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乡御史

其他

是雁过拔毛,还是人心向背

日子是不好过的,生存压力是明显的,没钱是真的没钱,有点小钱的也都不敢消费投资。个人、家庭的谨慎最终反映到宏观数据上,就是不景气和不及预期。这里面既有国内的小气候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大气候的影响。世界经济在全球化的黄金年代狂飙几十年后终于到了新的阶段。因为全球化,所以交易成本低,贸易便利;因为背负债务上杠杆,所以借了未来的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国内有国内上杠杆的方式,国外有国外的方法,这里面谁不上杠杆,谁就没法在过去的增量中吃到大头,中美莫不如是。所以,中国有4万亿和天量地方债,美国的债务总额从2008年的10万亿美元来到2019年的22.72万亿美元。所以,从2008到2019年10年间,全球GDP增加了21.88万亿美元,中美合计增加11.7万亿(中国增加了8万亿),新增占比达53.47%。债务终归是债务,不能无限增长;加杠杆发展快是快,但并不是没有弊病。于是有人就会问:那么,代价是什么呢?大树并不喜欢这个梗,因为这个问法充满了问责的情绪,而且仿佛之前是做了什么坏事,不应该这么做;但是凡事都有利弊,做事成效可以区分高低,不是说有成绩就可以不管产生的问题,所以秉着更为理性的态度,大树更愿意这么问:这件事做得有效吗?这件事做得有效率吗?任何政策都是分两方面的。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是依靠土地财政进行政府投资,政府拿到钱再花在基建、开发区、招商引资上,这是政府投资线;在市场投资线上,则是基建、开发区修好后筑巢引凤,吸引企业投资,发展产业,进而再带动消费。当然还有条众所周知的线,即是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既深深绑定地方政府财政,也对地方GDP颇有贡献。道理听起来是很好的,但是现实却不一定按照设想来。所有地方政府都可以搞土地财政,搞开发区,地方经济也的确获得了高速增长,这证明了既有的发展模式是“有效”的。但是并非是“有效率”的。有效率是要看投入产出的,产出还要看是正收益产出还是负收益产出。一个地方经济增长了10%,但是为了这10%的增长让投入增加了20%,而这额外的20%投入甚至主要靠债务,靠来自银行的贷款、地方的城投债,那么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长是有效率的增长吗?债务的增长甚至赶上经济的增长真的合适吗?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看这10%的增长是正收益的还是负收益的。比如地方政府要建设开发区,但是该地方政府深处内陆,远离港口,运输物流成本较高,本身就不那么适合承接产业转移,难以形成产业群。难以形成产业群,就不能通过规模化进一步压低成本,反过来更不利于产业转移。加之东部沿海工资相对高,生活丰富,使得中西部又处于人口流出的状态,那么消费市场更加萎缩。当人口流失、产业基础薄弱的地方政府将有限的经济资源、优惠政策用于建新城、搞开发区的时候,能比东部沿海搞开发区、搞房地产扩张更有效率吗?显然不会,而且会造成大量鬼城,然后留下一地债务。换句话说,中国太大了,每个地方要发展必然需要不同的思路。单纯债务扩张上杠杆搞投资,很有效,而且短期内立竿见影,但各地的效率是不一样的。有人借1块钱,能产生5元的收益;有人借一块钱,甚至产生不了1块钱的收益。前者利国利民,后者明知道没收益还这么做则很有可能是损公肥私,雁过拔毛了。当经济繁花似锦的时候,自然少有人去注意这些问题,但恰恰是这繁华之下,诞生了周公子、北极鲶鱼等蛀虫。他们好巧不巧地都是“基建家庭”,是这套模式下的硕鼠。这些人在举没必要的债搞没必要的基建后,给人民群众留下的只有债务,而不是财富。如今我们面临巨额的地方债务风险,内外经济循环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恰恰是该总结过去剔骨疗伤的时候,危机正好倒逼改革。过去的发展模式让我们“狂飙”,但是“狂飙”并不能持久,也不能可持续发展,当下应当痛定思痛转换到新模式新轨道上。大树写下这些,写下“有效”和“有效率”之辩,就是要让大家心中都有一杆客观评价的称——公义的称决定了人心向背,理性的称决定了发展的道路能否行稳致远。留一杆秤,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射向那早该见光的角落。其他文章推荐■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全球经济下行期,中国到底该怎么做

世界经济处在下行周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令人疑惑的是,明明被给予复苏厚望的中国,明明产能充足、顺差巨大,然而汇率却在不断贬值,国内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在步步走低。反观欧美,主要工业国顶着逆差,顶着加息,股市在节节攀升;美国在短期内的急剧加息不但没有挤爆股市泡沫,反而在银行倒闭的冲击下,纳指在不断地收复失地,马上就要回补前期跌幅。就连“失去三十年”的日经指数都创新历史新高,让众多自媒体惊呼日本又要焕发第二春了。现象令人迷惑。事出反常必有妖。流于现象则容易忽视本质,容易在前后矛盾的现象中打转,徒耗心力。要想认识到这里面的关系,首先要区分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这两个周期往往并不完全同步,而且在现代金融工具的加持下,金融周期往往由货币和货币政策驱动。换句话说,美国股市长牛,经济长牛,真的是因为美国是T型车的诞生地,是互联网经济的诞生地,每一次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繁荣会产生新的景气,每一次技术停滞产业成熟以至于大范围扩散则会让经济走向减速。同样地,光有技术和产业也不行,每一次生产力发展必然也要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恰好当年的美国处于上升期,他们是出了几位卓越政治家的。有一位叫西奥多•罗斯福的美国总统,在美国登顶世界最大工业国后,果断在国内推行反垄断,提高民众福利,力推环保保护美国的“青山绿水”,正因为有他的改革缓解了美国国内的矛盾,为后续新的景气打下基础。还是一个叫罗斯福的总统,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倡导国家干预经济,用高税收高福利建成了美国的福利社会,极大地缓解了劳资矛盾,让美国顺利度过萧条,战胜法西斯,登上世界灯塔的铁王座。所以回过头来看当下,在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上,美国是不是又作出了贡献?目前看起来的确是的,开年出chatGPT横空出世,立马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狂潮,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人类可能一只脚真的已经迈入了AI时代。AI改变人类社会可能不再是纸上谈兵。所以明明美国还在加息,还在收水,但是美国股市就是止不住地上涨。如果进一步细看,其实会发现,看似科技股百花齐放,其实核心很明确,chatGPT背后的微软,用于AI计算的GPU(AI芯片)背后的英伟达,是这轮上涨的核心科技公司。事实上,最近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主要就是由几家大科技公司贡献的。资本押注了新产业,AI带来的想象力让资本顶着高息也要押注,这就是美国资本市场当下走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要知道,在2022年的时候,在美国快速加息的时候,回流的美元资本是非常保守的。具体表现为,美元资本宁愿躺着挣点短期的利息钱也不愿大笔买进金融资产,比如买美债,比如存进银行。美联储隔夜逆回购账户的规模,从加息初期的不到1,0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5,000亿美元,钱多是真的钱多,谨慎也的确谨慎。外界对我们的预期并不在于引领突破,而在于大规模复苏,所以当我们的复苏不及预期时自然评价会降低一等。因此,中美资本市场上表现的差异主要在于基本面上的差异。那和欧洲相比呢?欧洲的上涨更多是一种货币表现,是一种预期改变带来的上涨。欧洲为什么会企稳回升?在急速加息的2022年,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没什么事,反倒是老牌金融强国出了大问题,先是英国养老金基金爆雷,后是瑞士瑞信爆雷,再然后就是美国自己银行破产。这并不是美元潮汐的既有剧本,或者说,这并没有达到美元潮汐的主要目标。自己和自己的小弟先倒,那这场游戏就玩不下去了。于是就在瑞银集团以30亿瑞郎收购瑞士信贷银行的同时,美联储也发布声明称,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宣布,采取协调行动,通过常设美元流动性互换额度安排加强流动性供应,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这哪是给全球市场提供流动性,就是给自己的小弟提供流动性。一方面全球收水,一方面定向放水,给盟友进行兜底。这一举措就是告诉盟友们,你们安全了,刀劈的不是你们。同时自去年11月美联储最后一次进行75个基点加息后,美联储也不断放话,释放加息到头的预期,给了各国喘息之机。中国有这个待遇吗?当然没有,人家还指望中国人抛售人民币资产,持有美元资产,不断从中国市场上抽走流动性呢。自然,对比欧洲,甚至日本,中国在金融周期上是不占优势的,甚至是被针对的。但是,当下的世界是一个比谁跑的快的世界。中国在金融周期上处于下风,但基本面未必弱于欧日等工业国,我们的产业升级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在技术突破产业发展上暂时落后美国,但我们在改善国际分配上,调整国际生产关系上又有所突破。当下的艰难仍将持续,外部的风险仍未解除,但只要抻住,抻到大家都要面对经济萧条时,日子反而会相对好过。就是这么魔幻。其他文章推荐■
2023年6月1日
其他

欢迎拜登的虚假缓和

5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七国集团(G7)峰会期间对外放风称,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应该会在很短时间内缓和。拜登在广岛险些滑倒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当出卖尊严成为生存的必须

尹锡悦做得越来越离谱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7日访问韩国时前往韩国国家公墓国立显忠院进行祭拜,当时显忠院入口处升起了日本国旗。作为一个第三方,都为韩国独立捐躯的殉国烈士感到羞耻,百年前的朝鲜英雄安重根看到这一幕不知作何感想。当然,离谱的事情不止这一件。为了缓和韩日关系,先是在二战日本强征韩籍劳工赔偿问题上由韩国企业代日本赔偿韩国受害者,这一举动让日方官员都大吃一惊;后是在访问美国接受美国媒体采访的时,说出了不能接受“日本须为百年前历史下跪”的言论。韩日和解最大的障碍在于历史问题,而历史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又在于日本对于历史反思根本不足,对于战后认罪十分抗拒,甚至对于战争犯的清算都十分扭捏。但是为了日韩和解,抱上美国大腿,尹锡悦“自告奋勇”地推动历史问题解决,手法很粗暴,国家利益出卖地也很干脆,直接替五千万韩国人原谅了施暴者。尹锡悦这么急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当初以微弱优势战胜进步派的李在明,便受到外部助力,自然要投桃报李。在面对世界经济需求萎缩以及中国经济竞争时,作为总统政绩乏善可陈,面对出口下滑无力回天。根据韩国盖勒普5月5日公布的民调,尹锡悦施政的好评率仅为33%,差评率高达57%。一方面韩国面对中国产业的强势升级,只能节节败退:汽车、钢铁、化工、半导体、通信设备和电子消费产品,这既是韩国工业体系的构成,也是近年中国产业升级的重头戏。在竞争对手步步蚕食市场份额的同时,世界还面临需求的萎缩,这就是存量竞争里最残酷的一种情况:不光挣不着钱,还得从口袋里掏钱。2022年中国人首次在汽车贸易领域实现顺差,从亏钱变成赚钱,2023年继续延续这一趋势,在前四个月,汽车出口暴增120%,同时进口爆降28.9%。在半导体领域,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数量同比下降15.3%,2023年前四个月进口数量又同比下降21.1%,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低端产品实现了国产替代。过去韩国依靠汽车、手机、集成电路为拳头产品常年实现对华贸易顺差,但截至到2023年4月,韩国连续第14个月出现贸易逆差,创下了1997年5月份之后26年来的最长纪录;韩国4月对中国的出口同比下降26.5%,为连续11个月下降。韩国既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基数也比较小。缺少自然资源需要不断进口,人口基数较小意味着国内市场有限,所以韩国只有不断的生产和贸易才能维持高生活水平。韩国出口的多少,既证明着全世界需求到底是强劲还是疲软,反过来也决定着自己的经济是好是坏。韩国对华出口的多少,既证明着自己经济发展的程度是高是低,也证明着中国产业升级的脚步是快是慢。所以他急了。病急容易乱投医。内政不行,可以走外交;内部力量无法调动整合,还可以“倚父之名”。没有文在寅那种政治家的追求和能力,那就撕掉所有伪装,彻底站队,彻底成为一方利益的代表人,这对他而言其实是一种最优解。但小集团的最优解从来不是大集体的最优解。文在寅等进步派在时,东亚可以尝试和解,中国的竞争可以转为东亚产业链的整合,中日韩自贸区搞不起,RCEP可以“曲线救国”,中日韩一起拿下制造业的中心,日韩得以在新的生态中继续“安享富贵”。此谓之中日韩大集体的最优解。但国格不能人格化。政治集团内部不产生和存在着小集团,那才是千奇百怪。于是韩日“和解”之后,他就从美国带回《华盛顿宣言》,带回战略核潜艇,也为朝鲜半岛带回了炸药桶。都说韩国是世界经济的“金丝雀”,在大树看来,韩国或者说朝鲜半岛也是东亚局势的“金丝雀”。17世纪的英国,煤矿工人下井时会随身携带一只金丝雀,因为金丝雀对瓦斯极为敏感,当井下瓦斯浓度异常时,金丝雀就会死掉,工人以此为提醒离开矿井,所以“金丝雀”往往用来形容危险来临的征兆。韩国就是这样的一只金丝雀。经济上的金丝雀自不必说,哪一次东亚秩序大变动,朝鲜不都是最前线?不都是最先受到冲击的地缘板块?尹锡悦也许懂,也许不懂,毕竟他用长津湖拍马屁。他心里没有负担,人家美军心里听了膈应。但不懂也没关系。中国过去能赏不能罚,美国能罚不能赏,现在也要变一变了。大棒和胡萝卜都要有,身边的小弟都能没有成本地跳反,远在中东的大户们又怎敢相信手中的人民币?外部形势变化于此,我们已是房中的大象,说什么都无济于事,低头也好,争鸣也罢,事实就是我们挪一挪身体就会对房间里的人造成影响。争锋越来越多,狠话可以不说,狠事必须要做。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其他文章推荐■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刀口向内的改革不能停

之前大树写了一篇不动产统一登记和房地产税关系的文章《房地产税始终在路上》,有些读者朋友表示疑惑,说不动产登记和房地产税有那么大关系吗?是不是在蹭热度?大树对这些疑惑表示理解,因为商品房网签和备案的全国联网确实比不动产全面统一登记更早完成,也就是房地产税在技术上实现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房地产税是否开征,何时开征考虑更多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时机问题,以及背后复杂的利益博弈,这里面既有央地间的博弈也有利益集团间的博弈。那这样看是不是两者关系就不大了呢?并不是。这里面的关系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因果,还是一个基本权利、基本制度上的因果,要从我们国家完善现代制度、进行现代化的高度去看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征房地产税,又或者说要进行房地产交易,最关键的是什么?其实是产权归属,是你有没有不动产的合法财产权。如果这个权利归属不明晰,产权不明晰,那么征税则名不正言不顺,换句话说,房子是不是我的都不能给个肯定话,那么凭什么对人征税?这是一切问题的源头,财产权的确认是因,后续的征税才是果。数据要,鱼鳞册要,但是权利的登记确认更要,现代的中国不仅仅是要知道自己有多少家底,更是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现代的治理,不仅仅要实现国强,更要实现民强民富。孟子有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辉,并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但是在古代恒产不容易得到保障,关键在于产权其实并不完全属于恒产者。近代之所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经济上也是为了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不受封建专制统治的侵害。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不动产登记,要看什么呢?从技术上看,是标准化所有不动产登记的入口、系统、证照等等,同时也把数据库更换成新标准。但更要看不动产登记的核心内容——不动产权利归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重中之重。房产税、遗产税也很重要,但它的确不是这次登记的直接目的,也更不是根本目的,可以说做这一切会加速这些税的征收,但也只是附带作用。国家要做的事更大,目标更宏伟,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要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现代国家治理,当然首先是要把人当成人看,本质上是通过治理如何更好地保障人的权益以让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权这么重要的权利自然是应有之义。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法律理论上个人物权财产保护的开端。首先得立法,让大家认可物权,再是实施落地,个人财产登记是财产权被实质保护,是立法之后的《物权法》对个人财产的实质认可。这在立法和实施上就实现了一脉相承,说到做到,才能让“有恒产者”和“追求恒产者”更有信心。过去有太多损伤信心的事发生了。比如很多普通老百姓掏空家底终于买上一套房,结果因为施工单位验收有问题,房本一直办不下来,让毕生心血的权属迟迟不能归于自己;又比如,城中村的一些人利用法规漏洞和信息差大肆建楼,成为“地主”。两相对比,有些人的钱干干净净,最终却无法保障“恒产”;有些人来钱不正,却坐享富贵。不动产登记就是要化解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问题不去解决,伤的就是人心。还有像房地产税,也必须是先确认产权,然后再去摸家底,哪些人不动产最多,才好对他们针对性收税而非误伤普通人,这样做既认可保障了他人的资产又能合理地制订政策。要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那前提自然是产权明晰。在市场交易中的只有东西是你的,那么你才能拿去交易获得收益,所以一方面必须保证这个东西是你的,一方面还得保证你所交易来的东西也是合法合规的。产权不明晰最容易滋生腐败,拿着来源不明的资产自然容易贱卖,容易损公肥私,产生了多少私吞国有资产的悲剧。这里大树再做一个简单预测,因为不动产的概念内涵十分广,包含山林、湖泊、草地等自然资源,也包括除城市房屋外的农村宅基地,所以这次登记确认很可能是为以后资产证券化做准备,也为盘活农村存量资产做准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论是治国还是用兵,都得堂堂正正,师出有名,根子立正了,才能在人心的归属上利于不败之地。其他文章推荐■
2023年5月4日
其他

