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的成长,从改变自己开始

快乐人生99 2022-06-26



改变思维


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师父问弟子们:“如果你急着要烧一壶开水,却发现柴火不够,你会怎么办?”


第一位弟子说:“抓紧时间,赶紧去捡。”


第二位弟子说:“捡怕是来不及了,不如直接去集市上买。”


第三位弟子说:“买也要花不少时间,不如去别的人家借。”


师父笑着说:“为什么不把水倒掉一半呢?”


烧水的柴火不够,未必要更多柴火。


听过一句话:“墙,推倒了就是门;心,敞开了就是路。”


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比努力更重要。思维对了,往往能事半功倍,人生也就随之改变。




改变心态


很多时候,能决定一个人境遇的,不是外界的风风雨雨,而是这个人的心态。


人生一世,难免有不遂人意,总有事与愿违。与其耿耿于怀,不如转变心态,从荒芜中走出繁华风景。


只要转变自己的心态,事与愿违和如愿以偿,不过只在一念之间。


尽管日子不总是一直美好,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自在安然。


虽然人生有时候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可以选择与正能量同行。


境无好坏,唯心所造。或许转变心态只需要一分钟,但这一分钟却能改变你的一生。



改变位置


婚姻里,丈夫希望妻子温柔贤惠,妻子希望丈夫有责任心;职场里,员工希望老板提高待遇,老板希望员工积极上进;出租车上,乘客埋怨司机开得太慢,司机吐槽路上太堵。


谁都没有错,只是没有换位而已。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到的只是片面;站在自己的角度,往往无法解决问题。 


转变位置,将心比心,面临的问题会有新的局面。


改变思维,摆脱当下困境,放大格局,机遇无处不在;改变心态,任由境随心转,看淡看开,自此天地自宽;改变位置,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人生豁然开朗。


当一个人开始成长,就会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慢慢变好


别让生命的价值停留在此时此刻。从现在开始,改变思维、改变心态、改变位置,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来源:新华社

-----------------------


       现在来看弊魔波旬也有五力,弊魔波旬又称天魔波旬,就是他化自在天天主,专以五欲绳系缚欲界有情,特别是人间有情,让人间有情沉溺在五欲中,以致无法出离欲界

        什么是弊魔波旬的五力呢?就是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触之力。凡是愚痴无智的人都贪爱染著色尘、声尘、香尘、味尘、细滑触尘;细滑触主要是指男女淫触之欲力,尤以此力为欲界有情最粗重难断之欲,以及这五尘上所显的种种五欲之法,因此就无法度过天魔波旬所掌控的欲界境界。

        如果圣弟子能成就一力,就可胜那天魔波旬的五力,不被五力所惑。什么是圣弟子的一力呢?就是无放逸力。假使贤圣弟子都能成就无放逸力,就不会被欲界的色、声、香、味、细滑触五尘之力所拘束系缚,也就不会被欲界的财、色、名、食、睡五欲所困。因为不再为五欲所系缚住,就能分辨了别如何是生老病死的法,也能胜过天魔波旬的五力,再也不会堕入天魔波旬所管辖的欲界境界中,甚至能自由随心进出欲界,而不会为魔所遮难;并且能度过种种怖畏险难,究竟到达无为之处——即是涅槃。


        这时 世尊便说一首偈:“能清净持守禁戒的人,才能成就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二大甘露法门。若行放逸行,必会趣向于漫漫长夜的轮回生死路。对于三界都已无贪爱的人,就能远离生死轮回,而得不生不死之涅槃法。失去向道之心而行放逸的人,将会败坏或丧失解脱出离生死的因缘。”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应当忆持不忘出家修行的初衷,而精进行于不放逸行,就应该像这样子。诸比丘们!你们应当这么修学啊!”这时比丘们听完 佛陀的教诲之后,都欢喜地信受奉行。

