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那些鼓吹“安倍经济学”的人

镇长助理 大树乡长 2022-12-04


经济学是个好东西,它能研究世界运行的规律。


可纸面上的经济学,却未必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总是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就好比大家都知道“比较优势”,生产衬衣袜子成本低的就该一直搞血汗工厂,开采石油天然气容易的就该一直卖矿产资源,生产飞机芯片能力强的就该一直搞高科技。


从一个静态的角度看,大家这么分工合作的确更有效率。


可是理论不会告诉你,为什么生产飞机芯片的他们就有能力搞高科技?

他们的原始积累从哪来?

他们的发展道路可不可复制?


理论也不会告诉你,做衬衣做袜子的想搞产业升级了应该怎么做?


他们只会说你没资本没技术搞出来的东西不经济、不耐用,造不如买,做衬衣做袜子的就应该一直老老实实做衬衣做袜子。


但经济学的提出者和践行者们自己门清。


当美国还在追赶英国的时候,美国被称作是“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发源地和堡垒”,要推出《麦金莱关税法》,通过高关税保护国内尚处弱势中的幼稚工业,并催生国内原本没有的产业;


当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时候,它摇身一变,接过英国自由贸易的大旗,成为自由主义世界的领袖,走起了低关税自由贸易之路。


所以,经济学大师熊彼特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写道:“没有什么事是纯粹经济的,其它维度永远存在,且往往更为重要。”


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实施至今,就遇到了其它维度的钉子,且碰得头破血流。


“安倍经济学”的内容不复杂,总结起来就三部分: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自由化的经济结构改革。


这“三支箭”在理论上也并没有任何创新,最核心的仍然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中刺激需求那一套,更直白一点说就是:


放水使货币贬值以促进经济。


怎么放水呢?


一是央行大规模购买日本政府债券,这样政府就有钱搞财政刺激,但日本政府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债务超过GDP两倍的国家;


二是日本央行将利率降至-0.1%,让日本成为亚洲首个实施负利率的国家。


放水有没有用呢?


用还是有用的,石头扔河里,总还可以听到个响声,更何况是上万亿日元的放水呢?


大放水期间,日本经济在数据上是体面的。


首先是景气周期长,从2012年底到2019年底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安倍景气周期”,是日本战后最长景气周期。


但增长率呢?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左右的低速。


然而放水还没结束,新冠还没到来,日本2019年第四季度GDP就已掉头向下,创下7.1%的负增长。


安倍景气周期期间的日本GDP增长率


第二个亮点的是股市表现亮眼。


央行放水一年还不到,日本股市从2012年底到2013年6月上涨了80%;到2019年底,日经平均指数为23924点,增长了2.34倍。


第三个亮点是日本公司的利润和市值纷纷上涨。


贬值的日元自然有利于日本的出口,彼时世界又维持着低油价,利润增加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这些企业的市值为什么会大幅增加呢?


以几乎零息拿到大量资金的企业既不愿意提高工人工资也不投资新产业,干嘛了呢?回购股票。


2018年日本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价值大约在6000亿美元;到2019年上半年,仅仅半年上市公司回购股票额就超过了5000亿美元。


这么看来,放水最后让谁体面了?谁有钱谁体面,谁有资产谁体面。


钱从央行流出,流进了政府,被用去新债还旧债,钱在债市打转;


钱流到了银行,又从银行流到了财团,但是财团们不提工资不搞产业,钱最终流向了股市,在股市打转的钱让大股东们笑逐颜开。


和大家说一组数据,大家就什么都明白了:日本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在2012年是515万日元,而在2018年是510万日元,在货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甚至还下降了。


而且由于低息和超发货币,日元对外也不断贬值,当高昂的能源成本输入到日本国内时,物价上涨带来的后果也只有日本的普通民众来承担。



这样的“安倍经济学”就算带来了复苏,也是“K”型复苏,资本盆满钵满,民众掉头向下。


安倍经济学下的日本,“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马太效应表现地淋漓尽致。


有人说虽然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看起来不行,但日本有庞大的海外资产,国民生产总值GNP肯定不错。


那这个既是问题也是答案,庞大的海外资产那可是财团的资产,和普通民众有什么关系吗?海外生产总值高,那1亿日本人是都去海外打工上班了吗?