房地产税始终在路上

历史既不是一马平川式的流水账,也不是平地里的一声惊雷,很多看起来了不得的事,实际上早已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擅长“接力赛”的我们行事风格更是如此。4月25日,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消息一出,许多人先是惊诧,惊诧我们原来一直有在做这样的事,然后便是疑惑,疑惑这件事为什么要花十年。有任何情绪大树都不奇怪。因为谈及不动产,必然涉及房产。房产事大,国家过去依靠房产发展经济,个人则依靠房产提升私人财富。任何事只要牵扯如此,那推起来就一定很难,十年之功就把家底摸清楚不容易,要不是当下形势倒逼,再晚几年也完全有可能。首先要明确一点,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到推行房地产税,中间还有许多步要走,还有许多条件要看,当下登记完成只能说房地产税征收的前提条件进一步完善。数据是治理的基础,有了鱼鳞图册才有可能摊丁入亩,知道有多少存量才有可能对存量征税。征税,是古今中外加强分配最直接的方式,但有人加强分配就一定有人阻止于此。而一旦火车开起来便势不可挡,所以精明的人不会去踩刹车,而是会尽可能拖延火车启动,拖慢“鱼鳞造册”。进度拖慢有两点好,一是中国现在社会不再能回避一些不明不白的收入,随着法治的落实、社会的进步,这些东西需要撇清关系,而变迁需要时间。二是拖过最佳的时间窗口。股票还在上涨的过程更好卖,因为接盘的人相信未来还会涨;同理,前几年房市还在逆势上涨时是出台房地产税最好的时机,因为有上涨空间,这种抑制房价的调节手段才不会带低楼市,能让布局平稳落地。拖到现在如今这个房市环境,这个时候还会再去推行房地产税吗?显然时机已变得极不合适了。宋朝时有个改革家,叫王安石,他搞了个名为“青苗法”变法,变法的初衷是在增加政府财政的同时,实现抑制民间高利贷、赈济平民和减民负担的目标。具体怎么做呢?在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由政府出面借粮食给平民过春,收取百分之二十的利息,待到秋收以后民众再连本带利一起奉还,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避免农民被高利贷压垮破产。然而宋朝是个“不抑兼并”的朝代,地主阶层往往和士大夫合流,他们在拥有了太大的影响力。王安石一心为公的改革无疑是动了地主集团的蛋糕,为公家多增加一分收入便意味着地主阶层的荷包少一分收入,这份变法势必会遭到强烈反抗。首先当然是拖延。而王安石手段霹雳,报请皇帝一口气贬谪了一批人,于是没人在敢拖延了。但反抗是不可能不反抗的。地主阶层接下来反抗的手段很巧妙,便是“踩油门”、“加砝码”。变法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体恤民情,这个道德高地既然没法反驳也没法拖延了,那就变本加厉地执行,让“好”变法变成人人喊打的“坏”变法。比如上位的执行者给下位的地方摊派任务,让地方每年都必须要完成一定量的借贷任务,结果要么就是借贷名额留给富人,要么就是强行放贷给不需要的穷人。比如地方会以权谋私,在青苗法规定的利息基础上擅自加息,让青苗法变成了专门用来放高利贷的工具。最终,轰轰烈烈地“青苗法”在执行的过程中搞得一地鸡毛。变法设计再好,也得有好的环境、决心和上下一心。而路线确定之后,执行就是决定的因素。阻力集团的手段,要么“减速”,要么“加速”。所以,对于房地产税,暂且别抱太大希望。因为现在确实已经被拖到时机不太对了,而且接下来的阻力也并不会减小。但是,我们终于还是向前迈出了一步,这件事虽然做了十年,但始终在做,还扎扎实实做成了,这就让我们知道,正确的路还会走下去。最后再说一个彩蛋:如今的自然资源部部长就是当年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局的局长,“接力赛”的我们,始终在路上。其他文章推荐■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我们不止要向美元开炮

前几日,大病初愈的巴西总统卢拉一到上海,就抛出了尖锐的提问:“为什么所有国家都要用美元来结算呢?为什么不能是人民币或其他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呢?为什么(金砖各国)不能用自己的货币来结算呢?”巴西总统卢拉在上海访问新开行总部近来,美元颇有墙倒众人推的意味。去年俄乌战争一声炮响,俄国正式打响了去美元化交易的第一枪。世界各国都在看俄罗斯会不会走向崩溃,卢布会不会变成废纸。但作为资源国的俄罗斯,军事上没有那么亮眼,反倒是金融的坚挺出乎各国意料。于是在美元潮汐袭来之时,人心思动。今年以来,先有伊拉克宣布允许以人民币直接结算对华贸易,后有法国道达尔跟中国海油完成首单人民币结算的液化天然气交易,现在巴西又宣布与中国直接进行本币结算。印度这个东方大国一直跳脚,宣布愿意与面临美元短缺的国家进行卢比贸易;中国的后花园东盟更是火上浇油,决定切实推进金融交易中东盟本地货币使用。资源国们将目光投向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其它的小生产国们也蠢蠢欲动,亦步亦趋。形势是喜人的。犯罪学里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破窗效应”,说的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变化的起点,如果不加以遏制,很可能形成新的趋势。令人欣喜之余,就有人开始高呼打倒美元,开始高呼人民币国际化。然而大树却要在这泼个冷水,去美元化不等于不要美元,人民币走出国门不等于人民币能很快国际化。美元当年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货币,根子在于当年美国强大的国力。二战以后,美国保持了全球第一大顺差国地位二十年。1948-1966年期间,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而二战刚刚结束的美国,GDP占到了世界的56%,工业产值占到了世界的40%以上,黄金储备更是占到了世界的75%。现如今,全球198个国家,中国是其中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中国、欧盟占全球GDP比重分别为24.2%,18%,16.7%,美国早已不是一家独大。如今的去美元化只是让美元在全球交易中不再一家独大,让美元回到它应有的位置,离抛弃美元还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当下要是完全不用美元,全球贸易是要出大乱子的,而中国还没准备好承担美元的重责。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美元称霸全球的同时,是无数普通美国平民的财富相对富豪们不断缩水,导致贫富差距、社会矛盾极度尖锐。在我们没找到破解“美国病”之法前,社会根本没办法接受这个代价。与之相对的,我们人民币离国际化也相去甚远。首先先看看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在20大报告中关于金融专门的描述很简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当下我们有两个大的目标,向上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向下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际上是承认我们离现代金融制度还尚有距离,基于此,我们要前进,但国际形势现在很复杂,所以我们的动作只能是小步快跑,这是最理性的选择。而要跻身主流国际货币行列,必然要大幅金融开放,迎接世界资本的大幅进出,可我们准备好了吗?当前的情况是,一个国家若大量持有人民币,当下它只能买卖货物;如果想做更多的事,比如大量投资中国国债,比如自由买卖中国的好公司,投资股市,这都是办不到的。换句话说,贸易有余,增值不足。要想让持有人民币的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我们得制度先行,法律先行,更关键的是,人民的观念和风险承担能力先行。有人说直接金融开放有啥不好的,内外一起竞争,不是就能倒逼我们的进步吗。这种想法用在商品领域可能可行,但在金融领域却行不通。一辆车好开就是好开,安全就是安全,出的事故多了自然就没人买了。可是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很多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具备金融知识,也很难真正去学习,就比如做空做多、久期错配、宏观对冲这些概念很多人都讲不清。信息差、知识差就是国际资本割韭菜的机会。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监管不到位,制度有漏洞,那他们就可以合理合法地割韭菜,而这就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差异。再退一步讲,真要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惩不贷不就好了?那这又绕回来了。首先得有法可依,能明确判别这是违法行为;其次配套制度要跟上,不是你在这个领域犯了事罚了就完了,最好是要跟个人征信相关,这样违法犯罪的成本很高,但恰恰我们的征信体系建设还很不足。我们的基建可以一日千里,但是法度的建设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这是关乎人心和公义的基石。有雄心是好事,可步子别迈得太大的话,承担代价的一定是抗风险能力最低的普通人。这也是我们当下的难处:去美元化之路等不得,但是我们的法度建设急不得。不过啊,从来没有什么坦途。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其他文章推荐■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大反转真的来了吗?

随着中电科加班事件通报结果出来,造谣者陈某龙被立案调查,整个事件也从群情激愤、人人叫好最终走向逆转。热点也许结束了,但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和对群众福利的关切不会结束。此次虚构事件的舆情起爆点是什么?是因清明节被强制加班,“陈志龙”的怒吼喊出了无数打工人的心声,他充满情绪而又不失理性的微信发言仿佛将普罗大众的心里话说了出来。尽管最后被证为假,但是迅速点燃舆情的背后,却有许多东西值得深挖。不管从哪个方向分析,大树今天只想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好好剖析,看看群众的呼声是什么,而这背后的诉求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发展,我们的福祉。一切要从加班说起。加班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只要参加工作都有可能加班。但“加班”+“其他”的组合就容易变得十分不合理。加班而不给予充分的补偿,这就是赤裸裸地剥削;加班只是为了领导绩效,这就是落后和低效;强制加班的同时还要扣上奉献的高帽,这就是纯粹地恶心人了。而这一切都表现出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不到位。有人会说中国早期经济不就是靠着人口红利,靠着廉价劳动力才起飞的吗?不加班了,不卷了,那产业不都外流了,经济还怎么继续增长。这么说的要么是观念落后,要么是屁股有问题。经济不同阶段自然有不同的发展的模式。中国人发展经济不就是为了提高收入,让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吗?结果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还要去和东南亚1000、2000元一月的人去争血汗工厂,那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保护劳动者权益是应该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是必须的,总是陷在低权益的廉价人口红利里,对外是便宜了那些发达国家,人家总是能用一架飞机换8亿件衬衫;对内也只是肥了一小部分人,做外贸的能挣钱,广大的工人却还是收入微薄。一个健康强大的经济体应该想着提高效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不是想着继续压榨人口红利;而且当真正提高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后,他们有钱有时间消费了,内循环经济才有可能实现,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当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到位,比如现实中普遍存在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时间过长、福利保障不足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劳动者的收入和购买力,抑制居民消费需求。而且这种保护不到位,还会让低收入群体受到更大的剥削,进一步加大收入差距。早些年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建筑公司欠薪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这些事情是有目共睹的。如今很多明面上的欠薪问题已然得到解决,但很多隐形的剥削却得不到正视,这相当于变相减少收入拉大收入差距,同样会对消费市场产生消极影响,限制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培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长期的保护不到位只会降低消费者信心。当普通人在工作场所受到不公平对待,当他应得而未得时,你说他是会把手上的仅有的钱存起来还是会花出去?一旦消费信心下降就会直接减缓消费增长。最终的后果一是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正常过日子的人都不想看到恶性事件发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劳动者保护长期缺位会导致企业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降低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性,最终阻碍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滞后,自然没法获得高附加值,也自然发不出高工资,没有坚实的中产阶级,仅有的升级产业在国内也没有市场,没法进一步升级,其他新兴产业的消费市场也没法扩大和多样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制约产业升级,最终整个国家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要想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取得胜利,作为一个大国,就务必要修炼好内功。这个内功不是别的,就是如何守护人心,如何保障人民的切实利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其他文章推荐■
2023年4月8日
其他

为什么说贾跃亭和诺基亚依然是赢家

作为未来数年重要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本月初大会报告绝不是一个过了就算的热点,而是一本必须耐心学习、长期研究、实时回顾、不断复习的教科书。大树遵守承诺,和大家继续就工作报告的细节进行展开。今天,和大家讲的是国务院最新公布的机构改革方案。其中,针对科技部、金融监管总局的讨论依旧异常火热,尤其是部分相关人事任命还未全面到位的空档期。一谈到科技部,人们就想到“卡脖子”,就想到这是要奋起直追;一谈到金融监管总局,人们就会摸摸“钱袋子”,就会琢磨哪里又有新机会,哪里又要“莫伸手”。然而在这两位“大哥“面前,知识产权局就显得缺乏知名度了,人们不仅不了解,反而会顿生疑惑,为什么要将其升格?今天大树将针对知识产权局展开分析,并谈谈它带给普通人的新机遇。要谈知识产权局,首先就要说明知识产权为什么重要。知识产权本质上还是产权的一种,产权的概念更大,大到汽车、机器设备,小到衣服,鞋袜,涵盖对各类实物或资产的所有权。知识产权专指对知识和创新产出的所有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工业设计、地理标志等。产权的重要性体现在,只有产权明晰了,即将个人或组织的权责进行清晰界定了,才有助于激发经济活力。无论是“有恒产者有恒心”,还是包产到户的名句“交足公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反映的都是这个道理。而知识产权需要额外强调的原因在于,它实在是太好被山寨模仿了。比如“零元购”直接抢衣服这在很多国家都已经办不到了,这种直接抢占产权的做法非常好打击;但很多国家的公司不“抢”衣服,但会选择直接模仿、抄袭人家的设计,而这实际上也是对产权的侵犯,只不过侵犯的是知识产权,而这要索赔相当麻烦。像芯片布图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也是非常典型的知识产权,它依然无形,但它凝聚了大量的智慧,是知识的结晶,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知识产权虽然重要,但是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却起步较晚。1982年,中国才通过第一部《商标法》;1984年,中国的第一部《专利法》才获得通过;直到1990年,中国才有了第一部《著作权法》。英国第一部现代专利法是什么时候呢?1624年,是英国颁布的《专利法案》。现代意义上的专利制度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呢?1852年,英国颁布《专利法修正案》标志现代专利制度最终确立。而1624年的中国正值明朝天启年间,帝国的精英正在玩弄权谋,搞东林党争,搞得整个帝国摇摇欲坠。出来混总归是要还的,当时落下的功课,前人不补,就得后人来补。后人哀之没有用,后人鉴之才有用。鉴之,就是要把握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搞人定胜天,也不放任自流。1852年,即咸丰二年,当年的英国为什么要确立现代专利制度呢?让我们把目光看向一年前,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博览会”,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世博会。在这场展现工业革命成果的盛会上,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美联储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由于之前多篇文章涉及敏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特别关注,因此不得不跟随大树镇长的脚步,将“大树乡长”更名为“大树乡御史”。变的是名字,不变的质量和初心。谢谢各位读者朋友长期以来的鼎力支持。以下是正文:投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因为,人性永不变。这句话出自华尔街上世纪的投机之王利弗莫尔。利弗莫尔是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通过投机曾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在1929年全球大萧条的时候通过做空狂赚1亿美金,而那时美国政府全年财政也不过40亿出头,说是富可敌国一点都不为过。可以说,他的投机生涯正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金融动荡的缩影。杰西·利弗莫尔(1877-1940)正如他所说的,投机如山岳般古老,自他死后,股神从未断绝。但大树想跳出个人视角,接着股神的后半句话“人性永不变”说,谈谈我们这个时代的投机和当下的金融动荡。上周最引人注目的事就是硅谷银行破产。但对于熟稔经济史的大树来说,这件事一点也不新鲜。今天大树给大家一个框架,无论是过去的危机还是未来的“黑天鹅”,都可以套进去,至于是用来趋利还是用来避害,那就看各位的屁股坐在哪了。一切故事要从货币宽松开始说起。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各国在措手不及中封城的封城,限制的限制。供应链的突然中断,经济生活的突然刹车给各国经济都造成巨大伤害。于是,危机既起,则救市手段将出,货币宽松放水顺理成章。水往何处?美国健全的金融市场很容易让科技公司融到资,无法稳定盈利而又烧钱的初创公司是很需要的现金的,于是银行能收到大笔存款。硅谷银行从2019年第四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吸收的存款从610亿美元大幅增长到1890亿美元。同时还因为货币宽松政策,硅谷银行给用户存款的利息非常低,平均利息只有0.25%。钱又多又便宜,最好赶紧花出去买资产、去投资,用高收益的资产来钱生钱。但量化宽松是全面的宽松,有钱也不止硅谷银行有钱,大家都去买资产,好资产要么不够买,要么买得人多就贵了。于是故事来到了第二步:钱太多东西(资产)都不够买了,金融机构闹出了资产荒,资产有泡沫也得买。在所有资产中,美债信用极好、风险极低、流动性又强,所以硅谷银行大量购进了长期美债。硅谷银行1890亿美元存款中有大概一半的钱购买了债券类资产。要是日子一直这么平淡下去就好了。持有美债到期,政府就会按利率给你连本付息的还钱,稳赚不赔。可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钱多不仅资产荒,也会给生活造成通胀。可是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俄乌不仅爆发了冲突,俄还表现得极其拉跨,晃晃悠悠打了一年多还没见分晓。俄乌尤其是俄国作为油气大国,粮食大国,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市场,俄乌冲突严重影响了供给,这下通胀更高了。故事来到了第一个高潮:通胀。资本家不一定讨厌通胀,但民众一定讨厌。明明20元能吃饱饭,现在要30元;30元也就罢了,工资还不涨。民众的怨气在过去会引发社会的动荡,比如罢工、革命;在现在就是游行、选举,让政客下台。2023年2月25日,葡萄牙里斯本,民众举行示威游行,抗议物价普遍上涨、工资过低。澎湃影像
2023年3月19日
其他

钱袋子和枪杆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不看我国的工作报告就发表时政看法,就好比不看美国的国情咨文来大谈美国的政策走向,只会贻笑大方。今天大树就从两个关键目标出发,抽丝剥茧,看看接下来政策的走向。第一个指标关乎“钱袋子”:年度GDP增长目标确定为增长5%左右。撰写报告的规格是非常高的,别说每一句话了,就连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细细斟酌,认真推敲。今年的增长目标,不是5%,也不是5%以上,更不是5%的某个区间,而是左右,单就这个“左”字就有着大量信息。首先,这说明我们不仅预判今年可能会有黑天鹅事件,而且给黑天鹅事件预留了空间。黑天鹅事件来自那里?内部固然有不少问题,但我们可以直接干预、处置,往往是外部的“黑天鹅”难以把握、介入。诸如去年英国的养老金暴雷,最近的全球资管巨头黑石集团CMBS违约,都隐隐透露着不详的信号,如果它们处置得当,那么违约暴雷不会衍生成金融危机,可如果处置不当呢?当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等待大家的恐怕又是08年的剧本。其次,除非出现全球性危机,我们大概率不会大放水,也不会有强刺激。对于这个判断,我们可以从报告本身中得到进一步地确认。按照以往经验,我们要刺激经济无非是加大投资,或者推动房地产发展。那报告怎么说呢?报告在总结工作时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023年3月8日
其他

房地产也是美国的支柱行业?