    以上佛典故事教育我们,若因贪著五欲,所以也会爱慕眷属、财物、虚名、权力,于是随顺世俗的法,和世俗人一样,在五欲中打转。修学佛菩提道,除了要了解财、色、名、食、睡五欲对人们系缚于三界苦海,促使有情众等永无出期外,而且也在天魔波旬的掌控中,无法脱离。其实要脱离苦海得解脱,首先应该要了解什么是真实佛法义理,这样才能成为佛教的圣弟子,才能真正脱离三界系缚之苦。


       那如何才能成为佛教圣弟子呢?广义来说,三乘菩提见道者皆可称为圣弟子;但更严谨的定义,二乘的圣弟子必须是已离欲界爱的三果人以上,才可说是圣弟子大乘行者则须是入地,才堪称为圣弟子。真正开悟了以后,应当勇猛地断除对色、声、香、味、触五欲之贪爱与希求,以及对五阴自我之贪爱与执著,始能降伏我执习气烦恼而薄贪瞋痴,成为二果人及九住、十住菩萨。

  如何能趣向成佛之道修学呢?
若能持守清戒不违犯,并且精进无放逸力地向学正道,才能趣向成圣弟子。而向学正道又须持守清戒,须靠不违犯戒才能前行。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戒”又叫作导引的基础,戒法又名平地,戒是一切佛之本源,是菩萨之根本,三世诸佛之摇篮。消极而言,防非止过;积极而说,则是遮止,使不得不作。

  
《大般涅槃经》:若不能善持净戒,则不见佛性。佛灭度前,阿难尊者请 佛开示:以何为师?佛言:以戒为师。如暗遇明,如贫得宝。所以戒的受持,是最基本的条件。但要如何受持?如何了解戒的真实内涵而圆满受持?至少一般而言,传授菩萨戒的对象要是人身,才能得到戒体;若是其他界众生想受戒,除非戒师有阴阳眼可互相沟通,得知对象能听懂,能持受戒的内涵,方可为其传授菩萨戒,得到戒体才有戒的护法神拥护,才有其受戒的功德。


        戒以何为体?以心为体。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意识和意根会导致我们的业种变化,导致世间和未来世五阴的变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戒法也是一样,也要有身口来实行,但是要从心意来得戒,所以是从心而生戒体。得戒也从心,舍戒也从心,持戒与毁戒都随之于心;但却要有身与口才能得、舍、持、毁。

  诸如来很清楚地了知一切法性,所以依理而制定种种戒法,对于戒的摄持要精进不放逸,
由于不放逸是善心所法,是指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法上断恶修善。在菩萨六度万行当中,就有精进不放逸行,成满一切善事,由此可知不放逸所显之力、所产生的威德力,可以超越天魔境界,排除障难,成就佛道。还有圣弟子必须因 佛善教导,依于无名相法,依于无境界无所得之清净法界,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所显之真实性与如如性,努力在于我们身行、口行、意行上不放逸,圆满成道,对于身行的杀、盗、淫也能时时观照;口的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的一一对治;意的贪、瞋、痴断除,起心动念的杂染,这些染业皆需精进不放逸地依持清净戒来清除。

  菩萨戒又称为千佛大戒,此戒能帮助我们在修学佛道轨范的所依,才能得到正知正见趣向正行。因为第八识如来藏所显,犹如虚空之无为,无为之处即涅槃,而成佛之道修行,更必须所依缘于第八识如来藏。人人想解脱,时时想得证涅槃,却不知一切有情众,皆有一个本际涅槃在身中,总在身外不断寻找,或在虚空求有,都落于兔无角法理的死角边钻研。

来源: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https://www.zhengfaxuexi.com/zjdz/fdgs/fdgs1_46.htm

第046集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作者:卢正娴老师


更多阅读推荐:

活著时就好好亲近如来,不要想死后再重来

要命的情绪!

福德广大,而且会有非常多世间法以及佛法上的眷属的妙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