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文化千年路》第一集
公元600年,玄奘大师诞生于隋朝。孩提时,有一天,玄奘大师的母亲梦见他身穿白衣向她辞别,不禁感到疑惑:“儿子啊!你要去哪儿啊?”“娘,孩儿我想要修学佛法,所以要往西行,去取经。”这梦宛如预告了玄奘大师的未来。由于玄奘大师远赴印度取经,回国后全力译经与著作,因此奠定了中国佛法文化的坚实基础。玄奘大师所开展的文化高度,开启了中国辉煌璀璨的唐宋禅法,成就了中国此后千年玄奘文化之路。
佛法发源于古印度天竺,后来逐渐往东北发展流传于西域,到了西汉末年传入了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举世无双、独步全球。东汉明帝笃信佛法,派遣使节四处寻求佛经、佛像,后来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沙门来到了中国,翻译出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之后僧侣不绝于途,佛经跟著传入,于是中国的佛法文化开始兴盛。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许多帝王虔诚敬重佛法。当时鸠摩罗什也来到了中国,翻译出三百多卷的佛法经论,佛法因此流布得更广也更加兴盛了。
南北朝刘宋时期,达摩祖师来到震旦中土,将禅宗传入了中国,为中国禅宗初祖,于是中国终于有了开悟明心的法要和传承。然而当时佛法整体的教理并未齐备,中国禅宗的实证文化只能维持著单传的局面。直到公元627年,玄奘大师远赴印度取经。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部数量庞大的经论,至此中国才齐备了释迦如来三转法轮的经典和论典。
达摩祖师将实证真心的禅法传入中国,但是真正将三转法轮经论翻译完备的则是玄奘大师,透过玄奘大师的证量而完成的翻译与著作,阐扬了如来的正法,才能够支持南方禅宗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一花开五叶,而大乘佛法文化从此壮阔广传于华夏。达摩祖师要求须到六祖慧能时才能广弘禅法,正是要等到玄奘大师的到来。
玄奘大师俗姓陈,名袆,五岁时丧母,初识人生无常。七岁便能听懂佛法大意,八岁开始熏闻中国古学,自小即懂得力行实践,不同于其他孩童爱嬉戏,常常一个人静静地读书。玄奘大师五岁的时候,母亲离世,十岁的时候父亲也过世了,所以让他想要探究生死的真相,所以他就一个人跑到附近的寺院去听讲经。由于他也乐闻佛法,当时他的二哥----长捷法师,已经出家了,所以就安排玄奘法师到洛阳净土寺去安住。
隋朝时,凡是出家都要经过国家的考核,通过并登录名册后才能正式成为僧人。公元612年,玄奘大师十三岁,当时洛阳举办僧籍考试要录取十四个人出家。玄奘大师年纪还小,不合报考的资格,但仍然到考场观看。当时的主考官郑善果能识人相貌,看到玄奘大师相貌端严就主动和他说话,“你想出家当僧人吗?”“是的,但是我年纪还小,道业微浅,没有资格参加考试。”“你是为了什么想要出家?”“我想要出家主要是为了成就佛果,并且能光耀佛法。”郑善果对志向宏大的玄奘大师极为赞赏,相信他以后必定会成为佛门龙象,光耀佛门,就破格录取了他,并给了僧名:玄奘。
玄奘大师正式出家后,在寺院听闻非常深妙的《摄大乘论》和《大般涅槃经》等两部大乘经论,因而导致玄奘大师回复了他过去世已经明心和眼见佛性的证量,般若智慧迅速发起。因此他在少年时期,就能够在各大寺院为人讲经说法。《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阐述如来在第三转法轮时所宣演真心的妙旨,这个真心有很多种名称,代表著不同的功能体性的展现。譬如说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等等。第八识就是真心----真实的心,可是一般的大众并不了解,所以在唯识学上面把祂排到第八个,说祂是第八个识。至于阿赖耶是梵语,祂的意思是执藏,代表这个阿赖耶真心祂能够执藏种子而随缘出生一切的万法。每一位众生都有这一个真心,又因为祂蕴含著未来能够成为如来的宝藏,所以我们又把祂叫作如来藏。