唯物论里有个基本的道理,叫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在自然界,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你不喜欢,非说明天必须从西方升起,结果太阳明天还是东升西落。比如在人类社会,皇帝天天被叫万岁,可是秦皇大一统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平均寿命仅有39.2岁。像晋朝不仅是个短命王朝,晋朝的皇帝也都是短命皇帝,平均寿命只有35岁,离万岁更是差的远。但是人总是心存喜恶,而喜恶也总是会影响人的认知,影响对规律的把握。就好比,最近我们的政府高层说“房地产在中国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大伙就有些着急了,担心走了老路;又好比,最近有一位经济学家说“房地产在美国也属于支柱产业”,大伙就有些不乐意了,仿佛专家在故意比烂。要大树说,这两句话本身说的并没有什么问题,都是事实;而且房地产在当下会成为一国的支柱产业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不管该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房地产业对中国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对美国而言同样十分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大国,尤其是人口过亿的工业国,房地产都很重要,因为它牵涉极广,可拉动的产业极多;而且本身具有投资属性,因而也极具财富效应。除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房价始终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从拉动的产业来说,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建筑业,建筑业是房地产业的重要供应链,建材制造业为房地产业提供大量的建材和设备。
2023年2月2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惊涛骇浪的2023,该如何保卫我们的财富?

2022年过去了,对于很多人来这一年充满了遗憾,满眼都是苟且。美、欧均遭遇40年来最严重通胀,高企的通胀又催生美联储的陡峭加息;欧洲情况尤为惨烈,在俄乌危机中遭遇资本和产业大幅外流,能源格局被迫重塑,日益走向衰落。中国虽然总体稳住,但仍有失业率高涨、地方债务高企、人口61年首次负增长等影响深远的问题,2023年的复苏之路仍然困难重重.件件大事在这两三年里集中演绎,让人感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言非虚。大树在过去的一年里,也是尽自己所能为读者朋友们演绎推理,从美元刚开始加息就担忧台海局势,警示美国可能会作出激烈的刺激活动,我们在东南发生热战的可能性会急剧升高。(3月10日《美元潮汐收割将至,谁在裸泳?谁将生还?》)佩洛西的有意挑衅,使得台海局势陷入近年最为危急的时刻到加息周期里阐述日本会面临加息和降息的两难,以及经济政策必然会受外部干扰,进一步成为西方附庸(7月19日《警惕那些鼓吹“安倍经济学”的人》。再到预测居民消费问题将是未来一年国家层面的重中之重,而这果然在去年底的重要会议中提到近年所未有的优先级。(8月26日《我们要赚得更多,但必须明白是在给谁赚》)种种的冲击让我们很有可能要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千禧年以来那种高增长、低通胀、处处是风口的好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了。人总是希望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获得更多确定性,因而四处寻觅寄托。在后台,大树被问到最多的是“对XX未来怎么看”,自然而然,大树也会对此倾注更多思考。恰逢过年在家,有闲暇能和金融圈里有所成就的朋友们吹吹牛,也有机会拜访几位曾有一方影响的老领导们,在茶余饭后的交流中得到一些他们真实的看法和信息。听得多了,想得多了,提炼总结了,也就有了这篇新年展望。新年祝福里最常见的两个祝福语是“身体健康”和“恭喜发财”,大树不是医生,对身体健康帮不上忙,但大树由于工作的关系,对经济、对政策的思考相较常人更有连续性,希望对大家的“发财”有所裨益。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对政策思路的解读、对经济走势逻辑的推演,最终落脚在房市和资本市场上。不论读者朋友是否参与投资,本文的解读和推演也有助于理解当下我们的处境,便于安排今后的生活。投资也好,求职也好,某种意义上都是对未来的下注。为什么我们愿意在当下委屈、隐忍,因为我们相信未来是会好的。但人们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措词太过熟悉,以至于忽略掉它对我们生活真正的影响。事实上,“大变局”是一个相当中性的说法,而“大”意味着变化幅度、变化的过程可能会超过想象,中性意味着方向是模糊不确定的。回过头来看2022年,超出人们预期的事发生的越来越多:比如全球都对俄乌冲突的如此漫长始料未及,比如海外超过两位数的知名政治家和顶级富商接连遭遇刺杀或意外死亡,比如年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竟然开启了防疫政策急转弯。这些烈性的变化越多,意味着宏观经济目标越容易失效,也意味着宏观经济环境不再稳定。这是因为不理性的因素在叠加,非经济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被纳入高层决策框架,对于个人而言,过去分析框架会随着时代变化而逐步失灵。当然,上图这样离谱的失误,也一定程度是由于“不可抗力”而必须发表乐观和正面的评论,但这也使得我们对风险越来越麻木。进一步地,时代的多变也预示着周期会轮转更快,相应地趋势会更短,而且并不连续。比如屏幕前的你,一方面相信未来是“大变局”,一方面又相信当下的资产在5年后仍然是最优的选择,殊不知这两个信念是完全相悖的。哪怕是巨变时代的一粒沙,不说让人逆天改命,也会激起涟漪波及所有人。比如,俄乌战场远在万里之外,普通人通常只会吃瓜看热闹。可事实上,在欧洲蔓延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民众的需求,降低了我国的出口订单,我国工厂开工不旺又会压缩工资少缴税收,让我们的复苏蒙上阴影。战争是趋势连续性最大的破坏者,会重塑整个估值体系。此刻的我们还只是个远在天边的围观群众,可若某天早晨醒来,发现我国东南或西北已有炮弹落下,战火开启,那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巨变?那一定不再仅仅是油价涨了和就业下滑的问题了。事实上,我们周遭战争的可能性就是在大幅提升。遭遇轰炸后的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居民区又比如,美联储从2008到2015年连续7年将利率放在0附近,便宜的资金可以让投资者轻松地上杠杆推动资产价格,美股又是一个10年长牛。同一时期,中国也有4万亿救市,地方政府亦在天量发债,充沛的流动性让中国的房价快速飙升,一部分人吃饱的同时,也为后续年轻人的“躺平”埋下伏笔。源源活水,资金充裕,“量价齐升”,全世界资产的价值突飞猛进。但这难道是历史的常态,可以一直保持吗?当全球告别宽松的低利率环境,没有持续的宽松便没有任何资产长牛的基础。所以,站在2023黑兔年的开年,我们可以再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年那个稳定的、宽松的、包容的全球化环境还能继续维持吗?越是逆全球化,非经济因素就会越多,成本和市场份额的考虑权重就会越低,反过来又会影响资产价格,影响估值。进一步聚焦,如果你也认可时代的多变可能远超想象,同时未来数年不再有持续的宽松,那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该怎么办?就总的方法论而言,如果未来是高度不确定的,那么当下的策略和选择一定需要更加灵活且付出更多精力,否则即便你选择长期主义,资产价格仍然会面临更多的过山车,稍有不慎,可能数年的坚持和努力就会变成一场空。毕竟,过去跟随经济增长、货币放水的“躺赢式”投资至少在5年内就别想了,跟上通胀,不至于财富缩水那么惨,可能才是绝大多数人可行的目标,而小赚,已经成为了投资领域的桂冠。总之,基于“高度不确定性”和“不再持续宽松”这一最基本的判断,我们的策略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本文将就下列问题展开分析,并给出对应策略。1、国内房市的波动2、国内地方债务危机对资产价格及投资的影响3、国内生育、产业危机对资产价格及投资的影响4、各国在世界经济周期中的差异对资产价格及投资的影响5、我们个人该如何避免被美国经济走势所影响6、国内股市的波动(一)首先,我们从大家最为关心的国内房市开始讲起。在过去,地方发展、土地财政以及房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趋势仍然会影响当下,因此地方债务问题和房市放在一起讲。如果没有长期稳定、宽松的宏观环境,未来投资,与其追随趋势,不如去研究什么是好资产,并且去研究有价值的资产在波动中跌到什么位置去介入是相对安全的。
2023年2月13日
其他

“以工代赈”刷屏热搜,意味着什么?

大树最近看到一条消息,有大量自媒体宣传,国家发改委要开展以工代赈,明确提出在转向项目中能用人工,就尽量不用机器。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有忧心鼓励人工阻碍产业升级的;有担心资金不透明导致资金下发不到位的;也有忧虑赈济工资会不会压低正常工资进而损坏劳动者权益的。当然,也有人在瞎带节奏,唱衰中国经济,比如下面这种想法就很典型:然后,还有不少一知半解的网友在附和,阴阳怪气,借机发泄情绪,比如下面这则。其他的,大树就不贴出来了。对于一般的质疑,大树觉得是要支持的,这是正常人的正常思维,这是人民担心自己利益受损而自然地督政行为。好政策才不怕质疑,问得越多越透明,执行起来才越到位。但是上图这种有代表性的“分析”,大树就忍不了,必须和大家好好讲讲。对于一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言论,虽然很多网友都有基础地辨别能力,但这种半真半假的内容多多少少还是会影响人的情绪,让正常的质询都变得充满戾气,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下面,大树会简单介绍真正的罗斯福新政,然后再分析我国政策本身,以正视听。罗斯福新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国家全面直接干预经济,包括国家扶持农业、振兴工业,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对公共公用事业的主动介入。2、强调重视宏观政策调控经济,比如主动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引导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颁布各项经济法。在此之前,美国政府是小政府,是市场的“守夜人”,只有市场一只手,这两条新政出来后,从此另一只手政府也开始发挥作用。3.加强社会救济,建立福利国家,开创了以工代赈的救济手段,建立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教育与社会救济方面的基本作用,罗斯福通过国家负债,国家保障,真正在美国建立起福利社会。罗斯福死后至里根上台前,是美国贫富差距最小的时期。所以回过头来看截图的评论,就错得离谱,只看政策还以为是里根政府或者是撒切尔夫人执政。在罗斯福之前,各国政府都奉行财政收支平衡的政策,而且拒绝为底层百姓兜底,颇有一点“把白花花的银子全分给穷人,真的是作孽”的意味。正是大萧条倒逼改革,让政府拿钱分发福利,做起保障,才维持了美国社会的稳定。而且所谓“一个政府不花钱办事又收重税”的说法,是有严重逻辑冲突的,这是在往倒台的方向上踩油门,会引起底层和富裕阶层的共同反对,真要这么干罗斯福有通天的本事也不可能稳定社会。更何况,放水等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在大危机前基本不可能存在,基本都是以市场活动为主,政府主导的投资少的可怜。刚才的评论提到日本,事实上,那时日本的现代金融体系也根本没有建立起来,根本没有操作空间。当年的日本,也主要依靠三井、三菱和住友等商业资本,他们与政府合作成为政府的御用商人,形成财阀驱动经济增长。更可气的是,他们的很多原始资本并不是来自放水,是来自中国的战争赔款。这个水是来自中国人民的血水,喝惯了人血,所以后面才那么渴望对外扩张,实施侵略。所以要辨别这些带节奏的言论也很简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了解一些历史事实。至于那些似是而非的比喻,既没有事实,也没有数据,没有任何看的价值。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国政策本身。开头提到的“以工代赈”的政策,主要投向欠发达地区,并向原深度贫困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较重地区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地区倾斜。主要项目会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农村兴修小型基础设施等,具体包括水利、交通等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发展农牧、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主要给参与项目建设的劳动者发放劳务报酬,像建设过程中购买大中型机械设备等资产、购买种苗仔畜、饲料、化肥等生产性物资一律不准用该项资金。主要受益人群是所在县域内农村劳动力、城镇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等参加工程建设,比如刚刚脱贫的人口、因灾需救助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等。总结起来,一是照顾农村,二是照顾贫困人口,三是还是以农村基础设施为主,四是搞项目的钱自己筹,但中央管劳动者工资。所以可以看出来这个政策其实对产业升级是没什么影响的,城市里该搞芯片搞芯片,该搞智能工厂搞智能工厂,一个是上限,一个是底线。对正常用工的工资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主要针对的是留乡就业困难的群众。可以说,大树绝大多数的读者们,既没有资格领这笔钱,也没能力去赚这笔钱。但资金落实到位不到位,能不能真正惠及困难群众,这个是要打问号的,是要重点监管的。比如,文件提到“以工代赈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要求招标,不得另行制定必须招标的范围和规模标准”,这个用意上是方便赈济项目推行,但是也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电视剧《狂飙》中的莽村村主任李有田和他的恶霸儿子李宏伟,在农村并不是孤例。流向农村的水固然会留在农村,但是留在农村,也可能还是流向了一小撮人。但是,有好过没有,做好过不做。如果真要碰这个钱,高启强是要动的,赵立东也是要动的。现阶段经济下行必然内卷,必然会产生危机,一定要敢在危机时刻对内动刀子,至于危机会怎么演绎,且看下篇文章。其他文章推荐■
2023年2月5日
其他

产业转移是无法破解的死局吗?

做局的能力,或者说预设阵地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博弈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主席就是预设战场的大师,他绝不会在敌人选择的时间、敌人选择的战场、敌人选择的方式,与敌人展开军事斗争。而是永远争取在他要的时间、他要的战场、以他要的方式展开斗争。自然情况下的斗争,如果让双方的力量充分展开,让手中的筹码充分运用,那自然是力强者胜。敌强我弱,还要以阵战对攻,那自然是叫花子与龙王比宝,必输无疑。预设阵地,或者说做局,就是人为地制造一个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你就是规则的主导者,解释者,你的力量能在这个小天地里展开而敌不能,这就形成了局部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古时候关隘、地峡很重要。纵使敌方数十万大军,一旦面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不能充分展开,也只能一小撮一小撮分梯队上。这是利用大自然形成的“局”作战。古剑门关更能体现智力的“局”,只能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比如老板在面对员工的加薪升职要求时,他有可能PUA员工:“公司正在攻坚克难的上升期,你是选择目光短浅非得获得眼前的利益,还是和公司一起同甘共苦去创造更大的未来,分享更大的收益?”这就是老板利用上位的心理优势,人为地制造两难,再人为地给这两个选择上价值上意义。明明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明明作出了贡献要相应的支付是天经地义的事,却被老板赋予了另一意义:给与不给本是老板的困局,现在把皮球踢回来,要或不要成了员工的困局。如果不假思索,默认地去做二选一,实际上就误入了他人的局。这只是现代职场生活中的一个小案例。这种智力活动小到职场,大到政治博弈,均有体现。古代最著名的一个阳谋就是推恩令,这也是汉武帝给诸侯王预设的战场。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权力、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在推恩令之前,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那么原来诸侯国管理50城,现在还是管理50城,势力并不会减小,只会继承。颁布推恩令之后,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由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原来一个人统管50城,现在每个人只能管理10、20城,随着世代的更替,诸侯国只会被越分越小,汉武帝也就有能力逐个击破,再削弱其势力。妙就妙在,这项政令不是强制而是自愿的,而且也不是雨露均沾规定每个儿子都有。但如果诸侯王不接受推恩令,那么很快就会面临那些本可以得到封地的非嫡长的儿子们的造反。这等于把分配的难题踢给了诸侯自己,让本该团结一致的诸侯王家庭因实打实的利益而产生分化。更重要的是,各个王子一旦分封成功,原王国割出来的部分治权就得交由周边汉郡管辖,新的侯国有爵位但无治权,只食租税。这一招更妙,因为直接从原王室拿,那是明目张胆的削藩,阻力很大;但是从新分封的侯国中拿,相当于人为制造了新的增量,中央给了其他王子恩典,中央再拿回点权力作为报酬也很合理。反正庶子们以前连侯国资格都没有,肉都吃不上;现在能吃肉了,还要啥自行车?这就是汉武帝给诸侯们预设的战场,这个战场的高明之处在于,将本来属于铁板一块的王室内部分化,让没资格参与这个局的王子们成为玩家,纷纷进入预设战场,还站在了己方。那这个方法这么好,为什么后世不用呢?比如康熙要削藩,为什么不搞推恩令?这里面自然因为历史故事而让后世产生提防的因素在,但更重要的是,推恩令之所以生效,其实是三世之功。在汉文帝时期,天才贾谊写下千古名篇《治安策》,其中就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文帝虽然不用贾谊的人,却用贾谊的思想,把天下第一大国,拥有70城的齐国,一分为六,以“少其力”。这是削藩之始。汉景帝由于强行削藩,直接逼反七国,发生了“七国之乱”。好在景帝不慌不乱,成功平定叛乱,大大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控制住了关东局势。同时不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在制度上逐渐收回诸侯的治权,比如由朝廷下派任命地方官员。等到汉武帝时,再由天才的推恩令完成最后一击,成功削藩,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彻底控制。从这可以看出,无论阴谋也好,阳谋也罢,还是要以自身实力作为基础,毕竟再怎么预设战场,终究还是要在战场上与敌人硬碰硬,没有基础实力,一切都是白搭。而实力的对比变化,需要时间,事缓则圆。现在,美国也在搞现代版的推恩令,分封的就是产业链。如果全球化是“周礼”,那么美国就是“天下共主”,产业链就是待分配的“土地”,所占产业链环节越多,诸侯国势力越大。局面是这么个局面,但是这并不意味产业链真的由美国分发,毕竟古时候的异姓王是靠军功实打实打下地盘,现在的产业链也要靠国家自强才能站稳脚跟。这事对我们麻烦吗?麻烦。因为是从我们身上切下存量给其他“诸侯”搞增量,目的就是让我们“少力”,让后发国家入局,站在美国一方。美国希望借此笼络边缘诸侯,同时通过金融手段、技术手段加强对新建产业链的控制。同样的道理,以前没肉吃,现在有肉吃了,后发国家还讲什么独立自主?先吃到肉再说。但是能如愿以偿吗?策略永远是策略,没有绝对的实力就是扯淡。汉景帝能平定七国之乱,所以汉武帝能搞推恩令。明朝建文帝搞不定燕王朱棣,所以藩王就能靖难成功,燕王成为明成祖。既然总要让渡利益,那么这个推恩就没必要由美国经手,我们可以直接“分封”,所以产业链有所转移是必然。既然美国要预设战场,那么我们就更进一步,搞一带一路,只输出经济,不输出附加条件。美国本来是要搞霸权,但现在我们不往霸权的路上加码,往国际平等的路上加码,你跟不跟?这就是我们的路,这就是我们的预设战场,不要急,让子弹飞一会。其他文章推荐■
2023年1月22日
其他

把握急转弯背后的三条线

有些事情,是时候总结一下了。2022年末,要说什么事对中国人影响最大,它不会是美国加息,也不会是俄乌冲突,而是我们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至此,实质性地彻底放开在名义上也完全落实。然而,彻底地放开背后却有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今天大树不打算谈“果”,而是要复盘“因”,因为只有了解决策背后的逻辑,我们才能在以后做好趋避,才能让自己不至于陷于被动。当前,所有政策决策者都必须把握的一根主线是什么?财政。是财政,而不是经济。发展经济是官员考核目标之一,以GDP为核心指标选拔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机制也是我国政府运转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平常时期。因为在平常时期,考核是阶段性的,财政有多种方式保证收支正常,常态是利用财政做事,然后静待考核;但在非常时期,官员也许等不到考核,就面临着财政失衡的窘境。财政失衡,就意味着没钱了,没钱就没法办事,没钱甚至没法维持正常运转。举个例子就很好明白了:当你每天都有饭吃的时候,你可以盘算着怎么升职加薪;当你发现明后天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人是不会考虑明年怎么办的,甚至不会考虑下周要干什么。短缺就会变得短视,这无论对于我们个人,还是一个组织机构,都是会有严重影响的。我们过去几年的财政状况怎么样呢?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钱袋子的构成,它们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构成了地方财力的主体。而政府基金预算,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国有土地出让金,2020年全国政府基金预算收入中土地出让金占比高达90%。在了解完基本构成后,大树做了一个简单地统计,不全面,但也足够说明问题,展示如下:全国(中央+地方)财政缺口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为什么说黄金时代终结了?

