦难,这些我以前也和您们讲过。”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佛告罗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子今既得人身、值佛在世,何故懈怠不听法耶?”
罗云白佛:“佛法精妙,小儿意粗,安能听受世尊法也?前已数闻,寻复忘失,徒劳精神无所一获。及今少年,且放情肆意,至年大时,自当小差堪任受法。”
佛告罗云:“万物无常,身亦难保,汝能保命至年大不?”
“唯然世尊!罗云不能;佛岂不能保子命耶?”
佛语罗云:“我尚不能自保,岂保汝也?”
罗云白佛:“徒劳听法,既不得道,闻法之功何益于人?”
佛告罗云:“听法之功,虽于今身不能得道,五道受身多所利益。如我前说,般若智慧,亦名甘露,亦名良药,亦名桥梁,亦名大船,汝不闻乎?”
罗云白佛:“唯然。世尊!”
时波斯匿王长跪合掌,白天尊曰:“如佛所说,般若智慧有四种名,其义云何?愿佛哀愍,为我说之。”
佛告王言:“欲得闻者,着心谛听,吾今说之。”」(CBETA, T17, no. 754, p. 576, c4-20)
白话翻译:佛告诉罗睺罗:“佛在世间的时候是很难遇到的,正法也很难得可以听闻的到,人命脆弱,成就圣道也很困难。现在你既然生而为人,又恰好有佛在世,为什么懈怠懒散,不听闻正法呢?”
罗睺罗说:“佛法精妙,小儿我的心粗陋,怎能听受 世尊的佛法?以前曾数次听闻,转眼就忘了,白白浪费了精神,没有收获。而且我现在年少,可以先纵情玩乐,等到年纪大了,能够担负一些小的使命的时候,自然能堪任学法。”
佛说道:“万物都在无常变幻,身体也是难以长久的,你能保证自己的性命会活到长大吗?”
罗睺罗说:“我自然不能,难道 佛不能保佑自己孩子的性命吗?”
佛说:“我尚且不能自保,怎么能够保佑你呢?”
罗睺罗说:“既然辛苦听法却不能今生得道证果。那听法有什么益处呢?”
佛告诉罗睺罗说:“听法的益处,虽然不一定能在今生得道,但是在轮回之中有很大利益的。像我以前说的:般若智慧又称甘露、良药、桥梁、大船,你没有听到吗?”
罗睺罗答道:“是的,听到过。”波斯匿王向世尊跪下顶礼,问道:“世尊您曾说过般若智慧四种名字,那么这些名字有什么意义呢?请为我们讲一下。”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如果你想知道的话,那么用心听法,我现在就讲。”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佛言:“忆念过去无数劫时,毘摩大国徙陀山中有一野干,有师子王追逐欲食,野干惶怖奔走堕一丘井,不能得出经于三日,开心分死而说偈言:
“‘祸哉今日苦所逼,  便当没命于丘井,
 一切万物皆无常,  恨不以身餧师子。
 呜呼奈何罪厄身,  贪惜躯命无功死,
 无功而死尚可恨,  况复臭身污人水。
 南无忏悔十方佛,  表知我心净无已,
 前世所造三业罪,  愿于今身偿令毕。
 众罪毕了三业净,  其心不动念真实,
 从是世世遭明师,  如法修行速成佛。
 时天帝释闻佛名,  肃然毛竖念古佛,
 自惟孤露无师导,  耽着五欲自沉没,
 不能得出恩爱狱,  思惟感切目下泪,
 即与诸天八万众,  飞下诣井欲问讯。
 乃见野干在井底,  两手攀土不能出,
 天帝复自思念言:  ‘圣人应现无方术,
 今我虽见野干形,  斯必菩萨非凡器。
 今当请问除我疑,  并令诸天得闻法。’」(CBETA, T17, no. 754, p. 576, c21-p. 577, a11)
白话翻译:世尊说:“在无数劫以前毘摩国的徙陀山中,一天有只野干(形似狐狸,但体形较小的动物)被狮子追赶捕食,慌忙之中坠落到一口井中,无法出来。经过三天的时间,野干已无生望,于是说道:‘真是灾祸啊!今日被苦所逼,我的生命就要在这井中结束。一切万物都是无常变幻的,恨不得就让狮子给吃掉,呜呼奈何这个罪恶的身体,贪爱这个身躯性命却没有功德而死,无功而死尚且可恨,况且又染污了他人饮用的井水。归命十方佛并向诸佛忏悔,我的心已清净,前世所造的身口意三业的罪业,愿于今生全部酬偿完毕,众罪完毕三业清净,心不动摇住于真实法,生生世世遇到明师,如法修行速证佛果。’
这时帝释天主听到野干称念佛的名字,毛发竖起霍然想起过去古佛,思忖自己没有教导的明师,沉迷五欲享乐,不能脱离恩爱的牢狱,不禁潸然泪下。于是带领八万天人,飞下来到野干所处的井边问讯。帝释天主看到野干在井底两手攀爬土壁无法出井,就心想念言圣人应化没有固定的方法可循,我现在看到的虽然是野干形象,但他一定是菩萨化现而非凡夫。应当向其请教除我疑惑,也让诸位天人听闻佛法。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天帝曰:
“‘不闻圣教旷大久,  常处幽冥无师导,
 仁者向说非凡语,  愿为诸天宣法教。
 于时野干仰答曰:  ‘汝为天帝无教训,
 不知时宜甚痴傲,  法师在下自处上,
 都不修敬问法要,  法水清净能济人,
 云何欲得怀贡高。’  天帝闻是大惭愧,
 给侍诸天愕然笑,  天王降止大无利,
 而被惭耻甚可悼。  帝释即时告诸天:
 ‘慎莫以此为惊怪,  是我顽弊行不称,
 必当因是闻法要。’  即时垂下天宝衣,
 接取野干出于上,  叉手辞谢说不是,
 叩头忏悔愿垂亮:  ‘诸天实尔如尊诲,
 缠绵五欲致迷荒,  皆由不遇善师导,
 为说苦乐常无常。’  诸天为设甘露食,
 野干得食生活望,  非意祸中致斯福,
 心怀踊跃庆无量。」(CBETA, T17, no. 754, p. 577, a12-28)
白话翻译:帝释天主说道:“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殊胜的佛法,我们处在没有明师教导的黑暗之中,刚才仁者您所说的绝非凡语,希望能够为天人宣讲佛法教化。”这时野干抬头回答:“您身为天主却无礼仪规矩,不知道时宜,非常愚痴傲慢。如今法师在下,请法的却人在上面。问佛法要义时都不修恭敬,佛法如清净之水,能够滋润利益于人,怎么想学习却又心怀贡高。”
帝释天主听了十分惭愧。诸天随从不禁愕然失笑,这次天主下到人间不仅白费功夫,还被教训得惭愧起来,真是可怜。帝释天主告诉诸位天人:“不要为此奇怪,的确是我的举止行为不妥,必定要如此恭敬才能让我们听闻佛法要旨。”于是立即垂下自己的天衣,把野干接出井中。并叉手道歉说自己的不是,叩头忏悔希望对方垂怜原谅。“诸天人必定如实遵照您的教诲,我们缠绵在五欲之中导致迷途在荒野,都因为没有遇到善知识的教导,为我们说明苦乐无常的道理。”诸天为野干准备美妙的甘露饮食,野干得到食物后生起了存活的希望,意外的灾祸却带来了这样的福事,心中充满高兴和庆幸。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于是野干,心自念言:‘畜生道中,丑弊困厄,无过野干;智慧力故,乃致如是。’复作是念:‘刑残之命,本非所爱,所以称庆、大欢喜者,为通化耳。此诸痴天,皆蒙帝释先有波若一豪之分,共相随来,皆欲闻法。’而自叹言:‘奇哉奇哉!何慰如之,今当通化,成我功德?’复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师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力乎?南无我师,南无我师,南无波若,南无波若。虽复失行生恶趣中,犹识宿命知其业缘。波若之力,能感诸天降神来下,接济供养复得通化,展我微心。’时天帝释告诸天曰:‘如师言者,定欲说法。我等今来快得善利,今当人人叩头丹诚请令说法。’咸然唯诺,即各修敬,偏袒右肩,围绕野干,长跪合掌,异口同音而说颂曰:
