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文结尾处,小侯留了伏笔,要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向大家分享在考编这条路上,如何分辨、抉择,最大程度避免踩坑触雷,实现价值最大化。


毕竟,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家庭出身,没有家族背景带来的资源、信息和人脉,更没有资本反复试错、左右横跳,唯有靠把握为数不多的机会站稳脚跟,迈出关键一步。


先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兴起,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工业国有企业一时风光无俩,更是大学生分配的最心仪去处,“生在企业,死在行政”的口号是那时的生动写照。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全球化,过去低下的效率不能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铁血总理做出调整产业结构的决策,随之企业改革、工人下岗,铁饭碗被砸碎了。


这个世纪的头十二年,社会意形的管理较为宽松,自由的土壤孕育多元的声场,媒体业蓬勃发展。


各个地方更是拿出大额财政,支持兴办地方报业,这些报纸不但冠名地方,而且有国资背书。于是,大量新闻青年纷纷踏进传媒行业,想着既能触摸记者梦想,又有公家的托底保障。


谁知,形势骤变,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冲击了传统的传媒模式,意形的收缩更让价值观松散的诸多报业遭遇重塑,典型的如南方系,因此才会看到曾经知名的调查记者落魄不堪、四处寄生。


再比如过去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催生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地方银行、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它们无一例外都有地方的注资与支持,且工资水平在巅峰时期远超于同地区公务员。不少年轻人为了高额工资甚至放弃公务员身份进了银行。


但是随着这两年地方债务沦陷、经济泡沫过大,危机逐渐呈现:贷款收不回来,又放不出去,流动性危机下,不少挂着官方旗号的银行开始降薪裁员,甚至还有个别的暴雷…


小侯想说明一点,蝴蝶要想飞过苍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长远眼光比短期效益更重要。


考编是一个大筐,什么铁饭碗都能往里面装,但是铁饭碗一定是分三六九等的,选的不好,铁的也能变成瓷的,面临摔碎风险;选的巧,不但可以免除后顾之忧,还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而通过案例,大家也可以看出,无论是经济转型、上层建筑调整或是危机带来的大失业中,国企、事业的饭碗从来都不稳,没有谁是绝对安全的。


原因就是,尽管国企手握自然垄断、地方庇佑的天然优势,但是既然大半只脚踏在市场里,就得接受市场洗礼。在海内外竞争下,一旦产品跟不上,被时代淘汰是客观规律,无法选择。


至于事业单位,历来在行政机构改革中,通常被顺带捎上充数,而一旦上了车,又因阻力最小,往往成为拿捏、折腾的首选。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免不了在精兵减员中会掉队。


相较下,考公务员确实仍旧最理智的选择,一方面,他们明面上有《公务员法》这样的大法予以保障;二方面,他们不直接参与生产,既然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市场管理者,总不能让大水冲了龙王庙,反被市场淹没吧。


最关键的,国家的治理得依靠官僚体系,二者祸福相依,他们才是保障稳定的定盘星。


不过,考公也是一个技术活儿,我们说在编制选择中,公务员大于事业单位大于国企,而公务员内部也有好坏优劣,应慎重权衡。


首先平台层级的选择,小侯认为是平台越大越好。


虽说猛将必发于卒伍,但是对于有志于往上走却无背景的普通人来说,若不在选拔式培养的梯队中,基层的前途是望眼欲穿的。


而在大机关,庙大总归增量多、机会多,加之站得高看得远,又在领导视线内,仍然有更多的机会晋升发展。


至于部门的选择,涉及经济的资源分配和稳定的暴力部门,地位是最稳固的,应尽量选择它们而避开边缘部门。


每年年初上头开会,第一个会是经济工作会议,第二个会是涉安全的会议,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在大会的报告中,也提及首要任务是要统筹发展和安全。


事情最终是要靠人做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背景下,财政、发改等资源分配部分的招录门槛越来越高,吸引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今后他们的舞台会更加广大。


暴力部门的兴旺充分应验一个道理:有些岗,有编也可能会下岗,而有些岗,经济越差越坚挺。


近些年,虽然各行各业都不好过,但是对于这支队伍的保障却从未止步,待遇涨幅也逐渐与付出相匹配。说明经济越不景气,越需要社会稳定。作为维护稳定的一线力量,当然首先得确保他们人心的稳定。


最重要的,主官的光环充分部门的权重:资源部门清一色由来自东南省份的官员执掌,暴力机关皆由职业捕快掌舵。身披丰富履历和自带资源属性的他们,未来势必会往本领域注入更多的能量。


地域上,要避免中西部地区。目前,比如山西河南这些省份,为应对债台高筑早已开始试点改革,节省开支,逐渐缩编,致使竞争相当激烈。且一些省份已出现了绩效、奖金延迟发放的情况,不由多了一些风险隐患。


最好优先选择市场经济、法治建设更加发达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盈余的财政能保证薪水按时发放,相对透明的晋升、交流、遴选机制也能给在本地无根基的年轻人提供机遇。


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最近上边启动了一波针对国企的扫荡工作,不少大员应声坠马。


背景也和当年有相似之处,随着我国向中、西亚西进拓展,需要孔武有力的国家队强劲登场,过去那些人浮于事、效率低能又相互倾轧的散兵游勇是不符合标准的。


因此既需要进行一轮集中的资源整合,也要挑破那些不配合者的阻挠。宏大叙事确实伟岸,然而仔细想想,又有多少普通平凡的人会沦为新战略下的落选者呢?


历史的进程不以人的意志发展,有人会被无情碾压,有识之士会踩着稳当的节奏,借力历史的注脚,让之成为自己竞逐的天梯。


其实也就是在三五步的工夫,一鼓作气,勿让好事多磨。

其他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