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情事态的发展,也并不总和人的意愿相顺遂。就好比我们的经济建设,走过了多少曲折才来到世界第二的位置。1949年中国人好不容易迎来新生,准备大干一场,可是1950年朝鲜战争就爆发了。祖国统一也没有统一,经济建设也不能专心建设,哪怕是打仗,面对世界第一的工业国,我们也不敢说有多少把握。可是路子总要人走,人总要向前看。经济建设比想象中难,但美国人也比想象中好打。打到第五次战役胜利,战场的胜利也直接促使苏联人援助的到来。我们以意料之外的方式就这样迅速地开始了工业化。可是中苏交恶又让事情在1959年发生改变。我们又以意料之外的方式中断工业化的进程。历史的长河就是这般曲折,每每顺遂总会在麻痹中行至险滩,每至绝境在转弯处又总会显露一丝生机。就像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全世界人民不再饱受核恐惧的折磨,全球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9年的人们对千禧年的到来有未知的担忧,但更多的是满怀期待。事后来看也的确值得期待,这是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启。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对中国对世界而言都是一个经济大周期的开启。改革开放是一个节点,中国加入WTO又是一个节点。入世这20年,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借此实现了财富增值,阶级跃升;哪怕没有阶级跃升,中国人在这20年的日子也是扎扎实实地好过起来。零几年时,大学最火的专业之一是国际贸易,最好的就业去向是去外企。哪怕没有学历没有文凭,只要能建起一个小厂把货卖到国外,仅仅是几年光景就能赚的盆满钵满。反映到数据上面,从1980到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2.5%上升到66.2%。凭借着世界市场的滋养和房地产驱动,我们国家的建设也日新月异。许多人年少时还有时不时停电的记忆,夏季遇上用电高峰还会拉闸限电,而2010年后出生的小朋友基本上不会有停电的担心。这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更新的一个侧面。又比如,2000年之前,我们国家大街上跑的最多的轿车是桑塔纳、捷达和富康,戏称老三样,2001年之后各种新车就陆续上市,大家的选择也多了起来。这是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一个侧面。入世的好处我们每个人都能直观感受的到,为什么说对世界尤其是对美国也是一件大好事呢?因为在中国入世前,美国刚好经历着新一轮经济危机,急需新的市场来增加存量,急需廉价的商品来维持社会稳定。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于2000年3月10日见顶,从2000年到2002年一度下跌78%。为了救市,量化宽松的美国印了大量美元。美元多了如果商品不够就会通货膨胀,通胀高了就会引起社会矛盾。而中国正好需要输出商品赚美元,美国人印钱正好需要中国商品降通胀。而且美国的热钱还可以流进中国市场搞投资,毕竟彼时的中国GDP仅占世界总量的3.5%左右,十分具有投资价值。2001年还发生了什么大事?9.11事件。也就是说,彼时的美国外面临恐怖主义威胁,内有经济危机,说是内外交困也不为过。破局点摆在眼前了,也需要有人用智慧和勇气去把握。“9.11事件”发生五个小时,我国领导人就跟布什总统通电话。交谈的核心就是中美两国人民是友好的,很多无辜的人死去,中国人民当然要表示同情,同时我们还谴责了恐怖主义。而这通电话对于稳定后来的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的作用。五个小时之后打电话是一种效果,过一天之后打电话是一个效果,过三天之后再打电话是一个效果,不打电话又是另一种效果。这个时候抓住了时机,在最佳时间打这个电话,产生了最好的效果。要知道,2001年4月1日才发生中美南海撞机事件,而这让中美关系一度降到冰点。所以911发生两个月后,中国就加入WTO了。入世谈判从1994年谈到2001年,谈得无比艰辛,但就在2001年这一年很多原来僵持不下的条款全都模糊处理,原来停滞的谈判也都迅速推动。中美成就彼此,全球化给所有参与的人都来了增量。美国解决了通胀问题,而中国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后,也实现了贸易,投资,金融的三顺差,财富如同洪水般涌入中国。很多人知道中国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并不清楚这种进步具体来自何处。总体来说,这种进步可以区分为创新驱动的进步和收入驱动的进步。何谓创新驱动的进步?中国人的生活在短短几十年内快速地实现电气化,然后又信息化,这就是大量现代发明带来的进步。换言之,我们之所以感到生活水平急速提高,是因为我们在短期内迅速接纳了二、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成果。而美国1940年大部分家庭就实现了“五通”:通电,通气,通电话,通自来水和通下水道。1940年绝大多数中国人连电都没见过,饭都吃不饱。所以,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电脑带来的震撼吗?还记得第一部智能手机带来的惊奇吗?第一代iPhone带来了智能手机革命2015年的人们使用平板电脑1小时所产生的愉悦,绝对是高于1975年听一小时收音机的。新发明新产品的生产会产生GDP,但它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却是无法计算的。这就是创新驱动的进步。创新驱动的进步是革命性的,但并不代表人们的生活水平就真的有多高。非洲大陆也通电了,但很多地方通电只是说有电灯了,根本谈不上电气化的现代生活;非洲大陆也有移动端,也有移动互联网,只不过用的是低端国产手机——传音,它倒是可以智能美黑、四卡四待,也有外放的手机低音炮。而一个国家只有自己掌握工业生产能力,才能不断的创造财富积累财富。汽车在2015年的作用和1970年别无二致,2015年汽车的基础工作原理也无本质改变,提升的主要是舒适性、安全性和燃油效率。但1970年中国普通人买一辆家用车简直是天方夜谭,而201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为1.72亿辆。当你可以用不到一年的收入就买一辆车时,这就是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进步。只要创新还在产生,只要相对收入还在提升,那么这个社会就仍然可以感受到源源不断的进步。歌舞升平让人心醉,但盛席华筵终会散场。当下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正不断遇冷,逆全球化的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分道扬镳,为全球所有国家开创了技术前沿的国家和掌握着全人类最大工业产能的国家逐渐貌合神离,世界货币的供给国、全球最大债务国和全球贸易顺差第一大国在不断加强对抗。这种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市场的人为分割会提升所有国家的成本,会在长期降低所有国家的增速,这会降低绝对收入驱动的进步。还值得一提的是,当最高收入阶层享有经济增长成果的份额不断扩大,创新的果实不再由人们平等地分享,这会抑制相对收入的增长,进而也会减少相对收入驱动的进步。那创新呢?如今的科技进步逐渐转向人类活动的一个狭窄领域,这些领域与娱乐、通信、信息收集和处理有关。1903年的人类坐上飞机进入天空,66年后1969年人类坐上飞船登录月球,53年过去了,人类去太空殖民了吗?人类准备搞元宇宙了,去向虚拟寻求答案了。所以,这就是2022年我们面对的现状——一个黄金时代落幕了。人们常说悲观者正确,因为悲观者更密切关注现实,但也不要忘了后一句,乐观者通常收获成功。不要因为过去的逻辑走不通就看空一切,机遇往往也蕴藏在危机中。从过去的故事中得到的最大经验,其实就两条:没有一条路是完全按照预想地来走,也从来不会没有路可走。再难的事情,熬过去总有好转。历史的车轮从来都是向前,只不过它不会带上所有人。其他文章推荐■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寇可往,我亦可往

复兴的路从来都不是坦途。眼下就是在走长征路,过了赤水,还有金沙江;渡过金沙江,还有大渡河,松懈不得,大意不得。前有险阻,后有追兵,但不代表只能被动挨打,任何时候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都要学会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从“实力地位”出发,对我党我军进行了全面进攻。但由于解放区的军民团结一心,加之我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国民党不得不收缩兵力改为“重点进攻”。在这种情况下,主席这位千年难遇的大战略家作出指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于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场从解放区引到国统区,直接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直插敌人心脏。你可以对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重点进攻,破坏解放区的经济;我也可以直逼宁汉,威震江浙财团。这就是调动敌人而不受制于人,有防守也有进攻,在防守中进攻,在进攻中实现更好地防守。道理都是相通的。12月7日至10日,中国领导人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为什么要来海湾?中东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无数次,是非曲直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代帝国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世界岛之说。更何况,中东盛产石油,沙特和美国缔造的石油美元既是美国霸权的支柱,也是当今国际社会运行的基础。这么重要的地方,自然从来都是群雄角逐的校场。但是要叫板,就一定得有叫板的实力,否则下场会很惨。伊拉克曾经有位政治强人,叫萨达姆。他主政伊拉克期间曾打算放弃美元而改用欧元来结算本囯石油,欧盟是很高兴,但美国很生气。美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萨达姆的下场就是政权被推翻,自己被绞死。动摇石油美元就是在动摇帝国的根基,是在触犯美国的逆鳞。你可以公开场合骂美国总统,但你不能公开场合号召放弃使用美元。毕竟,这个世界还有比印钱更赚钱的事吗?毒品?毒品交易的硬通货仍然还是美元,毒贩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收到的也只是美元。这就是掌握铸币税的诱惑,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承担起世界货币的功能,无人监督它的发行,也不能有第二选择。连美国前财长约翰•康纳利也说过:The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崩了,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昨天碰到了一件事,到现在还久久难以平静。很久不联系的发小突然跑来借钱,说是家里的老父亲因为身体原因肺癌复发,手术需要一大笔钱。作为多年老友,很想施以援手,但同时心里又很纠结。借钱吧,知道治病是个无底洞,还上这笔钱遥遥无期,自己手头也没那么宽裕。不借吧,心里又实在是过意不去。最后拧巴了半天,还是微信转了账想让自己心里好受点。说实话,到现在人都没缓过来。人到中年每增长一岁,自己身上的重担又多了一分,父母需要赡养,自己的儿女需要养育。在现实面前,真的做不到和年轻时一样,把情谊看的比什么都重了。通过这件事,猛然意识到,疾病、事故、意外都是人生旅途上的暗礁,指不定哪一天也会给自己一记重锤。即使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只有0.1%,可遇上了,对一个家庭都是100%的伤害。昨天看到的一则新闻,不仅印证了这种猜想,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江苏的吴先生,39岁,当了半辈子老师,安守本分,兢兢业业。而就在前几天突然出现在论坛上,请网友投票决定父亲的生死。原来,他父亲骑电动车不慎摔倒,没想到小意外竟造成了严重后果,脊椎受损、肺部感染。从家乡转去省会城市的医院,做完两次手术休养半个多月后,父亲终于慢慢好转。可是一家人刚回到金坛,伤口却突然开始化脓,同时出现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问题。不得已再次住进ICU,一天花费少则两三千,多则五六千。这时医生告诉吴先生,如果保守治疗,短期内父亲就可能有性命之忧,有可能下周末都撑不到。如果做开颅手术,康复的几率也很小,一百万花下去也不排除人财两空的结果。虽然吴老师和妻子都有工作,父亲有医保也能报销一小部分。但不能报销的大部分,加上后续未知的庞大治疗费与康复费用,仍是压在这个普通双薪家庭头上的一座大山。为了省钱,六七十岁的母亲不愿意去住旅馆,一直在医院长椅上过夜,看着老人一把年纪还要受苦,作为儿子他实在是心疼。但他除了是儿子,还是丈夫和父亲。如果倾家荡产,举全家之力也没保住父亲,最后活着的孩子、妻子和他就要长期负债,承受居无定所,艰难度日的绝望。种种考量,万般纠结,父亲的生命在一点点流逝。迟迟下不了决心的吴先生决定发起投票,将父亲的生死交给网友。毫不意外,网络一片骂声:“还没尽全力就让一群陌生人来决定亲爸的生死?”“为人师表,他也配?”吴先生配不配当老师,这里不予置评。但凭借多年的社会阅历,在“老人和小家之间怎么选”这个世界难题上,大多数人其实都会选后者。孩子患病,家长大多会砸锅卖铁、不惜一切,而年迈父母患病,成年子女首先权衡的是钱,是现有生活是否会受影响。因为当上有老、下有小时,“救不救”不只是良心问题,还是一个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不久前的一则热搜,中年男人徐国洪是一位肝硬化晚期患者,肝移植手术结束,妻子紧握着丈夫的手,不停地说着鼓励、安慰的话。但他苏醒后开口第一句,只问——还有钱没?还有钱没?你以为他在问自己的救命钱,实际他最牵挂的是妻儿日后靠什么活下去。这就是一场大病对一个普通家庭最大的打击:生死关头,他们最关心的往往已经不是生死。试想,若能负担得起,谁会在老人与小家之间徘徊犹豫?谁会纠结于计算钱与生命哪个价值更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在医院很多时候不是生与死的厮杀,而是贫穷与富有的对决。虽然医疗科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了患者寿命。但战胜重疾的背后,除了需要医疗技术的突破,更离不开金钱的支撑。有人可能会说,我国不还是有医保吗,哪有你说的这么惨?没错,我们确实有完备的医保体系,覆盖13亿以上人口,农村有新农合,城镇有职工医保。可惜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医保报销是有范围的。感冒发烧等小病小痛还好,遇到癌症这样的大病,医保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帮我们快速灭火。拿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来说,2020年12月2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纳入医保的药物有2800种,仅占所有药品的1.75%。而像癌症、急性心肌梗塞等此类高发重疾,为达到好的疗效,往往要用到进口药。但80%的进口药不在报销范围内,剩余的20%报销比例又十分有限。还记得33岁的复旦大学博士阎宏微吗?终于熬出头迎接美好人生时不幸被诊断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最凶险的那种。靶向药,几乎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她跑到香港买帕博西尼,一盒30000块,21粒,平均一粒1400块。试问,这样的开销下,有几个家庭能不喊穷?命是活生生的温热,需要冰冷冷的钱保驾护航。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现在不是高呼胜利的时候