“‘善哉善哉!  和上野干,  唯愿说法,
 开化天人。  天人幽冥,  五欲所缠,
 恒恐福尽,  无常所迁,  死堕恶道,
 求拔良难,  从久远来,  数万忆年。
 今始一遇,  良佑福田,  唯垂慈哀,
 宣示法言,  天人得福,  众生亦然,
 愿与和上,  永劫相连,  至成佛道,
 常作因缘。  明人难值,  故立誓言。’」(CBETA, T17, no. 754, p. 577, a29-b23)
白话翻译:野干心中想到:“在畜生道中没有比野干更加丑陋粗鄙的,凭着智慧的力量才会是现在这样。”又想:“我本就不喜爱这残缺的身体和生命,之所以高兴是因为有弘扬佛法的机会,这些愚痴的天人承蒙帝释天主有一点般若智慧,所以共同跟随过来,想要听闻佛法。”于是感叹到:“奇特啊!奇特啊!再没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我今应当宣扬佛法,成就功德!”又想:“今日之恩,都是因为我的先前的师父和尚,慈悲教导我智慧方便功德力所致。皈依我师,皈依我师,皈依般若智慧,皈依般若智慧。虽然我因为过错堕落到恶道中,但由于能了知宿命知道自己的往昔业缘,般若智慧的力量能够让众多天神下降人间,接济供养于我,而且还有宣扬佛法的机会,得偿心愿。”这时,帝释天主叮嘱诸位天人:“法师这样说那就是一定会宣讲佛法了,今天我们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应当人人礼拜,恭请请教。”诸位天人都称是,恭敬礼拜,围绕野干,长跪合掌,异口同声一起说道:
“真是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请和尚野干为我们宣说佛法,开导度化天人们,我们这些沉迷于五欲的蒙昧,恐怕福报享尽,无常一旦到来,死后堕落到三恶道,再也难以脱离。从久远以来数万亿年,我们今天才遇到这样一次良佑的福田,希望您能垂怜慈悲哀悯我们,开示佛法正见,不仅我们天人得到利益,一切众生都会因此得福。愿我们与和尚您,永生永劫相连直至成佛,常常都有因缘相聚。因为善知识难以遇到,所以要立下这个誓言。”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于是野干见诸天人殷懃劝请,乐欲闻法,益加欣踊告天帝曰:‘忆念我昔,曾见世人欲闻法者,先敷高座庄严清净,方请法师登座说法。所以者何?经法贵重,敬之得福,不宜轻心,自亏福也。’诸天闻已,咸然唯诺,脱天宝衣积为高座,须臾之间庄严校饰清净第一。野干升座,告天帝曰:‘吾今说法,正当为二大因缘故。何等为二?一者说法,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岂得不说。’天帝白曰:‘免井厄难,得全身命,功德应大。尊者云何说法报恩,不及此耶?所以者何?一切天下,皆乐生求安、无欲死者。以是因缘,全命之功岂得不大?’野干答曰:‘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贪生,有人乐死。何人贪生?其人生世愚痴幽冥,不知死已后世更生,违佛远法,不遭明师,杀盗淫欺,唯恶是从。如是之人,贪生畏死。何人乐死?遭遇明师,奉事三宝,改恶修善,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和顺妻子、奴婢、眷属,谦敬于人。如斯之人,恶生乐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应生天受五欲乐;恶人死者,应入地狱受无量苦。善人乐死,如囚出狱;恶人畏死,如囚入狱。’」(CBETA, T17, no. 754, p. 577, b24-c16)
白话翻译:野干看到诸位天人殷勤劝请,想听闻佛法,更加欣慰。告诉帝释天主说:“我想起往昔曾经见到世人想要听闻佛法,必先设置高大庄严清净的法座,然后才请法师登台说法。为什么呢?经典佛法十分尊贵,礼敬就会得到福报,不要因为轻慢而损害了自己的福德。”诸位天人听了都答应,脱下宝衣堆积成高大宝座,转瞬之间宝座即成,庄严清净无比。野干升座,向帝释天主说:“我今天因为两个缘故演说佛法。第一是教导天人福报无量;第二是为了报答大家布施饮食的恩情,岂能不说。”帝释天主说:“我们把您从井中救出,保全了您的性命,这个功德应该是大的,为什么尊者您说法报恩没有涉及于此呢?为什么呢?一切众生都希望能够生命安乐,没有愿意死的,所以保全生命的功德应该很大啊?”野干答道:“人们对于生死的喜好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贪恋生命,有人欢迎死亡。什么人贪生怕死呢?在世的时候愚痴邪见,不信来世,远离佛法,不遇明师,杀盗淫妄,无恶不作。这样的人贪生怕死。什么人欢迎死亡呢?能够遇到明师,奉侍三宝,改恶修善,孝养父母,礼敬师长,和睦妻子和眷属奴婢,对人谦和恭敬。这样的人厌恶身命,欢迎死亡。为什么呢?因为善人死后会因福报升天,享受五欲欢乐,恶人死后,会堕落地狱受无量痛苦。善人欢迎死亡如同囚徒被释放出狱,恶人害怕死亡如同被抓入狱的囚徒。”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天帝问曰:‘如尊所诲,全其躯命无功夫者,诚如所言。其余二功,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愿说之,开化盲冥。’野干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物济一世之福,增益生死系缚因缘。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出世间道者,凡有三种:一者罗汉、二者辟支佛、三者佛道。此三乘人,皆从闻法如说修行。有诸众生,免三恶道、受人天福乐,皆由闻法。是故佛说,以法布施功德无量。’
“天帝白言:‘师今此身,为是业报、应化身乎?’野干答言:‘是罪业报,非应化也。’天人闻已,肃然惊怖,悲哀伤心,垂泪满目,更起修敬,白野干曰:‘我意谓是菩萨圣人应现济物,而今方闻罪业果报。未知其故,惟垂哀愍,说其因缘。’」(CBETA, T17, no. 754, p. 577, c16-p. 578, a1)
白话翻译:帝释天主问道:“如尊者您所说,保全生命并无功德,的确是这样。那么其余两条:施食、布施佛法,有什么功德呢?请您说之,开导我们这些尚不明了的人。”野干回答:“布施饮食能够救济人一天的性命,布施珍宝能够给与人一辈子福报,但是这样增加了生死轮回系缚的因缘。说法教化称为法布施,能够让人出离世间道。出离世间道有三种人:一是罗汉,二是辟支佛,三是佛道。这三种人都从听闻佛法如法修行。众生能够免除三恶道的苦报,享受人天福乐都是由于听闻佛法的缘放。因此 佛陀才说,以法布施功德无量。”