实际上学佛,特别是学大乘的佛法,就是要找到这一个真心----第八识如来藏,这叫作见道。在禅宗里面叫作明心、叫作开悟,它是中国禅门三关当中的第一关。无著大师所著的《摄大乘论》是讲述第八识如来藏体性的论典,法义非常深妙,但是玄奘大师一经听闻后,就能上座为人解说。当年玄奘大师只有十三岁,这显示他已经引发出往世已悟的智慧,因此才能使僧俗四众听他说法时皆大为惊叹与敬服。玄奘大师阅读了《摄大乘论》引发往世证悟内涵的种子流注,回复了明心的证量,因此智慧深利。
《大般涅槃经》说明了十住位的菩萨可以肉眼眼见佛性,因此玄奘大师因为听闻《大般涅槃经》闻法的因缘,得以依照经文当中所说能够观行、检视他的佛性,所以使得往世的种子得以流注,回复了过去世眼见佛性的证量。能够亲证眼见佛性的菩萨,他可以用肉眼在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佛性,也可以看到对方的佛性,并且可以在墙壁等等无情的物体上面也看到自己的佛性,那么这样的眼见佛性,是中国禅宗实证当中的第二关。
隋朝末年洛阳兵荒马乱,许多出家法师纷纷避走巴蜀。公元618年,玄奘大师和长捷法师,进入了唐朝李渊建都的长安城,但朝廷忙于军事,无暇顾及儒家与佛法之道,于是两人转往巴蜀。在巴蜀,玄奘大师受学于诸家名师。当时有一位道基法师,在讲述《阿毘昙》等二乘的论典,《阿毘昙》就是对佛法的论述,玄奘大师听闻一遍后,就能贯串其中的意旨,让道基法师感叹地说:“我游学讲法这么久,阅人无数,却从来没有看过像玄奘这样年少,又能如此神悟的。”
公元620年,玄奘大师年满二十足岁,虚岁二十一,在成都大慈寺受出家应有的戒律。律典对玄奘大师来说宛若旧闻,不过短短数天,就已经明白了戒律的意旨。玄奘大师在巴蜀期间,对众宣讲《阿毘昙》等论,旁征博引,博得了师友一致的称赞,美名远播。此时,唐朝的政局已经稳定,且首都长安城已成为佛法的重镇。玄奘大师已尽得巴蜀一带法师的所学,便决定回到长安。
公元623年,玄奘大师离开了巴蜀,独自一人往长安方向而去。一路周游各地参学,先到了荆州,接受大众礼请,上座说法。玄奘大师在年少的时候,就能够有这样的证量,这是跟他往世的修证有关。玄奘大师的前身,在佛世的时候,就已经是释迦如来座下,善于解经说法的十大弟子之一。在荆州那一段时间,玄奘法师讲大乘的精华《摄大乘论》以及二乘的《阿毘昙》,总共圆满地演说了三次,并且当他在演说的时候,总是论本在手,不必任何笔记,也不必任何的提示,就能够演说而滔滔不绝,令大众茅塞顿开。
离开荆州后,玄奘大师继续一路参访讲学,同时藉此机缘来厘清当时中国在佛法文化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中国当时在佛法文化上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法师们没有亲证佛法的真实义,而且经论并不完备,于是产生了种种的争端。中国必须要有人前往印度带回完整的经论,乃至是悟后如何成就佛道的次第与内容,所以取回弥勒大士所说的《瑜伽师地论》,古称《十七地论》,这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公元625年,玄奘大师二十六岁,他回到了长安。这时他对佛法义理的了达、辩证之犀利、阐释之精辟,皆非同凡响。他先随从道岳法师听闻《俱舍论》,这部论贯通二乘《阿毘昙论》的精要。玄奘大师仅听闻一遍,就回复了往世智慧解脱的证量,了然其中的意旨。当时长安城,有法常和僧辩两位最负盛名的大宗匠,他们对《摄大乘论》都有精辟的见解。玄奘大师虽然从学于两位老法师,但因已回复往世亲证《摄大乘论》的核心----第八识如来藏,言谈之中智慧自然流露,大众闻所未闻。法常与僧辩赞叹不已:“中土的佛典经论缺少,但玄奘大师却能将如此微妙幽隐的佛法意旨,阐述到如此精辟,将来必能光大佛法!只可惜我们年事已高,恐怕是无法躬逢其盛了,唉~”。