三年了。整整三年过去了。疫情之前,彼时网友还经常自我调侃:感觉身体被掏空。疫情一来,每一个人忽然发现,有一个具体的对象,有一个确切的病毒,正在掏空我们的活力,正在消耗我们的耐心。调侃不再是调侃,自嘲也不再是自嘲,是真真切切地无奈,是反复拉锯后的疲惫。关闭的店门,局促的隔离,以及感染后的虚弱,掏空的不只是身体,还有钱包。累吗?当然累。每一次的出行,每一次的核算,每一次的静默,无论是防疫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有直观感受。不需要谁来唤醒,不需要谁来诉说,绝大多数人都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当病毒的毒性可能减弱、疫苗广泛接种后,当国外放开管制的消息传回国内后,人心思变。在“二十条”发布后,在民意广泛发酵后,各地的政策终于迎来大变。随着政策的松动,有些声音也冒出来了,有人高呼胜利,有人期盼着会迅速回归正常,仿佛只有政策才是影响生活的源头。但不要忘了,见或不见,病毒还在那里;松或不松,全都只是围绕病毒而生。所以,在这里,大树并不想简单地去讨论“清零”或者“共存”,而是立足当下,抛开情绪去谈一谈我们今后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预则立”的基础上再谈谈普通人能做什么。首先是个人要不要接着防疫?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回到病毒本身,回到政策逻辑改变的本身。我们为什么要调整公共防疫政策?为什么欧美国家从如临大敌到如今的轻拿轻放?这取决于病毒本身。从病毒本身看,一是要看传染性,二是要看毒性。看传染性,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R0值。R0值为传播指数,1是临界值,R0值为2时,一个病毒感染者会传染两个人,R0越高,传播越快。2020年初,新冠原始毒株的R0约在2.5至3.3之间,2021年大流行的德尔塔毒株R0约为5.1;而2022年的主流毒株奥密克戎BA.1的R0值大致为9.5,奥密克戎BA.2的R0为13.3,当下北京流行的奥密克戎BF.7的R0值高达约18.6。而季节性流感的R0值在0.9~2.1之间,通常徘徊在1.3左右。18.6和1.3,一次传染18.6个人和1.3个人,自己算算有多大差距。从个人角度讲,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身边有人感冒,还真不一定传染给你,而且就算感染,可能身边人还是前后脚,不会密集、集中的感染。但新冠如此高的传染性很大概率导致一个结果:周围的人会迅速感染,而且集中度高。如果个人简单地把疫情流感化,参照流感经验,自然认为自己可能不会得,但事实就是每个人的感染概率都会大幅提升。以人种、生活习惯和我们基本一致的台湾省为例,目前新冠累计感染超800w人,而台湾省总人口也就2300万人,确诊人数已经超过了1/3,可见感染概率还是很高的。从社会角度来说,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的防控总是没有头,因为我们的敌人也在迅速演化,的确比以前更难对付。同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不能用当下防疫过度的措施去否定过去的成绩,过去防疫的确能很快清零,的确间接挽救了很多生命,的确让病毒对社会的影响做到最小。但病毒也在迅速演化,很多地方却养成了路径依赖,只会加码,刻舟求剑,甚至借疫情渔利,这才引起民怨。但如果因此而否定过去的成绩,是不是又是另一种不能实事求是呢?把乱象只归因到政策,而忽视病毒的变化,认为政策放松就可万事大吉,容易让人们放松警惕心。实际上,病毒传染性强,感染率高,最重要的是还会反复感染。如果读者有认识国外的朋友,大可询问一下重复感染的现象是否普遍,如果概率不低,那我们依然可以代入生活经验。一年之内反复感冒发烧好几回,也不是什么愉快体验,更何况自己受罪的同时还会极大概率影响家中老人小孩。所以暂时不去谈毒性,仅从传染性和免疫逃逸两个角度来说,自己勤洗手、戴口罩、勤消毒能有效降低传染概率,哪怕不是为了自己,哪怕自己身体好不怕感染,这么做也有助于保护身边人。还是可以代回日常生活场景:如果有抚养婴幼儿的经验,秋冬流感季节儿科门诊有多人满为患是不用大树说的。而这又涉及到医疗资源挤兑的问题。所以说,对于新冠,个人防疫家庭防疫还是很有必要的,不是说家庭要“清零”,而是通过个人防护,让家庭成员能晚得就晚得,能少得就少得,能不得就不得。注意,这不是并列关系,这是有优先关系的,晚得和少得一方面更容易做到,另一方面也避免自己和家人在感染高峰时去获取医疗资源,而这是很难的。万人医护人员密度(数据来源: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从数据上看,中国在医师方面并不落后,但在护理与助产人员、其他卫生工作者两方面中国与美日两国的差距就比较远了。客观来说,我们总体的医疗资源肯定是不如发达国家的,但就算发达国家在面临新冠感染高峰时依然会发生医疗资源挤兑。今年8月份日本京都府14家医院因疫情冲击发布的联合声明所以政策的放松并不等于个人彻底不要防护,对于仍然戴口罩搞防护的人也不必给人扣上“防疫爱好者”的帽子。对于自身还在坚持防护的人,只要不影响到他人,也不必费口舌争论。毕竟,不管“爱不爱好”,不管怕还是不怕,人都有生病的时候,当生病需要治疗的时候是需要消耗医疗资源的,而资源总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就是毒性。从人类角度讲,疫苗是很重要的,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有效降低危重症率。根据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数据,自第五波疫情起,截至11月23日零时零分,香港本地感染个案之死亡率为0.53%,曾接种一剂新冠疫苗或未曾接种新冠疫苗的本地感染个案之个案死亡率为1.88%,曾接种至少两剂新冠疫苗的本地感染个案之个案死亡率为0.12%,接近流感死亡率(0.1%)。从病毒角度讲,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性应该是降低了,但可能存在患有“长新冠”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他们是在挣钱,不是在拼命

投石问路是社会生活中非常经典的做事方式。走在夜路上,前面或是有沟,或是有水,又或是平地,没人拿得准;等真踩了一脚水、摔了一身泥就晚了,所以就要先投以石子,看看情况。生活不是电子游戏,没有攻略可以参考,也没有作弊码可以消除战争迷雾,有的只是边计划边调整,更多的时候要靠摸着石头过河。用小成本的石子来换取高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投石问路的作用。但在很多时候谁投的石并不重要,问出来什么路才重要。读者朋友们可能都感觉到了,联合国会议和G20之后,国内对俄乌冲突报导的热度开始骤然降低。但这不过是我们自己的策略和安排,实际上在万里之外,俄乌实际冲突的烈度并未下降,还有很多遗留问题仍在激烈博弈。比如,还记得两个月前的9月26日晚,俄对欧输送天然气的北溪两条管道、三条支线在同一天内全部遭到袭击吗?能源问题叠加地缘问题,当时可谓举世愕然。随即瑞典展开调查。事情缘由很快查清,可是瑞典却极富智慧地不公开调查结果。仿佛什么都说了,仿佛什么都没说。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两个月了,谁还关心北溪事件的真相?谁又在意真凶到底是谁?更进一步,知道了真凶又能怎么样?所以,谁办的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达到了什么效果。无论是国家恐怖主义行为还是独走团体的胆大包天,这一炸其实试出了多方虚实和各自底牌:首先是俄罗斯的外强中干。人人都知道经贸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事实上,国际政治里还有一个重要常识,那就是能源是俄欧关系的压舱石。俄欧从“苏欧”的对立到俄欧体系的建立,靠的就是能源合作,就是比俄中都紧密的能源合作。普京苦心孤诣、努力多年尝试融入欧洲的成果说炸就炸,俄罗斯赖以生存的能源经济线说断就断,普京会做出什么决断?或者说,俄罗斯会做出什么报复?没有。或者说有心无力。这是一步险棋,试出了俄罗斯的外强中干;或者说根本不是险棋,就是要把俄罗斯的外强中干展现给世人。都不重要了,反正诸公均看到了俄罗斯的孱弱。这也为后续事件埋下伏笔。按下不表。其次是美国的狼子野心和欧盟的唯唯诺诺。很多人一开始还默认俄乌冲突仅仅是俄乌两国的冲突,用乌克兰的土地放毛熊的血。可是打着打着人们发现,毛熊是流血了,欧盟也在流血。很多欧洲国家表面上宣布制裁俄罗斯,但是禁止天然气进口的制裁却是一拖再拖,直到管道一炸,才彻底断绝欧盟念想。用纸颁布的禁令是可逆的,短期的,可以耍耍政治小聪明的;用炸药制造的窟窿则是长期的,不可逆的了。能源危机是直接的,而产业危机是次生的;能源供应链的重组会造成产业成本长期高企,这才是对经济致命的地方。至此,再愚蠢的政客都能看清美国及北约拱火背后的深层目的了。经济结构高度互补的俄欧被强行拆散,欧盟对此竟然不能做点什么,一切事情的推动欧盟竟只能追随,不能主导。乌冬平原这个磨盘,欧洲人以为自己是个看客,也许还能当个食客,但不曾想,自己竟是食材。真正的食客只有一位。欧洲产业加速出逃,中国的确捡了些便宜。可殊不知,逃跑的欧洲产业资本的大头都去了美国,金融资本更是全部笑纳。这一炸,确实炸出了很多东西。北溪管道被炸的51天后,也就是11月15日,波兰境内,爆炸又起。波乌交界处波兰境内的一个村庄,受到一枚导弹攻击,当场造成2名波兰人死亡。可与1个多月前不同的是,美国及其领导下的北约却在极力降火,拜登在事发之后甚至立马表态,说导弹不大可能是从俄罗斯境内发射的,波兰总统随后也捏着鼻子认可了美国的说法,呼吁冷静对待。只有乌方坚称是俄罗斯所为,泽连斯基更是一再矢口否认。短短一个多月前还在踩油门,如今却在踩刹车?这当然不是美国的外强中干。说到底,他们是在挣钱,不是在拼命。俄罗斯在军事上的失利和北溪事件上的无力能让美国很好地评估目前的局势:在不需要投入更多的情况下俄乌即能维持一定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是离岸操盘手最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自己的力量能效果最大化,稍微加强或者稍微减弱即可影响局面的走势。也许天平两侧的双方都压上了千钧筹码,但在平衡的情况下,只要微微的一克,便可左右局势,这是美国最乐见的局面。而导弹炸波兰是什么后果?波兰是北约成员国,一旦事态升级是要启动北约共同防御义务的,这就意味着美国必须亲自下场。而现在的情形难道是俄罗斯摧枯拉朽,美国必须要亲自下场了吗?恰恰相反。俄罗斯已然失了面子,如果再咄咄逼人,那这个有核的五常国家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事就难以预料了。另一方面,欧洲也在持续放血,该跑的都在跑了,再下血本拼命还能得到什么?这就是百年离岸操盘老手的自我修养。这种经济账只是表层。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大国的外交永远服务于内政,军事始终是政治的继续。当下美国最重要最瞩目的事是加息,是金融紧缩。北溪事件发生于美国正在大幅加息的时候,强烈的战争预期会产生强烈的避险动机,自然驱动资金逃离。避险是推力,高息是吸引力,两相配合才能完成人才和资金的流动。而在波兰导弹事件发生之前,美联储已经明确表态会放缓加息节奏,何况此时中期大选尘埃落定,民主党也无选票需求,那么升级局势并无益处。所以,这也是前面北溪事件的石试出了俄罗斯的弱,因为你弱,所以我不必冒险用强,我自可按国内的节奏来主导我外交的节奏。读者朋友可能又会问大树了,为什么此时此刻美国要放缓加息?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本文篇幅肯定不够解释。单从加息本身说起也能让读者朋友了解大概。美元潮汐收割看似厉害,但这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也逃不开经济规律的制约。简单来说,任何经济体加息都会抑制投资,进而抑制国内需求,最终降低国内经济增速。美联储今年年内已连续6次加息,连续4次大幅加息75个基点,累计加息375个基点,是1982年以来美国节奏最快、幅度最大、频次最高的加息周期。美国金融紧缩不光降低世界市场内美元的流动性,也会降低美国国内流动性。任尔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短期内大幅压缩流动性也会造成金融市场失血,甚至造成金融资产崩溃,引起萧条衰退。加息并不是降龙十八掌,所向披靡;而是七伤拳,伤敌也伤己,只不过内力不深者扛不住伤害会先倒下。美国股市在过去大半年经历了大幅回调,美债收益率曲线也已出现40年来最深倒挂,这些信号不得不让美联储谨慎。而金融周期往往领先经济周期半年以上,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存在时滞。今年第一次加息是3月16日,距离表态放缓加息刚好7个多月,这也是必要的调整和喘息。所以,有人“炮打波兰”,意欲升级局势,虽未得逞,却也试出了美国缓和局势的决心,全世界的金融投资者可以暂舒一口气,至少放缓加息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说了这么多外人的投石?我们有没有投石,有没有试出什么呢?外贸合成旅就是我们的石。这不仅仅是卖武器,这是输出安全体系,输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决心。沙特据说买了3个合成旅。买了多少不重要,这是一个回响,石油美元的盟友有了松动。美国政府称沙特王储在卡舒吉案中享有豁免权。沙特是否回心不重要,这是一个回响,美国还在收缩力量,不想多点开花。简而言之,俄乌在收缩,中东也在收缩。现在的喘息和各方的缓和让未来数月迎来了一个平和期。但是,这究竟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要集中力量搞事,还是国内经济有了问题,我们拭目以待。其他文章推荐■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火中取栗,反倒误了卿卿性命

近来天气虽然渐冷,但寒意中却仍有阵阵暖流。美国通胀增速下降,美联储有意放缓加息,然后就是纳指暴涨;中国推出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同时人民币汇率大涨创纪录,单日调升幅度创2005年7月23日以来最大,相应地A股市场也立马稳住。人民币兑美元走势图于是“一阳改三观”的戏码又发生了,各路神仙开始鼓噪起来。大树在这仍然想提个醒,全世界仍然在经济出清的过程中,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要多几分谨慎,少几分贪婪。巴菲特有句名言:“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这个反人性的心态是有智慧在里面的,但也是有前提在里面,即巴菲特的容错能力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要高。巴菲特能以极低的成本筹措到海量本金,而普通人的本金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劳动和经营收入,而后者的钱一旦损失就很容易伤筋动骨。同时,在仓位管理上,因为人家本金雄厚,那些资产配置的理论就能顺利成章地应用,人家在一个标的上就算亏损也能很好控制边界。可绝大多数人是不会、也没有必要分散投资,赚的时候会很赚,亏的时候也很惨,波动极大,还要缴纳高额佣金,这就是仓位管理没法匹敌。所以,与其在贪婪和恐惧上权衡,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如想想巴菲特的另一成功秘诀: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二条。毕竟老巴投资失败,顶多是不当世界前几的富豪,他仍然可做富家翁;普通人投资失败,尤其是孤注一掷地投资,一败涂地后往往再难翻身。当然这是从投资本身出发,那我们回到现实情景,为什么说现在还在出清呢?从流动性看,“币圈雷曼事件”FTX近期的破产事件就是最大的警醒。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FTX。和比特币类似,FTX也是一个搞虚拟货币的公司,它有自己的虚拟货币交易所,在这个交易所里发行了自己虚拟货币FTT币(对标比特币)。FTX创始人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BF(Sam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中期选举的风浪搅不动我们的大船

大国的内政总是高于外交。乌克兰不是目的,俄罗斯也不是目的,中期选举的政治周期一来,所有议题都要让位,所有手段都要服务选举,君可见美国国内媒体再关心俄乌冲突?悲天悯人地说,乌克兰大平原上倒下的一条人命甚至不如美国国内的一张选票重要。小国依赖外交,鸡蛋上跳舞稍有不慎,摔下来便是粉身碎骨。有什么办法?没有办法。美元潮汐收割,总是要见血的。中期选举尘埃落定,象党的“红色大潮”没有如约而至,驴党的“蓝色堤坝”也并非稳如泰山,不论象党最终能否取得胜利,驴象两党之争也不会影响对华战略。红蓝双方愈是势均力敌,难解难分,就愈是说明两党的基本盘稳固,也更加确定美国国内十分分裂。象党要真是势如破竹,或者驴党成竹在胸,反而我们的政策好制定了,很多情况会明了,焦灼的情形会给独走派留下操作的空间,意外地黑天鹅往往就来自于一小撮人的野心。但还是那句话,驴象之争掣肘的只会是内政,对华外交上,两党只会而且只能比谁对华更加强硬,谁要是松口,在政治上一定很被动。所以,我们要关注大洋彼岸发生了什么,但我们更需要关注我们自己的内政。美国内部矛盾重重,我们有没有自己的困境?有。两国面对的内部问题不尽相同,但都可以观察到双方在尽力地调整、调转方向。但两国政府不论干什么,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钱从哪来?不同于美元可以向世界收取铸币税,我们只能像绝大多数普通国家一样,将手伸向内部。很多人观察到2020年到2023年国考国税系统在扩招,这里面固然有1984年财、税分设,一局变两局人员扩招迎来退休潮的因素,也要看到国家在调整税基的意向。新闻要连起来看。就在最近,改革的排头兵深圳又迎来了自己的历史新任务——税制改革。为什么要改?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没钱了。这个直觉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实际上,疫情的反复凭空增加了地方政府许多负担,而经济和房市的情况直接压减了政府的税源。过去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共民生支出全都仰赖地方政府举债,这一套举债流程就是大家常说的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可问题是,经济高速发展时,基础设施投入有回报,房价会上涨,政府借的债务能靠发展接续,可经济不再高速发展了呢?(详见《黄金时代结束,等待中国的会是什么?》)这就是问题。债务规模过大而未来不具有“高现金流”,情况就会危险。1994年分税制改革所形成的路子,现在已经走到头。所以深圳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趟出一条新路,即在不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城投债等隐形债)的情况下如何增加地方收入,以维持地方正常运转。那下一个问题就是:钱从哪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回到文件本身,看看筹措到的钱要干什么。在《关于支持深圳探索创新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深圳市政府的财政应主要用于:一、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断人财路后,怎样做朋友?