帝释天主禀白说:“那法师您现在的身体是业报,还是神通化现的呢?”野干说:“是罪业报应所致,并非化现。”众天听了,严肃甚感惊讶恐怖,悲哀伤心,不禁泪流满目,更加生起恭敬。对野干禀白说:“我原以为是菩萨圣者为了度化众生而变化的形象,现在才知道是罪业报应。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缘故,望您慈悲哀悯我们,说说其中的因缘。”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野干答曰:‘欲闻者善,吾今说之。忆念故世,生波罗捺波头摩城,为贫家子,名阿逸多,刹利种姓。幼怀聪朗,好学是欲。至年十二,追随明师,在于深山,辛苦奉事,研精习学,翘勤不懈;师亦晨夜切磋教授不失时节,经五十年,九十六种经书记论、医方咒术、占相吉凶、灾异祸福,靡所不达。高才智德,名闻四远。时阿逸多伏自惟曰:“今日之济,莫不由我尊师和上教化之恩,其功难报。家既贫乏,无为供养,唯当卖身以报师恩。”作是念已,长跪白师:“弟子今者欲自卖身以报师恩。”其师答曰:“山居道士,乞食自存,正无所乏。子今何为,毁卖贵身,欲供我也?子今成就智慧辩才,当转教化天下人民,为法灯明教化之功,岂不足报我之恩也?幸可不须余举动也。”时阿逸多既是智人,不违师教,留住山中乞食自存。」(CBETA, T17, no. 754, p. 578, a2-18)
白话翻译:野干说:“想要听闻的人很好啊,我现在就来说。我忆念起往世,曾经出生于波罗奈波头摩城,是一个贫穷家的孩子,叫阿逸多,是刹帝利种性,年幼时聪明好学,到了十二岁跟随明师到深山中,辛苦的奉事师父,勤奋学习,从不怠懈。师父也日夜地教授我学问、智慧,恰当地给予指导。经过了五十年,九十六种经书记论、医方、咒术、占相吉凶、灾异祸福都十分精通。高超的才能与智慧学识皆名扬四方。这时阿逸多自己心想:‘我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由于我尊敬的师父和尚教化的功劳,他的功劳难以报答。但是我家境贫困没有能够供养的,只有卖身来报答师恩。’想到这他向老师顶礼,说道:‘弟子想卖身供养师父,以报答您的恩情。’他的师父答道:‘我是山中的修道人士,乞食就可以活命,没有什么缺乏的。你为什么要把自己高贵的身体出卖来供养我呢?以你的智慧辩才,应当辗转教化天下人民,成为佛法的灯明,教化众生的功德,不就足以报答我对你的恩情了吗?千万不要再动其余的念头了。’阿逸多是有智慧的人,不会违逆老师的教诲,仍然留在山中乞食生活。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如是不久,国王崩亡,群臣集议,宣令国界,诸名学士,普召使集,令共讲论,谁得胜者,当立为王。时阿逸多应召来集,与诸学士五百余人,七日之中共捔试议,无有胜者。群臣欢喜,召婆罗门,拜阿逸多绍为国王。时阿逸多见是事已,忧喜交集而作是念:“若作王者,恐有憍溢,贪求快意,为民致患,死入地狱,受苦因缘;若不为者,家贫无禄,无以供养报师重恩。”思计反复,“听当受之,为报师恩并养父母。”思惟是已,宁受王位。受正位已,即遣忠臣,严驾宝车,幢幡曲盖,香花伎乐,百种饮食,就山迎师,还国供养。别立宫舍,七宝厕填雕文刻镂众彩杂饰,床卧被褥、饮食医药、花果园林、流泉浴池,庄校严好,以供养师。阿逸多王与国臣民、夫人、采女,日日从师受十善法,经一百年。」(CBETA, T17, no. 754, p. 578, a19-b5)
白话翻译:“过了没有多久,国王就去世了。群臣商议,宣告国人,召集所有才学之士,一起演讲辩论,谁能够获胜就拥立他为国主。这时阿逸多也应召前来,和诸位饱学之士有五百多人,在七天中共同辩论,没有能胜过他的。群臣十分高兴,召集婆罗门等贵族,礼拜阿逸多为国王。此时阿逸多看到这样的情况,忧喜交集而想到:“如果作了国主,恐怕会产生骄慢习气,贪求快乐,导致人民的痛苦,死后还会堕入地狱,受诸痛苦。如果不做国王,自己家境贫困,无力供养师父,报答他的深重恩情。”思考再三,最后决定接受大家的拥立,为了能报答师父与供养自己的父母,思惟了以后决定接受王位。接受王位后,阿逸多王就派遣忠诚的大臣带领座驾马车,幢幅宝盖,香花乐舞,百种饮食,到山中迎接师父,回到国家都城供养。另外建立庄严的七宝宫殿,雕花刻楼,绘画彩色来装饰。床卧被褥,饮食医药,园林花果,泉水浴池一切都庄严完备,用来供养师父。阿逸多王和举国臣民,夫人宫女,每日都跟从师父受持十善法戒,这样过了一百年。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尔时边境有二小国——其二小国王,共相怨疾,私立兵马共相诛罚,经于多年各不相得——其一国者,名安陀罗;一国名曰摩罗婆耶。安陀罗王召诸群臣集共议言:“当作何方令得彼国?”诸臣答言:“阿逸多王出生寒贱,虽居王位寒意犹存,从昔已来奉持十善,不犯外色,虽有宫女,其年并宿。如臣计者,检括国中不问豪贱选择名女,足一百人,年少端政堪适意者,庄严香洁。遣忠良者赍持重宝并诸采女,往贡献之。若其纳者,当从王请,强兵百万,助往攻之,无往不伏。”即随其计,名女、宝物一时悉办,遣忠良臣往奉献之。阿逸多王得诸美女及珍宝物,甚大欢喜,问使者言:“彼王奉我如斯好物,欲望何报?”使者白王:“摩罗婆国是大王所统,彼王顽嚚,不知化度,淫乱无道,不理国政,民被其毒,视之若怨。特从大王请兵百万,助往伏之。奉献之诚,其正在此。”王曰甚善,即令拣锐强兵百万,以送与之。安陀罗王自拣国中得百万人,一时相助,鸣鼓往伐。百日之中,鬪战伤杀,人死过半,方得胜彼。摩罗婆王悉被刑斩,及其宗族数千万人一时倾没。」(CBETA, T17, no. 754, p. 578, b6-28)
白话翻译:那时边境上有两个小国,其中两位小国王互有仇怨,各自召集兵马讨伐对方,战乱多年双方都没有获胜。其中一国,名叫安陀罗,另一个叫摩罗婆耶。安陀罗王召集大臣商议说:“用什么方法能够吞并占领对方。”大臣们说:“阿逸多王出身微贱,虽然身居王位,寒微之意尚有。从以前就奉持十善,从不邪淫,虽然有宫女,一年当中也亲近不了几次。按臣的想法,我们从国中挑选不论贵贱的美貌可人,端正年少的女子一百人,打扮庄严香洁,派遣忠良使者,附带贵重宝物和这些美女,前往贡奉。如果他接受了,请阿逸多王派遣百万强兵,帮助我们攻打,一定可以攻克。”于是按照这个计策,宝物、美女很快备好,派遣忠良使臣前去奉献。阿逸多王得到众多的美女及珍贵宝物后十分高兴,便问使者说:“你们国王送给我这么好的礼物,想要有什么报答呢?”使者禀告说:“摩罗婆国是大王管辖统治的地方,但是他们的国王十分奸诈狡猾,不知化度国民,自己荒淫无道,不整顿国政,人民被他毒害,看到他犹如敌人一样。所以特地请大王派遣百万强兵,协助我们降伏他。我们奉献宝物秀女表示诚意,正是这个缘故。”阿逸多王说:“很好。”遂即派遣精锐兵士百万众参与战事。安陀罗王也从自己国中派遣百万人马,一起合力前往讨伐。经过一百天的战斗,伤亡过半才获胜,摩罗婆王和其宗族都被杀死,数千万人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阿逸多王既得诸女,意迷情惑忘失本志,奢淫着乐不理国政,众官群僚相与作乱,良民之子略为奴婢,风雨不时,饥饿满道,异方怨敌,遂来侵掠。阿逸多王从是失国,遂致亡没。从是死已生地狱中,身被楚毒,缘前学问智慧力故,即识宿命,心自悔责,改恶修善。须臾之间地狱命终,生饿鬼中。复识宿命,即复悔过,修念十善。须臾之间,饿鬼中死,生畜生中,受野干身。智慧力故,复识宿命,改往修来,奉持十善,复教余众生令行十善。近逢师子,当时怖惧堕丘井中,开心分死,冀得生天离苦受乐。由汝接我,违失本愿,方经辛苦,何时当免?是故我说,汝济我命,无功夫也。’」(CBETA, T17, no. 754, p. 578, b28-c12)
