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干的多还不累?
有很多朋友留言关心让小镇好好休息,毕竟小镇每天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每天以干货日更,动辄几千字,这个工作量确实不小。
也有的朋友问如何能像小镇一样如此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
有必要分享一下小镇的提高效率、减少疲劳的一些经验,小镇觉得这比提高认知更加立竿见影。
首先,澄清一件事:截止目前小镇没有团队,凡是“大树乡长”“大树镇长”两个号作者署名“镇长本人”的都是小镇一个人写的,可能不同时间因为小镇的认知还有精力,水平有所起伏,但是文风大家应该能够看出来。
其次,小镇可不是全职搞自媒体的。之前有说过,正常一篇3千字以内的文,小镇用时不会超过1小时,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同读者们交流和回复问题上。
不过从自我学习提升的角度,每天花不到1小时用文笔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并且同几万名乐于学习的读者们一切分享,并从大家留言中得到启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所以小镇才会尽可能坚持日更。
最后,坚持日更,尤其是不走流量路线的高质量日更,还要言之有物、不忽悠、不乱讲、不民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镇曾经问过一些专业机构,看上去属于个人的号,其实起码有2-3个人才能维持日更,这样说起来小镇还是比较自豪的,这也是小镇有底气同大家分享提高效率的方法。
那么怎么提高效率呢?
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天天如此疲累、没有时间?
绝不是没有时间,现在除了确实比较高强度低时薪的体力工作者,确实没办法,必须投入时间,其他大多数人每天的时间非常多,或者说能够上网看公众号基本就说明时间一定有。普通人每天挤出来1、2个小时学习、锻炼其实毫无问题。
真正限制学习或者做其他有长期价值的,其实是精神和意志。
工作不仅仅是体力,也不是脑力,大多数工作这两个用的没那么多,而且这两个都可以通过持续的锻炼非常显著的增长。
关键在于,工作、生活以及一切同人与事打交道的都要消耗情绪,这种消耗是无法无法避免的。
人的大脑,能够被个人感知的是非常少的,更多的运算在于底层的潜意识。而且消耗不仅仅是做什么,也出现在个人的纠结中,比如说明知道应该做什么,却不愿意做或者仍不住去做别的。
比如说,周末在家,有一个工作或者一项学习需要做,但是人的天性就是好逸恶劳,看电视玩游戏刷抖音甚至睡觉不都挺舒服吗?
但是在刷刷刷地时候,内心其实是明白应该做什么的,也知道再不做就完蛋了,但就是不想去做。
这样玩得不痛快、该做的也没做,而宝贵的情绪力量也在这种纠结中大量消耗。
同时消耗的还有意志力。在小镇看来,情绪力量和意志力才是一个人成长最宝贵的资源,这两个也是最难提升的,想要提高可能需要以年为单位,还要经历十分痛苦的过程。
对普通人来说,意志力是比时间更宝贵的东西。为什么一节课一般是45分钟,就在于往往需要15分钟启动专注状态,然后维持30分钟基本就到极限了,有名的番茄时间,也是基于此设计的。
所以,小镇非常看不上抖音那些妖魔化宣传努力的,比如说什么5点起床、然后跑步半小时,之后读书学习,精确到每个小时干什么,一天下来学到22点还能做个冥想。
有没有能做到的呢?肯定有,但是小镇一定做不到,这样的生活作息别说长期坚持,能够高效坚持1、2天的都已经远超平均水平了。有的说什么公务员备考,脱产每天复习十几小时的,其实也类似,有效学习时间严重不足。
所以,让自己感觉累的,往往不是什么体力脑力使用过量,更不是时间不足,而是情绪和意志力消耗太多,关键是消耗的不是地方,而且自己也知道消耗的不对。
对于这个问题,所谓的躺平是没用的。因为信息太发达了,就算看起来躺平,但是内心其实很明白躺平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自己的处境越陷越深。
那些真正能够从内心接受躺平的,反而可以说大彻大悟,可以直接出家了,又何必在俗世劳心?
类似的导致疲劳的还有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
第一个:碎片化
信息时代,大家都明白什么叫碎片化阅读,碎片并非就是坏的,这是非常好的吸收信息的方式,但是前提是自己要有一个主干。
一个人每天的工作生活也是类似的,碎片是正常的,因为人要生活、工作、学习、交际、吃喝拉撒,不碎片才怪了,只有以主干为轴,才能使得碎片发挥出正面效果而非负面作用。
很多人没有主干,杂事太多,而且往往对于一些完全没有必要即时处理的信息太过迅速,结果往往导致不怎么好的结果。
比如说自己明明是要玩趋势,结果就忍不住隔几分钟看一次大盘;又比如好好的工作,手机随便来一个提示,就一定要拿起来看一看,好像不这样就会错过天大的事。
小镇就见过,有的人明明开着车,结果来一个提示就一定要马上看说的是什么,好像不快一点天就要塌了,实际上至于吗?万一因为走神出了什么事故,这笔账怎么算?