有朔尔茨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反正德国现任总理朔尔茨乐不起来。俄乌冲突仍看不到尽头,俄欧脱钩已成既定事实,中欧投资合作又曾一度中止,与之相对的,地缘安全、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个个目标都难以实现。至此,默克尔时代留下的三大政治遗产——新明斯克协议,北溪二号与中欧投资协议均被霍霍干净。家底再厚,也禁不住如此折腾啊。政客们可以无脑拱火家门口的战争,可以轻言放弃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因为他们不需要为此支付成本,反而能从中捞到好处。那谁来承担后果?企业承担供应链中断的后果,民众不得不忍受持续攀升的通胀。俄-欧体系崩溃的代价就是能源、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产业长期竞争力持续下降。于是今年1-8月,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23.7%;于是高技术制造业外商投资增速从2021年的10.7%跃升到2022年的33%,而这来主要自于欧洲制造业。当政治家们不能为这个国家遮风挡雨了,资本自己就会用脚投票。当资本受损就会带着产业出逃,产业出逃就会带走就业岗位,协议搁置可以重新再谈,产业撤离往往就很难回来了。德国以制造立国,政客凭选票立身,既失制造业,又不得民心,这是动摇根本了。所以德国又不得不开始“友华”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回想去年,欧洲议会因为各种莫须有的议题而暂停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进程,带着傲慢自以为拿捏住了中国,可是如今回头来看,这拿捏的到底是中国还是欧盟自己的未来?读者朋友们可能不清楚中欧投资协定的内容,先说结论:“关于中欧投资协定,这是迄今为止中方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市场准入门槛最低的经贸协定,有利于中国,更有利于欧洲。”这是王毅外长在中欧投资协议被暂停后说的原话,一点都不委婉,陈述非常直白。对欧开放程度有多高、市场准入门槛有多低呢?中国在绝大多数领域取消企业数量限制,股本上限或合资企业要求。比如德国强势的汽车行业,我们同意取消和淘汰合资企业规定。比如中国一直很谨慎的金融行业,我们取消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交易以及资产管理中的合资企业规定和外资股权上限。在制造业上,我们基本允许德国的全面进入(除极少行业),而中国没有与任何其他合作伙伴做出如此深远的市场准入承诺。我们甚至还承诺约束国有企业行为,必须根据市场规则采取行动;还将补贴规则透明化,对欧盟企业提供有关补贴的更多信息以方便他们评估影响。这就是王毅外长为什么说“有利于中国,更有利于欧洲。”曾经唾手可得的东西,如今可不是说给就白给的了。那朔尔茨是否会像默尔克一样,通过这次访华务实地从一个“反华”派走向“友华”派?其实也很难。不必说朔尔茨在意识形态上本就不亲近中国,单单说这个“实”,朔尔茨时期的中德和默克尔时期的中德在利益上也已经有明显的区分了。进入世界500强的德国企业主要分布在化工制药、电气工业、可再生能源产业以及汽车工业上,可中国今年已经超越德国成为汽车出口第二大国,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是风头正盛。可以说,德国有德国“工业4.0”,中国有“中国制造2025”,高端制造业虽然还是比不上德国,但是产业升级的步伐势必会挤占德国工业的市场份额。越南出口额超越深圳尚且引起国人担忧,何况中国汽车出口超越德国呢?就像意大利是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G7国家,可是谁还记得90年代意大利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均旗帜鲜明的反华排华呢?为什么?因为彼时的意大利是是世界成衣业中心之一,相关产业链上拥有数十万产业工人,但却不得不面对来自中国廉价鞋帽衣物的冲击。而中国在90年代能出口什么?无非也就是衬衣,鞋子,玩具。中国承接了产业转移增加了就业,通过出卖廉价劳动力生产廉价成衣制品,可意大利的成衣产业就惨了,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要是没有反华情绪反倒不正常了。类似的还有西班牙。作为欧洲制皮业和制鞋业中心,在2004年西班牙埃尔切市曾发生“西班牙烧鞋事件”,大量中国商品被烧,许多温州鞋商被打。这种明显的“排外特性”和种族歧视自二战后在西班牙从未出现过。这些事件,当然可以说是有人恶意煽动,但根子上,大树想到了一句俗语来解释: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或者换另一种说法: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中国就是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未来没有韬光养晦,只有刀光剑影

路子走得对不对,光自己说好不算,朋友看了欣喜、跃跃欲试,对手看了制裁、肆意抹黑,那就说明路走对了。美国人最近出台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文中是怎么评价中国的?——“美国优先考虑的、唯一的战略竞争对手”。中国是唯一且是战略层面的对手。传统对手俄罗斯呢?定位上已从“并列对手”调整为“次级威胁”,强调俄仅在关键地区和领域对美构成挑战,认为其无力对现行国际秩序形成实质挑战。这就是来自对手的认证。但美国人一方面将中国视为美国“最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战”,要战胜中国(专门的提法:Out-competing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独立自主不是请客吃饭

世界上的道理大抵是相通的。法国有个女作家波伏娃,她写了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叫《第二性》,书中对男性、女性有如此评价: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

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居住在高层住宅俯瞰城市,曾经是富贵的象征,令人无比艳羡和向往。可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才过去这些年,高层住宅如今早已成为各个城市建设的主流。从一线城市到中西部县城,高耸的住宅楼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塑造了我们的天际线。正因为太多人已搬入高层住宅,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它们的未来——这些大楼未来的命运会如何?比如,居民们会一直承担得起越加昂贵的保养吗?比如,未来的拆迁会不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比如,高层住宅会像西方国家一样,沦为“纵向贫民窟”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去回顾回顾,发展走在我们前面的欧洲的高层住宅们的命运吧,这也许能给你的安家和投资以有益的启发。01很多人言及西方国家的普通住宅,好像就是家家户户都是带花园和游泳池的,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笔者在北美、欧洲已经住了十年,美英法德意奥等国的很多城市市区郊区都考察过。想起来小时候在国内看着周围开始大量兴建高层住宅,才发现熟悉的场景在六十多年前的欧洲也差不多嘛。西方国家中,美加澳新等主要移民国家的城市,尤其是美国,除开纽约与芝加哥等最早建设摩天楼的城市外,其余绝大部分城市都是以紧凑的高密度办公区域为核心,四周为蔓延开来无边无际的别墅居住区——当然,这也是最符合大家印象中的西方人住宅模式。日本作为西方成员里的亚洲国家,流行的一户建就不用多说了,人口高度集中的东京一些区域现在也在修建少量的高层塔式住宅,同样不在讨论范围内。剩下的就是英法德意为代表的老牌欧洲国家了,也就是笔者要稍微细说的部分。在地狭人稠的欧洲城市化区域,中国现在大兴土木高层住宅的现象在半个世纪前的老欧洲同样上演过,并持续了将近二十余年。建于七十年代早期的巴黎Les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时代的齿轮会碾碎所有的守成者

经济寒冬的前夜是什么?是你开始发现收入下降了,东西甚至还变贵了,那些身边做点小生意不再借钱搞新项目了。如果你身在欧洲还有点不一样,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天,你还得忧愁高昂地取暖费,甚至还要考虑是不是该买一条中国产的电热毯。往里深追原因,无外乎萧条将至,唯一的区别在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上文《防守的台海,与进击的新疆》谈到,重建能源网络、加大库存储备以及重新工业化是世界经济体系变动的三大特征。但话其实还没有说完:主要是欧洲在重建自己的能源体系、是美国更迫切地要重新工业化以及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加大库存储备——欧洲购气、中国买芯、美国囤货。深层次地经济结构变动,反映到现实当中自然就是各种各样地脱钩、通胀以及消费萎缩。经济教科书里说,一个东西价格贵了,自然有人愿意投资扩产、增大供给最终实现供需平衡。投资扩产书上只要一句话,现实中需要的却是大量的真金白银和漫长的建设周期。俄国著名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这句话放在经济中也适合:改善具体的生活,不要改善理论的生活。欧洲需要重建能源体系,不是说今天喊建明天就能建好的。哪怕有决心有资金一定要建成,那当下的生活怎么办?国际上有个LNG(液化天然气)运费价格评估机构Spark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防守的台海,与进击的新疆

黑云压城城欲摧。如果从1991年苏联解体开始算起,过去30年的全球化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带来了一个黄金时代。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自由市场的模式在各国落地生根,全球化+自由市场共同营造了一个“低利率,低通胀”+“高增长”的世界。在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和中国的GDP都显著的快速增长了过去的30年,世界都在美元体系下交易,纵使有美元潮汐收割各国,但也的确找不到替代选择,也无人有能力建立和维持一个新秩序。过去的30年,世界各国都遵循着比较优势的原则,以效率和成本为第一原则,逐步地形成了生产国、资源国和消费国的体系。相比旧殖民时代的原材料产地和倾销市场,世界还是进步了。毕竟靠卖油卖气沙特、阿联酋富了起来,靠卖廉价工业品,除了中国,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也受益颇多。说到这,不得不提这个世界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子体系:中美体系与俄欧体系。中国承接产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海量的廉价工业品,美国支付美元购买中国制造提供市场;中国用工业品赚美元,再用美元买资源。人人皆知“石油-美元”,却常常忽略“中国制造-美元”,除了大宗商品,中国的工业品也是美元体系的柱石,是美元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至于俄欧体系,则相对简单:欧盟(尤其是德国)支付欧元购买廉价的俄罗斯能源,廉价的能源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欧洲制造的竞争力,降低了生活成本维持欧洲人生活的体面与安逸。很多人是不打俄乌战争不知道,原来欧盟那么依赖俄气,原来俄罗斯卖给欧盟的天然气那么便宜,比卖给我们的还便宜。中美体系对应“生产-消费”,俄欧体系对应“原料-生产”,恰好是当今国际经济体系的写照。然而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当下世界最大的黑犀牛在于全球化的退潮,当下世界最重要的关系变化在于中美脱钩。这两件事,本质上是同一件事,如果事态持续恶化,那么很多事情的基础运行逻辑都会改变。全球化的退潮和中美的脱钩,意味着追求安全胜于效率,成本也不再是供应链最核心的制约因素。产业链原本是依据成本最低原则在全球布局,今后有可能是围绕区域核心大国布局。而俄乌战争让世界所有大国都意识到一点,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与库存安全是多么的脆弱。而重建能源网络、加大库存储备以及重建供应链产业链说到底就两个字:费钱。芯片产业的脱钩已经在路上能源、库存以及产业的重构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过去“大三线”建设就是基于安全而非效率的选择,只是这次变动可能是全球性的。低通胀的时代也许要告别我们了。低通胀的时代是做增量的时代,低利率和宽信用是好事,因为全球化整合的供应链以及技术进步会有效地压低工业品成本。而其中,各种放水只会带来温和的通胀,但会让资产和财富显著地增加,这是人人都乐见的事,金融人和富人尤其乐见。但是,随着低通胀的基础消失,低利率的根基也会慢慢跟着动摇,本轮放水和印钞带来的繁荣周期也可以宣告结束了。各种秩序重构带来经济成本的整体上行,无条件低利率的结束又会加剧资金紧张。而如今的世界又面临着技术停滞,最终传导到实体经济,结果就是增长受到更严重的抑制。再说一个微观的例子。如果一家企业是致力于全球化的企业,那么它的估值就很有故事可讲,今年在大中华区增长多少,明年在北美又增长多少,你会放心持有它的股票因为它还在成长。如果今天告诉你它再也不能在中国做生意了呢?而中国又占有它总体市场的30%甚至40%,那这支股票明天一定会跌得很惨。而且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再涨回高位了。这就叫高增长高成长性的丧失。以上就是形势的变化。而很多事情我们又难以掌控。我们有办法让俄乌不发生战争吗?战争的开启按钮不在我们这,在克里姆林宫,在白宫。我们有办法说服美国的红脖子不支持打贸易战吗?我们要是能说服美国国内的选民,我们就可以干预美国的大选了。特朗普是美国人自己选出来的,不是我们选出来的。要是我们说了算,会不会有一种钦定的感觉?常常说普通人面对时代大潮无能为力,其实很多国家也无能为力,哪怕是罗马也会灭亡,曾经的日不落也会日落,牢不可破的联盟也会解体。英女王的离世带走了最后的落日余晖我们能做的只有适应,纠偏与顺势而为。全球化的蛋糕做不成了,区域化的深耕会为我们带来新的增量。只有在全球化的桌子上,才有可能吃大鱼大肉;但是有人不想让中国人吃,宁愿自己少吃也不想中国人和他们一块吃,那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求吃好,但求吃饱。正所谓福祸相依,资源带来诅咒,多难也会兴邦。俄乌战争搅动着世界局势,在打破俄欧体系的同时,也为我们在中亚打开了缺口。战场的失利,俄欧的脱钩,让俄不得不将经济中心东移,让俄不得不在地缘政治上让利。中亚的推进本来没这么快,可形势比人强,我们只好顺势而为。中吉乌铁路只是前菜,撒马尔罕的上合峰会才是正菜的开始。在古代,中原王朝只有经略西域才配得上“强盛”二字。拓边西北,一是为国家安全,占有富饶的西域方能挤压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二是为经贸,陆上丝绸之路不仅为王朝带来大量货物,更为王朝提供了巨额商业税收。在当今,经略中亚也是我们深耕区域化的一部分。过去我们两头在外、出口导向,所以更靠近海外市场、更靠近港口的地方往往会占得发展的先机,沿海-内陆会天然的发展不平衡。哈萨克斯坦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离欧洲太远,往外输出资源还要先走公路铁路到别国港口,才能进一步转运,守着金山银山却因深居内陆而不能发家致富。而它倒是离中国很近,可是北边老大哥过去却不让跟中国走得太近。如今一切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我们经略中亚,为西部尤其是为新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全球化的时代,沿海港口城市往往得利;而在区域化的时代,陆路边境口岸城市会重获新生。这就是为什么,国家选择的是一位来自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的主官,主政这片方兴未艾的土地。要知道,在唐朝时,联通中原和西域的河西走廊在史书上是如此记载的:“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当年的甘肃,堪比如今的深圳。不过不同于以往的全球化,过去我们是后辈,是加入到别人的成熟体系当中;如今我们更像是拓荒者,需要经过先期的开发中亚才会焕发出较大的活力。这意味着什么?拓荒阶段,国家会向上,这个阶段要参与只能是吃财政饭、吃国家资本的饭,只能间接地吃;民营资本要挣钱,恐怕还得再等等。有句话说的好:领先一步是先驱,领先两步是先烈。除了西北,另一个我们经营的重点在东南。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相较中亚市场更为成熟,无论是在产业还是在金融上都有更多的机会。目前唯一的风暴眼在台海,这会影响到整个东南亚的安全与稳定。美参院外委会通过《2022年台湾政策法案》,这是在一步步颠覆中美关系的基石。这是险招也是狠招,台海问题牵动中美、中国内政、中国与东盟,极其考验智慧。世道在变,国家尚且无法逆转趋势,何况个人。只不过人要学会看天象。天要下雨,有的人提前避雨,有的人卖伞挣钱,有的人则淋成了落汤鸡。其他文章推荐■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失速的经济增长,加速的时代变局

“这个世界太疯狂,耗子都给猫当伴娘。”2005年,赵本山在小品《功夫》中如是说。世界其实远比想象中疯狂。就像维多利亚女王不会想到,曾经的殖民地印度有朝一日会超越宗主国英国成为世界前五的经济体;就像斯大林不会想到,曾经的苏联创始国、斯拉夫人兄弟俄乌有朝一日会兵戈相向,斗得你死我活;就像绝大多数人不会想到,曾经高速发展的中国也会面临经济失速。过去十年,中国GDP增速前4年在7%以上,中间4年在6%以上,然后遇到新冠。因为新冠,我们在统计上待在了5%的区间,两年平均增长5.1%。今年如果没有特别的刺激手段,最好的成绩也就是4%出头。过去10年中国和世界GDP增长率走势
2022年9月6日
其他

我们要赚得更多,但必须明白是在给谁赚

人们都熟悉,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但人们却很难意识到,内部经济的失衡也会导致外部失衡。在上一篇讲外贸的文章中(《我们还要赚的更多》),我们是向外看,要看到贸易、供应链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要看到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不被美元收割,看到对外交往中真正的大钱是什么。这一篇,我们向内看,看看是什么历史原因让我们有能力去实现这天量的顺差。而实现这天量的顺差后,对我们普罗大众而言,到底又有什么影响?以及,中国这天量贸易顺差为什么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那就从顺差本身讲起。其实我们将高顺差换个意思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对立面就是我们自身需求相对不足,国内消化不了过剩产品,因此只能对外输出,而这正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内部经济失衡问题——我们的消费不足。那什么又导致我们的消费不足呢?这就得回到历史发展当中。中国人要想富起来,享受现代文明,就必须搞工业化。而工业化最需要的就是资本,可我们最缺的就是资本。现代国家已经不可能去搞殖民、去搞血腥地原始积累了,那资本从哪来?要么靠内部的积累,要么靠外资投资或者借外债。外债好借不好还。拉美的债务危机、苏联59年的撤资事件都是借外债的典型负面案例。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我们还要赚得更多

我国7月份贸易顺差又创历史记录了。为什么说又呢?因为我国自疫情后出口数据太亮眼了:一直保持高位顺差,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除开上海疫情那波,我国出口增速的中枢值接近20%。过去一年中国出口总值同比增长图如果和其他工业国相比,那我们的成绩就更加突出:2022年上半年,德国贸易顺差为343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22亿欧元;今年5月份德国还破天荒地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首次的贸易逆差,30年来头一回。而法国6月份贸易赤字达到133亿欧元,创造了单月历史新高;在过去十二个月内,贸易逆差累计高达1139亿欧元,同样刷新历史纪录。这是欧洲制造业大国的表现,那我们的邻居日韩呢?根据日本财务省8月公布的数据,日本已经连续1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7月贸易逆差达1.44万亿日元,也创造了历史同期新高。韩国对华贸易已经出现连续3个月逆差,而且大概率将出现与中国建交30年来首次连续4个月贸易逆差,这又会诞生一个新纪录;同时韩国今年截至目前的贸易逆差额也已达到254亿美元。至于前一段时间网上吹的最狠的越南,前7个月贸易顺差仅为7.64亿美元,中国单7月份一个月贸易顺差为1012.6亿美元,根本不够看的。可以说,世界主要工业国均创纪录地连续出现逆差现象,而我们则在不断刷新顺差的记录。除中国外的工业国普遍疲软,与之相对的是大宗商品出口国如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则在出口中赚得盆满钵满。如果把世界的需求看成一个蛋糕,别人逆差我顺差其实就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有相当的竞争力,在吃掉越来越多的需求份额;而其他国家的供给是跟不上他们的需求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Made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收复台湾:一把枪对着敌人,一把枪对着自己