当时京师还有一位毕生专志于《大般涅槃经》讲学的大家----玄会法师。玄会孤拔出众,玄奘大师也从其听闻学法,向他咨询问道。初唐之前中国盛行的佛法经论,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重视的是三论,后来有了《阿毘昙论》跟《成实论》,再后来有《摄大乘论》、《俱舍论》、《十地经论》等等。而《大般涅槃经》也为当时的僧众所重视。玄奘大师因为自己已经明心了,所以自己就能够深入三论中的内容,又因为他一直从学于当时最杰出的这一些法将们,深入其他的经论,所以可以说他函盖了当时中国对于佛法所有之能解,就如同大海纳尽百川。但是当时的中国佛法文化上充满了诤论。天台宗与三论宗误解了佛陀的意旨,对佛道次第的判定严重错误。南北朝时,菩提流支译出《深密解脱经》,经中阐释以八个识为根本的唯识道理,并说第三转法轮最为殊胜,然而天台宗跟三论宗却强说第二转法轮最为殊胜。
当时中国学人又普遍不了解明心的内涵,对于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有阿赖耶识、真如、第九识等三种分歧的说法。阿赖耶识和真如都是指不生不灭的实相心,阿赖耶识是如来在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经典,如《楞伽经》中所说;真如是如来在第二转法轮般若诸经中所说,第三转法轮诸经也有提及,但第九识则是真谛三藏法师所独创的主张。真谛三藏虽无直说第九识,却在《决定藏论》中,将成佛时的无垢识译为阿摩罗识。认为这个心识是独立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以外。这等于主张说还有一个第九识,却又说这是根据《瑜伽师地论》所节译而成,但《瑜伽师地论》中并未如此说。
玄奘法师依著自己亲身明心见性等种智的亲证,他其实很清楚的知道,这些诤论问题背后真正的答案----第八识如来藏祂具有真实存在,却又如如不动的体性。所以在二转法轮当中的般若诸经,就是依著这个体性来说真如。用真如来说明这个第八识心,而在第三转法轮唯识经典当中,例如《楞伽经》所说阿赖耶识。那么真如与阿赖耶识其实是同一个心,所以玄奘法师相信《瑜伽师地论》的原文,绝对没有像真谛三藏所说的第九识的这样的文字。因此他必须要前往印度,去求取《瑜伽师地论》的原典。
除了对第八识真心的诤论外,中国还陷于成佛时所应具备的佛性,是现在就已经具备,还是未来渐次修行才能具备的论战中。主张依于真如而认定佛性现在就是具备者,并不知道阿赖耶识才是真实具备佛性之体。真如只是阿赖耶识显示出来的体性。如是者,体、性不分。是故不应该把真如与阿赖耶识切割为二。此外,虽主张阿赖耶识,却说佛性必须渐次修行清净者,实不知,从第八识自身来说则从无变异、不垢不净,唯有前七识的种子须经由修行而清净之。玄奘大师看到两派皆有过失,但是因为经论不全,难以佐证玄奘大师之所说。
当时玄奘大师的智慧与证量超越了中国所有的法师,但为了中国佛法文化的未来,于是立下了到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原典,带回中国翻译,以开显佛法文化之究竟义的宏愿。贞观元年,玄奘大师孤身一人准备从边关出境,而当时的朝廷禁止百姓随意离开国境,所以随时都有被缉捕的危险,而玄奘又是如何克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越过边防、穿过荒漠,踏上万里的取经之途,开启了中国佛法文化的千年之路呢?
有唐一代大通家,开启千年菩提路。
年少明心证真如,眼见佛性度重关,
一览俱舍慧解脱,迥脱尘世真沙门。
遍参明师受诸学,纳尽百川俱无遗,
发心万代起圣见,恭取至教无上理。
生死无惧一佛子,丹青独照自西行。
来源:《玄奘文化千年路》第一集
https://www.zhengfaxuexi.com/video/other/xwft16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