白话翻译:阿逸多王自从得到了众多美女,情意迷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初衷。奢侈荒淫,贪诸享乐,不理国政,百官群臣竟相作乱,抢掠百姓为奴,风雨不调,饥民遍野,他方怨敌乘机前来侵掠。阿逸多王从此亡国,自己也死了。他死后堕入地狱,受到种种痛苦荼毒,由于前世学问智慧的力量的缘故而得知宿命,心里马上忏悔自责所做罪业,改恶修善,立即从地狱命终,生到饿鬼道中。在饿鬼道中仍能得知宿命,忏悔罪业,修行忆念十善业。便立即从饿鬼道脱离,投生道畜生道成为野干。由于智慧的力量,仍然知晓前世宿命,改过修行,奉持十善,也教化其余众生修行十善业道。这次遇到狮子捕食,当时恐惧坠落井中,安心待死,希望离苦得乐,往生天界。由于你们救我出井,让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经受的辛劳痛苦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所以说你拯救我的性命是没有什么功劳的。”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天帝难曰:‘如尊语者,善人求死,是事不然。何以故?师在井底,若不入衣则不得出,若不得出自不得生。今所缘得生,由师入衣。是故当知,非不欲生。云何说言不贪生耶?’野干答曰:‘吾今所以入衣之意,正为三事大因缘故。何谓为三?一者入衣,不违天帝本志愿故。夫人违志,不果所愿,则致大苦,施人苦恼。在在所生,所愿不果,所求不得,所向不偶,自致苦恼。为是等故,非为生也。二者入衣,见诸天意,欲得闻法,欲为诸天,宣通正法,不悋法故。如当不说则为悋法,悋法之罪,世世所生,聋盲瘖哑,诸根闭塞,生于边地,痴騃无智;虽生好处,情顽闇钝,所学不成;学不成故,自致苦恼。为是等故,非为生也。譬如世人,因其前世布施修善,福德因缘今生为人,所愿从心富有财物。贫者求乞,悭心悋惜不肯施与,悭贪果报生饿鬼中,常患饥渴,裸形无衣,冬时寒冻身体破裂,暑时大热无依荫处,如是苦恼,数千万岁。饿鬼罪毕,生畜生中,食草饮水,痴无所知,或食泥上,污露不净,悭贪罪故,受报如是。悋法之愆,亦如此焉。三者入衣,正为宣传通法化耳,利益天人令开悟故,名为法施,功德无量。为是等故,非求生也。’」(CBETA, T17, no. 754, p. 578, c12-p. 579, a6)
白话翻译:帝释天主质疑问说:“如尊者所说善人求死,这应不是如此,为什么呢?法师在井底,如果不投入我们垂下的天衣就无法出来,如果不出来也无法生存。今天之所以得救是因为法师自己的主动。可见您并非不愿意生存,怎么说不贪恋生命呢?”野干回答说:“我之所以有让您们投衣得救的意愿,是为了三个大原因的缘故。是哪三个呢?第一个接受投衣相救的原因,是为了不违背帝释天主您的愿望。违背他人的良好意愿,导致其不能实现,会产生大苦。给他人带来苦恼,生生世世自己所希求的愿望都得不到实现,所求也不能得到,所向往的也不能成就,等于是给自己苦恼,是因为如此,并非为了贪恋生命。第二个缘故是见到诸位天人是想听闻佛法,为了给大家宣讲正法,不悭吝法布施的缘故。如果应当说而不说就是吝啬佛法智慧,悭吝法布施的罪过,这是生生世世所出生,都会耳聋、眼盲、哑巴,六根不灵,生活在偏僻无佛法的地方,愚蠢笨拙没有智慧。或者虽然所生处的地方是好的,但是心智不开,学什么都不能成就,因为所学不能成就,导致自己很多苦恼;是因为这个缘故,并非是为了贪恋生命。就如同世人由于前世布施修善,由于此福德因缘今生可以生为人,各种愿望都得到满足,拥有众多财富。有贫困的人来乞求施舍却因为吝啬的心不肯布施,贪财悭吝的果报会转世生于饿鬼道中,时常饥渴,裸体没有衣服,冬天寒冷身体破裂,夏天非常热没有阴凉避处。这样痛苦的日子要数千万年才能结束,饿鬼道罪业结束转生到畜生道,吃草饮水,愚痴无知。或在污秽的泥泞中进食,污秽不净。悭吝贪财勿的罪过果报是如此,悭吝佛法智慧的罪过也是这样。第三个缘故是为了教化宣说佛法,利益一切天人大众,令大家智慧增长,这是法布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这些缘故才投衣得救,并非为了求生。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天帝问曰:‘教化功德,其福云何?唯愿说之。’野干答曰:‘宣传正化,能令众生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缘是功德,转身所生智慧明了,常识宿命。若生天上,为诸天师。若生世间,为金轮王,常以十善,教化天下。若为人王,治以正法,常识宿命。识宿命故,心不放逸。人居尊宠,受五欲乐,多有魔事来相沮坏,令人意惑造起恶业。虽复失行,受恶报时,智慧力故,速得免苦。生天福乐,智慧光明,渐渐增长,成菩萨行,至无生忍。是故佛说,教化之功,其福无量。’
“天帝喜曰:‘善哉善哉!诚如尊教。我等诸天今日始知财施、法施功德因缘差别之相。其财施者,譬如寸灯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犹若日光照四天下,随所行处,能除闇冥。所以者何?日性自明,故能照物。和上今者亦复如是,本修习故智慧明了,复以慧明除众生闇。’」(CBETA, T17, no. 754, p. 579, a7-23)
白话翻译:帝释天主请问说:“教化众生的功德,这样的福德是什么?请您宣说。”野干答道:“宣讲正法度化众生,能够让众生知道死后有来生,作善会获得福报,作恶会受恶报,修行可以得道。由此功德后世会智慧明达,常常了知宿命。如果转生天界就能成为诸天人的导师。如果生在人间就是金转轮圣王,常常用十善教化天下人民。如果是一般的国王,会以正法治理国家,常常了知宿命。因为了知宿世因缘,心不会放逸。身居尊贵,享受五欲快乐就会常有魔事扰乱毁坏,让人迷惑造作恶业。虽然一时犯错而受到恶报的时候,由于智慧力的缘故能够迅速免除苦报,转生天界享受福乐,智慧光明会逐渐增长,成就菩萨道修行,乃至通达无生法忍。所以佛说教化的功德,这样的福德无量无边。”帝释天主听后十分喜悦,说道:“好啊,好啊。就像尊者您说的,我们这些天人,今天才知道财布施和法布施的功德因缘区别的相貌。财布施就如同几寸的灯光在很小的房间中,法布施如同太阳的光芒照耀天下一切,所到之处能使黑暗消失,为什么呢?因为日光的本性就是光明的,所以能够照耀一切事物。和尚您今天也是这样,由于从前修习正法,智慧通达,现在又以智慧光明解除众生愚痴的黑暗。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于时天帝说是语已,八万诸天咸然起立,正服修敬,长跪合掌白野干曰:‘愿尊垂愍授十善法,多所饶益利安众生,亦令和上功德转增。’答曰:‘善哉,宜知是时。’告天帝曰:‘受戒之法,先当忏悔,净身口意。何谓身业?杀、盗、邪淫。何谓口业?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何谓意业?嫉妒、瞋恚、憍慢邪见,是为十事。禁身口意业,不犯众恶,名为十善。恣身口意,造众恶业,名为十恶。一心丹诚悔除十恶,十恶灭故身口意净,三业净故名为十善。’」(CBETA, T17, no. 754, p. 579, a24-b4)