台海的演习还在继续,同时《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表,我们向着收复又前进了一步。1949年,国民党之所以溃退到台湾,首先就是因为它遭遇了军事上的失败。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就再无大兵团可与我党抗衡,也失去了继续统治中国的能力。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只有打下天津,消灭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人家才有可能坐下来谈谈和平的事情。但是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并不足以葬送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它面临的最大失败是人心上的失败,甚至这也是军事上的失败的根源。1949年5月25日,上海。清晨醒来的市民推开窗户,打开大门,本该空荡荡的马路上却睡满了可爱可敬的解放军战士。陈毅元帅率领十万大军解放上海,为了不打扰上海市民,下雨天在马路上睡了一宿。上海市民看到这一幕,就知道这个国家有希望了;司徒雷登们看到这一幕,就知道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荣毅仁们看到这一幕,也留下参与建设新政权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军纪严明,还因为共产党带领最广大的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农民分到了田地,工人解除了压迫,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家园作战,人人都在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奋斗。国民党输得不冤。胜败有凭,王成寇败。当年我们把他们赶到台湾,今天我们还要收回台湾。同样地,我们不仅要在军事上挫败台独分子,也要在人心上真正收服。老百姓为什么支持共产党痛恨国民党,一个最朴素的理由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共产党没来之前,国民党宣传共产党是“共产共妻”,是“共匪”,吓得老百姓对共产党有偏见有刻板印象;结果共产党一来,打土豪劣绅,分田地。共产党一走、还乡团一来,反攻倒算,烧杀抢掠。你说人心向谁?同样的问题,我们这次要去的地方一样对我们有成见有刻板印象,那我们这次去了之后能带来什么新东西?台湾有个好东西叫健保卡,健保制度是台湾人引以为豪的东西,据说很多病住院报销最高能报到96%。高收入人群平时扣费多,低收入人群扣费少,政府再予以总兜底和总补贴。这一套制度之所以能成功,一是因为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为自己做大了蛋糕,有蛋糕可分;二是这套制度的确注重二次分配,在医疗方面平抑贫富差距是有效的。当然,这套制度能不能长久取决于台湾经济还能增长多久,有钱才能办事,没钱硬搞只会拖垮财政;但无论怎么说,健保制度在二次分配上甚至是吊打一众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所以,收台之后的治台,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只要台湾经济陷入相对地停滞或者民众福利受损,外部势力随意带一带节奏,发动发动认知战,将一切归因于回归,民众就很容易离心离德。中国大陆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基尼系数对比,数值越大表明贫富差距越大所以我们还需要时间,这个时间既包含了我们要将蛋糕继续做大,也包含了我们自己要将蛋糕如何分地更好。首先,我们的国家太大了,底子太薄了。要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的GDP一度到达大陆的45%,2000万人经济起飞和14亿人的经济起飞,难度是不一样的。毕竟,2020年我们才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们的“新农合”加大保障力度也才是最近这些年的事。而无数农村老人,至今每月养老金不过一百余元——就这一百余元的念想,还成功大幅降低了农村老人的自杀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在脱贫路上因公殉职做大蛋糕有其经济规律,也许急不来,在现有基础上分好蛋糕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多呢?先来看看人类社会通常是怎么进行分配的。通常而言,分配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初次分配:依靠市场——在劳资间进行分配二次分配:依靠政府——利用税收平抑贫富差距三次分配:依靠社会——社会力量的慈善再回馈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而言,大国竞争的实质其实就两点:一是不断挖掘出新的增长源泉;二是处理好劳动所得和资本利得的关系。美国在它登顶世界一极的过程中,在分配上实际做得要比大家想象中的多得多。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来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时的美国就有了推动公平的物质基础。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在任期间他发动“进步主义”运动,打击垄断,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工与资本家和解,保障了初次分配中劳动者的利益。1932年,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中政府的角色开始变得重要。罗斯福将个人所得税最高提至94%,并将遗产税和赠与税变为长期税,通过税收在二次分配上弥合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也开启了美国高福利的新时代。1961年,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提出了“新边疆”政策”;在他遇刺身亡后,继任者林登·约翰逊又提出“伟大社会”构想:搞起了美国的“脱贫攻坚”,发起了“针对贫困的无条件的战争”。此外,他还建立起医疗保险制度并实行了帮助穷人的医疗补助计划;为穷人家孩子提供奖学金和低息贷款,弄了美国的“乡村教师”,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服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现在很多人心向往之的“灯塔”,也是一步一步改良过来的。人家自我改良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美国人自己“前人栽树”的过程。现在我们国家一有问题就有人谈起“润”,谈起移民,某种程度上也是去美国摘桃子,去一个成熟社会实现“后人乘凉”。当然,这也因为苏联共产主义大旗的竞争压力下,美国资本家们被迫所为。而自从苏联解体、美国独霸全球以来,美国的贫富差距又“蹭”地上去了,平民们的生活也越变越差。虽说如此,可曾经的遗泽,仍让美国的底层如今有一杯羹可分。总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一些基本的事实只是让某一部分人明白:要用动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以为现在好的地方过去就一直好,那里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天堂;现在有问题的地方也不要失去信心,要看有没有在发展,有没有在改进,人家成为灯塔也不是按5年10年来计,也是花了数十年之功,不必捧一踩一。回到我们自己。有些人说两岸之间为什么有隔阂,是因为文化宣传不到位,是因为独立媒体洗脑太多,这的确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党一路走来,从来都是顶着敌对势力的污蔑和歪曲前行,也同样在前行过程中把这些污蔑和歪曲全然化解——敌人怎么泼脏水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解放区的老百姓过得好不好。白区的人说延安那里是匪窝,可斯诺来了一趟就被折服,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既然要去收复台湾,既然要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老百姓过得会不会更好就很重要。比如,要是台湾人发现,成了特区后房价就向香港看齐了,房价收入比向北上广深杭看齐了,他们会真的乐意吗?怎么做?在第一次分配中就要节制资本,按效率分配没问题,但要杜绝资本利用自身对劳动者的优势获取超额收益;在二次分配中,要明确税收主要源自资本利得还是源自劳动所得。税收结构很重要,从劳动者手中收税再转移支付返回给劳动者,某种程度上是伪善。在第三次分配中,要给慈善明确的支持和规定,不能让慈善成为富人避税的工具,成为富人捞取名利的手套。有机会大树给大家讲讲西方富豪怎么利用慈善避税。003航母,歼20,东风导弹是武器的批判,我们要掌握;少一点周公子,多一点公义,多一点良治,批判的武器才能诛心。收复台湾,一把枪要对着敌人,一把枪要对着自己。“路虽远行则将至”,要有信心。其他文章推荐■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佩洛西的台海危局后的巨变与不变

佩洛西这几天无疑是全球政坛上的顶流。明明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故事”,可现在全球都在盯着佩洛西,看她是否会酿成中美间的“事故”。关于佩洛西到底去不去,以及去了之后怎么办,已经有大量的媒体进行了或官方或野生的讨论,这不是大树今天想讨论的重点,大树今天想跳出棋盘外,谈一谈对弈者本身。无论是贬低还是抬高中国,有这么一个事实无法改变:中国已经是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了。自己人把中国说的一无是处,不会让美国人手软半分;把中国说的牛气哄哄,也不会明天、明年就超越美国。差距和实力同在,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实事求是。实力是对弈的基础。布林肯前几天去了一趟科索沃,现在塞尔维亚的局势就乱了起来。没有实力的国家,美国张张嘴就能掀起波澜。有了实力,还得有威慑力,学会把实力使用和展现出来。这便是大树今天讲的第一个不变:对于一个有志登顶的民族,无论何时都得拥有威慑力。威慑力某种程度上就是信誉,就是人心。伊拉克的萨达姆不搞美元结算石油,美国人说要对萨达姆“冚家铲”,他就真的“冚家铲”,从此再无宵小敢动石油美元。这种威慑力的信誉本身就是美元信誉的一部分。美国如日中天的时候尚且有人动歪心思,何况不是美国呢?不过言战敢战是威慑力,但轻启战端不算是威慑力,因为战争本身就是一种梭哈行为。哪怕是对印自卫反击战,我们也是选择了古巴导弹危机的时间点。可以做一个最简单的反事实思考:以我们目前的准备,是只差一个理由动手了,还是只是一种被动式的反应?当然,我们到底是仅仅舞枪弄棒还是真刀真枪取决于佩洛西有多大胆,不能佩洛西胆子到了,我们偃旗息鼓,那这样就毫无威慑力了。威慑力之所以有威慑力,第一在于真的有枪,第二在于真的会开枪。鹅城的百姓之所以敢冲进碉楼,也在于张麻子真的开枪打死了“黄四郎”。尽管是假四郎,但是真开了枪。真开枪,你喊话的时候才真的有人跟你上。大树要谈的第二个不变,很虚但同样也很重要,这是人心的另一面:对于一个有志登顶的民族,要时时刻刻保持着号召力。号召力很虚,但又无处不在:近来我们内部发生了很多事情,不少读者朋友都谈到了“润”。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去过、好好了解过那些所谓的“理想国”?又有多少人是抱着一“润”解万忧的想法?心底萌生“润”的想法本身就是号召力的体现。在苏联解体前,苏联也曾是西方民众的“理想国”。剑桥五杰为苏联提供情报可从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信仰和理想。苏联和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两级,很重要一点在于他们也在认认真真拆解殖民地体系,分别用人类解放与追求自由的叙事在鼓励民族独立。哪怕后来他们搞起了隐形的经济殖民,也比过去不把殖民地人当人的旧殖民体系文明。这种既有理想口号又有实际行动的做法切切实实地产生了号召力。这种号召力的来源是什么?本质上在于他们要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去推翻旧世界,一如他们的祖先在搞资产阶级革命。尽管大部分时间这种理想的践行在新世界也十分艰难。明明口上说“天赋人权”,但是实际上“天”不赋予黑人、印第安人“人权”;明明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是男人女人长期并不平等,妇女连基本的投票权利都没有。但终归是把文明向前推了一步,就因为这一步,就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用一种庸俗的话语表达就是:跟着我,你不仅有汤喝,我还把当你当人看。二战时法西斯为什么会失败?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只能动员本国去对外扩张。希特勒鼓励德国男儿用武力为日耳曼人打出生存空间,可日耳曼人有了生存空间,其他民族呢?这就决定了法西斯德国注定要成为世界公敌。当苏联和美国带着民族自决出现,当苏联带着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国家理想出现,当美国高呼着捍卫“四大自由”时,你说,人心向谁?人心就是这么微妙。人心终归是“思善”、“思好”的。谁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真正实现把人当人,谁能把现实中的“人”朝着当理想中的“人”往前更推一步,谁就能真正拥有号召力。现在让我们回到对弈本身。苏联死后,美国在不当人的路上也越走越远。美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在冷战期间一度维持在91%,如今只有37%,贫富差距也越拉越大。而我们在下棋之外的功夫做到位了吗?我们准备好建立一个新世界了吗?所以无论这次是发生巨变还是不变,我们都要久久为功地提升我们的威慑力和号召力。而这威慑力和号召力的背后,就是对内对外的人心。这既关乎到大国崛起,也关乎着你我的小民尊严。其他文章推荐■
2022年8月2日
其他

警惕那些鼓吹“安倍经济学”的人

经济学是个好东西,它能研究世界运行的规律。可纸面上的经济学,却未必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总是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就好比大家都知道“比较优势”,生产衬衣袜子成本低的就该一直搞血汗工厂,开采石油天然气容易的就该一直卖矿产资源,生产飞机芯片能力强的就该一直搞高科技。从一个静态的角度看,大家这么分工合作的确更有效率。可是理论不会告诉你,为什么生产飞机芯片的他们就有能力搞高科技?他们的原始积累从哪来?他们的发展道路可不可复制?理论也不会告诉你,做衬衣做袜子的想搞产业升级了应该怎么做?他们只会说你没资本没技术搞出来的东西不经济、不耐用,造不如买,做衬衣做袜子的就应该一直老老实实做衬衣做袜子。但经济学的提出者和践行者们自己门清。当美国还在追赶英国的时候,美国被称作是“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发源地和堡垒”,要推出《麦金莱关税法》,通过高关税保护国内尚处弱势中的幼稚工业,并催生国内原本没有的产业;当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时候,它摇身一变,接过英国自由贸易的大旗,成为自由主义世界的领袖,走起了低关税自由贸易之路。所以,经济学大师熊彼特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写道:“没有什么事是纯粹经济的,其它维度永远存在,且往往更为重要。”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实施至今,就遇到了其它维度的钉子,且碰得头破血流。“安倍经济学”的内容不复杂,总结起来就三部分: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自由化的经济结构改革。这“三支箭”在理论上也并没有任何创新,最核心的仍然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中刺激需求那一套,更直白一点说就是:放水使货币贬值以促进经济。怎么放水呢?一是央行大规模购买日本政府债券,这样政府就有钱搞财政刺激,但日本政府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债务超过GDP两倍的国家;二是日本央行将利率降至-0.1%,让日本成为亚洲首个实施负利率的国家。放水有没有用呢?用还是有用的,石头扔河里,总还可以听到个响声,更何况是上万亿日元的放水呢?大放水期间,日本经济在数据上是体面的。首先是景气周期长,从2012年底到2019年底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安倍景气周期”,是日本战后最长景气周期。但增长率呢?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左右的低速。然而放水还没结束,新冠还没到来,日本2019年第四季度GDP就已掉头向下,创下7.1%的负增长。安倍景气周期期间的日本GDP增长率第二个亮点的是股市表现亮眼。央行放水一年还不到,日本股市从2012年底到2013年6月上涨了80%;到2019年底,日经平均指数为23924点,增长了2.34倍。第三个亮点是日本公司的利润和市值纷纷上涨。贬值的日元自然有利于日本的出口,彼时世界又维持着低油价,利润增加是自然而然的事。但这些企业的市值为什么会大幅增加呢?以几乎零息拿到大量资金的企业既不愿意提高工人工资也不投资新产业,干嘛了呢?回购股票。2018年日本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价值大约在6000亿美元;到2019年上半年,仅仅半年上市公司回购股票额就超过了5000亿美元。这么看来,放水最后让谁体面了?谁有钱谁体面,谁有资产谁体面。钱从央行流出,流进了政府,被用去新债还旧债,钱在债市打转;钱流到了银行,又从银行流到了财团,但是财团们不提工资不搞产业,钱最终流向了股市,在股市打转的钱让大股东们笑逐颜开。和大家说一组数据,大家就什么都明白了:日本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在2012年是515万日元,而在2018年是510万日元,在货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甚至还下降了。而且由于低息和超发货币,日元对外也不断贬值,当高昂的能源成本输入到日本国内时,物价上涨带来的后果也只有日本的普通民众来承担。这样的“安倍经济学”就算带来了复苏,也是“K”型复苏,资本盆满钵满,民众掉头向下。安倍经济学下的日本,“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马太效应表现地淋漓尽致。有人说虽然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看起来不行,但日本有庞大的海外资产,国民生产总值GNP肯定不错。那这个既是问题也是答案,庞大的海外资产那可是财团的资产,和普通民众有什么关系吗?海外生产总值高,那1亿日本人是都去海外打工上班了吗?在劳资的第一次分配中,如果财团将海外的利润留成不提高工资,那么普通民众又能分享到多少海外发展成果?在税收的第二次分配中,如果政府搞了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为企业减负而不断放松经济管制的,那么政府拿什么去搞转移支付给普通民众?拿到大量现金的财团和企业,如果不投资于实体经济,不投资于技术升级,让钱在金融市场中空转,看似得利,但食利者终将被利反噬。在传统能源车的时代,日本建立起了汽车王国,可在新能源车时代,日本的王国又在哪呢?这么看来,难道是降息放水以刺激经济的规律不起作用了?当然不是。要想这规律起作用,首先规律成立的前提要搞清楚;其次,经济规律维度之外的因素要重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企业家,在一个经济下行、投资机会较少的周期里,如果你没有看到相对确定的利润增长空间,你会贷款去扩大产能吗?显然不会。如果此时贷款不用利息,你可能会心动,但如果告诉你一年之后就又大幅加息了呢?你最多借一点短期贷款碰碰运气,让你借钱去搞一个中长期的投资你是万万不做的。这就是一大前提:在一个下行周期中,降息的趋势和降息的预期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拼了命也要维持低利率的预期,不惜放弃汇率,不惜推高政府债务,因为日本要维持企业的活力,要让习惯了大水漫灌的企业继续存活,就必须维持住低息环境。日本政府已经放弃了既要又要的目标,他们知道只要保证企业不崩就能保证国内经济不崩,这是最后的底线。而加息,资产价格可能会崩盘,企业可能会破产。那拿到低息的钱为什么不去搞产业升级呢?这又是第二大前提:你必须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中竞争,你必须在一个确定性强的市场中竞争,而这已经和经济的维度无关了。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也曾打得美国节节败退。1985年,日本企业占有全球存储芯片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10大半导体公司中,日本有5家公司上榜。然后熟悉的情节来了:抓人。1987年5月27日,日本警视厅逮捕了日本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罪名呢?向邪恶国家苏联出口高科技产品。然后长臂管辖来了——征税、罚款、禁用样样不落。并且美国中情局CIA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调查东芝的半导体技术,所以东芝必须把核心技术上交美国以供检查。最后,日本首相亲自赴美道歉。史称“东芝事件”。举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很多时候日本不是不想勇攀产业高峰,非是不想,而是不能!大家都知道,在资本、技术、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中,掌握资本和技术要素是最挣钱的,掌握原材料可以躺着挣钱的,只有出卖劳动力是挣钱最辛苦的,这是经济规律。可是技术会扩散,知识会积累,出卖劳动力的可以在“干中学”,也可以从牙缝里省吃俭用搞原始积累,从而也掌握资本和技术,这也是经济规律。可是,用枪顶在你脑门上,不让你升级,只有他的规矩才是规矩,这不是经济规律。降息放水救不了日本经济,这从日本选择当狗那一刻开始就决定了的。降息放水惠及不到普通民众,这却是日本自己选择的。上无骨而上下又不一心,国不可期。当下的中国周遭强敌环伺,是好事也是坏事。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我们不怕敌人强大,我们最怕明明周围的强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血淋淋的例子,我们却丝毫不吸取任何教训,这才是最可怕的。放水本身没问题,但要警惕叫的最欢的那波人,拯救的也许不是你我的饭碗,而是要富了小集团的口袋。其他文章推荐■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政治刺杀之前,危局早已开始

