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加息了,被互联网人推高价格的房子还能坚挺吗?

镇长助理 大树乡长 2022-07-31


上海终于复工复产了。北京终于社会面清零了。


这些来之不易的好消息为经济寒冬增添了一丝暖意。


然而,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我们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5月底的一次采访中说:“我对通胀将走向何方的看法是错误的。”


她说,“我并不完全理解当时的情况,后来发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冲击,让情况变得更糟。”


耶伦说的冲击,读者朋友们一定不陌生:俄乌冲突的次生影响,疫情对供应链对经济的冲击。


她是不是认错其实对我们没什么影响,真正有影响的是背后的决策——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必须且会坚定地加息下去。


加息的后果前文《美元潮汐收割将至,谁在裸泳?谁将生还?》早有论述,这里给读者朋友们提供另一条思路,帮助大家在过经济寒冬时,多储备一点“粮食”,为日后多储备一些“希望”。


这一切,都要从从中美“夫妻论”说起。


冷战之后的世界秩序是由美国主导的,在这个秩序下,服从美国安排的有汤喝,拒绝美国领导的会被颠覆。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是彻底融入了世界市场,也因此搭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人民也很争气,在和东南亚、印度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中美“夫妻论”的声音也渐渐大了起来。


然而,这“夫妻”关系却不是那么平等:按美国的构想,美国只出钱(资本),中国只出人(劳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夫妻”合作,诞下了许多“结晶”。


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苏联解体导致美国独霸,而中国坚定地继续改革开放,积极改造自身以融入世界市场为全球化制造增量,造就了90年代美国的黄金发展期;


而加入WTO、真正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则让中国在21世纪头8年迎来了高速发展。


1991年-2019年中美人均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这黄金的近20年是“高增长+低通胀”的20年,是所有人都期待的发展状态。


可正所谓“月满则亏”,高速的增长下很多问题被掩盖了,很多监管放松了,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心态——


在牛市里,不挣钱就是亏钱,于是在金融领域里累积的风险越来越大,直到危机到来。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面对危机,“凯恩斯主义”不得不又被拿出来,各国政府开始通过财政刺激和货币放水来拯救经济。在这件事上,中美夫妻又达成了一致。


事实上,08年之后,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量都来自中美——美国的量化宽松和中国的天量政府债共同缔造了危机后的经济复苏。


从2008到2019年间,全球GDP增加了21.88万亿美元,中美合计增加11.7万亿(中国增加了8万亿),新增占比达53.47%。


一旦走出危机的泥泞,手握重金的资本又会开始寻觅新的利润之地。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仍然有着大量的处女地等待开发,而在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高速增长;


美国作为世界的中央银行,通过低利率无限制地向世界放水提供资金,资金唯一要做的就是寻觅机会并扑身而入。


只要中国维持着高增速,美国维持着低利率,美国资本以较低成本融得资金投资于中国成长型企业就会回报颇丰,中国的企业家们获得融资支持就能一展抱负,而这种“高成长+低利率”的合作模式就会是全球化时代的模范和样板。


中美又一拍即合。


我们能拒绝这种合作吗?或者说我们有资格有底气拒绝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时的我们外贸依存度很高,2007年达到历史峰值为66.2%,2008年危机一来立马下降了6%,对应的就是大量工厂停工,工人失业。


此时,如果有外资进入愿意对我们的企业进行投资,我们根本无法拒绝。



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有很强的产业升级意愿,而升级的动力,大部分还得靠外部。


2005年,时任商务部部长薄同志在中法贸易会谈时曾说:“中国只有卖出八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380。“那时中国制造还在山寨、粗制滥造的阶段,现在我们能有那么多公司被美国点名制裁,只能说我们真的进步了。


而要产业升级,要搞新兴产业,全都要钱,但银行贷款给初创企业、给高科技企业是不现实的,那时最挣钱的业务是住房贷款、给房企贷款。


而美国的资金愿意投资我们,给我们带来新的理念,我们为什么还要说不呢?


其实,在2008年之前,外资风投基金就已大幅进入中国,但真正形成创投春天、全民PE的局面还得归因于2009年创业板的设立(在2009年落地创业板,本身就是对金融危机的一种应对),以及赴美上市通道的进一步打开。


前河南省高考状元、人大和耶鲁毕业、高瓴高瓴集团创始人张磊,就是外资投资基金落地中国的代表人物


自此,创投基金有了更完善的退出机制,企业家们有了实现财富自由的通道。


温床,资金,都有了,就等着风口到来。


2008年,雷军在个人博客中写下:“移动互联网是下一波创业的大机会。“2010年代,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是”互联网+“泛滥的时代。


本土和国外的创投资金培育了一茬茬的泛互联网型科技公司,提供了一批批的高薪岗位,然后,然后走上人生巅峰的高薪人才们干嘛了呢?


买房。


世界线仿佛在此收束,历史性的热钱也在此沉淀下来。


北上广深的地产中介们大概最是清楚,抬高本地房产的最大主力,正是大厂小厂的程序员们。


其实,有钱了买房是很正常很理性的决策,因为在过去的20年,买房无疑是最省力省心的投资。


这是因为,将房地产行业视为支柱行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我们过去在做的一件事。


我们期望的循环是这样的:钱从银行贷出来→鼓励买房,房价上涨→房地产行业上下游从业人员及房产持有者收入增加→消费市场(酒、服装等)繁荣→经济增长。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钱从银行贷出来→鼓励买房,房价上涨→资产价值越大,能进行抵押拿到的贷款越多→贷款钱+省吃俭用的钱继续流进房地产→房价继续上涨


本来鼓励消费而信贷增发的钱应该最后流进各行各业,如今却在房市内空转。(详细分析见旧文《黄金时代结束,等待中国的会是滞胀吗?》)


还记得上文的政府债吗?


地方政府其实需要借助房地产搞“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利用卖地收入以及抵押土地获得的资金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而这种政府驱动的投资也很容易和房地产发展合流:


因为城市建设好了,房子卖得起价;房子好卖,土地就好卖;土地好卖,那土地财政就能持续下去,政府就能继续借钱,政府也能一直有钱。


现在来了第三条路径:创投资金哺育的企业家和金领们,在风口中获得大量财富后又将财富投向房地产,进一步推高房价(当然主要是一线城市房价)。


这第三条路径还有所不同,因为它和外部产生了联系。


如前文所述,这第三条路径基于“中国高成长+美国低利率”的合作模式。可假如中国增速放缓了呢?假如美国加息了呢?


那些贪慕增长的外资就会开始回流,就会避险,就会缩减投资。


风口的风一旦停下,人员的收入就会下降,财富自由的梦想就会破灭,业界的震动最终也会传导到房市,老风口聚集地的房市也会被大洋彼岸的货币政策影响到。


且不说,那些背负着太多美国利益的企业,也正在面临监管的厘清,这又将进一步强化这番退潮。


所以,对于手持“含科量“高的房产的人群来说,鉴别手中的房产究竟是哪种”含量“高尤为重要。


来自于国家内部支持的”含科量”,对应背后的行业如果是未来的风口,该行业在当地又比较聚集,还会相对坚挺;如果受到外部的影响比较大,那就真得掂量掂量了。


其他文章推荐


■  在房地产中狂奔的越南,未来将何去何从?

■  从“精英之城”突围而出的香港新特首,李家超

■  俄罗斯开战时机选择:是精明还是鲁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