白话翻译:帝释天主说完这番话后,八万诸天人都肃然起立,端正衣服恭敬,长跪合掌向野干说:“愿尊者您慈悲传授我们十善法戒,多多利益安乐众生,也让和尚您的功德增长。”野干回答:“太好了,这正是时候。”然后跟天主讲道:“受戒的方法先要忏悔,清净身口意。什么是身业?就是杀生、偷盗、邪淫。什么是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口业。什么是意业?就是嫉妒、瞋恚、骄慢、邪见。严禁身口意,不造作这些恶行就是十善。放纵身口意造作恶业就是十恶。一心诚恳,忏悔罪业,不做十恶的缘故,身口意自然清净。三业清净称为十善。”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天帝问曰:‘十善之功,果报云何?’野干答曰:‘曾闻佛说,人行十善,十善果报生六欲天,七宝宫殿,五欲自然,百味饮食,寿命无量,父母妻子六亲眷属,端政净洁,欢喜快乐。假令诸天持十善者,天上福尽还生天中,福报转胜,不同世人十善报也。所以者何?世人修善,心道三戒难可护持。不瞋戒者,先须方便行于慈心,然后能得成不瞋戒也。世人行慈难得久停,如刀斫水随破随合。持不瞋戒,亦复如是。嫉妒戒者,发有时节。云何时节?见他得利、见他使乐、见他端政、见他勇健、见他聪明、见他修福,以要言之,一切胜事,尔时其心方生嫉妒。是故当知,嫉妒之心,发起有时。其憍慢心起亦有时,见愚痴者心起憍慢,见丑陋人、见不净人、见贫穷人,以要言之,聋盲跛瘘、诸根不具、夷蛮胡虏,憍慢之心见时方起。是故当知,不憍慢戒,发起有时。是故世人心戒难持,虽复强持,乍得乍忘。是故世人,十善果报虽受天福,不如诸天十善功德,光明、神力、食禄、相好,巍巍第一;识宿命事,皆亦如是。是故当知,天人修行十善果报,胜于世人。’」(CBETA, T17, no. 754, p. 579, b5-26)
白话翻译:帝释天主又问:“十善业有什么果报呢?”野干回答:“曾经听 佛说:如果人奉行十善业道,果报将会转生六欲天,居住七宝宫殿,五欲享乐自然而有,百种饮食可以享用,寿命无量。父母妻子,亲戚眷属都端正清洁,在一起快乐欢喜。如果天人奉持十善业道,天上福报享尽,还会转生天界,福报更胜从前。和人间十善的果报不同。为什么呢?凡人修善,心道三戒难以护持。不瞋恚要先修习慈悲心,然后才能成就不瞋恚的戒律。人间行慈悲心很难持久,如同用刀斩水,随破随合。护持不瞋恚戒律也是这样。不嫉妒戒发作的时候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见到他人得利,见到他人快乐,见到他人相貌端正,见到他人身体强健,见到他人智慧聪明,见到他人修福,总之是一切好事,这个时候才会有嫉妒心。所以嫉妒心发作是有特定时节条件的。骄慢心起的时候也是有条件的。见到愚痴的人心起骄慢,见到丑陋的人,见到贫穷的人,见到污秽的人,总之聋盲跛脚驼背、或残废的人,野蛮偏远的民族,骄慢的心才会升起。所以骄慢心发作也是有其时节条件的。因此世间凡人的心戒难以护持,虽然强行把持,总是经常忘记。普通人修持十善果报,虽然可以获得生天的福报。但是不如天人修持十善的功德,其光明神通,饮食福禄、外相庄严,都是崇高第一;知晓宿命的能力也是如此,所以天界修行十善的果报胜过世间人。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天帝白曰:‘如尊所说,人行十善,心道三戒难为护持,天人亦尔,嫉妒、瞋恚、憍慢邪见,如是等心未曾不有,云何福报胜世人耶?’野干答曰:‘天人虽有,不同世人。所以者何?天人福德,苦少乐多,烦恼心轻;世人薄福,乐少苦多,烦恼心重。’
“天帝白曰:‘诸天昔来,习乐心粗,犹若猨猴,今持十善,后脱废忘。亏犯之时,当云何也?’野干答曰:‘曾闻师说,人行十善,若有犯失行恶业者,当就贤明福德之人,随所犯事发露忏悔,更从受之。如是行者,不失戒也。所以者何?十善戒者,譬如谷苗,烦恼如草,草与正苗互共相妨,欲长苗故当除草秽,谷苗净故收实必多,谷实多故终无饥乏。’」(CBETA, T17, no. 754, p. 579, b26-c10)
白话翻译:帝释天主向野干禀白说:“就像您说的那样,凡人修行十善,心道三戒难以护持,天人也是这样啊,嫉妒瞋恚,骄慢邪见。这样的心也是有的。怎么说福报胜过人间呢?”野干说:“天人虽然也有,但是不同于人间。为什么呢?天人的福德,苦少乐多。烦恼心轻,世人福报薄,乐少苦多,烦恼心重。”
帝释天主问道:“诸位天人从往昔以来,习惯享乐的心很粗重,如同猿猴一样,现在修持十善,以后又荒废忘记而违犯了,该怎么办呢?”野干回答:“曾经听闻师父说:“人修行十善,如果毁犯而作了十恶业,应该向贤明福德的人,把所犯的事情表白忏悔,然后重新受持十善。这样实行就不会缺失戒律。为什么呢?十善法戒,如同稻谷的秧苗,烦恼就如同杂草,杂草与正苗相互妨碍。想要让苗长得好应当铲除杂草,纯是秧苗自然会有好的收获,有了好的收成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尔时天帝及八万诸天闻是事已,甚大欢喜,不复忧虑福尽无常受恶趣报,伏自惟曰:‘行善功德虽无苦报,然有生死不免无常,兼有他化自在天王,见人修福心怀嫉妒为作留难,忘失善道令造恶业,恶业因缘应受苦报。’白野干曰:‘修何功德常得不死,不令魔王所惑乱也?’野干答曰:‘曾闻师说,发菩提心,修菩萨业,魔王波旬不能沮坏,心不惑故,在在所生智慧明了,慧明了故常识宿命,识宿命故不起恶业,心清净故得无生法忍,无生忍故于道不退,远离生死忧恼苦患。’
“天帝白曰:‘修菩萨道,应行何法?’野干答曰:‘曾闻师说,求佛道者从元而起,先当广学诸法因缘,解因缘故信心坚固,信根力故能起精进,精进力故不起一切恶业因缘,纯善之心无放逸故智慧成就,智慧力故总摄一切三十七品助菩提道。’」(CBETA, T17, no. 754, p. 579, c11-27)
白话翻译:这时帝释天主和八万天人听了如此正法,十分高兴。不再忧虑天福享尽后无常堕落到恶道受报,大家又思维:“修行十善的功德虽然没有苦报,但是依然会有生死,不能免除无常,还有他化自在天王见人修福,心中嫉妒,想办法制造困难,让人忘记善道,造作恶业,如此恶业因缘就会有苦报。”于是又向野干问道:“修行什么功德能够不死,不让魔王惑乱呢?”野干回答:“曾听师父说道,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魔王波旬不能破坏。心不迷惑的缘故。生生世世智慧明了,智慧明了的缘故能常知晓宿命,能知晓宿命就不会做恶业,心清净的缘故能证得无生法忍,得无生忍的缘故在佛道上就不退转。远离生死忧恼痛苦等过患。”