这种对于外界干扰缺乏自己的掌控,被外界牵着鼻子走,就会导致自己的精神和生活极度碎片化,也更加容易疲劳,进而导致精神更加脆弱,这是非常没有必要的事情。
小镇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比如之前隔一段时间就会看看后台留言,搞得非常疲劳,远比日更累的多。好在小镇也算经验丰富了,立刻发觉不对,并且把回复时间改成三段:22点发文前后、早上起来工作前、中午或者晚上休息的时候。
将碎片尽可能凝成板块,一下子效率大增,疲劳度大减。同样的也包括对于通讯工具的调整,现在微信设置不错,有了特别提醒,这挺好。
小镇就采取最低打扰原则设置微信提醒,比如几乎所有的群全部是“不打扰”,完全没有必要来一个新信息就看,大多数攒上一天两天或者不看又能如何;有的留言,也是等工作告一段落再看,如果真的急,肯定会连续多发或者直接电话,慢一点天塌不下来。
第二个,多线程。
对于电脑这类工具,多线程是好事,但是人不是机器,人就是一个很专注地生物体。
大脑表层意识,在一个时间就是只能处理一件事,所谓的多线程其实是一个错觉,比如可能是思维反应速度太快了,能够极为迅速的把潜意识运行的几乎无延时的切入表层意识,这种能力不是谁都有的,而且非常消耗。
机器多线程往往也是以更高地损耗和能源利用作为交换,更不要说人了,人的多线程肯定也要增大消耗,前面说了一个人最缺地不是时间,而是情绪和意志力,这种多线程消耗地就是意志力。
而且多线程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欺软怕硬。
对于需要做的复杂事情,往往进行逃避,选择做各种各样根本不急的小事,似乎这样就可以显得自己很充实了,但实际呢?自己很清楚什么事最应该做,这些乱七八糟的小事根本不值得这么投入,这就是人性:
明白什么该做,但就是不想做,更喜欢逃避。
这种逃避的扭捏状态,对于意志力的消耗极为恐怖,意志一再提醒该做重要的事了,但是自己又不想去做,博弈来博弈去,等到小事做完、磨蹭够了,不得不做的时候,意志力已经消耗已空,精神也极度疲劳,还能做什么呢?一日复一日,最终呢?
一整天的痛苦和疲劳往往就在于此。
所以,人还是要专注,同时需要处理的工作越多,越要专注,人在处理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的时候,如果直接去做,实际消耗的能量并不太多,反而在各种纠结中带来的损耗和精神挫伤更加恐怖。
第三,垃圾太多
心思太多不是好事,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宝贵的地方。
有的朋友,负面情绪太多,从这几个月留言看,很多朋友其实非常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长期被负面的情绪、负面的过去经历困扰,就是走不出来。
假如每天精力是100,恐怕得有一小半甚至一半的精力消耗在无谓的情绪垃圾中。这一点在女性中尤为突出,女性天然更加敏感,或者说心细,这种细用对了地方,那当然是好事,但是现实是大多数人往往把心细用在了负面上,又或者把大量的情绪垃圾转移到了潜意识,整个人从醒来开始就背负这大量的情绪包袱,随着一天的进行,到了晚上就非常容易情绪爆发,这非常不利。
所以怎么做呢?
第一, 定期梳理过往,做阶段性的终结,然后省去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来想去,记住一个结论,其他扔掉。
这个其实很难,但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比如对于过去某段感情、某个失利、某个出丑,想这么多干嘛,分析清楚了做个结论直接封箱。
这跟房间整理一样,如果东西都摆在外面一定看上去特别累、特别分散注意力,感觉房子特别小,但是如果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统统扔进柜子里,柜门一关,就格外整齐。
第二, 有一个清单,不要在多任务间频繁切换,按照事情的重要、紧要程度专注的去完成,减少频繁切换之间的精神和意志损耗。
人的损耗可不仅仅是做一件专注的事,其实刷抖音也是非常消耗的,每一个短视频只有十几秒、几十秒,一两个小时能够刷几百个,这种极为频繁的切换对于意志的损耗非常大。结果就导致时间莫名其妙没了,同时刷了几百上千个短视频,人搞得非常疲劳,还能做什么呢?
工作上也是一样,还是推荐“重要-紧急”的评估体系,把工作列个清单出来,小镇有两个做法:
在办公室有几组文件栏,分别是“明日完成”“一周完成”“重要中长期”“零散杂事”“已完成”“可不做”“作废”等等,这当然是因为事情确实多,为了避免有件事忘了做,但也是为了把工作时间安排好,每天晚上下班前梳理好,第二天就省得纠结,直接开干。
同时小镇还有一个专门记事的APP,这个就包括了生活、学习、娱乐、家庭等等,按照“重要-紧急”度进行划分,优先做重要且紧急的,其次紧急而不重要,然后找大块时间做重要而不紧急的,至于不重要也不紧急的看看是否需要做,填空就好。
这样让自己的时间安排更加有规划,总之一个原则,要有序同时尽可能减少切换,每次切换都起码要增加20%以上的损耗,这种损耗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好的安排应该让切换成为休息或者调整。
最后,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好的作息。
从最简单的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对自己太高的要求,比如一个之前从不运动的,非逼着自己明天一定要跑5公里还要天天去做,相信小镇最多跑1、2次一定会放弃,甚至干脆不跑了。
调整作息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已经习惯了凌晨2点睡觉,一下子改成22点那太荒谬了,身体也受不了了,不要相信什么晚睡对身体不好,关键是规律、稳定、休息好,如果天天凌晨3点睡11点起,其实也一样。
所以现实的就是:从每天散步半小时做起,从每天早睡10分钟做起。
人生很长,过去错了就错了,错也要要慢慢来,积重难返就要一点点返,欲速则不达。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改革,从这一点讲,调整好个人的状态对于理解改革、顺应改革甚至影响改革,都是有利的。
找到重要的,不要急,但要持续向好。
其他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