在劳资的第一次分配中,如果财团将海外的利润留成不提高工资,那么普通民众又能分享到多少海外发展成果?


在税收的第二次分配中,如果政府搞了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为企业减负而不断放松经济管制的,那么政府拿什么去搞转移支付给普通民众?


拿到大量现金的财团和企业,如果不投资于实体经济,不投资于技术升级,让钱在金融市场中空转,看似得利,但食利者终将被利反噬。


在传统能源车的时代,日本建立起了汽车王国,可在新能源车时代,日本的王国又在哪呢?


这么看来,难道是降息放水以刺激经济的规律不起作用了?


当然不是。要想这规律起作用,首先规律成立的前提要搞清楚;其次,经济规律维度之外的因素要重视。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企业家,在一个经济下行、投资机会较少的周期里,如果你没有看到相对确定的利润增长空间,你会贷款去扩大产能吗?显然不会。


如果此时贷款不用利息,你可能会心动,但如果告诉你一年之后就又大幅加息了呢?你最多借一点短期贷款碰碰运气,让你借钱去搞一个中长期的投资你是万万不做的。


这就是一大前提:在一个下行周期中,降息的趋势和降息的预期很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拼了命也要维持低利率的预期,不惜放弃汇率,不惜推高政府债务,因为日本要维持企业的活力,要让习惯了大水漫灌的企业继续存活,就必须维持住低息环境。


日本政府已经放弃了既要又要的目标,他们知道只要保证企业不崩就能保证国内经济不崩,这是最后的底线。


而加息,资产价格可能会崩盘,企业可能会破产。


那拿到低息的钱为什么不去搞产业升级呢?


这又是第二大前提:你必须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中竞争,你必须在一个确定性强的市场中竞争,而这已经和经济的维度无关了。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也曾打得美国节节败退。1985年,日本企业占有全球存储芯片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10大半导体公司中,日本有5家公司上榜。


然后熟悉的情节来了:抓人。


1987年5月27日,日本警视厅逮捕了日本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罪名呢?向邪恶国家苏联出口高科技产品。



然后长臂管辖来了——征税、罚款、禁用样样不落。并且美国中情局CIA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调查东芝的半导体技术,所以东芝必须把核心技术上交美国以供检查。


最后,日本首相亲自赴美道歉。史称“东芝事件”。


举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很多时候日本不是不想勇攀产业高峰,非是不想,而是不能!


大家都知道,在资本、技术、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中,掌握资本和技术要素是最挣钱的,掌握原材料可以躺着挣钱的,只有出卖劳动力是挣钱最辛苦的,这是经济规律。


可是技术会扩散,知识会积累,出卖劳动力的可以在“干中学”,也可以从牙缝里省吃俭用搞原始积累,从而也掌握资本和技术,这也是经济规律。


可是,用枪顶在你脑门上,不让你升级,只有他的规矩才是规矩,这不是经济规律。


降息放水救不了日本经济,这从日本选择当狗那一刻开始就决定了的。


降息放水惠及不到普通民众,这却是日本自己选择的。


上无骨而上下又不一心,国不可期。


当下的中国周遭强敌环伺,是好事也是坏事。


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我们不怕敌人强大,我们最怕明明周围的强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血淋淋的例子,我们却丝毫不吸取任何教训,这才是最可怕的。


放水本身没问题,但要警惕叫的最欢的那波人,拯救的也许不是你我的饭碗,而是要富了小集团的口袋。


其他文章推荐


■  明星考编撕下的画皮

■  政治刺杀之前,危局早已开始

■  决不能再把人民当成代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