帝释天主说:“修菩萨道,应该行怎么样的法呢?”野干回答:“曾听师父说:求佛道的人从根本而开始,先要广泛学习诸法因缘,了解因缘果报的缘故,信心才会坚固,信根信力发起的缘故才能够精进,有了精进力的缘故才不会生起一切恶业因缘,纯善的心没有放逸的缘故,智慧就会成就。有了智慧力的缘故就能完整受持了三十七品帮助菩提道的法。”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天帝问曰:‘如尊教者,三十七品其义弘深,非是粗怀卒能得了,云何得入菩萨道行?’野干答曰:‘曾闻师说,修菩萨道者先以方便调伏诸根。何谓方便?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名方便调伏诸根。’
“天帝白曰:‘六波罗蜜,其义云何?唯愿说之。’野干答曰:‘第一布施,破悭贪心,无遗惜故。二者守善,不行恶故。三者遭逢恶事心能堪忍,不怀报故。四者精进修行道业,不懈退故。五者收摄其心,不邪念故。六者修习智慧,照除烦恼无明闇故。是则名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方便之力,调伏诸根。复有四事,调伏诸根。何谓为四?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喜心,四者舍心。是为四事,名无量心。’」(CBETA, T17, no. 754, p. 579, c28-p. 580, a12)
白话翻译:帝释天主说:“如您所说,三十七品助菩提道,其含义广大深远,不是我们狭小的智慧所能明了,怎样才能开始修行菩萨道呢?”野干回答:“曾听师父说过,修行菩萨道的人要先用善巧方法调伏诸根。什么是善巧的方法呢?所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调伏诸根的善巧方便。”
帝释天主说:“六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希望您能宣说。”野干回答说:“第一是布施,能够破除悭吝贪爱的心,对世间没有遗憾与爱惜的缘故。第二是守善持戒,不做恶行。三是遭遇恶事心能堪受安忍,不怀报复。四是精进修行道业,不懈怠退失。五是收摄自心,不起邪念。六是修习智慧,破除烦恼无明黑暗的缘故,这六个就是六波罗蜜。这六波罗蜜的善巧方便之力可以调伏诸根。调伏诸根还有四种方法,哪四个呢?一是慈心,二是悲心,三是喜心,四是舍心。这四种称为四无量心。”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天帝问曰:‘云何行慈?’野干答曰:‘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护,皆令得所。何谓为悲?见诸众生,无明爱故造生死业,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应懈怠,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闇,令见大明免众苦缚;虽未成佛,凡所施为一切善业,回施众生令得安乐,众生有罪我当代受。是名悲心。何谓为喜?若见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果,劝助随喜;见受乐人,心亦随喜;见端政人、见勇健人、见富贵人、见智慧人、见慈心人、见孝顺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劝助随喜。是为喜心。何谓为舍?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成就四事,名四无量心。众生无量故,慈心无量;众生无量故,悲亦无量;众生无量故,喜亦无量;众生无量故,舍亦无量。是故名为四无量心。连前六度,名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总摄一切菩萨道行。’」(CBETA, T17, no. 754, p. 580, a12-b1)
白话翻译:帝释天主问道:“怎样施行慈心呢?”野干回答说:“见到人有苦或灾厄,应当起慈心,帮助救护,皆令对方得到所需要的帮助。什么是悲呢?见到许多众生,因为无明贪爱的缘故造作生死业,轮转五道受苦不能解脱,所以我现在也不应懈怠,应当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成就佛道后用智慧光明破除众生无明黑暗,令见光明,免除种种痛苦缠缚。虽然没有成佛,凡是所施与所为的一切善业,回向布施给众生令对方得到安乐,众生如果有罪,我应当代替,这就称为悲心。什么是喜呢?如果见到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菩提的果报,劝导帮助并随喜对方;见到受乐的人,心也随喜对方,见到貌美端正的人,见到勇敢健壮的人,见到富贵的人,见到有智慧的人,见到有慈心的人,见到孝顺的人,总而言之,一切善人我们都劝导帮助并随喜对方,这就是喜心。什么是舍呢?凡所布施所作的一切功德,对别人有恩也不希望得到现在的回报,也不希望今生的回报,也不希望将来的果报,这就称为舍。这四件事做到了,叫做四无量心。众生无量无边的缘故,所以慈心也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无边的缘故,所以悲心也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无边的缘故,所以喜心也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无边的缘故,所以舍心也无量无边,所以叫四无量心。加上前面六波罗蜜,称为十波罗蜜。这十波罗蜜包括了一切菩萨道的修学。”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时天帝释闻野干说十善行法功德因缘,复闻菩萨行菩提道因缘义趣,疑网结解,欢喜踊跃充遍其身,即与八万侍从诸天,更起修敬,叉手合掌白野干曰:‘弟子今日,八万诸天一心同时发菩提心。如和上说菩萨道行,当具奉行。唯愿和上,随喜听许。’野干答曰:‘宜知是时,斯则是其本心所望。’
“于是天帝白野干曰:‘和上饮食,法用云何?唯愿教示,当设供养。’野干答曰:‘其所食法,不中人闻。何以故?罪业因缘,所食之物极是不净,形似畜生,不异饿鬼,幸可不须问其所食物。’天帝白曰:‘和上饮食,好亦当示,恶亦当语,弟子今当随所便宜施设供养。’野干答曰:‘常食师子虎狼屎尿,及食冢间死人骸骨、弊衣皮革,脱不能得如斯之食,饥穷所逼亦食泥土。罪苦果报,从生至死虽食不净,未曾充饱。’」(CBETA, T17, no. 754, p. 580, b1-17)