公元2022年7月8日,日本史上就任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人死本应万事空,但政治家之死,有时候比他在世时影响更大。而安倍的死,重要,也不重要。重要是因为,安倍遇刺,以一种最残酷的方式告诉世人,世界博弈开始进入白热化。大树想到,三国中有位大才叫周瑜,他也死得很蹊跷,死得很突然。在历史中,周瑜是位匹敌诸葛亮的大战略家,诸葛卧龙有隆中对,美周郎有二分天下之策。在周瑜的设想里,拿下荆州之后,不是刘汉政权而是孙吴政权进取益州,占领汉中,然后西联马超,共抗曹操。再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待天下有变”,便可出兵北伐,问鼎中原。这个战略好不好?很好,有方向有步骤,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案的目标是天下。但事情坏就坏在这个方案的目标是天下。孙吴政权本质是来自北方的淮泗武人集团与本土江东大族的联盟,因此打赤壁乃至以后取荆州取益州,军功和增量都会被武人集团独占,孙吴的胜利扩张反倒意味着江东大族的势弱。联盟内部路线有了分歧。于是,赤壁大胜之后的周瑜,威望达到鼎盛的周瑜,在孙权批准了他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后,突然病卒,年仅三十六岁。而在此之前,周瑜的黄金搭档孙策,就是明明白白地死于遇刺。历史书上给的原因,是得罪了本地势力。后来的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鲁肃死后,本土派逐渐占据上风,统军者乃毫无背景的素人吕蒙。孙权、吕蒙以及江东士族一拍即合,在关羽力抗曹操的时候选择背刺,从此孙刘再无争天下的可能,东吴彻底偏安一隅。周瑜和鲁肃的离世,代表着外来派核心的瓦解;核心人事的变动,反对派自然就有空间推动战略的转向。而在孙权称帝后,对孙吴政权奠基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孙策,只捞到一个“长沙桓王”的追谥。周瑜干脆就没有谥号。这当然不是孙权刻薄。对他们的贬抑,是对当下整个政治环境的妥协。在政治里,死人远没有活人重要。让我们继续回到当下。安倍是自民党最大派阀“清和会”的会长,而自民党又是日本国会第一大党,同时安倍家族祖上“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可以说,纵使安倍已经“退位”,他是比周瑜权势更甚的实权“大都督”。安倍不但有权势,他同样也是一个非常有大局观和战略意识的政治家。2020年美国大选未定,安倍嘴上针对中国,可当特朗普要拉着他对中国搞事以提高自身支持率时,他激流勇退直接称病,既不得罪特朗普,也不得罪可能胜利的拜登,还避免了中日的直接对抗。这一系列操作,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成熟:在不搞all
2022年7月10日
其他

美国反对美国,苏联推倒苏联

人的反应从来都是滞后的。1928年,美国人民还沉浸在“柯立芝繁荣“当中,媒体齐齐高呼“福特已经取代了马克思”。谁也没有想到,1929年大萧条就悄然而至。就像谁也没想到,自由世界的灯塔竟然开起了倒车。已经是公元2022年了,美利坚竟然剥夺了妇女自由堕胎的权利。然而一切并非无迹可循。自2016年懂王上台,保守主义在美抬头,其实就是一个强暗示: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可能要结束了,新自由主义的大风可能要停一停了。这个变化不是作为挑战者的其他国家提出要改变的,恰恰是这个秩序的缔造者和维护者要推动的。美国是“世界警察”,这是调侃,是事实,也是对实力的承认。地球每一个重要的地区都有美军,都要用美刀,你可以不听话,但你只要还想和其他人玩,就得美国点头。可是美国自己有点不想当“警察”了。从大统领的“美国优先”到大法院的堕胎禁令,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政坛上,一道明显的裂缝已经出现在美国的内部。为什么会有裂缝?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全球化做大的蛋糕在美国内部分配不均。金融巨头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吃干抹净,所以底层美国人民就要“占领华尔街”;科技企业吸纳着全世界的精英,享受着全球化的红利,被抛弃的铁锈区的红脖子们就要选出懂王,就要“Make
2022年7月5日
其他

决不能再把人民当成代价

一块土,若用来种地,它是不值钱的;若用来盖工厂,那就是在筑巢,吸引凤凰下金蛋;若是用来盖房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倒也好,怕就怕这安定人心的庇护,变成压倒人生的桎梏。经济下行的时候,乱像丛生,房地产作为夜壶又被拎了出来。有的开发商打着助农的旗号,辅以“零首付”的噱头,让土里刨食的老农民去搞按揭,把砸在手里的房子卖给农民,拿了银行的钱转身潇洒跑路。这一波操作下来,农民得到了房子,银行放出了贷款,政府拉动了经济,地产商获得了现金,皆大欢喜。真的皆大欢喜?这是经济下行的时候,这正是居民债务高企的时候。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22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22万亿元,同比增长6%。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换成总数,换成人均、换成占比大家就清楚了。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居民的总负债超过了200万亿,人均背债14.7万,国民储蓄率从51.8%降至45%。那老百姓借这么多钱,主要干了什么呢?大家心知肚明,当然是买房。西南财经大学曾经持续调研过355个城市,超4万户家庭8年之久,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发布过一个报告,说我国家庭债务主体是房贷,而且房贷在2013年到2018年占家庭债务比重高达55.6%。高企的房贷,对应的却是相对较低的收入。我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曾公开说过,中国的住房并不短缺,但一些城市的房价与收入之比已经超过了20,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标准。买房让普通人背上债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债务要背负一辈子,甚至可能还要掏空几代人去背负。经济上行的时候,人们对未来还抱有希望,债务高一点日子紧一点,至少还有未来可以期盼。那经济下行,还叠加疫情的时候呢?所以,农民得到的看似是房子其实是债务,银行得到的看似是资产其实是风险,政府得到的看似是经济牺牲的其实是未来。房地产商?还真得到钱了,但也只是苟延残喘。拿了钱的人,会不会跑路?大树不知道,但是已经有人这么干了。不能再把房地产当经济的抓手了,不能再依靠“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刺激经济了。有的读者朋友会问,既然强推房地产危害这么大,为什么我们过去还要一推再推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历史当中。我国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被世界称为“中国经济奇迹“。要发展经济,就离不开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离不开科技水平的提升。劳动力要素?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科技水平?当我们还处在低端制造的时候,是不需要考虑技术水平的,人家会把成熟且落后的技术成套的搬过来。唯一要考虑的要素就是资本了。资本从哪来?要么靠内部的积累,要么靠外资投资或者借外债。可是外债好借不好还。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不要忘了。拉美国家在低利率的时候借到大量美元投资国内,投资项目也主要是周期长、变现能力差的大型公用事业。同样是面临高通胀,美国同样也选择了加息来应对。结果美联储一加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攀升,利率攀升带动着借贷成本骤升,同时也意味着利息支出快速增加。而且美国一加息全球经济都不好,拉美国家出口也开始下滑,收入减少而债务成本提升,加息引爆了拉美的债务危机。前车之鉴在先,我们选择了内源资金。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土地财政“、”土地金融“登上历史舞台,房地产业随后开始一路狂飙。“土地财政“、”土地金融“最大的用处就是将土地资本化,用土地撬动大量社会资金。利用土地出让金和抵押土地发行的城投债,政府手中集聚了天量资本。利用土地和资本,政府一手开发工业园区,推动工业化;一手大兴基建,推动城市化。高速发展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对外我们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挣全球市场的钱;对内我们海量投资,国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建狂魔是有原因的,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奇迹实现了吗?嗯。那代价呢?当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承担。土地上的房产价值越高,土地价值也就越高,政府可获得的资本也就越多。然而,房产价值再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它会成为压垮居民乃至压垮经济的大山。在一些统计口径里,中国居民杠杆早已超过地产泡沫破裂时的日本,直逼次贷危机前的美国。而要是泡沫破裂,其恶劣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深重。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就是最好的教训。我们不否定它的历史功绩,但特定事物只能在特定时期发挥特定作用。修路好不好?非常好,好得很,“要想富,先修路“。但是当城市里的道路总是一修再修,怎么也修不完的时候,我们就要警惕:这些投资,对拉动经济的边际收益是不是已经非常微薄了?是不是有人要猪肉过手沾油?城市新建楼盘好不好?如果是增加供给,平抑房价,老百姓是欢迎的,政府是做了实事的,开发商也可以心安理得的挣钱。可如今,城市居民没钱了,还不起贷款了,法拍房屡创新高了,这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居然塞到了信息闭塞、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们手上。这些地方的主政领导,为了政绩为了前途去刺激经济,为了土地财政去搞房地产。但大树我要问了,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拿到资金投资的目的又是什么?根本是为了群众还是为了自己?经济不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经济是火红的日子和对未来的希望。我们需要什么其实很清楚:我们要的是产业升级,升级的产业才能帮我们从外循环中挣钱;我们要的是老百姓手中有钱,有钱的老百姓才敢消费,国内大市场的内循环才能真正流通起来。合肥的“京东方“,光伏的产业政策都是鲜活的例子,非得在房地产、在土地金融上再吸一口?不要再对房价暴涨还抱有幻想,因为暴涨的房价会戳破所有人对未来的梦想。把人民当作代价的人,最终自己将会付出代价。其他文章推荐■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美国加息了,被互联网人推高价格的房子还能坚挺吗?

上海终于复工复产了。北京终于社会面清零了。这些来之不易的好消息为经济寒冬增添了一丝暖意。然而,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我们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5月底的一次采访中说:“我对通胀将走向何方的看法是错误的。”她说,“我并不完全理解当时的情况,后来发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冲击,让情况变得更糟。”耶伦说的冲击,读者朋友们一定不陌生:俄乌冲突的次生影响,疫情对供应链对经济的冲击。她是不是认错其实对我们没什么影响,真正有影响的是背后的决策——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必须且会坚定地加息下去。加息的后果前文《美元潮汐收割将至,谁在裸泳?谁将生还?》早有论述,这里给读者朋友们提供另一条思路,帮助大家在过经济寒冬时,多储备一点“粮食”,为日后多储备一些“希望”。这一切,都要从从中美“夫妻论”说起。冷战之后的世界秩序是由美国主导的,在这个秩序下,服从美国安排的有汤喝,拒绝美国领导的会被颠覆。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是彻底融入了世界市场,也因此搭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国人民也很争气,在和东南亚、印度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中美“夫妻论”的声音也渐渐大了起来。然而,这“夫妻”关系却不是那么平等:按美国的构想,美国只出钱(资本),中国只出人(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夫妻”合作,诞下了许多“结晶”。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苏联解体导致美国独霸,而中国坚定地继续改革开放,积极改造自身以融入世界市场为全球化制造增量,造就了90年代美国的黄金发展期;而加入WTO、真正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则让中国在21世纪头8年迎来了高速发展。1991年-2019年中美人均GDP增长率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在房地产中狂奔的越南,未来将何去何从?

2022年的中国经济承压,房地产作为经济的“兴奋剂”,又一次被拎上台面。从各地逐步放开购房限制到央行银保监会下限LPR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神话越南,就是在神话中国

最近越南风头正盛,从李嘉诚大手笔投资越南到越南出口数据超深圳,一举成为最近互联网的顶流。人们不禁发问:越南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吗?或者说,中国的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身份,会被近乎“同制度同路线”的越南动摇吗?这是个好问题,因为想清楚这个问题,就意味着认清一个国家能不能实现产业升级,能不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现代的工业国。无论是在经济学界还是在各国政府,均有一个基本共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均资本的积累,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资本增密的过程。而在更长期,只有技术进步才是增长的源泉。所谓人均资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均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先来讨论越南增长的上限。从长期来看,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进步才能打破发展的天花板,这也非常符合我们大家的常识:英国人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拔得头筹,成为第一代超级大国;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双雄并进,最终在欧亚大陆上闹得腥风血雨;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人独领风骚,为成为第二代超级大国打下坚实基础。那什么才能促进科研产出呢?最起码得有足够的投入才可能有基本的产出。因此在经济学中,一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就能很好地衡量一国的科研实力。各国研发支出占GDP比例,数据来源世界银行,越南数据有缺失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虽然经济增长已经放缓了,可是在科研投入上从不含糊,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平均为2.75%。而中国自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后,科研强度也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平均下来在2.02%,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8%。越南虽然数据有缺失,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估计他的大体水平:可以看到研发强度十分之低,远远低于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平均值在0.38%左右,强度只有中国的19%。这只是相对值,中国科研经费的绝对值可是稳居世界第二,美中两国加在一起,占据2018年全球研发投入的55%。那越南什么体量呢?2019年越南科研投入占比为0.44%,绝对值大概为13亿美元;而华为2019年投入研发经费1317亿人民币,折合170亿美元,一国甚至顶不上中国一个公司的十分之一,这就是体量上的差距。这么比当然有失偏颇,我们就把双方尽量拉回一个基准。中国加入WTO后的头五年科研强度大约为1.17%,越南由于数据缺失,在加入后第5年的科研强度为0.19%,考虑到科研强度一般相对稳定而且入世之后越南总不可能投入越来越少,就让他平均值定为0.19%,可以说中越两国起点差距依然巨大。越南2019年的人均GDP约为2715美元,这个水平大致相当于中国2007年的人均GDP,可是当年中国的研发强度为1.37%,而2019年越南仅为0.44%,两国经济水平大致相同时越南也不重视研发。可以说越南在科研投入上,无论是在起步、总量还是相对比例上,和中国均不是一个层面的对手。这还只是投入,从投入到产出还尚需时日,在技术进步方面中越完全没有可比性。中美间的科研投入差距远比中越间差距小,中国制造业升级赶超美国尚且被人嗤之以鼻。如果对越南赶超中国有信心,怎么对中国赶超美国没信心呢?中美比,中必输?中越比,越必赢?那是不是越美比,越必赢呢?一句话总结,起点低还不重视科研和技术进步的越南,发展的天花板就在那。而且越南在经济发展中,研发没学中国,房地产泡沫倒是学了中国,投机炒房的外资在越南尤为恐怖。“东方巴黎”胡志明市说完越南的上限,我们再说说越南产业升级的道路到底顺不顺畅。大家对中国早期发展经济的那一套模式十分熟悉:依托世界市场,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然后进行补偿贸易,从衣服玩具做起然后产业升级。越南现在也在走这条路,这自然引起了很多人担忧:越南会不会走中国的路,让中国无路可走?事实上,这种担忧其实是过头了。经济规律表明:人均资本水平越高,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简单地理解是,人均资本水平上去了,就意味着更多的机器代替了人工,机器越多代表着需要的技术工人越多、工程师越多,而对普通劳动力的需要更少,更高效的机器也凝结了更多的技术,最后表现在商品上就是产品附加值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需要的人越少,这是无法避免的经济规律。工业化节省的人力势必会流向第三产业,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承载了绝大多数就业的原因。工业制造大国德国男性女性工业就业人员占比
2022年5月9日
其他

和读者朋友们聊聊:如何面对危机?

最近比较忙,节日才有时间和大家聊聊,填一填之前留下的坑。今天也少讲一点宏观层面的东西,更多聊聊普通人在危机中该如何自处。前文《黄金时代结束,等待中国的会是滞胀吗?》谈到中国面临的困难以及可能的危机,并留了一个小尾巴,就是海外各国会面临怎样的情况还未说明。其实了解国内国外都很重要。因为在全球化的世界,哪怕是东南亚出口价格小小地变动都会影响美国人购物的选择,更何况是全世界都有可能面临的危机呢?知已知彼,这决定着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如果沿着内部经济基础性疾病和外部供应链冲击这两条线索按图索骥,基本上可以说西方主要工业国一只脚迈入滞胀的大门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就一直在放水;2020年新冠疫情一来,货币超发更是肆无忌惮;俄乌冲突更是将世界的供应链体系撕裂。货币超发+供应缺口,欧美的通胀已是刹不住车。美国最近一年月度CPI增长率但是各国的滞胀程度会有所不同。正如前文所说,美国已从西方世界领袖成为世界霸主,虽然美国在滥发货币上比以前更激进、更肆无忌惮,但美元此时是独一份的世界货币,美元的加息降息全世界都会为之买单——这里涉及到新时期美元的锚定物,以后会单独开一篇文章分析。同时美国的经济相对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强劲:目前新产业虽然还没完全兴起,但是旧有的高科技行业美国仍是绝对霸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中低端工业基本转移干净了,当前的供应链问题很大。在面对新冠疫情时,美国选择躺平(不是科学地共存),大量的劳动力因感染而不能正常上班,这就会产生大量的劳动力短缺。道理很简单,也许个人几天、一周就会好,但是新冠疫情传染力如此之强,会让工厂、物流总是会有人缺岗,仍然会对生产效率和生产力产生破坏性。更糟糕的是,越是底层的劳苦大众,越容易反复感染而得不到及时充分地治疗,而干脏活累活的恰恰是这些劳苦大众,可以说疾病对劳动力的损害被进一步放大。而供应链、物流链动不动断裂,货物就不能及时向市场供应,纵使给民众发了钱,也不容易换到货,所以此刻的美国应该说是“通胀”比“停滞”更明显。这是去年的新闻,今年依旧未得到很好解决
2022年5月1日
其他

黄金时代结束,等待中国的会是滞胀吗?

在上一篇文章《人是否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滞胀又要来了吗?》中,我们分析了内部经济基础性疾病和外部供应链冲击是诱发“滞胀”的两条主线。敏锐的读者朋友们已经感受到了“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闲话少叙,我们直击主题:我们离滞胀究竟有多近?从上游来说,其实我们已经在尽量降低外部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了。2021年我们和伊朗签署了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中俄于2014年签署了为期30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今年2月中俄又新签一份原油和天然气协议,对华天然气出口将增加100亿立方米至480亿立方米/年,对华将新供应1亿吨石油,协议期为10年。这些协议均是以市场非公开交易的方式进口油气,换言之,受国际油气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小。要知道,当年美国滞胀发生的时候,美国的用油成本足足翻了3倍以上。虽然中国不是石油生产大国,但我们已经和油气资源大国背靠背了。粮食上,我们在确保主粮自给自足的同时,这两年也在积极囤积余粮,以至于被外媒“酸”了一把。从下游的工业制成品来说,作为世界工厂,如果世界各国超市陆续出现短缺,那么中国的超市一定是最后出现的。唯一要担心的,是新冠疫情对通胀的影响。工业生产极其需要组织性和连续性,一个工厂集中爆发新冠或者反复有员工因新冠缺席岗位,那么工厂生产就没法组织。一旦我们因疫情在一年内甚至几年内都失去产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肯定会趁机转移供应链。躺平之后恢复经济?不是说躺平之后现有的一切都还属于我们自己,而且在疫情之中,谁来生产,我们去买国外的高价货吗?国外各种躺平的时候,买的可都是中国货。外部供应链不能说没有冲击,但是相对欧美而言,我们的情况显然要乐观很多。真正要重视和警惕的,其实是我们内部的“基础性疾病”。通货膨胀的本质是“钱多货少”。前面分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影响但不会是决定性的,我们自身产能也够,“货“的影响有限,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其实是自身的货币超发。
2022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