白话翻译:帝释天主听闻野干解说十善行法的功德因缘,又听闻了菩萨行菩提道因缘的道理义趣,解开了众多的疑问,欢喜雀跃充满全身,立即与八万跟随奉事他的诸天人一起恭敬,叉手合掌致敬,向野干说:“弟子今日和八万天人一起同时发菩提心,就如和尚您所说的菩萨道行,我们都要具体奉行,请和尚您随喜允许我们。”野干回答:“这正是时候,也正是你们所内心本来所希望的。”
于是帝释天主向野干请问:“和尚您的饮食,应该是如何?请您教导开示,应当为您设立供养。”野干回答:“我所吃的东西说出来不堪入耳,为什么呢?因为罪业的缘故所吃食物十分不干净,表面像是畜生,其实如同饿鬼。不要再问我吃什么了。”帝释天主问:“和尚您的饮食好也要跟我们说,坏也要跟我们说,弟子今天应当尽可能供养您啊。”野干回答:“经常吃的是狮子虎狼的屎尿,以及吃坟墓边死人遗骨,粗鄙的衣服与皮革,有时连这样的食物也不能得到,因为饥饿所逼还要吃泥土。罪苦的果报,让我从生至死虽然所吃食物如此不净,依然无法饱足。”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时天帝释及诸天众,闻野干说饮食之相,悲哀感结,涕泪伤心,白野干曰:‘弟子现欲施设供养,如师言者,所愿不果,非可如何。今还天宫,当作何方报师重恩?’野干答曰:‘汝等今者从我闻法,还于天上展转教化开悟诸天,不问男女乃至一人令信受行,非但报我亦报一切诸佛之恩,随所教化而自增长诸天福德,何况教化开悟多人,功报无量。’诸天起立,白野干曰:‘弟子之徒今还天宫,未审和上何时当舍此罪报身得生天堂共相见也?’野干答曰:‘限至七日,当舍罪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愿生彼天。何以故?兜率天中多有菩萨说法教化,为诸天人求佛道故。’
“天帝白曰:‘如尊教者,弟子眷属于忉利天福尽命终,皆应生彼兜率陀天,与师相见奉持教授,誓如今也。’说是语已,以天花香散野干上,于是别去。
“诸天去已,于时野干不离本坐,一心专念十善行法,不行求食。七日命终生兜率天,为天王子,复识宿命,复以十善教化诸天。”」(CBETA, T17, no. 754, p. 580, b17-c7)
白话翻译:这时帝释天主和诸位天人,听了野干所说饮食的情况,无不悲哀落泪,感慨不已。大家向野干说道:“弟子们想为您准备饮食的愿望现在看来是不能实现了,这该怎么办好呢?现在我们返回大宫,怎样才能报答师父的恩情呢?”野干回答:“你们今天从我这里听闻的佛法,回到天上后展转教化其他天人,无论是男是女,只要有一个人能够信受奉行,不仅报答了我,也报答了一切诸佛的恩情。你们能够教化他人,自己的福德也会增长,更何况能够辗转开导更多的人,功德无量。”诸位天人起立向野干说:“弟子们今日回归天宫,不知法师您什么时候能够舍弃此罪报之身,上升天界和我们相见呢?”野干说:“七天之后应该舍弃此身,得生兜率天,你们也可以发愿往生此天,为什么呢?因为兜率天中,有很多菩萨在说法教化众生,为了天人追求佛道的缘故。”
帝释天主回答说:“如尊者所教导的,弟子等眷属们于忉利天福报享尽命终之后,都应该发愿往生兜率陀天,和师父您相见。奉侍您说法教化,就向今天一样。”说到这里以散播天花供养,回归天界。诸位天人离去之后,野干不离原本的法座,一心专心忆念十善法,不求觅食,七天之后命终生于兜率天,为天王子。仍能了知宿命,并且以十善正法教化诸天。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佛告王曰:“尔时野干,即我身是。时天帝释,舍利弗是。时阿逸多教授大师忧波达者,弥勒是也。八万诸天者,今娑婆国土八万菩萨不退者是。”
佛言:“大王!忆念往昔从初发意修菩提行乃至无生,于其中间,常与弥勒、舍利弗等为求法故勤加精进,不顾躯命追逐明师,亲近奉侍,研精学问,成就智慧。智慧力故,于五道中随所生处,教化成就无量众生令得度苦。至今成佛,皆由波若智慧方便,断除一切结习因缘,成等正觉。复以智慧,于娑婆国土教化众生,度三有苦。是故我说波若智慧,有四名义。”」(CBETA, T17, no. 754, p. 580, c8-19)
白话翻译:佛告诉波斯匿王说:“那时的野干就是我,而帝释天主就是舍利弗。而阿逸多的教授大师忧波达就是 弥勒菩萨。八万天人就是婆婆国土八万不退转菩萨。”佛说:“大王!我回忆往昔以前,从开始初次发心修行菩萨道,直至获得无生法忍不退转位,在这中间,常常和弥勒菩萨,舍利弗等人,为了佛法而精进不懈,不顾身命,追随明师,亲近奉侍,精研学问,成就智慧。因为有智慧力的缘故,在五道中随其所生的地方,教化无量众生令他们得离诸苦。直到成佛,都是由般若智慧方便,断除一切烦恼结使习气因缘,成无上正觉。又以智慧在婆婆世界教化众生,度脱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脱离众苦。所以我说般若智慧有甘露、良药、桥梁、大船这四种含义。”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时波斯匿王及其眷属,闻佛说已,心意开解,更起作礼,欢喜踊跃,倚立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来见佛,快得善利,听佛说法,不知疲懈。所以者何?世尊先说,四真谛法、十二因缘,出世间道,情根钝故慌慌不解,以不解故身体疲懈。今闻佛说菩萨行法,虽未全解,心甚爱乐,渴仰欲闻,情无厌足。弟子今欲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唯愿世尊哀愍听许,教示菩萨所行法度,当如说行。”
佛告王曰:“菩萨法行,如上所说,身口意业十善道行,十波罗蜜总摄一切助佛道法,汝能行乎?”
王曰:“如世尊说,十善行法,心道三法难得护持。当云何受,令不漏失?”」(CBETA, T17, no. 754, p. 580, c19-p. 581, a3)
白话翻译:这时波斯匿王和其眷属,听闻佛所说法之后,心开意解豁然开朗,更起来顶礼,欢喜踊跃,合掌禀告 世尊说道:“世尊!今日见佛得到了十分殊胜的利益,听佛说法却不知道疲倦。为什么呢?世尊从前讲述四圣谛、十二因缘、出世间道业,由于我们根基迟钝而茫然不解。因为不了解的缘故,所以身体疲倦。今天听到佛说菩萨的修行法门,虽然没有完全了解,但是心非常爱乐,渴求仰慕想要听闻,心情尚未满足。弟于今天愿发菩提心,求无上正觉,愿世尊能悲愍允许,并为我们开示菩萨修行的法要,我们好遵照修学。”
佛告诉波斯匿王:“菩萨法的修行,如上述所说,身口意业奉行十善道行,十波罗蜜法包含总摄一切帮助成就佛道之法,你能奉行吗?”
波斯匿王说:“如 世尊所说,十善法中,心道中的不贪(不嫉妒)、不瞋、不痴这三法难以护持,应当如何受持,才不会漏失呢?”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佛告王曰:“世人心粗,譬如猨猴,为诸烦恼风所动转,是故欲行十善道者不得迟久,欲修十善当限三时。何谓三时?从晨至食,名为上时;经一食顷,名为中时;行百步时,名为下时。受十善法,随其所堪,于一时中将护其心,坚持三戒无令漏失,是则名为修行十善。”
王曰:“如世尊说,限三时持十善行者,其功盖微,云何生福?”
佛告王曰:“人修十善,时节虽促,功报弥广。何以故?心道三戒难守护故,虽少时持,果报无量。譬如有人于百年中积聚薪草,以火焚之须臾灭尽。是故当知,少时修善,能灭无量恶业重罪。又如攒火,加勤用力须臾得火,火之功力能烧天下草木丛林,须尽乃息。大王当知,人修十善亦复如是,须臾之功能灭无量恶业重罪,能令行者起菩提芽,萌芽成故渐渐增长至成佛果。”
王闻是已更起作礼,甚大欣庆得未曾有,白世尊曰:“弟子今者大得善利。所以者何?闻世尊说,修十善道功德因缘,能令众生成菩提芽。弟子今者志乐菩提,当勤修行,心不退却。”
佛说是时,随从王者群臣吏民、后宫夫人,四部弟子,天、龙、鬼神、人非人等,五千余人,皆发无上菩提道意。」(CBETA, T17, no. 754, p. 581, a3-26)
白话翻译:佛告诉波斯匿王说:“世间的人心意粗鄙,如同猿猴,被种种烦恼所动转。所以修行十善业道总是不能持久。想奉行十善业道,应该以三种时间为限。是那三种时间呢?从清晨到中午名为上时,一顿饭的功夫名为中时,行走百步的时间叫下时。修学十善法的人随自己所能接受的程度,任选一时,在此时间内护持自己的心念,坚守不贪、不瞋、不痴的戒律,令不缺失。这样就是修习十善法了。”
波斯匿王说:“如 世尊您所说,限三时行十善,功德应该很小,怎么能够产生福德呢?”
佛陀告诉国王说:“人修十善,虽然时节短促,但是功德却很广大。为什么呢?心道三戒难以守护的缘故,所以即使是很短的时间受持,也会有无量的果报。如同有人积攒了百年的柴草,被火一烧,片刻就会消失。所以应当知道,虽然行善的时间短,但是能够灭除无量的恶业重罪。又如钻木取火,需要短时间很用力才能得火,这一点火苗可以燃烧天下的草木丛林,直至焚烧尽灭。大王您应该知道,人修行十善也是这样,片刻的功能可以除灭无量恶业重罪,能够让修行者生出菩提的萌芽,有了萌芽,渐渐成长,就会结出无上正觉的佛果。”
波斯匿王听闻后更起立而作礼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欢喜激动,向世尊说:“弟子今天得到非常大的利益,为什么呢?听闻 世尊说的修行十善的功德因缘。能够让人出生菩提萌芽。弟子从今开始,以无上正觉为志向,勤奋修行,心不退转。”
佛说这段法时,跟随波斯匿王来的大臣官吏,后宫夫人,以及在场的四众弟子,天龙鬼神,非人众生等共五千余人,都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尔时波斯匿王国大夫人,出入行来常使四人,名扇提罗(扇提罗者汉言石女,无男女根故名石女),最大筋力,令此四人担皇后舆。皇后所乘七宝辇舆,留在祇洹精舍门外,勅诸黄门令守护之。黄门转令四扇提罗守夫人舆,其身自往佛边听法。扇提罗等各于舆下睡眠不识。
时有凶人,偷取夫人珍宝辇舆一摩尼珠。尔时黄门,暂出看舆,不见宝珠,心中惶怖,惧夫人责,问石女言:“使汝守舆,何故偷珠?”各各答言:“实不偷也。”黄门大怒,鞭打石女,苦痛彻骨。时有一石女,自审不偷横受楚毒,奔走逃突入精舍中,称怨大唤,众皆闻之莫知所由。
佛语阿难:“汝可出往彼黄门所,无令横鞭无过之人。何以故?此四石女者,乃是皇后前世之师,自无过罪何以横鞭,自造后世恶业因缘?”」(CBETA, T17, no. 754, p. 581, a26-b13)
白话翻译:这时波斯匿王国的大夫人(皇后:也就是茉莉夫人),跟随皇后出入的有四人,叫做石女(没有男女根),因为她们有力气很大,因此替皇后抬轿子。皇后所乘的轿子有七宝装饰,这一次被留在祇园精舍的门外,让太监看守。太监就转命四名石女守着轿子,自己跟随听 佛讲法。这四名石女在轿子旁睡着了。
当时有恶人偷了皇后的轿子上的一颗摩尼宝珠。这时太监暂时出来察看,发现轿子上的宝珠不见了,心中十分害怕,怕被皇后责骂,便问石女说:“让你们看护轿子,你们怎么监守自盗偷宝珠呢?”这些石女都说:“不是我们偷的。”太监发了脾气,用鞭子抽打石女,痛彻骨髓。其中有一名石女觉得自己没有偷窃宝珠而被鞭打,便逃入世尊讲法精舍,大声喊冤。大家听了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佛对阿难说:“你去到太监那里让他不要鞭打没有过错的人,为什么呢?这四名石女是皇后前世的老师,没有犯什么错,为什么要鞭打她们呢?这会造作后世的恶业因缘。”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1:「是时皇后闻佛此语,即起恭敬,合掌白佛:“如世尊说,四担舆石女,乃是皇后前世时师。迷意不解,惟愿世尊,说其因缘,令诸会众普得闻知。”
佛告皇后:“唤石女来,于世尊前验其虚实。”
皇后奉命,即遣黄门摄之将来。时四石女,见佛叩头啼哭,长跪合掌,白世尊曰:“实不偷珠,有何因缘横罗此罪,鞭打楚痛,身体破坏。”
世尊告言:“罪业因缘,自身所造,非父母为,非从天堕。人行善恶,受苦乐报,如响应声。贪现前利,心行邪谄,不知后世累劫受殃。夫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
王叉手白佛:“前后说法,皆有因缘,今四石女,先世本末有何因缘?愿佛为说,开悟盲冥多所利益,众人蒙佑。”◎
◎佛告王曰:“欲闻者善,着心谛听,吾今说之。”」(CBETA, T17, no. 754, p. 581, b13-28)
白话翻译:这时皇后听到 佛说这话,于是恭敬起立,合掌问佛:“世尊所说这四名抬轿石女是我前世的老师,我十分迷惑,惟愿 世尊说其中因缘由来,让大家都能明了知晓。”
佛告诉皇后:“你召唤石女进来,在 世尊面前可以验证虚实。”
皇后就命令太监把四名石女传来。四名石女见 佛后,叩头啼哭,长跪合掌向 世尊说:“实在不是我们偷了宝珠,因为什么缘故而遭此痛苦,鞭打加身呢?”
世尊说道:“罪业的因缘是自己所造,并不是父母所为,更不是从天而降。人们造作善恶之事,就会有苦乐报应,就如同喊话回声一样如影随形。为了贪得现前的利益而做奸邪欺骗的事情,却不知后世多生多劫会遭受苦报。恶从心生,却是自己的敌人,如同铁器生锈,腐蚀其形。”
波斯匿王叉手向 佛致礼问道:“世间的事情都有前后因缘,这四名石女,过去世有什么因缘,请 佛说一说,开导我们这些无知之人,利益大众。”
佛陀告诉大王说:“想要听闻的人很好,请专心谛听,我现在为你们说。”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